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孔虫

有孔虫

有孔虫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海洋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沉积学报、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2013年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有孔虫的相关文献由55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晓东、赵泉鸿、刘春莲等。

有孔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88.9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4.27%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6.76%

总计:281篇

有孔虫—发文趋势图

有孔虫

-研究学者

  • 朱晓东
  • 赵泉鸿
  • 刘春莲
  • 何炎
  • 庄畅
  • 李建芬
  • 陈芳
  • 万晓樵
  • 翦知湣
  • 殷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丹丹; 刘平; 张杰; 于俊杰; 岳伟; 王继龙; 彭博; 刘演; 李月; 陈静
    • 摘要: 福建沿岸晚更新世地层中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为缺乏,极大限制了对该区晚第四纪海侵过程的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闽北2个海湾内的第四纪钻孔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孔虫化石以及沉积成因的地球化学元素(Sr/Ba、Mn/Fe)分析,结合三沙湾表层沉积物相应指标,探讨沉积成因的地球化学元素指示海侵地层的可行性。结果显示,2个海湾钻孔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均发育3套疑似海相深灰色黏土层,其中开放海湾霞浦湾钻孔底部黏土层中缺失有孔虫,半封闭海湾三沙湾钻孔中有孔虫仅出现于顶部黏土层中。这3层黏土层的Sr/Ba值远大于1,和现代潮滩-河口湾体系相近,且出现的海相沟鞭藻和自生黄铁矿为典型的海相地层特征。基于已有的OSL和AMS^(14)C年龄框架,这3层海侵层分别对应于MIS5、MIS3和MIS1期,Sr/Ba和Mn/Fe均值从MIS5到MIS1期不断增大,结合现代潮滩-河口湾体系指标,表明从MIS5到MIS1期海侵强度的增加。由此可见,沉积成因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可以有效辨识闽北海湾晚更新世海侵地层,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晚第四纪海侵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陈敏; 戚洪帅; 沈林南; 张爱梅; 王承涛; 方琦
    • 摘要: 微体生物和它们的化石在研究现代风暴和古风暴沉积方面是一个很好和有效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海洋风暴沉积研究中微体生物的应用。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古风暴层有孔虫、硅藻的研究上,而孢粉方面的研究较少。应用微体化石揭示地质历史时期古风暴的发生频率已较为成熟。但未来需提高古风暴重建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确性,以及探讨微体化石记录与风暴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关现代风暴过程中微体生物的研究稍显逊色,研究程度较低。了解现代风暴过程中不同沉积环境下微体生物的沉积特征、面貌,它们的形成和保存机制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 徐昭萌; 刘素美
    • 摘要: 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是海洋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本文总结了不同海洋低氧环境活体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活体底栖有孔虫对人为诱导低氧环境的响应、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外壳化学组成特征、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的生存机理,期望为后续推进海洋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底栖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全球海洋低氧环境的历史演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孔虫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从系统发生学上认识真核生物对低氧环境适应的历史演化进程,为利用有孔虫作为工具更好地重建和预测海洋低氧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 刘玉瑞
    • 摘要: 前人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泰二段、阜二段和阜四段所含的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为海侵带来的生物和湖水咸化的生物.但研究发现,有孔虫多不在上述层段;"海相"化石不集中出现,围岩不含膏盐;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水咸化.经地层对比证实,97枚有孔虫产自4个新层系,其余3枚在阜二段.海侵源头古东海洋不存在,无海相化石,各门"海相"生物为可生活在淡水中的广盐性分子;晚白垩世—古近纪,湖侵期古气候湿润、古湖泊水深,水域无法咸化;海绿石、磷灰石和微量元素等无法区分海、陆相;不同的广盐性生物多单独繁盛,并与大量的淡水生物共生,围岩相带无膏盐.据此认为,本区各门广盐性生物为淡水古生态,有孔虫在淡水环境可生存,3期区域湖侵不存在湖水咸化现象;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大规模优质烃源岩主要是淡水湖泊沉积的,可提供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 宋香锁; 江泳; 陈军; 陈诚; 刘凤臣
    • 摘要: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底部徐家庄灰岩发育的有孔虫动物群和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鉴定出虫筵类有孔虫化石6属14种,非莛有孔虫7属16种,牙形石6属10种,建立一个有孔虫组合:Fusulinella-Fusulina组合;一个牙形石组合:Idiognathodusmagni ficus-Streptognathodusparvus组合,通过与华北地区的生物群对比分析,太原组底部徐家庄灰岩中的生物群时代为晚石炭世中晚期.
    • 齐晓婕; 黄宝琦; 秦亚超; 刘嘉栋
    • 摘要: 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LYK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属种组合进行研究,共鉴定底栖有孔虫50属67种,介形类30属46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钻孔内底栖有孔虫划分为5个组合,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域千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在黄河流入前,研究区发育粒度较细、分选较好的陆架沉积,微体生物群组合接近正常海相;在黄河夺淮入海后,研究区开始接受巨量的粗颗粒沉积物,分选变差,出现了大量近岸半咸水属种的有孔虫和介形虫,沉积环境从典型的浅海向三角洲前缘演变;直到黄河北归后,大量泥沙供给断绝,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经历了侵蚀和再沉积过程,沉积物砂泥比升高,微体生物群丰度和分异度急剧下降,广盐类微体生物群增加;随着侵蚀中心逐渐南移,研究区动力条件趋于稳定,前期形成的侵蚀洼地逐渐接受径流和潮流的双向沉积,出现大量浮游有孔虫等异地分子;近年来,伴随波浪和潮汐的改造加工,研究区逐渐形成了趋于平缓的夷平面,由动荡的滨岸逐渐过渡到现今稳定的浅海相沉积环境。
    • 王明霄; 郑世雯; 范德江
    • 摘要: 基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H7-2孔岩心,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体视显微镜开展了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成的分析和鉴定,并利用高能γ能谱仪进行了沉积物岩心的210Pb年代标定,探讨了近二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200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822—1900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低,以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适应于冷水富氧环境的有孔虫较为发育;1900—1945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适宜暖水环境的有孔虫增加;自1945年以来,有孔虫绝对丰度急剧增加,种属组合也出现明显的改变,这与该时期大量的营养盐物质输入东海、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1945年之前,东海内陆架海域有孔虫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1945年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 刘成盼; 刘济超
    • 摘要: 以有孔虫知识为代表的小众化科技知识受制于传播资源,传播规模较小.科技知识虽有大众小众之别,但均应享有传播之利,否则便会阻碍科技创新,因此小众化科技知识的传播不容忽视.当下,有孔虫等小众化科技知识受困于沉默螺旋之窘境,但是,相比于混乱无序的大众化科技信息,它却拥有低熵属性,因而具备大众传播难以企及的优势.新媒介的崛起为有孔虫小众化知识提供分众传播的新思路,该模式兼具适用性和可行性,并可引发圈层效应,增强受众的归属感和对小众化知识的责任感.小众化科技领域达到传播潜力后或可实现长尾盛景.
    • 秦亚超; 孙荣涛;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 摘要: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可细分为滨岸潟湖相、沙坝相和滨海相等.底栖有孔虫组合几乎都以Ammonia beccarii(Linné)vars.为优势种,其他常见种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 Heron-Allen et Earland、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Textularia foliacea Heron-Allen&Earland、Elphidium advenum(Cushman)、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d′Orbigny)、Cavarotalia annectens(Parker et Jones)和Pararotalia nipponica(Asano)等,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地层沉积年代为MIS 3阶段的中期或中早期,当时的海平面波动区间主要位于现今海平面以下20 m至31 m之间.这套地层为海进沉积,是海平面波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旋回,沉积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的暴露和氧化,从下向上,其垂向层序可分为两个序列:1)滨岸潟湖—沙坝沉积或仅见沙坝沉积,为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北部和西部;2)滨岸潟湖—滨海相沉积,为粉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东南部.前者沿着古海岸线分布,后者距离古海岸线较远.表层钙质结核的大量富集,可能意味着末次海侵的强度已经剥露至土壤剖面下部的钙积层.据此估计,在末次海侵过程中,本区水下平原的平均剥蚀厚度约为50~70 cm.
    • 沈阳; 王训练; 李玉坤; 杨志华; 岑武轩; 王雪兵
    • 摘要: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旧司组和上司组下部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并综合现有关于华南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将华南维宪阶划分为7个有孔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Eoparasta ffella simplex带、Viseidiscus/Planoarchaed iscus带、Paraarchaediscus带、Pojarkovella nibelis 带、Koskinotextularia带、Bradyina带和Janischewskina带.这些有孔虫带可与全球其他典型的石炭纪沉积区进行很好的对比,从而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对黔南上司地区有孔虫的研究,提议中国石炭系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上司阶底界可用有孔虫Bradyina的首现定义,并将上司阶与西欧的Warnantian亚阶中上部和俄罗斯的Aleksinian亚阶Venevian亚阶对比,对应国际维宪阶上部,为全球石炭系年代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