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海原甲藻

东海原甲藻

东海原甲藻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植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90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报(中文版)、海洋与湖沼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7年全国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产学研高峰论坛 、第九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东海原甲藻的相关文献由3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修林、吕颂辉、徐宁等。

东海原甲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26.9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3.37%

专利文献>

论文:290 占比:69.71%

总计:416篇

东海原甲藻—发文趋势图

东海原甲藻

-研究学者

  • 王修林
  • 吕颂辉
  • 徐宁
  • 段舜山
  • 俞志明
  • 刘洁生
  • 杨维东
  • 王江涛
  • 周名江
  • 宋秀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艳红; 贺云凤; 李克强; 张现盛; 杨锐; 逄凯; 梁生康; 王修林
    •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研究以生活源溶解有机氮(DON)为氮源和不同水平pCO_(2)(380和800 ppmv)条件下,DON和海洋酸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两种典型赤潮甲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pCO_(2)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表现为过氧化氢酶(CAT)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而对DON的吸收则影响不大。在以DON为氮源单独培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较米氏凯伦藻生长更快,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和更高的DON吸收亲和力指数(V_(max)/K_(s))。在以DON为氮源混合培养条件下,快速生长的东海原甲藻在初始阶段成为优势藻种,而生长较慢的米氏凯伦藻能继续利用环境中DON,在后期演替成为优势种。海洋酸化(pCO_(2):800 ppmv)可能会因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受到更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其在赤潮后期与东海原甲藻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控制和缓解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 王彩霞; 贾阳; 秦文莉; 陈斌斌; 王敏; 马增岭
    • 摘要: 为评估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发生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is)幼苗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化感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利用浓度为1.00×10^(5)cells/mL东海原甲藻活细胞悬浮液(LC)、细胞破碎液(RC)和无细胞滤液(FC)培养羊栖菜合子,并对其生长发育及光合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LC、RC和FC均会抑制羊栖菜合子的生长、叶绿素a合成和光合活性,其中FC及LC对合子的抑制程度相似且均大于RC。JIP-test分析表明,FC及LC对合子的最大量子产率(ΦP_(o))、性能指数(PI)及PSⅡ反应中心密度(RCs/ABS)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RC。表明东海原甲藻主要通过向细胞外释放化感物质产生抑制作用,这些化感物质抑制了羊栖菜合子PSⅡ的电子传递,使PSⅡ部分光化学反应中心(RCs)失活,进而使大量激发能转化为热能被耗散掉。而RC中可能含有某些能够刺激羊栖菜合子生长的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对羊栖菜合子的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化感物质引起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可以抑制羊栖菜合子的发育和光合活性,减少羊栖菜种苗产量,并最终阻碍了羊栖菜产业的发展。
    • 胡晓坤; 赵越; 孔凡洲; 张清春; 严冰; 于仁成
    • 摘要: 有害藻华对海水养殖、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甲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在东海海域连年暴发,其频率高、危害大,形成及演变机理复杂,对藻华原因种进行监测是开展有害藻华预警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流式影像技术是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相结合的手段,能快速分析并记录流动液体中的微粒,基于此方法的流式影像仪(FlowCam)能实现对浮游植物样本的高通量处理,可对海洋环境中的有害藻华原因种进行原位监测。研究以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为目标藻种,建立了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细胞影像库,通过室内实验测试了FlowCam计数和识别的准确性,并结合航次调查将FlowCam应用于福建近海甲藻藻华的现场检测。结果表明,FlowCam对米氏凯伦藻的计数结果与显微镜观察结果无显著差异,且两者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1)。应用FlowCam自带图像分析软件VisualSpreadsheet,可以实现对混合藻液中目标藻种的自动识别和计数,但对目标藻种的准确识别还需结合人工判读辅助。在2018年4月至6月期间福建近海有害藻华的调查研究中,基于FlowCam计数的东海原甲藻密度与显微镜观察计数结果基本一致,并检测到低密度(<120cells/L)的凯伦藻,表明FlowCam可有效应用于有害藻华的现场监测,有望在今后有害藻华监测和预警中发挥更大作用。
    • 曲玉楹; 张彩杰; 沈秋岑; 张婧; 于红
    • 摘要: 为研究吐纳麝香(AHTN)对海洋微藻的毒性作用机制,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受试对象,测定5种浓度的AHTN(1,10,50,200和400μg/L)对微藻的生长、光合色素含量、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AHTN显著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对东海原甲藻具有高毒性(96h-EC50=48.21μg/L),其毒性作用机制为抑制光合色素产生,破坏其细胞结构和细胞膜完整性,诱发抗氧化系统响应,影响光合作用性能.其中,1μg/L AHTN处理对东海原甲藻生长有促进作用,1和10μg/L AHTN处理促进光合色素合成,并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部分光合参数升高.低浓度AHTN(1μg/L)可能会诱导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高浓度AHTN(10~400μg/L)则会抑制该藻种群生长,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 向舒; 陈雯雯; 沈盎绿
    • 摘要: 为了解东海大规模赤潮原因种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生长及光合作用规律,为赤潮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常见陆生植物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夹竹桃(Nerium indicum)和银杏(Ginkgo biloba)叶片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及其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96 h培养后,3.0 g·L^(-1)香樟和夹竹桃叶片浸提液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00.0%,而银杏叶片浸提液处理组抑制率为74.9%;香樟、夹竹桃及银杏叶片浸提液的半抑制浓度96 h-EC 50分别为0.84 g·L^(-1)、1.30 g·L^(-1)和1.74 g·L^(-1)。96 h处理后,3.0 g·L^(-1)香樟叶片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光合系统Ⅱ(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抑制率为100.0%;3.0 g·L^(-1)夹竹桃叶片浸提液处理后藻细胞F_(v)′/F_(m)′的抑制率为97.0%;3.0、5.0和10.0 g·L^(-1)银杏叶片浸提液处理后藻细胞F_(v)′/F_(m)′抑制率分别为34.9%、88.9%和100.0%。分析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和快速光响应曲线发现,随着3种叶片浸提液质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_(max))、光能转化效率(α)及光饱和系数(I k)3个参数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综上所述,3种植物叶片浸提液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香樟>夹竹桃>银杏。研究结果为筛选通过化感效应治理东海原甲藻赤潮的有效抑藻植物提供了依据,可以进一步阐明其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
    • 陈莉婵; 杨萌萌; 许永久; 沈盎绿
    • 摘要: 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是赤潮灾害事件频发的海区之一。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利用搭载在极地轨道环境遥感卫星Aqua上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 Radiometer,MODIS)传感器数据,研究了2016年5月浙江南部洞头和南麂列岛附近海域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导、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伴生的混合甲藻赤潮生消特征。结果表明:现场水采浮游植物第一优势种东海原甲藻和网采浮游植物第一优势种夜光藻细胞密度在绝大部分站位超过1.0×10^(7)个/m^(3)和1.0×10^(5)个/m^(3)、优势度达到0.82和0.34、出现频率则分别为82.46%和98.25%。本次东海原甲藻赤潮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消周期(生长、维持和消亡阶段),而夜光藻每天细胞密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因此难以划分明显的生消阶段。另外,基于MODIS影像,根据赤潮指数(RI>2.8)和硅甲藻赤潮水体分类(干净水体、高浑浊水体、混合水体、东海原甲藻赤潮水体、硅藻赤潮水体),在更宏观的角度显示了本次东海原甲藻为主混合赤潮的生消特征。本次赤潮从洞头海域的东北部开始,其中在5月13日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发现东海原甲藻赤潮高峰出现在洞头列岛与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而后逐步向西南海域近岸发展。因此,在现场调查确定赤潮优势种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可以为赤潮监测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
    • 陈莉婵; 杨萌萌; 许永久; 沈盎绿
    • 摘要: 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是赤潮灾害事件频发的海区之一.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利用搭载在极地轨道环境遥感卫星Aqua上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 Radiometer,MODIS)传感器数据,研究了2016年5月浙江南部洞头和南麂列岛附近海域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导、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伴生的混合甲藻赤潮生消特征.结果表明:现场水采浮游植物第一优势种东海原甲藻和网采浮游植物第一优势种夜光藻细胞密度在绝大部分站位超过1.0×107个/m3和1.0×105个/m3、优势度达到0.82和0.34、出现频率则分别为82.46%和98.25%.本次东海原甲藻赤潮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消周期(生长、维持和消亡阶段),而夜光藻每天细胞密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因此难以划分明显的生消阶段.另外,基于MODIS影像,根据赤潮指数(RI>2.8)和硅甲藻赤潮水体分类(干净水体、高浑浊水体、混合水体、东海原甲藻赤潮水体、硅藻赤潮水体),在更宏观的角度显示了本次东海原甲藻为主混合赤潮的生消特征.本次赤潮从洞头海域的东北部开始,其中在5月13日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发现东海原甲藻赤潮高峰出现在洞头列岛与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而后逐步向西南海域近岸发展.因此,在现场调查确定赤潮优势种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可以为赤潮监测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
    • 孙炎; 刘千龙; 罗肇河; 康建华; 孙秀武; 张元标; 林辉; 潘钟
    • 摘要: 微塑料是海洋中的一种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国东海海域常见的有害赤潮藻,目前尚未有关于微塑料污染对东海原甲藻影响研究的报道.为了探讨聚苯乙烯(PS)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机制,阐明海洋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东海原甲藻在聚苯乙烯微塑料差异化暴露条件下的生长动力学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①5 mg/L溶解性有机质(DOM)可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②10 mg/L(0.1μm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东海原甲藻前期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③聚苯乙烯微塑料会抑制处于稳定期和衰退期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微塑料粒径越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浓度的抑制效应强于粒径的.我们研究发现聚苯乙烯微塑料会影响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这将为微塑料和赤潮藻复合污染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