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肋骨条藻

中肋骨条藻

中肋骨条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3674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论坛2014暨第九届持久性有机污染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中肋骨条藻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江涛、米铁柱、于志刚等。

中肋骨条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36740 占比:99.97%

总计:636904篇

中肋骨条藻—发文趋势图

中肋骨条藻

-研究学者

  • 王江涛
  • 米铁柱
  • 于志刚
  • 唐学玺
  • 王修林
  • 甄毓
  • 何闪英
  • 孙静
  • 石晓勇
  • 赵丽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达娟; 毕相东; 张树林; 戴伟; 王雪莹
    • 摘要: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铁离子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在模拟海水酸化(CO_(2)含量0.08%)基础上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Fe(Ⅲ)(1.5、2.0、3.0、4.0μg/L)来培养中肋骨条藻,并测定其光合系统Ⅱ(PSⅡ)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当CO_(2)含量为0.038%、Fe(Ⅲ)质量浓度为1.5、2.0μg/L时,或者CO_(2)含量为0.08%、Fe(Ⅲ)质量浓度为3.0、4.0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P0.05)。研究表明,海水酸化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当CO_(2)含量升高至0.08%时,该藻需要较高Fe(Ⅲ)浓度才能保持与当前CO_(2)(0.038%)下相当的生长水平。
    • 陆家昌; 陆敏桢; 李杰; 赖俊翔; 庄军莲
    • 摘要: 本研究向自然海水中接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游离单细胞进行培养,比较不同赤潮藻类对海洋浮游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的影响。结果发现,红色哈卡藻和中肋骨条藻均经历了从增殖到衰亡的过程,中肋骨条藻在磷酸盐耗尽后消亡,磷酸盐随之被重新释放到水体中;而无论增殖还是衰亡,红色哈卡藻添加组磷酸盐含量均持续降低。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在迅速增殖将磷酸盐耗尽后并未衰亡,其密度维持相对稳定。红色哈卡藻添加组和中肋骨条藻添加组的细菌密度显著低于中肋骨条藻添加组(P0.05)。球形棕囊藻添加组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从而导致该组微型鞭毛虫营养结构显著偏向异养(P<0.05)。实验结束时,球形棕囊藻添加组纤毛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本研究中,球形棕囊藻可通过与含色素体微型鞭毛虫竞争营养盐并抵御异养微型鞭毛虫及纤毛虫捕食的方式对微食物网产生影响。红色哈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异养微型鞭毛虫摄食。中肋骨条藻对微食物网的影响受营养盐的调节,细菌的分解可能在该藻衰亡后的营养盐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丽; 马方方; 翟晓辉; 杨伟思; 叶鹏浩; 刘悦
    • 摘要: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C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 李涛; 郁百成; 邹德武; 任利利
    • 摘要: 为了模拟港口水域的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及评估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收集了天津港口水域本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建立了港口生态环境数据仓库,以中肋骨条藻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影响中肋骨条藻丰度的港口水质环境指标,然后利用这些指标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反馈网络(BP神经网络)的中肋骨条藻丰度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中肋骨条藻丰度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0715,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4.7%.该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对于中肋骨条藻丰度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作为模拟港口水域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技术手段.数据挖掘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港口水域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及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难题.
    • 李涛; 郁百成; 邹德武; 任利利
    • 摘要: 为了模拟港口水域的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及评估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收集了天津港口水域本底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建立了港口生态环境数据仓库,以中肋骨条藻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影响中肋骨条藻丰度的港口水质环境指标,然后利用这些指标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反馈网络(BP神经网络)的中肋骨条藻丰度预测模型。研究发现,中肋骨条藻丰度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0715,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14.7%。该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对于中肋骨条藻丰度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作为模拟港口水域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技术手段。数据挖掘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应用,可以解决港口水域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及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难题。
    • 郑承志; 左丽明; 马旺; 朱琴; 王火火; 吕颂辉; 陈亨; 黄凯旋
    • 摘要: 本文选取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三种藻在20°C和25°C下进行单种、两种或三种藻间的培养实验,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藻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优势.单种培养结果显示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对温度25°C敏感,其环境容量(K)被显著降低;而海洋卡盾藻的內禀增长率(r)在25°C下显著升高,但K保持不变.在共培养中,海洋卡盾藻在20°C下因抑食金球藻添加致死,但在25°C处理下其K值上升120%.虽然中肋骨条藻的r在两个温度下均受海洋卡盾藻添加的促进,但其K值从20°C下的上升43%转变为25°C下的降低48%.温度变化对于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共培养的结果无明显影响,中肋骨条藻的K均上升40%,而抑食金球藻的K值均下降60%~70%.结果说明,种间竞争除了共培养藻固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因素外,也受到微藻间温度适应性差异的影响.在20°C条件下三种藻混合,抑食金球藻K的抑制率达到最高为79%,而中肋骨条藻K的促进率达到最高为108%,这可能表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协同效应.
    • 陈清福
    • 摘要: 近年来,筼筜湖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湖区硅藻出现新的动态变化.2020年对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筼筜湖硅藻以中肋骨条藻为主,出现夏季和冬季2次生长高峰,并表现出由上游至下游逐步降低的变化趋势.藻类密度与气温、水温的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并对氮、磷营养盐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湖区水体动态平衡一旦改变,即使在冬季仍可出现筼筜湖藻类大规模繁殖.
    • 石新国; 李悦; 郑文煌; 肖宇淳; 刘乐冕; 陈剑锋
    • 摘要: [背景]赤潮频发引起严重的海洋生态学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产养殖业等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高效的溶藻细菌是生物法防控赤潮的有效工具之一.[目的]分离得到对中肋骨条藻具有高效溶藻效果的溶藻细菌,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研究该菌株的溶藻机理以及溶藻菌所分泌溶藻物质的特性.[方法]采用2216E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细菌,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以鉴定细菌种类,利用显微镜计数溶藻菌处理后的目标藻种计算溶藻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溶藻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过程,利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溶藻菌溶藻物质的特征,并通过透析袋截留法研究溶藻物质分子量大小.[结果]分离得到一株中肋骨条藻高效溶藻菌FDHY-CJ,该菌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 sp.FDHY-CJ).该菌株72 h处理赤潮藻结果显示,对中肋骨条藻溶藻率为95.45%,对于其他常见赤潮藻溶藻率低于40%.溶藻菌FDHY-CJ通过胞外分泌物溶藻;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不受反复冻融的影响,但对酸碱性及温度较为敏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溶藻菌的溶藻物质直接溶解中肋骨条藻的细胞壁,致使硅质壳打开、内容物流出,达到溶藻的效果;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被乙醇和乙酸乙酯沉淀的特性.[结论]溶藻菌FDHY-CJ对中肋骨条藻具有特异溶藻作用,对其他常见赤潮溶藻效果不明显;该细菌溶藻方式为通过分泌物间接溶藻,溶藻物质属于蛋白类,大小在3.5-10.0 kD之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