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藻华

藻华

藻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海洋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817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岭南文史、热带海洋学报、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网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等;藻华的相关文献由478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志明、曹西华、余增亮等。

藻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817 占比:99.42%

总计:16915篇

藻华—发文趋势图

藻华

-研究学者

  • 俞志明
  • 曹西华
  • 余增亮
  • 王相勤
  • 王志红
  • 吴跃进
  • 宋秀贤
  • 蔡冬清
  • 吴在兴
  • 季程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悦; 李丽; 翟晓辉; 周娟; 叶鹏浩; 黄盛东
    • 摘要: 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月20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绝对优势种,1月21日球形棕囊藻囊体开始出现,1月25日囊体数量达到最高,达69colonies·L^(–1);1月27日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藻华出现,随后球形棕囊藻藻华逐渐消退。灰关联分析显示,铵盐和硝酸盐是影响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的最主要因素。水体扰动和球形棕囊藻在磷限制条件下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红色赤潮藻藻华可能是球形棕囊藻藻华消退的主要原因。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和消亡是各种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章鹏; 张国庆; 葛扬浩; 蔡飞; 李伟
    • 摘要: 2019年10月17日,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新江村一人工池塘内发现藻华爆发现象,通过对藻华发生时池塘水样进行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基于形态学鉴定为裸藻门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该种藻华现象为黄山地区首次记录,对了解新安江流域藻类种类组成与分布具重要生态学意义。
    • 张亚锋; 侯敏驰; 陈容; 王适; 雷越; 王旭涛; 殷克东
    • 摘要: 为探究富营养河口水体藻华粒级结构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枯水期珠江口上游河水、下游海水及其等比例混合水进行培养实验,跟踪监测水体中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并利用稀释实验估算藻类生长速率(μ)和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m),以阐明上行控制(营养盐刺激)和下行控制(摄食影响)对藻类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营养加富能增加藻类的生物量,藻类群落的优势粒级由超微型和微型转换为小型;加富河水中μ维持2~3 d高值后下降,速率为(1.13±0.37)d^(-1),加富海水中μ逐步增加,速率为(1.06±0.16)d^(-1),加富混合水中μ轻微波动,速率为(0.58±0.14)d^(-1),总体上小型藻类μ最大。3组加富水体中m总体均先增大后下降,粒级差异不明显。藻类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m/μ)随粒级增大而减小,说明富营养刺激大粒级的生长,大粒级面临的被摄食压力较小。m/μ随藻类每日的比生长速率(μChl a)降低而增加,说明藻华前期由上行控制主导,后期下行控制作用相对加强。本研究表明,富营养化不仅能够改变藻华的生物量,而且能影响其粒级结构,初步阐明了富营养河口水体中藻华粒级结构的调控机制。
    • 邱广龙; 潘良浩; 王欣; 苏治南; 方超; 范航清
    • 摘要: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 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ela)],占广西真红树种类的50%,分布于涠洲岛西北部的西角沟、北部的牛角坑沟和东南部的五彩滩,总面积约450 m^2;半红树植物6种,占广西半红树种类的75%;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仅见于西北部的西角沟,面积处于快速扩展阶段(现存面积70 m^2,比9个月前的面积增加了2倍)。尽管涠洲岛的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均较小,但却是我国为数不多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共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涠洲岛滨海湿地的管理,应加大对乡土红树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密切跟踪监控外来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必要时进行人工清除。此外,应积极防范有害藻华的发生,以免对涠洲岛海草床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 李斌; 刘保良; 陈旭阳; 凌琳; 高劲松
    • 摘要: 2018年8月19日至23日,广西钦州湾海域发生由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引起的藻华暴发现象.为探讨在线监测浮标应用于赤潮预警研究的作用,本文使用2018年8月16日至27日位于藻华海域的GX11号广西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浮标数据,分析藻华暴发过程前后风速、气温、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叶绿素a等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讨论环境因子对藻类增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温、水温回升以及风速由大减小,有利于藻类聚集增殖,是藻华发生的环境诱因;在藻华暴发中期的4 d中pH值最高值分别为8.20,8.49,8.42,8.24,溶解氧最高值分别为9.01,12.26,11.81,10.22 mg/L,叶绿素a最高值分别为42.2,52.3,25.4,15.6μg/L,均主要出现在中午至下午时段,且数值明显比藻华过程前期和消退期高;pH值、溶解氧、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并具有联动的昼夜变化规律.结合气象条件因素,当在线监测显示pH值、溶解氧、叶绿素a出现同步的波动增大,特别是叶绿素a达到或接近10.0μg/L时,可开展部分赤潮生物种类的藻华预警.
    • 郑承志; 左丽明; 马旺; 朱琴; 王火火; 吕颂辉; 陈亨; 黄凯旋
    • 摘要: 本文选取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三种藻在20°C和25°C下进行单种、两种或三种藻间的培养实验,探究在不同温度下藻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优势.单种培养结果显示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对温度25°C敏感,其环境容量(K)被显著降低;而海洋卡盾藻的內禀增长率(r)在25°C下显著升高,但K保持不变.在共培养中,海洋卡盾藻在20°C下因抑食金球藻添加致死,但在25°C处理下其K值上升120%.虽然中肋骨条藻的r在两个温度下均受海洋卡盾藻添加的促进,但其K值从20°C下的上升43%转变为25°C下的降低48%.温度变化对于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共培养的结果无明显影响,中肋骨条藻的K均上升40%,而抑食金球藻的K值均下降60%~70%.结果说明,种间竞争除了共培养藻固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因素外,也受到微藻间温度适应性差异的影响.在20°C条件下三种藻混合,抑食金球藻K的抑制率达到最高为79%,而中肋骨条藻K的促进率达到最高为108%,这可能表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协同效应.
    • 袁育鑫; 刘佳敏; 潘玲; 王丽红; 张雪俐; 黄民生
    • 摘要: 总结了不同类型纳米材料对藻华控制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纳米材料调控营养盐迁移转化以及细胞毒性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材料的固定化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实现纳米材料功能化和对其环境风险的精确管控,为藻华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 邱广龙; 潘良浩; 王欣; 苏治南; 方超; 范航清
    • 摘要: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以及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ela)],占广西真红树种类的50%,分布于涠洲岛西北部的西角沟、北部的牛角坑沟和东南部的五彩滩,总面积约450 m2;半红树植物6种,占广西半红树种类的75%;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仅见于西北部的西角沟,面积处于快速扩展阶段(现存面积70 m2,比9个月前的面积增加了2倍).尽管涠洲岛的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均较小,但却是我国为数不多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共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价值.涠洲岛滨海湿地的管理,应加大对乡土红树植物的保护力度,并密切跟踪监控外来种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必要时进行人工清除.此外,应积极防范有害藻华的发生,以免对涠洲岛海草床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 祝小会; 陈诚
    • 摘要: 千岛湖对整个钱塘江流域生活、生产供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聚焦千岛湖来水的关键生态屏障区(千岛湖西北河库过渡区),基于2013~2018年遥感观测,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演的河库过渡区湖畔植被覆盖度与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Chl-a)间相关分析表明:NDVI与Chl-a间存在负相关性(R^(2)=0.37,n=11,P=0.049),即:更多的植被覆盖有助于降低叶绿素a浓度,进而抑制藻华发生。并且2003~2018年整个千岛湖上游流域年均NDVI值从0.65增长到0.70,为千岛湖水质在整体上保持稳定提供重要生态保障。从近30年(1990~2017年)安徽入境千岛湖水量与该流域降雨量的距平值相关分析知:降雨量与入境水量高度正相关,但随着千岛湖流域安徽部分用水量的增长,在千岛湖流域年降雨量呈现增长的情况下,安徽输入千岛湖水量却在减少,这势必会对库区及下游地区水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必须及时采取相关预案以保障下游地区生活与生态用水安全。
    • 陈修康
    • 摘要: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水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然而水环境治理后水体营养盐仍较高,难以限制藻类过度繁殖,易反复暴发藻华,恶化水环境质量、限制水生生态系统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藻华越来越严重、暴发频率越来越高,影响水体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增加水环境治理的运维成本。本文在阐述水环境治理中藻类水华危害的基础上,对藻华防控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总结,并提出藻华的生态防控和动态管控的技术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