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9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植物保护、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9篇、会议论文103篇、专利文献351025篇;相关期刊672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树木引种驯化委员会第14次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等;生物入侵的相关文献由3054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方浩、李博、褚栋等。

生物入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9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1025 占比:99.58%

总计:352497篇

生物入侵—发文趋势图

生物入侵

-研究学者

  • 万方浩
  • 李博
  • 褚栋
  • 张润志
  • 章家恩
  • 陈家宽
  • 吴昊
  • 徐汝梅
  • 全国明
  • 王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亚君
    •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国际海事组织在2004年出台的《船舶压舱水及沉积物管理国际公约》中有关控制压舱水排放可能引起的生物入侵的相应管理规范。通过剖析这些规范,本研究展示了科学研究及其相应的管理实践不可能是纯然客观的。分析表明,具体的压舱水排放标准预设了三项命题:(Ⅰ)种群拓殖的非零阈值(强阿利效应的普遍性);(Ⅱ)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入侵的频率是可接受的;(Ⅲ)种群拓殖可能与个体质量间的正向关系。其中,每一命题又分别蕴含了两项子命题。详细的剖析表明,六项子命题没有一项通得过严格的实证检验。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定这种压舱水排放标准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客观实证并不是“合理性”的唯一内核,甚或不是其最重要的内核。本研究显示,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或一条相应的管理实践的标准,都涉及不同层面的“理性”,既包括工具层面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也包括认知层面的实证支撑与形上信念,特别地,形上层面的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挈领作用。
    • 张翼
    •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生物入侵现象频发,导致各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本文以江苏口岸为例,在对江苏口岸森防检疫方法与建议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调研江苏口岸由于进口量激增,导致其检测业务繁忙,并由此产生检测能力难以满足口岸需求,有害物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持续增加,口岸的现场检疫缺乏针对性,对潜在疫病疫情关注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上,影响了江苏口岸的森防检疫效率与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植物全过程检测检疫管理、加强不同类型植物的针对性检测检疫,与进行疫病疫情大数据分析等对策与建议,对于加强江苏口岸森防检测能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郭佳琦; 赵丽娅; 周宇; 李兆华
    • 摘要: 生物入侵俨然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为探究环境因子与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生存、生长的耦合关系,以城市湖泊武汉沙湖的喜旱莲子草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非参数性检验分析喜旱莲子草多度、盖度、高度和重要值与岸线环境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中,水分生态型对喜旱莲子草的高度影响显著,并与多度(r=0.29)和高度(r=0.44)呈正相关.湖岸沉积物对喜旱莲子草盖度具有显著正影响(r=0.32),这表现出喜旱莲子草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和适应.人为条件下,生态驳岸对喜旱莲子草的多度(r=-0.32)、盖度(r=-0.40)和重要值(r=-0.31)具有显著负影响,这可能与沿岸群落的稳固性有关;护栏对喜旱莲子草的高度(r=0.35)具有显著正影响,可能由于护栏阻碍了一定的机械防除;人为干扰对喜旱莲子草的高度影响显著,并与高度(r=-0.37)和多度(r=-0.30)呈负相关,表明干扰对植株的地上部分有明显抑制作用.分析表明,微生境中,水分和营养条件的异质性影响了喜旱莲子草的生长,增设驳岸等人为干扰因素对喜旱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可为湖泊岸线的整治提供参考信息.
    • 张华峰
    • 摘要: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危险性入侵害虫。研究表明,椰心叶甲具有的短距离迁移能力以及人为远距离调运带虫棕榈苗木,是造成该害虫在我国境内快速蔓延扩散的主要原因;另外,椰心叶甲的高繁殖力和产卵习性,是该害虫成功入侵并建立种群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建立以寄生蜂释放防治为核心,结合绿僵菌施用、挂椰甲清药包等的椰心叶甲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控害效果。然而,该技术体系中的生物防治存在见效慢的不足,而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则存在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缺点。因此,基于椰心叶甲对寄主搜寻定位和配偶识别的化学生态学原理,研发诱杀或趋避的嗅觉行为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该害虫的扩散暴发成灾机制、防控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化学生态学原理研究现状,并对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绿色防控技术研发进行展望,为研发椰心叶甲新型防控技术提供思路。
    • 党冠超
    • 摘要: 为了发展经济,美国和加拿大对开发五大湖与大西洋间的水运通道充满兴趣。然而,这些人工水路却引入众多外来生物。其中,七鳃鳗对北美五大湖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打击了五大湖区的渔业生产。为了治理七鳃鳗入侵问题,美国与加拿大展开了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度过了这一危机。
    • 张宝成; 孙晴; 黄小桐; 曾钢; 白艳芬
    • 摘要: 小飞蓬是一种常见入侵植物,它会采用不同的策略适应入侵地新环境。采用测量、称质量等方法研究不同大小个体小飞蓬的不同器官分配模式,以期探讨小飞蓬的入侵机制。结果表明,3个不同质量阶段的小飞蓬采取了不同的分配策略。整株质量为0~10 g的小飞蓬,其根质量与根幅和根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根质量增加1 g,其根幅和根长分别增加为4.28、4.25 cm;在整株质量>15 g的小飞蓬,根质量增加1 g,其根幅和根长仅分别增加0.39、0.41 cm。整株质量在>10~15 g的小飞蓬的根质量与根长和根幅无明显关系。整株质量为0~10 g的小飞蓬,其整株质量增加1 g,其根质量和叶质量增加分别为0.15、0.17 g。整株质量>10~15 g的小飞蓬,根质量投入和叶质量随着整株质量增加1 g,它们的增加速度分别为0.22、0.21 g;整株质量>15 g的小飞蓬,其增加速度分别为0.24、0.12 g。0~10 g和>15 g的小飞蓬,花的质量随着株高增加而增加,但是>10~15 g的小飞蓬,花质量随株高的增加而降低。>15 g的小飞蓬,整株质量增加1 g,繁殖器官花的投入增加0.08 g;而整株质量为0~10 g的小飞蓬繁殖器官花的投入却增加0.39 g。这表明,整株质量越小的小飞蓬其有性繁殖的投入越大,这可能是小飞蓬入侵成功的关键。
    • 谢艳辉; 李家侨; 斯泽恩; 郑舒尹; 刘建芳; 张娜
    • 摘要: 船舶压载水的转运和排放是水生生物入侵的重要途径。为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和水产养殖安全,文章基于我国航运大国地位,介绍船舶压载水排放带来的生物入侵及其相关国际标准和法律规定,并对我国船舶压载水监管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由船舶压载水引起的生物入侵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目前国际对于船舶压载水排放主要执行D-2标准,很多国家均以法律手段对船舶压载水进行监管;我国在加快船舶压载水立法的同时,应加强基础数据研究、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扩展关注领域。
    • 李迦南; 赵星星; 王恩; 王道; 钱周兴; 张洋; 杨倩倩; 俞晓平
    • 摘要: 为了解杭州西湖景区外来生物福寿螺的分布现状和群体遗传变异特征,研究详细调研了西湖景区福寿螺的分布现状,并针对连续六年采集的福寿螺样本开展了分子鉴定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西湖福寿螺集中发生在苏堤以西,其中西北部的西里湖、茅家埠、杭州花圃及岳湖水域的发生密度高,在西南部的乌龟潭、浴鹄湾等水域发生密度较低。在602 bp长的线粒体COⅠ序列中,共检测到79个变异位点,生成了6个单倍型。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西湖水域中Hap1-Hap5为小管福寿螺,Hap6为斑点福寿螺;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的小管福寿螺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229—0.60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1—0.027,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为6.797—16.000,两种福寿螺均有较低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显著性分析表明2018—2020年与2015—2017年间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此外,结合核基因EF1α序列分析表明西湖水域的福寿螺种群包括CC型(23.08%)、CM型(23.08%)和CB型(53.84%),杂种所占比例高达76.92%以上,群体广泛发生了种间杂交渐渗。由于引配水工程的连通性,西湖水域的福寿螺向周边水系扩散风险较大,研究为西湖景区福寿螺的防控提出了建议。
    • 摘要: 《生物安全学报》(原《华东昆虫学报》)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福建省昆虫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生物安全科学国际前沿的中英文学术杂志,于2010年更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征稿要求(简介)如下:1.主要登载有关生物入侵、农业转基因生物、农用化学品、新技术等带来的生物安全科学问题的原始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
    • 贺平; 王奇; 刘佳玥; 刘乐; 司浩倩; 匡俊喜; 卫博文
    • 摘要: 尖膀胱螺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贝类。为了解西安市尖膀胱螺的生物入侵现状,对西安市6条重要河流的尖膀胱螺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调查得到螺壳长度(10.83±3.26)mm且呈左旋的尖膀胱螺,以cox1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发布的尖膀胱螺cox1基因相似度为99.45%~99.63%,覆盖率为100%。基于cox1测序数据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进化树,受试样品与欧洲及南、北美洲来源的尖膀胱螺聚类在一起。研究表明,所调查河流均有尖膀胱螺分布,提示西安市外来物种尖膀胱螺的入侵情况较严峻,应加强监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