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系统发育关系

系统发育关系

系统发育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昆虫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727515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虫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等;系统发育关系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修君、葛庆联、贾晓旭等。

系统发育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27515 占比:100.00%

总计:3727680篇

系统发育关系—发文趋势图

系统发育关系

-研究学者

  • 唐修君
  • 葛庆联
  • 贾晓旭
  • 郑哲民
  • 陆俊贤
  • 高玉时
  • 代金霞
  • 高天翔
  • 顾荣
  • 俞菊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芳; 覃健峰; 郑德滨; 袁红艳; 吴琼
    • 摘要: 为了从分子角度解析‘申鸿七彩雉鸡'种群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PCR测序方法,对3个个体申‘鸿七彩雉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与NCBI公布的7条雉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获得‘申鸿七彩雉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85 bp,结构为典型的环状双链,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22个tRNA和D-Loop区。蛋白编码基因总长度为11 369 bp,基因重叠有7处,间隔有20处;D-loop序列长为1 148 bp,占整个基因的6.88%;tRNA基因长度为65~78 nt。'申鸿七彩雉鸡'线粒体全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tRNA、rRNA和D-Loop区碱基组成中AT含量均大于CG含量。构建的进化树发现,'申鸿七彩雉鸡'和‘甘肃亚种雉鸡'聚为一类。
    • 李迦南; 赵星星; 王恩; 王道; 钱周兴; 张洋; 杨倩倩; 俞晓平
    • 摘要: 为了解杭州西湖景区外来生物福寿螺的分布现状和群体遗传变异特征,研究详细调研了西湖景区福寿螺的分布现状,并针对连续六年采集的福寿螺样本开展了分子鉴定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西湖福寿螺集中发生在苏堤以西,其中西北部的西里湖、茅家埠、杭州花圃及岳湖水域的发生密度高,在西南部的乌龟潭、浴鹄湾等水域发生密度较低。在602 bp长的线粒体COⅠ序列中,共检测到79个变异位点,生成了6个单倍型。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西湖水域中Hap1-Hap5为小管福寿螺,Hap6为斑点福寿螺;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平均差异数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的小管福寿螺单倍型多样性H_(d)为0.229—0.60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1—0.027,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为6.797—16.000,两种福寿螺均有较低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显著性分析表明2018—2020年与2015—2017年间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此外,结合核基因EF1α序列分析表明西湖水域的福寿螺种群包括CC型(23.08%)、CM型(23.08%)和CB型(53.84%),杂种所占比例高达76.92%以上,群体广泛发生了种间杂交渐渗。由于引配水工程的连通性,西湖水域的福寿螺向周边水系扩散风险较大,研究为西湖景区福寿螺的防控提出了建议。
    • 余科; 麻智芳; 安苗; 罗均; 黄胜; 梁志强; 邵俭; 潘秋芝; 任芳; 龙金梅
    • 摘要: 为探究贵州从江及邻近的榕江、黎平和锦屏以及广西三江、湖南的通道和靖州等地稻田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的遗传结构及系统关系,研究基于mt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对6个地理群体进行了分析。447尾稻田鲤中共界定出29种Cyt b基因序列单倍型,结合NCBI中鲤同源序列的系统发育和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从江及邻近苗侗族地区稻田鲤是一个含欧亚2大谱系、3个鲤亚种和多个母系血统成分的混合群体,主体类群是华南鲤C.carpio rubrofuscus,同时混有欧洲鲤C.carpio carpio和远东鲤C.carpio haematopterus,遭受国内外鲤养殖品种的遗传渗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欧洲鲤亚种群体为低H_(d)低π,遗传多样性贫乏,远东鲤和华南鲤2个亚种群体呈高H_(d)低π特点。华南鲤6个稻田群体除锦屏为低H_(d)低π外,其余都为高H_(d)低π,从江的H_(d)最高,黎平的π最高。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AMOVA)分析显示,谱系间和亚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锦屏和三江与其他群体存在中等-高度的分化等级,其余群体间分化较弱,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16.69%,群体内为81.14%。综合分析表明,从江及邻近地区稻田鲤群体间存在有限的遗传交流,群体内和群体间有不同的遗传结构。研究丰富了该地区稻田鲤遗传背景资料,可为湘黔桂交界苗侗族地区稻田鲤的种质资源鉴定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陈丽琼; 张志荣; 杨俊波; 李德铢; 郁文彬
    • 摘要: 旋花科是一个世界广布的类群,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该科主要分支或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问题一直未解决。为解析旋花科内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代表性选取旋花科内8个族40个物种,基于质体全基因组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论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旋花科质体基因组均为四分体结构,质体基因组大小为113273~164112 bp,蛋白质编码基因数目为66~79个。(2)基于五种DNA矩阵(即WCG、CDS、LSC、IR、SS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WCG矩阵和CDS矩阵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仅少数分支的支持率略有差异;LSC矩阵和WCG矩阵的拓扑结构差异在于菟丝子族、马蹄金族和盐帚花族的系统位置;AU检验和SH检验结果显示,WCG矩阵和SSC矩阵与IR矩阵的拓扑结构有显著冲突。(3)所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菟丝子属和马蹄金族都包括在旋花亚科内,应处理为族等级。(4)基于WCG矩阵和CDS矩阵较好地解决了旋花科8个族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即心被藤族和丁公藤族聚为一支,最先从旋花亚科分化出来,随后是菟丝子族,剩下的5个族分成2个分支。(5)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证实,由于鱼黄草族特别是鱼黄草属是一个多系类群,因此需重新修订该族的分类地位和鱼黄草属的划分。
    • 贾晓旭; 陆俊贤; 唐修君; 樊艳凤; 马尹鹏; 葛庆联; 高玉时
    • 摘要: 藏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地方鸡种,经过一千年多年的驯化,已经适应了高原缺氧的环境.研究藏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该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40只藏鸡线粒体D-loop区进行测序,并鉴定了4种单倍型,然后对4种单倍型代表性个体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并与已发表的红色原鸡(G.gallus)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藏鸡包含4种单倍型,分别归属A、B和E三个单倍型类群,基于D-loop区分析得到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658±0.065和0.00442±0.00094.藏鸡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6785 bp,包含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2S rRNA和16S rRNA)、13个编码蛋白基因和1个D-loop区,基因重叠区域共计7处,基因间隔区域共计17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用D-loop区和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藏鸡和红色原鸡的系统发育树在分支聚类上存在差异.上述结果揭示,本研究藏鸡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母系来源可能有多个;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线粒体基因组比D-loop区更具优势.本研究为藏鸡的选育利用和有效保种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理论依据.
    • 王敏; 谭慧敏; 杨银盆; 陈咏霞
    • 摘要: 本研究基于形态学鉴别特征和线粒体d-loop序列描记了采自吉林省延边图们江水系的中国新记录种--史氏北鳅(Lefua pleskei,Herzenstein,1888),并对北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史氏北鳅区别于其他同源物种的鉴别特征为:体纤细,成熟雄鱼体侧有明显纵条纹,雌鱼尾鳍基部有圆形黑斑,背鳍位置靠后(背鳍前长为体长的64.33%),眼间距窄(眼间距为头长的32.06%),上唇薄、光滑,下唇薄、中央无乳突.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史氏北鳅与短体北鳅(L.nikkonis,Jordan&Fowler,1903)构成姐妹群,然后再与北鳅(L.costata,Kessler,1876)聚为一支,系统发育关系反映了北鳅属鱼类地理关系的远近.
    • 古力娜·哈纳特; 李作森; 艾尼瓦尔·吐米尔
    • 摘要: 通过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分析为地图衣属地衣种间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对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23个形态性状进行编码,以地图衣科的表衣属(Epilichen)与瘤衣属(Catolechia)代表种袖珍瘤衣(Catolechia wahlenbergii)和粗糙表衣(Epilichen scabrosos)作为外类群,利用PAUP对形态学特征矩阵进行最大简约法(MP)分析,同时与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地图衣属地衣根据子囊孢子的类型明显分为两支,分别由子囊孢子双胞型与子囊孢子砖壁型或亚砖壁型地图衣组成,其中,小地图衣与微地图衣,地图衣、淡黄色地图衣与大孢地图衣,蜥羽地图衣和绿孢地图衣分别聚在一个分支,研究结果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是对一些物种的位置,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和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存在差异,从分支系统学结果可知,子囊孢子的类型是地图衣属重要的分类特征,可为地图衣属系统进化位置提供形态学的依据.
    • 廖芳; 任瑞花; 孙涛; 孔德英; 王仲敏; 刘静远; 印丽萍; 李关荣
    • 摘要: [目的]为了解栽培丹参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关系和寻找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指纹用以准确快速鉴别丹参栽培居群.[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国内33个地区的42个栽培丹参居群的ITS序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丹参rDNA的ITS1、5.8SrDNA和ITS2区的长度分别为203~229、164和226~229 bp;其ITS1区长度变化较大,而ITS2区核苷酸变异较大.其SNP变异位点存在于ITS1 和ITS2区,变异位点数分别为19和37个,变异率分别为8.30%和16.16%.[结论]基于ITS的SNP指纹只能鉴别3个栽培丹参居群;ITS系统发育树显示,丹参栽培居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