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5-08

主办单位: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社区风险地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社区风险评估方法.社区风险地图的绘制不仅可以将风险评估结果具体化和形象化,而且可以提高社区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有效性.本文将从地图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角度去探讨一个社区风险地图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必要功能.一个社区风险地图信息系统应该采用规范化的风险评估方法,具有展示风险详细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交互和交流能力,具有辨识新风险和风险预警能力.这些功能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安全和风险管理能力.
  • 摘要:本文研究了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资源信息、气象应急服务指挥、应急服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给出了具体的标准化过程和详细步骤;阐述了气象应急服务目标化管理指标的制订思想和方案;从应急管理、应急指挥和准备等方面给出了气象应急服务系统管理标准化建议.
  • 摘要:当前城市洪涝频发,固然与气候变化背景下局部短历时强降雨增多相关,但更多的则是城镇化迅猛进程中洪涝风险增大的体现。快速城镇化无可避免地打破了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水的脆弱平衡,而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发展需求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应对城市洪涝灾害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仍采用传统的雨水管网措施,将雨水视为灾害尽快排走,很少有城市在雨洪综合利用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可实现雨洪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处理好城市排水、治涝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化解提高城市排水除涝能力与导致洪峰流量倍增、洪涝风险转移的矛盾;优化城市防洪治涝排水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顺序;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城市发展与城市防灾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等。
  • 摘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我国防灾减灾稳定增长的投入体系,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会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探索防灾减灾投入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寻找并不断完善符合我国防灾减灾特点和规律的资金投入策略,实现防灾减灾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减灾、救灾向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系统、灾害发生中的救援系统、灾害发生后的重建系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将是我国防灾减灾未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 摘要: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构筑城市安全稳定的基础单元,是有效保护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社区防灾减灾的现状,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健全;基层社区缺乏操作性强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有效机制等,基于此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应全面推进政府社会协同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防灾演练制度化;进一步健全社区急救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创新物资储备模式;全面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经费保障机制。
  • 摘要: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地(市)、县级及其有关部门应急平台技术联通,实现了全体系、全流程、全系统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系统集成,在各级应急指挥平台可以看得见、听得到、传得出、调度快,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消防、地震救援、海上救捞、矿山救援、医疗救援等各个专业救援队伍在应对各种灾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依靠先进的救援装备较好地完成了各类抢险救援任务。但我国公共安全面临新挑战,应急产业仍不相适应。借此提出大力促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即要搞好顶层设计,抓好规划落实,完善应急产业政策,强化国家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标准化在组织机构建设、防灾减灾标准规划编制、标准制修订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防灾减灾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未来防灾减灾标准化需求,构建了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提出了未来防灾减灾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即要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健全和完善行业部门标准化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业务急需标准的制定,大力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落实等。本研究对推动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摘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加上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地震、火灾、洪水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破坏能力也愈发增大,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在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于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都是在人工调研其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方法过于古老而且传统,这种方法不仅获取属性信息的时间长,而且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费时费力的同时还得不到让人满意的结果.这几年随着科技进步以及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民用遥感卫星的普遍应用,使得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就是把数字图像应用在防灾减灾领域.本文对数字图像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做了相应研究.目前在我国的防灾减灾中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主要还是集中于应急反应和灾后评估,对于灾害的预测应用比较少,而且因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困难,只能为宏观救灾和灾害评估提供一些数据。数字图像的使用部门和数据提供单位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的重大作用。而随着卫星数量和质量的提升,GPS和GIS系统的发展,全球各个国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在灾害应用中的热情越来越高,其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 摘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是该业务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评价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既可以体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为进一步改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推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向科学化和业务化不断发展。本文梳理分析了2013年全国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情况,介绍了全国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不同灾害的灾情情况,重点统计了全国灾害开展的气象服务情况,包括预警提前时间、预警时效和不同渠道预警信息发布情况。
  • 摘要: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隐蔽性强,应对面宽、处置面窄和搜救率低.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显示,崩滑流灾害应对形势依然严峻,开展应急技术服务模式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和情景归纳重建,总结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应对规律和情景分类,提出了应急技术支撑基本结构,并提出了应急处置技术工作的原则、内容、机制和程序等,以期有益于崩滑流灾害的备灾规划与应急处置.需要指出的是,要持续有效提高应急成效,离不开对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快速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技术、预警模型和数据编目等关键问题持续深入研究,离不开地质灾害防范处置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总结、评估和改进。
  • 摘要:基于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110气象灾害报警信息,在充分考虑上海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气象灾害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及城市应对连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需求,构建了上海暴雨和大风灾害链,实现了气象防灾减灾在天气预报—影响预报—风险管理之间的快速有序链接,为城市提前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美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卡特里娜飓风的应对、应急救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准备不足和决策失误,公众和媒体评价较差.7年后,当桑迪飓风再次袭击美国时,美国对灾害的应对与防范显得从容了许多.通过对美国两次严重飓风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准备、人员撤离情况的对比分析,从美国在飓风灾害应对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飓风“桑迪”的成功应对得益于美国政府准确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的应急准备以及人员的及时撤离。美国的经验启示人们,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知识和技能,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响应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 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从旱灾发生的时间上看,受灾范围呈现3次较大波动,出现了9个干旱灾害典型年;(2)从旱灾发生的空间上看,旱灾频发中心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即西北地区甘肃、宁夏,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天津,以及江淮地区的安徽、江苏;(3)从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上来看,夏季旱灾是清代干旱灾害的主导类型.结果分析表明利用故宫旱灾档案复原的清代旱灾时空格局基本符合史实.
  • 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上气象灾害防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美国、加拿大等若干发达国家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特点和经验,尝试提出对我国未来气象防灾减灾的借鉴和启示:即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订能源气象与服务的长远规划,重视气象灾害防御与气象防灾科技创新,强化法律和规范支撑。
  • 摘要:本文介绍了IPCC评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历程以及历次评估报告的主要贡献,概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结论、主要原因、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及应对措施.
  • 摘要: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避灾农业发展现状堪忧,其资源整合能力低、可行能力弱,避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遭受重大考验.本文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可行能力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从受灾农户、当地政府、乡村组织、企业市场、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为切入点,对避灾农业发展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连片特困区由于分别受到五大主体的惯常性思维、错位式行为、老土化观念、经济型算计与依赖性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避灾农业发展受限.新时期,需要分别为各行为主体争取社会机会、提供经济条件、扩大政治自由、提高透明性保证和加厚防护性保障以应对困境,弥补避灾农业可持续发展弊端,全面提升五大工具性自由和可行能力,逐步摆脱贫困面貌.
  • 摘要:灾后民生权利的保障事关灾区民众的生存与发展.协商治理是通过社会参与方式体现民生权利保障的有效实现.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政策体系涉及多方面民生权利保障内容.以人为本的灾害治理要求在灾后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引入民众参与的协商治理新机制,其目的是保障灾后民生权利政策目标的实现,具体路径体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型权利保障协商平台的构建.通过政策决策与参与方式的顶层设计方案,在灾区项目实施、移民治理与公益组织代理的多种路径上,体现灾后民生权利的实施效果.
  • 摘要:研究2013年自然灾害,不仅有整体把握,还应当对其中主要灾害作细致研究.本文利用灾度对华南地区风险高的原因和"菲特"台风作了分析.研究发现:发达地区随着减灾能力提高,灾害危害在减小。珠江三角洲减灾风险在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主要洪道行洪、泄洪功能发生明显变化,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水向东分流增大,三角洲腹地洪水水位异常升高,城市化雨洪效应使城市洪涝灾害加重。1323号“菲特”台风是2013年的重灾。查阅到浙江省以县为单位的灾情资料53个,还是很有规律的,大灾县包围着重灾县,中灾县包围着大灾县,小灾县包围着中灾县。乡镇可以承受小灾,但苍南县5个乡镇为中灾,属县级管理;2个乡镇为大灾,为市级管理。所以,苍南县的灾隋是很重的。温州市永嘉县新修建的应急排涝工程顶住了“菲特”台风。中国永嘉公务网2014年1月7日公布“永嘉县水利局2013年工作总结”:在台风期间,全县山塘水库的安全监管、行政、技术责任人及710名村级水利员都坚守岗位,实行24小时驻库巡查观测。17座病险山塘严格执行‘险库放空,病库限蓄’的安全度汛制度,对高水位运行水库提前泄洪。在楠溪江发生流域性洪水的情况下,全县山塘水库累计拦蓄洪水6000万方,无一处出险、没有一人因灾伤亡,县城历史上首次未出现受淹,直接经济损失不到‘罗莎’台风的1/3。
  • 摘要:应急体制下延与基层应急机制创新是提升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路径.本文聚焦我国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的基本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基层政府应急疏散的不同模式,并从灾害、制度、官僚三重维度考察其影响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的过程及机理,对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进行理论建构并提出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 摘要:我国公众灾害知识匮乏、防灾减灾意识薄弱,而建立防灾减灾体验式教育基地,引导和教育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以正确心态和正确处置方式进行自救和互救,当灾难真正降临时,能够从容、镇定地应对.通过对国内外防灾减灾体验场馆进行调研及现状分析,总结建设经验及不足之处,为建设防灾减灾体验式教育提出建议.笔者认为,对于全国大中城市来说,可以考虑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防灾体验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通过改造、增设和扩充分区建设;重视社区防灾体验中心建设。
  • 摘要:气象灾害防御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赋予气象部门的一项社会管理重要职能.基层气象部门距离社会需求最近,面对的气象社会管理问题最直接、最具体.加之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要求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尽快做出是否防治的果断决策,并迅速组织有关资源予以实施.因此,探讨省级气象灾害社会管理能否适应新形势,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比较成功的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实践,结合现代社会管理先进理念,提出明确管理方向、科学顶层设计、坚持四项原则、优化管理服务、推进三个转变、创新管理机制、激活主体活力七个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创新指向"导航仪",积极探索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农户收入来源的影响和导致农户灾后收入来源变化的主要因素,发现家庭的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自然灾害对家庭支出和生产资源的影响程度、农户的防灾手段和防灾减损能力等因素对农户收入来源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量与质并举,发展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组织,提高贫困地区防灾投入和防灾减损能力.
  • 摘要:国家改革发展大背景决定了新时期救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取向。在充分肯定党和政府对救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在多灾多难的条件下较好地解决了各种灾难带来的严重问题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减灾领域还存在三大不足:综合减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在救灾减灾领域发挥作用不足;减灾法制建设与相关法律贯彻落实不足。进一步给出救灾减灾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即需确立举国减灾体制,重构多元救灾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笔者认为,可利用公共资源与政策杠杆,创新救灾减灾机制。如花钱买机制,推动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发挥作用;搭建综合减灾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强基固本;强化奖惩政策,形成各界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正能量。
  • 摘要: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正驱动灾害统计能力发生前所未有的长足提升.大数据驱动灾害统计联动预测能力提升,革新着现今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方式,使监测预测灾害呈现全面、完整和系统的演化态势;大数据驱动灾情统计智能收集能力提升,使灾情统计收集影像化而清晰,具有实时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大数据驱动灾害损失统计准确能力提升,大数据传递避免灾害统计遗漏、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把救灾物资与物联网相连,实现智能化管理.
  • 摘要:农村住房政策保险是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现有文献主要从政策保险、住房保障、减灾救灾等视角展开研究,内容涉及农房保险的政策属性与理论基础、制度模式与保险机制、实践调研与政策推广、缴费方案与绩效评价等方面.但是,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政策评估等方面尚有待深入拓展.
  • 摘要: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呈现频率高、强度大、危害重的态势,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威胁。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武装支撑农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是趋利避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重点讲述物联网与大数据在农业减灾中的应用及展望。物联网在农业防灾减灾监测系统应用中,主要是实现对各种气象要素的采集监测和预报,具体可归纳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而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农业减灾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量数据充实了各种灾害的监测信息,如地面监测、空间遥感监测等;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完善了气象减灾的算法和模型,主要用在预警和预报;大量数据的动态监测与分析提高了灾害评估的准确度等。
  • 摘要:针对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介绍,探讨在危险品安全管理中使用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指出RFID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危险品物流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整个危险品管理中的安全性,同时提出今后在安全监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 摘要: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区域登陆强度最强的台风,造成菲律宾至少7986人死亡或失踪.特强气旋风暴"费林"是1999年以来登陆印度的最强热带气旋,仅造成奥里萨邦38人死亡.分析登陆强度均很强的两个台风,探讨当事国应急处置的差距所在,发现"海燕"台风强度超强、菲律宾政府部门应对措施不力、群众防御超级台风灾害意识不强、防御极端灾害能力不强是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费林"风暴气象预报准确、印度政府措施有力、灾害管理体系有效是此次伤亡较轻的主要原因.我国作为台风灾害频发的国家,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台风预测信息准确性,建立积极有效的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公众防御极端台风灾害的能力;必要时政府仍需采取强制撤离措施,防止重大台风灾害的发生.
  • 摘要:社区是灾害的直接受体,是灾害防御和应对的主体,其减灾能力建设是国家减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六年来,通过长期关注并以农村社区为实践对象,不断分析、总结,认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重在实效和长效,其机制建设是重要保障,包括以社区为本的治理机制、知识储备机制、技能提升机制和文化建设机制都值得探索.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日趋明显,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交织发生和相互影响,一些局部灾害若不及时控制,往往会迅速蔓延,酿成全局性危机.通过对强风造成翻船事故个案的时间序列分析,重新审视和反思原有的气象灾害管理模式。突发气象灾害的偶发性、不确定性因素居多,阶段性特征明显,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来透视灾前、灾中、灾后的管理行为,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细化预警级别、再造分发流程,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真正实现全过程、全阶段的综合管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灾害环境。
  •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均是威胁我国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应对策略,本文就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复杂的相互关系及综合减灾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而且给农、林、牧、渔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由生物入侵引起的经济损失近1200亿元.气候变化促进入侵物种的传入、扩散和建立种群,且使已入侵种更容易暴发成灾,还会降低防治手段的效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入侵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剧.必须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联系起来考虑对其的应对策略,并将之纳入我国整个减灾对策及规划管理体系进行综合管理.具体措施除加强有关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技术体系外,应着重加强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专门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还需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气象条件诱发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出现,再加上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及人口增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滑坡等地质灾害日益增加,呈现出频发性、广泛性、破坏性的严峻态势,并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未来气候变化造成我国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异常,体现在暴雨事件的增多、局部干旱程度加重、冻土融化面积增大、冰川消融面积扩大.这些过程都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频次增加和规模增大、大型泥石流事件增多、冻融侵蚀导致的蠕移型滑坡事件增多、山体冻融型滑坡频率增大、冰湖溃决型泥石流事件增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8大区域的地质灾害在类型和空间分布上都有显著特征.北方地区降雨增多将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规模均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台风活动的加强会使得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的规模加强,而南方地区的干旱和洪涝急转也会引发大型地质灾害.未来气候变化给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将对我国正在和将要实施的各项建设工程造成深远影响.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加剧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致灾原因交错而复杂,引致的受灾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气候灾害保险对分散气候风险和弥补灾害损失具有特殊作用,但存在险种开发少、赔付率低、政策限制多等不足与困难,其困境与该项保险存在承保风险、再保险风险、责任分担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有关.为此,我国需要明确气候灾害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定位并及时纳入政策性保险体系,科学界定气候灾害保险承保内容并扩大业务覆盖面,重视再保险业务并完善风险再分散机制,以有效控制风险并推动我国气候灾害保险的健康发展.
  • 摘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从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三个方面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已有影响,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气候变化可能已促成人类健康出现不良状况,与其他胁迫因子的影响相比,因气候变化引起健康不良的负担相对较小;未来将通过恶化已有的健康问题来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很多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健康状况.(2)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往往起着"风险放大器"的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新的贫困人口出现,无论是低收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国家都是如此.(3)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计、文化、迁移、冲突等人类安全方面的影响是负面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安全受到的威胁将逐步增加.在影响评估和预估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减缓和适应的政策建议,指出了未来研究发展前景.
  • 摘要:1311号超强台风"尤特"具有强度变化快、后期路径复杂、在广西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强、范围广、灾情重等特点.其在广西滞留时间长达112h,为历史罕见.分析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对"尤特"的预报预警及时准确,气象服务到位,各级政府也进行了科学防御,但"尤特"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达到特大型气象灾害等级.防台减灾避灾工作任重道远,需加强探讨与研究,从源头上提高应对台风灾害的防御能力.
  • 摘要: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加深认知,不断应对挑战.本文基于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认识和结论,涉及当今气候变化事实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与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作的努力等;分析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针对雾霾问题,剖析了其变化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治理雾霾的根本是减少和控制污染排放,关键在于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这与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一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气候。因此,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可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 摘要:公路工程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中一旦破坏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为了降低公路工程损坏对防震减灾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对公路工程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地震动区划图使用和抗震设防理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地震动区划图的发展趋势及编制多水准地震动区划图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对公路工程抗震设防的几点建议.以上内容为公路工程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实施提供了参考.
  • 摘要: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网友自制了北京市暴雨积水点图,说明用互联网及时获得灾情信息是可行的.由智能体、网络、模型构成的智联网,有望有效使用网络灾情信息,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为此,本文介绍了支撑智联网的三项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扩散方法和复式智联网模型.该技术拥有着当地灾害情况的记忆、当前区域状况以及区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变化的判断的居民是具有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的智能体,每个智能体在各自的认知范围内提供研究区的灾害风险信息。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中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采集、存储、管理,部分还可以进行可视化表达。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风险分析领域已受到高度重视。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能为依托智联网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帮助。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中,由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成本控制,经常会遇到小样本问题,即收集到的数据过少,不足以支撑概率统计方法给出可信的结果。信息扩散技术就是为了弥补信息不足,对样本点进行集值化转变,从而优化处理小样本信息的一种模糊数学处理方法。这种通过将单值样本变成集值样本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单值样本的资料信息扩散到指标论域中所有点,从而获得较好的统计估计。
  • 摘要: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网络的关键节点.全球城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心与增长极,又是灾难风险高度集中的地方.由于复杂而广泛的相互依赖与联动,全球城市存在高系统性风险,巨灾发生的概率要比预想的大得多.全球城市迫切需要通过综合灾难风险治理,以降低系统性风险,确保全球城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城市的灾难风险治理包括: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与灾难管理融资,以及灾难管理等四大业务领域.良好的治理与协调机制将保障上述业务的有效运行.全球城市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主题包括:气候变化下的灾害事件场景建模与黑天鹅事件识别;全球城市系统脆弱性与功能脆弱性分析,以及系统性风险评估;风险与灾情数据、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城市恢复力建设等.
  • 摘要:四川省气象局与国土等部门围绕地质灾害防御关键环节密切配合,依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项目建设,全程联动,采取中短期、短临到雨量现报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决策预报服务,在推进预防避让与临灾避让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联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决策预报服务效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