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毒性效应

毒性效应

毒性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249篇、专利文献37962篇;相关期刊293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1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持久性有机污染论坛2014暨第九届持久性有机污染全国学术研讨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3暨第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等;毒性效应的相关文献由30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启星、曲克明、江桂斌等。

毒性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1.58%

会议论文>

论文:249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37962 占比:97.78%

总计:38824篇

毒性效应—发文趋势图

毒性效应

-研究学者

  • 周启星
  • 曲克明
  • 江桂斌
  • 单正军
  • 朱琳
  • 李梅
  • 王长友
  • 周群芳
  • 沈新强
  • 熊德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葛琦; 周志文; 刘慧婷
    • 摘要: 天然水体中的微塑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以及一定的化学毒性,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概述了天然水体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分布,重点阐述了天然水体中微塑料的化学毒性及其毒性效应,并对微塑料毒性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促进微塑料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 陈灿; 杨黎彬; 周雪飞
    •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于信息、医疗、环保等领域,其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进入水环境,影响水环境生态系统,威胁人类健康。微藻作为水环境中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纳米材料对微藻的毒性作用对于水环境生态安全影响评价十分重要。文中综述了已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及成果,重点围绕纳米材料对微藻的生长、细胞组分、胞外多聚物等变化影响,评价纳米材料对微藻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纳米材料对微藻的遮蔽效应、机械损伤、氧化应激等致毒机理,并对未来纳米材料与微藻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 孟玉芳; 顾睿敏; 谢琪婷; 刘娜; 葛飞
    • 摘要: 纳米氧化锌(nZnO)等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后易被水生生物吸收积累并沿食物链传递,从而产生毒性效应.微塑料(MPs)作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新污染物,对nZnO等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生物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该文选择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探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PS MPs)存在下nZnO对大型蚤的毒性效应及Zn的生物积累.研究结果表明,nZnO单一体系对大型蚤的半抑制浓度(EC_(50))为0.70mg/L,nZnO与两种粒径(0.1μm、3μm)PS MPs组成的复合体系中EC_(50)分别为0.38mg/L、0.60mg/L,联合毒性评价结果均为协同作用,且两种粒径的PS MPs均诱导大型蚤体内活性氧增加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PS MPs可促进Zn在大型蚤体内的积累量并降低净化率.当nZnO浓度为0.4mg/L时,与单一体系相比,0.1μm和3μm PS MPs使大型蚤对Zn积累量分别升高了13.3%和7.4%,而对Zn的净化率分别下降了18.3%和8.7%,表明小粒径PS MPs对大型蚤积累Zn的促进作用更大.采用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大型蚤肠道内和肠道外均检出0.1μm PS MPs,而3μm PS MPs仅出现在肠道内.
    • 王其增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对泥鳅的毒性效应和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4尾鲜活、体表无损伤、体形匀称、大小相似的泥鳅,随机分为4组,每组6尾,分别用福尔马林浓度为25毫克/升、50毫克/升、15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染毒,染毒分别在同一规格的塑料盆中进行。对照组以清水饲养。每一浓度组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随机取鱼2尾,然后用纱布将鱼体表的水分擦干,对其进行麻醉处理。尾静脉采血,涂片,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染毒时间的福尔马林对泥鳅血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或用不同浓度相同时间后,泥鳅血细胞数目有明显下降。结论:血细胞数目与福尔马林浓度和处理时间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性,具有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
    • 汝少国; 王懿; 张晓娜; 杨丽强
    • 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当前水污染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食品安全,其中三嗪类除草剂是一类重要的水体污染物,文章总结了三嗪类除草剂在全球各地水体和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现状,阐述了其对水生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作用机制,并综述了三嗪类除草剂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方法,为更加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三嗪类除草剂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开展三嗪类除草剂的降解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 赵培强; 吴志丰; 董四君; 黄乾生
    • 摘要: 微塑料污染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每年有大量微塑料进入水环境,因此水生生物正面临着由微塑料带来的巨大威胁,特别是作为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及人类重要食物来源的鱼类。前期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的同时,鱼类受到的微塑料污染正在不断加剧。随着分析检测水平的提高和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微塑料对鱼类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其毒性效应研究越来越多,而且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概述了目前微塑料对鱼类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1)全球鱼类受微塑料污染的现状(鱼类受到的污染程度、受污染鱼类体内的微塑料特征)。(2)微塑料对鱼类产生毒性效应的相关要素:暴露方式(长期/短期、急性/慢性、单一/联合)、微塑料特征(种类、大小、形状、浓度等)、鱼类的生理变化(生殖、免疫、生长、代谢、行为等)、受影响的器官(肝脏、消化道、鳃等)、微塑料的归趋(积累、转移等)。(3)存在问题与展望:缺乏统一的环境分析方法和标准化的毒性测试方法、暴露研究在符合环境实际的同时还应考虑塑料添加剂的影响、加强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
    • 刘沙沙; 杨越; 吴静华
    • 摘要: 微(纳)米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疏水性,可与多环芳烃(PAHs)发生相互作用,改变PAHs的生物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总结了微(纳)米塑料对PAHs的吸附-解吸行为及作用机制,阐述了微(纳)米塑料介导下PAHs的生态毒性效应,两者可能产生的毒性包括协同、拮抗或无明显影响作用,这与PAHs的性质、微(纳)米塑料的种类和粒径大小等有关.概括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微(纳)米塑料对PAHs毒性作用影响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刘沙沙; 陈诺; 杨晓茵
    • 摘要: 微塑料能与有机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可改变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已有的文献主要总结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解吸或二者对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某一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这两部分内容的系统归纳。文章概括了微塑料特性、环境因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对吸附-解吸的影响:微塑料的分子结构、官能团和结晶度等影响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老化过程分别增强和降低微塑料对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效果;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量随温度、pH和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含有苯环结构、疏水性强的有机污染物容易吸附在微塑料表面。文章还归纳了微塑料-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个体、细胞和分子层面上诱发的毒性效应:微塑料会增强或削减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免疫系统、活性氧和基因表达等的影响;微塑料的载体作用可促进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运,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防御系统具有协同毒性效应;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联合作用下,微生物的胞外分泌物、细胞生长、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微塑料会增强或减弱有机污染物在蚯蚓体内的富集,并诱发蚯蚓的基因表达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和代谢产物的变化等。未来需结合实际环境状况来分析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行为,从基因、蛋白质及代谢水平上研究微塑料-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并探讨塑料添加剂在毒性效应中的贡献。
    • 杨张钰; 朱心雨; 胡乐佳; 赵燕昊; 蒋玉蓉; 陆国权
    • 摘要: 研究外源水杨酸(SA)对镉胁迫下藜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降低藜麦生产中重金属胁迫提供理论依据。以藜麦"Tomico Quinoa"为供试品种,通过施加不同浓度(50、100、150μmol/L)外源水杨酸处理,探究200μmol/L镉胁迫下外源水杨酸对藜麦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μmol/L镉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藜麦生长指标,并影响藜麦生理指标。镉胁迫使藜麦幼苗的生物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使藜麦幼苗的株高、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镉胁迫下的CK2显著增加,并促进了光合作用。在100μmol/L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下,幼苗的株高、鲜质量与无镉胁迫处理的CK1相比无显著差别,而脯氨酸含量在第3、第6天较CK2提高20.25%、18.60%。可溶性糖含量在100μmol/L水杨酸处理下含量达到最高,显著高于CK1、CK2。施加外源水杨酸使藜麦幼苗的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CK2显著上升。外源水杨酸处理显著降低了藜麦幼苗MDA的积累。本研究表明,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藜麦幼苗的镉胁迫,其中100μmol/L外源水杨酸缓解镉胁迫毒害效果最好。
    • 杜实之
    • 摘要: 介绍了显微镜表征技术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相关方法等主要金属纳米颗粒的表征手段,阐述了金属纳米材料在植物体内积累的影响因素和从根部及叶部进入植物体内的两种途径,探讨了金属纳米颗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宏观效应和光合作用等微观效应以及对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金属纳米颗粒-植物体系的表征及毒性研究方面的瓶颈问题,并对未来金属纳米颗粒表征技术方面和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