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反应

界面反应

界面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4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0篇、会议论文146篇、专利文献198487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14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暨景德镇高技术陶瓷高层论坛等;界面反应的相关文献由2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炳、周政、孟为民等。

界面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0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4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98487 占比:99.60%

总计:199293篇

界面反应—发文趋势图

界面反应

-研究学者

  • 张志炳
  • 周政
  • 孟为民
  • 杨高东
  • 王宝荣
  • 李磊
  • 张锋
  • 曹宇
  • 杨国强
  • 杨延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轶波; 郑亮; 许文勇; 李周; 张国庆
    • 摘要: 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电解腐蚀方法研究粉末冶金高温合金FGH96中人工植入莫来石基耐火材料夹杂物在原始颗粒态、热等静压和热变形过程中形貌和成分的演变规律,揭示莫来石基夹杂物与合金基体发生界面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原始颗粒态时,人工植入的莫来石基夹杂物为无规则颗粒状;经过高温高压的热等静压固结成形后,夹杂物内部形态和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夹杂物与基体界面发生置换反应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反应层,该反应层由Al、Ti的氧化物构成,并含有较多孔隙。经过25%变形量(温度1080°C、应变速率0.0004 s;)的热变形后,夹杂物主体形态和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夹杂物外部包覆的反应层随高温合金基体的变形开始从夹杂物上剥离和拉长,并随着金属基体的流动变形,在靠近拉长方向一侧发生聚集;当变形程度为50%时,莫来石夹杂物连同外部包覆的反应层发生破碎变形,形成夹杂物碎块加反应层的复合形态,该复合形态夹杂物呈线状分布,长轴垂直于压缩方向;当夹杂物外部包覆的反应层被剥离、莫来石夹杂物本体破碎后,形成的暴露于高温合金基体的新表面将继续反应生成新反应层,破碎的莫来石夹杂物本体仍然以O、Al、Si为主要组成,但同时含有少量Ni、Cr、Ti、Co、Mo等高温合金中的元素。
    • 焦宇鸿; 朱建锋; 王芬
    • 摘要: 界面润湿性和界面反应极大地限制了SiC/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提升。虽然通过实验、计算机模拟计算等研究揭示了Al-SiC的高温润湿行为和界面反应机理,得到了界面润湿和界面反应的理论模型,但调控润湿性的因素多且复杂,一些因素相互影响,尚未系统地提出SiC/Al基复合材料界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调控界面润湿性和界面反应的关键因素仍不明确,SiC/Al基复合材界面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为了探索控制界面润湿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归纳了影响界面润湿性的实验因素:(1)SiC基体(纯度、表面粗糙度、气孔率、游离Si含量等)及表面极性(C端、Si端);(2)合金和基体的氧化层及其厚度(氧分压);(3)合金元素种类及含量;(4)接触温度和时间;(5)界面反应;(6)测试方法(座滴、挤出等);(7)液滴重量或尺寸及蒸发速率等。其中,除了(6)和(7)外,其他因素对调控SiC/Al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润湿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提升和应用有重要指导价值。纯Al和SiC在650°C就能发生界面反应,其产物Al_(4)C_(3)在室温下与H_(2)O发生反应,该反应会破坏界面结合,使得复合材料性能急剧降低。根据密度泛函理论和热力学计算建立了界面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模型,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和显微结构分析,阐明了温度、反应时间、合金元素、SiC表面极性等因素对界面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抑制或消除有害界面反应的边界条件。与润湿性相比,界面反应严重制约了SiC/Al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及使用寿命的延长。但可通过简单工艺调控,通过向熔体中引入合金元素、改性SiC及过渡层和特殊制备工艺等能有效抑制界面反应,实现与润湿性协同调控。本文分析了界面反应和界面润湿性的研究进展,归纳了SiC/Al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的三个途径。一是添加合金元素进行有限的调控,在特定工艺中,添加一定量的合金元素能够提高润湿性,减弱或消除界面反应;二是设计界面反应和界面过渡层,获得预期的界面组成和结构,提高润湿性的同时消除有害界面反应;三是采用新制备工艺,利用现有的界面研究成果和模型,调控界面反应温度和时间直接获得性能优异的体材料,如累积辊压、喷射沉积、原位自生等。虽然上述途径能够调控SiC/Al基复合材料的界面,但仍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所得复合材料的性能和预期性能还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对SiC/Al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和调控仍然需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其界面反应、组成和结构,减小接触角,缩短达到平衡接触角的时间,从而降低制备工艺难度,提升材料性能。
    • 段海栋; 孙桓五; 纪刚强; 杨冬亮; 李思雪
    • 摘要: 目的研究不锈钢经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后,表层元素化学形态的变化及机制,为材料去除机理、表面性能、工艺参数、抛光液处理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表面粗糙度测试仪、扫描电镜分别对加工前后试样表面粗糙度、形貌变化进行测试表征。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加工前后试样表面及抛光液沉积物中主要元素的组成、化学态、分子结构进行测试表征。结合加工现象及材料去除机理,分析加工过程中固、液、气、等离子体之间的界面反应。结果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后,试样表面平整光亮,预处理中粗磨的痕迹已被完全去除。Ra平均值由0.311μm降低至0.045μm,Rq平均值由0.442μm降低至0.059μm,Rz平均值由3.260μm降低至0.369μm。与抛光前试样相比,抛光后试样表层检测到S^(+6)和Ni^(+2),沉积物中的Fe均为Fe^(+3),Cr主要为Cr^(+3),含有少量Cr^(+6)。抛光后试样表面及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主要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论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316LVM不锈钢有显著效果,抛光后试样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抛光过程中,试样表面主要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物质主要来自水。硫酸根离子在加工中与金属离子生成了硫酸盐,可能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试样表面的铁、铬、镍以氧化态形式被去除,抛光液中氧化态的铁、铬以沉淀形式存在,氧化态的镍以络合物的形式存在。
    • 符跃春; 韦泽麒; 杨丽娜; 王玉敏
    • 摘要: 界面反应层是影响SiC纤维(SiC_(f))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SiC_(f)/Ti_(2)AlNb复合材料在热等静压成型以及热暴露过程中的界面反应、界面元素分布规律和界面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SiC_(f)/Ti_(2)AlNb复合材料内部元素扩散形成的界面产物主要为TiC,在热暴露过程中出现了TiSi_(2)和NbSi_(2)相.SiC_(f)/Ti_(2)AlNb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层的厚度长大符合Arrhenius定律,其界面反应层厚度长大速率随着热暴露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界面反应层长大激活能为24.27 kJ/mol,界面层长大频率因子为2.80×10^(-4)m/s^(1/2).SiC_(f)/Ti_(2)AlNb复合材料界面在700°C及以下温度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
    • 张有为; 韩鹏江; 包春玲; 包有宇; 郑松翔; 杨海涛; 赵军; 谢华生
    • 摘要: 开展了界面反应对熔模铸造TiAl合金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试样表面有较明显的富氧污染层,Ti、Al元素在表面层稍有下降,其余元素未发生明显波动。Y_(2)O_(3)陶瓷型壳对TiAl合金液的污染主要是面层中的氧元素扩散至合金中引起的扩散型反应。生成的产物主要为TiO、Al_(2)O_(3)等。试样硬度范围在HV333.0~514.2之间,表层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污染层厚度约8~12μm。
    • Rashid ALI; Fahad ALI; Aqib ZAHOOR; Rub Nawaz SHAHID; Naeem ul Haq TARIQ; Zafar IQBAL; Adnan Qayyum BUTT; Saad ULLAH; Hasan Bin AWAIS
    • 摘要: 采用不同烧结工艺制备新型Al/Cu Fe多层核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AMCs),研究其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电置换法和化学镀法在铝粉颗粒上沉积Cu层和Fe层,制备多层Al/Cu Fe核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X)、密度计、显微硬度和压缩试验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放电等离子烧结复合材料中,由于沉积层向金属间化合物相转变,界面反应程度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99.26%)、显微硬度(165 HV0.3)和强度(572 MPa)均显著提高。此外,热压复合材料壳层结构中存在的未转化Cu导致其断裂应变最高(20.4%)。研究结果对通过选择合适的烧结路径来调整AMCs的显微组织和控制其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钱伯章
    • 摘要: 2022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热结构复合材料团队采用高压辅助固化-常压干燥技术,通过基体微结构控制、纤维-基体协同收缩、原位界面反应制备出耐超高温隔热-承载一体化轻质碳基复合材料。碳气凝胶(CAs)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热绝缘性,有望成为新一代先进超高温轻质热防护系统设计的突破性解决方案。近年来,研究团队相继发展了溶胶凝胶-水相常压干燥、高压辅助固化-常压干燥2项CAs制备技术,设计了一种超低密度碳-有机混杂纤维增强体,赋予其优异的超弹性。该材料可实现高效、低成本制备,并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和高压缩强度等性能。
    • 吴明宇; 弭光宝; 李培杰; 黄旭
    • 摘要: 向TiAl合金中添加C元素反应形成的Ti_(2)AlC相与Ti_(3)AlC相分别具有改善TiAl合金塑性和强度的作用.一般地,液相烧结过程中会发生L+TiC→Ti_(2)AlC(Ti_(3)AlC)的包晶反应,但在固相烧结过程中Ti_(2)AlC与Ti_(3)AlC的形成可能具有不同机制.本文以多层石墨烯为碳源,通过1100-1350°C的固相烧结获得C与TiAl合金的界面反应组织,借助微观组织表征与分析,发现Ti_(2)AlC与Ti_(3)AlC生成过程中没有TiC参与.进一步计算发现TiC/TiAl,Ti_(2)AlC/TiAl与Ti_(3)AlC/TiAl的界面能分别约为1.2,0.87和0.39 J·m^(2),据此得出Ti_(2)AlC与Ti_(3)AlC可以不经TiC中间相直接形成.此外,研究还发现在1150-1250°C几乎只生成Ti_(2)AlC相,但1250-1350°C界面产物组成为Ti_(3)AlC+少量Ti_(2)AlC相,原因在于烧结温度对基体α相含量存在影响,进而影响Ti_(2)AlC与Ti_(3)AlC的形成倾向.在1150-1250°C,TiAl合金基体由γ+少量α相组成,Ti_(2)AlC具有较高形成倾向;1250-1350°C基体几乎完全转化为α相,α相含量增大对Ti_(3)AlC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TiAl合金与多层石墨烯的固相烧结温度,可以调控Ti_(2)AlC与Ti_(3)AlC的相对含量,进而有望改善TiAl合金的塑性与强度.
    • 杨广超; 张鹏飞; 张凌峰; 王广欣
    • 摘要: 以微米级陶瓷粉体和短切碳纤维为原料,经1800°C热压烧结制备了C_(sf)/SiC-BN-(ZrC,ZrB_(2))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力学性能测试、XRD、SEM等方法研究了ZrC和ZrB_(2)对C_(sf)/SiC-BN-(ZrC,ZrB_(2))复合材料界面反应、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_(sf)/SiC-BN-Zr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度达到8.83 MPa·m^(1/2),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反应较弱。随着ZrB_(2)的加入,C_(sf)/SiC-BN-ZrC-ZrB_(2)和C_(sf)/SiC-BN-ZrB_(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得到提升,但界面反应也明显加剧,断裂韧度分别下降至5.92 MPa·m^(1/2)和5.59 MPa·m^(1/2)。添加ZrB_(2)会加剧界面反应,导致碳纤维退化和复合材料断裂韧度降低。
    • 张可欣; 李庚伟; 杨少延; 魏洁
    • 摘要: 电极接触是制作半导体器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金属电极与半导体形成的欧姆接触是器件高效率、低功耗服务的保障,直接影响了器件性能的优劣。前人关于欧姆接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电极体系和处理条件的选择,寻求比接触电阻率最低的方案。而本工作突破桎梏,从欧姆接触的形成机制出发讨论金属欧姆接触的可行性,研究了低温(650°C)退火60 s和高温(850°C)退火30 s条件下,Au(300 nm)/Zr(30 nm)/n-GaN和Au(300 nm)/Ti(30 nm)/n-GaN结构的接触机理。采用紫外光刻法定义圆点型传输线模型,并且利用磁控溅射设备在GaN上制备金属电极样品,分析了电极样品的互扩散行为及界面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Au/Ti/n-GaN相比,Au/Zr/n-GaN样品受温度影响小,界面固相反应生成的Zr-N化合物热稳定性更优异,可以帮助器件在高温高压下更加稳定地工作;Zr与氮化镓接触时产生的Ga合金相更少,有利于器件利用隧道机制传输载流子;Au/Zr/n-GaN样品具有更小的界面孔隙,与氮化镓的界面反应适中;Au/Zr/n-GaN样品具有更平整的表面,适合大功率高电流工作。此外,根据本工作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金属的制备与提纯、阻挡层金属的添加、制作金属电极的方法、势垒层金属的稳定性、金属与氮化镓的界面反应程度以及电极的表面粗糙度都会影响器件性能。Zr替代Ti作为n型GaN欧姆接触电极可以实现器件更高的性能要求,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金属材料,对于GaN器件的研发和改善有很大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