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78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航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511256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焊接技术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第九届中国CAE工程技术年会、2013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大会等;扩散连接的相关文献由139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吉才、何鹏、曹健等。

扩散连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1256 占比:99.92%

总计:511663篇

扩散连接—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陶拥; 王睿; 宋奎晶; 刘大双; 钟志宏; 吴玉程
    • 摘要: 碳化硼(B_(4)C)复合陶瓷以其高硬度、高熔点、良好的耐磨性以及吸收中子能力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制造防弹装甲材料,原子反应堆控制以及耐磨耐高温结构材料等领域.文中采用中间层Ti箔对碳化硼复合陶瓷(B_(4)C-SiC-TiB_(2))进行扩散连接,研究了连接温度对连接界面组织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接温度1300~1450°C下成功扩散连接了B_(4)C-SiC-TiB_(2)复合陶瓷,Ti与B_(4)C反应生成TiB_(2)和TiC.随着连接温度的升高,反应层变厚,而过厚的反应层会对接头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在连接温度1300°C时,反应层的平均厚度约为5μm,此时获得较高的接头抗剪强度100 MPa;在连接温度1450°C时连接层基本为TiB_(2)和TiC陶瓷相,此时扩散连接接头可以获得较高硬度(25.4 GPa).
    • 陈永充; 王均安; 何亚利; 包喜荣; 陈崇林; 张朦
    • 摘要: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950~1100°C进行了低活化钢加纯铁中间层的扩散连接,通过对连接界面附近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和显微硬度的分析和测试,研究了温度对连接界面元素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扩散连接后,接头的显微组织由母材的板条马氏体、连接界面处的Fe-Cr固溶体和中心层未发生扩散的纯铁3部分组成。连接界面处发生互扩散形成扩散层,扩散层的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Cr元素在纯铁中间层的扩散符合菲克第二定律,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D=1.43×10^(-7) exp(-210900/RT)。
    • 王增宇; 李媛; 王斌; 李升; 李细锋; 梁承锵
    • 摘要: 轻量化材料与结构是现代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方向。铝锂合金密度小,比强度、比弹性模量高,是理想的航空航天材料。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成形的空心夹层结构零件具有整体性好、设计自由度大、成形精度高、无残余应力等优点,而且能够大幅减重、降低成本,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针对航空航天领域对新一代复杂多层结构件整体化和轻量化的迫切需求,回顾了国内外铝锂合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铝锂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以及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组合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指出铝锂合金表面致密稳定氧化膜是阻碍其扩散连接接头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讨论去除铝锂合金表面的氧化层以及防止新的氧化层再生的相关工艺与机理,最后展望了铝锂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王安阳; 王重阳; 卢振; 吴超
    • 摘要: 针对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服役要求,迫切需要开发使用温度更高的轻质薄壁中空结构材料。分析了高超音速装备发展对耐高温轻量化结构的重大需求,综述了原位反应制备钛铝板材的研究现状,以及钛铝薄壁曲面结构国内外成形技术及应用进展。讨论了钛、铝箔材层状反应过程存在的扩散机制及控制难题、致密化过程孔洞形成及迁移机理。论述了塑性变形引入原位反应过程的原位反应扩散机制和规律,双向应力状态下的原位反应对抑制孔洞的产生和消除的作用,渐变材质高温变形规律和机制以及成形过程中构件的组织和性能演变规律。提出了"箔材原位反应与超塑成形一体化"新技术,将超塑性变形融入箔材反应过程,打破传统薄壁构件"先成材后成形"的局限,实现钛铝板材制备与其中空结构成形一体化。
    • 李鹏; 邹存柱; 董红刚; 吴宝生; 李超; 杨跃森; 闫德俊
    • 摘要: 采用真空扩散连接方法研究Fe/Al异质金属接头界面组织演变规律、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生长动力学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温度为550°C时,接头界面无IMC生成,当焊接温度超过575°C时,界面由Fe_(2)Al_(5)及少量FeAl_(3) IMC构成,且随焊接温度升高IMC层迅速长大。在120 min保温时间条件下,接头剪切强度随焊接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当焊接温度为575°C时,接头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37 MPa。在550~625°C范围内,基于热力学分析得出Fe_(2)Al_(5)的吉布斯自由能ΔG_(Fe-Al)最低,而FeAl_(3)的ΔG_(Fe-Al)次之,在接头界面处IMC生成顺序为Fe_(2)Al_(5)→FeAl_(3)。Fe/Al接头界面IMC的生长随焊接温度呈抛物线规律,其生长激活能为282.6 kJ·mol^(-1)。在575,600,625°C条件下,界面IMC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13×10^(-14),3.59×10^(-14),1.21×10^(-13) m^(2)·s^(-1)。
    • 刘光旭; 王晓峰; 杨杰; 邹金文
    • 摘要: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探针及高温拉伸测试的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一种镍基粉末高温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演变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镍基粉末高温合金扩散连接时,基体中的Cr、Mo、Co、W、Al和Ti元素向界面扩散,导致界面处出现明显的连接影响区。Ni元素由电镀层向基体扩散,与Al和Ti元素发生反应,生成粗大γ’相,并呈“簇状”条带分布。经亚固溶处理和过固溶处理后,Cr、Mo、Co、W、Al、Ti和Ni元素进一步扩散,改变了连接影响区和γ’相“簇状”条带的宽度。650°C拉伸测试结果表明,扩散连接界面断裂面同时包含界面和基体,断口中存在大量韧窝及少量解离面,表现出韧性-解理的复合断裂模式。经亚固溶+时效处理后,界面强度显著提高,但界面塑性减低;经过固溶+时效处理后,界面强度有所下降,且界面塑性进一步降低。
    • 林伟伟; 孙浩斌; 张敬利; 颜练武; 彭英彪
    • 摘要: 以Ni/Nb/Ni作为复合中间层,采用固态真空扩散法分别于1150°C和1200°C下保温1 h连接YG20和42CrMo钢。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微区衍射仪及力学试验机,对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层微观组织结构和抗拉强度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YG20/Ni和Ni/42CrMo钢界面处形成了(γFe,Ni)和(Ni,Co)固溶体。碳原子从YG20与42CrMo钢两端向复合中间层扩散,并在扩散层形成碳化物。结合相图热力学计算的C-Ni-Nb等温截面和扩散层物相的实验表征,分析了复合中间层物相的形成机理,Ni/Nb界面处的物相依次为NbNi+NbC、NbC和NbNi。NbNi和NbC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NbC易从NbNi基体中剥离,形成孔洞。随着连接温度由1150°C升高至1200°C,更多的NbC析出,导致孔洞量增加,使得基体的抗拉强度从40 MPa降低至24 MPa,且均以脆性模式在NbNi+NbC层失效。
    • 王晓昱; 贾建刚; 刘第强; 巨佳康; 柴昌盛; 季根顺
    • 摘要: 通过在碳/碳(简称C/C)复合材料表面依次铺设Si、CaO/Al_(2)O_(3)微晶玻璃(简称CA)和Si浆料,形成一种三明治结构的涂层,经热压扩散连接实现C/C复合材料自身连接。C/C复合材料和玻璃陶瓷之间的润湿性差,而Si与C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因此希望通过Si和基体C在高温下原位生成SiC,同时Si和CA接触扩散并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硅酸盐玻璃,使得采用微晶玻璃来连接C/C复合材料成为可能。对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接头连接层上的裂纹和孔洞减少,连接层变得更为致密。在1480°C、0.5~1 MPa及保温90 min的工艺条件下,所得接头在室温下的剪切强度达30.45 MPa。熔融的中间层产物与C/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浸润性,并渗透填充到C/C复合材料基体的空隙中形成了“钉扎结构”,从而提高了接头的剪切强度。
    • 肖毅; 郎利辉; 徐文才; 张德鑫
    • 摘要: 通过热等静压(HIP)扩散连接Ti−6Al−4V(TC4)合金粉末和锻件固体成形粉−固零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粉−固零件的显微组织,并开展显微硬度和拉伸实验研究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粉−固零件中粉末压块接近全致密,粉/固界面紧密且完整。界面的显微硬度高于粉末压块和固体的。粉−固拉伸试样都在固体一侧断裂而不是在界面处,这表明获得良好的界面强度。粉末压块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都高于固体的。由此得出,热等静压工艺可以成功成形高质量的Ti−6Al−4V粉−固零件,这能为钛合金提供一种新型近净成形技术。
    • 陈旭; 马平义; 金诚; 韩兴; 刘海建
    • 摘要: 针对均温板高性能制造需求,采用真空扩散连接的方法焊接6063铝合金,研究了扩散焊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对接头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扩散连接工艺参数为焊接温度550°C、焊接压力3MPa、保温时间2h,此时剪切强度达到71.3MPa,界面焊合率相对较高,断口呈现韧性断裂特征。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铝合金均温板扩散连接试验,结构件焊缝致密,厚度方向变形量小于0.1mm,通过了5MPa耐压试验,实现了铝合金均温板的可靠焊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