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组织

界面组织

界面组织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7628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十四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3甘肃省铸造学术年会、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全国钎焊及特种连接技术交流会等;界面组织的相关文献由79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吉才、张丽霞、宋晓国等。

界面组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6284 占比:99.68%

总计:76531篇

界面组织—发文趋势图

界面组织

-研究学者

  • 冯吉才
  • 张丽霞
  • 宋晓国
  • 何鹏
  • 曹健
  • 李卓然
  • 龙伟民
  • 于治水
  • 刘多
  • 林铁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跃森; 董红刚; 吴宝生; 李鹏; 杨江; 马月婷
    • 摘要: 采用自主设计制备的Zr-42.9Cu-21.4Ni非晶钎料对TiAl合金和316L不锈钢进行真空钎焊,研究钎焊温度和钎焊时间对TiAl合金/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接头微观组织和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钎缝界面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反应层。1040°C/10 min下制备的钎焊接头从TiAl合金到316L不锈钢侧界面组织依次为γ(TiAl)+AlCuTi/α_(2)(Ti_(3)Al)+AlCuTi/AlCu+ZrCuNi+FeZr/Cu_(8)Zr_(3)+ZrCuNi+TiFe+Fe_(2)Zr/FeZr+Fe_(2)Zr+TiFe_(2)+ZrCu/α-(Fe,Cr)。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接头的抗剪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当钎焊温度为1040°C和钎焊时间25 min时,接头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162 MPa。断口分析表明,接头在FeZr+Fe_(2)Zr+TiFe_(2)+ZrCu界面处萌生,沿着Cu_(8)Zr_(3)+ZrCuNi+TiFe+Fe_(2)Zr和α-(Fe,Cr)扩展,呈解理断裂。
    • 严浩
    • 摘要: 铜/铝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层状金属复合板材料,是近年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但由于复合技术和界面相等问题,铜/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界面组织控制、金属间化合物种类及相演变等关键因素决定着复合材料的最终使用性能。本文概述了铜/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方法,对金属间化合物种类、界面相的生长行为、相的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沈元勋; 王路乙; 李秀朋; 李云月; 宋晓国; 龙伟民
    • 摘要: 采用BAg56CuZnSn,BAg50ZnCdCuNi和BAg49ZnCuMnNi银钎料实施了钨铜合金/铍青铜异质材料接头的感应钎焊连接,研究了其钎焊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种银钎料均能获得完好界面钎焊接头,钎料与钨铜和铍青铜形成较好冶金结合.钎料与铍青铜界面冶金结合充分,形成明显互扩散区.钎料与钨铜钎焊界面清晰,且钎料向钨铜近界面区域形成明显扩散渗入现象.强度测试表明,BAg49ZnCuMnNi钎焊接头强度最高,达到250 MPa,接头断裂均发生在钨铜侧钎焊界面.分析表明,钎料向钨铜渗入明显促进界面结合,钎料中添加镍,由于镍与钨的扩散互溶进一步提高界面冶金结合,Mn元素添加明显细化钎缝晶粒,接头强度显著提升.
    • 臧伟; 袁雪婷; 郭龙创; 张杭永
    • 摘要: 采用高低爆速炸药分段式铺药的方式对钛/钢复合管板进行爆炸焊接。对爆炸复合法制备的电站冷凝器用29 m^(2)、材料为Gr.2/Gr.70的管板结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250~2300 m/s的高低爆速和分段布药工艺制备的大面积钛/钢复合板,在无损检测时无杂波,结合界面均匀,力学性能符合ASTM B 898—2020标准,满足装备使用要求。
    • 孙咸
    • 摘要: 综述了铁素体与铁素体异种金属焊缝(dissimilar metal welds,DMWs)接头界面组织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在焊后热处理或运行温度下的铁素体钢DMWs接头的不均匀界面组织中,通常会形成脱碳层和增碳层。在铁素体钢DMWs焊接接头界面组织影响因素中,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有重要影响;焊后热处理规范(温度和时间)、工作温度下运行时间的影响较为突出;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亦不可忽略。异种钢接头界面处近缝区裂纹的产生,以及接头的蠕变强度随Larson Miller参数增大而下降等不利影响,均为异种钢界面碳迁移行为所导致。焊缝成分控制法是接头界面组织控制或改善的必要条件,而脱碳层部位转移法能有效防止裂纹发生,亦是接头安全运行的重要工艺措施之一。
    • 杨浩哲; 裴夤崟; 秦建; 龙伟民; 沈元勋; 李秀朋
    • 摘要: 采用Ti37.5Zr37.5Cu15Ni10粉状钎料在940°C×20 min工艺条件下实现了TA2商业纯钛的真空钎焊连接,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万能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等对钎焊接头的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钎焊接头的典型界面结构为TA2/针状α-Ti+共析组织(α-Ti+(Ti,Zr)_(2)(Cu,Ni))+残余钎料/TA2,Cu、Ni元素主要存在于共析组织和残余钎料中,Zr元素在共析组织、残余钎料和针状α-Ti中均有分布。钎焊接头室温抗剪强度为322 MPa,从母材向钎缝中心维氏硬度逐渐增大,钎缝中心共析组织的维氏硬度值为307 HV10,可达母材2倍以上。断口分析结果表明裂纹沿钎缝扩展,断口形貌具有沿晶韧窝、拉长韧窝和解理断裂特征,断裂呈韧性-脆性复合断裂模式。
    • 李睿; 张春波; 周军; 林跃; 乌彦全; 秦丰
    • 摘要: 采用惯性摩擦焊接技术对Ti52钛合金/304不锈钢进行连接,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两种焊接工艺参数的焊后接头组织和界面金属间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采用显微硬度仪及电子拉伸试验机进行力学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近界面两侧焊缝组织均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导致焊缝区附近显微硬度值较高,越远离焊缝位置显微硬度值越低,Ti52合金侧远离焊缝位置出现显微硬度峰值为450 HV0.5,是由于热力耦合作用下组织发生破碎细化。高热输入、低焊接压力下,焊接界面形成厚5μm且不均匀的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相Ti/FeTi,不利于钛/钢结合,降低接头性能,抗拉强度159 MPa;低热输入、高焊接压力下,焊接界面中心部位形成厚2μm且均匀的富Cr金属间化合物Ti5Fe17Cr5,有利于接头界面结合,提高接头性能,抗拉强度为350 MPa。
    • 杨昊坤; 邱谨; 周宏伟; 李元东; 刘文憬; 宋赵熙
    • 摘要: 以6061铝合金为液态浇注金属,以AZ31B镁合金为固态基板,采用固−液复合铸造法制备了Al/Mg双金属复合材料。研究了6061铝合金熔体浇注温度对复合材料界面组织、宽度、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6061铝合金液浇注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宽度增加,从360μm增加到1120μm,且金属间化合物体积分数增加;当6061铝合金液的浇注温度在660~700°C时,可获得良好的6061和AZ31B双金属冶金结合界面;界面附近可分为五个不同区域,铝合金基体区,镁合金基体区,靠近铝合金侧区域主要由α(Al)和Al_(3)Mg_(2)相组成,靠近镁合金侧区域主要由α-Mg和Mg_(17)Al_(12)相组成,中间过渡区由Mg_(17)Al_(12)和Al_(3)Mg_(2)相组成,在中间过渡区中发现了AlMg_(4)Zn_(11)相,该相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结合性能;当6061铝合金液浇注温度为680°C时,复合材料界面强度达到最大,其中剪切强度为39 MPa,抗拉强度为49.5 MPa。
    • 王俊龙; 蒋文明; 管峰; 李广宇; 张政; 樊自田
    • 摘要: 研究了机械振动对消失模铸造Al-18Si/AZ91D双合金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振动之后,Al-18Si/AZ91D双合金结合界面的金属间化合物(IMCs)层厚度由715.7μm减小到575.4μm,从而消减了界面存在的脆性相;振动还消除了Al_(3)Mg_(2)层存在的粗大初晶Si,将其转化为细小而分散的Mg_(2)Si;此外,由于高Si含量的影响,施加振动对Al-18Si/AZ91D表现出明显的破除氧化膜的作用,这有利于减少界面缺陷,促进元素扩散。剪切结果显示,施加振动之后,Al-18Si/AZ91D双合金的平均剪切强度从49.7MPa提升到65.2MPa。
    • 杨景红; 刘甲坤; 付曦; 魏文庆; 叶超超; 刘永胜; 张丽霞
    • 摘要: 采用座滴法开展Ag-21Cu-4.5Ti合金钎料对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与铺展行为研究.利用SEM、XRD分析润湿界面微观组织以及形成机理.通过调控SiO_(2)-BN复相陶瓷中BN含量,研究Ag-21Cu-4.5Ti/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体系的润湿模型.结果表明,Ag-21Cu-4.5Ti/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产物为TiN和TiB2,随着体系BN含量的增加,润湿性逐渐变好.对SiO_(2)-BN复相陶瓷与Nb进行钎焊试验,典型界面组织为SiO_(2)-BN复相陶瓷/TiN+TiB2/Ti2Cu+(Ag,Cu)/(βTi,Nb)/Nb.接头抗剪强度随着钎焊时间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钎焊温度为880°C,保温时间10 min时,钎焊接头抗剪强度最高,到达39 MPa.创新点:(1)阐明钎料对SiO_(2)-BN复相陶瓷润湿机制.(2)阐明接头连接机理,实现SiO_(2)-BN复相陶瓷与Nb金属高强度连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