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结构

界面结构

界面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9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9篇、会议论文150篇、专利文献1789104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艺、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24种,包括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等;界面结构的相关文献由212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吉才、邹家生、何鹏等。

界面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89104 占比:99.96%

总计:1789733篇

界面结构—发文趋势图

界面结构

-研究学者

  • 冯吉才
  • 邹家生
  • 何鹏
  • 刘多
  • 曹健
  • 赵连城
  • 闫久春
  • 宋晓国
  • 李卓然
  • 许并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孟进; 冯慧杰; 郭安儒
    • 摘要: 为了理论预测酸度变化时钝化液的稳定性,从沉淀溶解平衡、配位解离平衡和电离水解平衡出发,同时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建立了钝化液溶液中各物质之间的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方程式,通过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得到在一定物料配比下钝化液中各组分的含量,计算出酸度值,同时通过溶度积常数来判断在该酸度下钝化液中是否有沉淀出现来预测钝化液的稳定性。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对比发现:在pH=2.3~3.0范围内,钝化液体系pH值的计算值和试验值的吻合性较好,误差值小于10%;试验配制的钝化液随着酸度的降低,在pH≥2.5时开始变得不稳定而出现浑浊和沉淀,与计算得到的在pH≥3.0出现的沉淀现象大体上吻合;随着钝化液浓度的降低,钝化液体系pH值的理论值更加接近实验值,并且出现沉淀时两者的误差更小。建立的钝化液溶解沉淀模型能反映钝化液的酸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依据该浓度预测模型,通过计算金属铝在钝化液中持续溶解时酸度动态上升引起的不同难溶盐的沉淀过程,可将该模型应用到推测铝合金/钝化层界面层的结构,对深入理解铝合金的防腐机理有指导意义。
    • 孙颖慧; 穆丛艳; 蒋文贵; 周亮; 王荣明
    • 摘要: 二维材料具有原子级光滑表面、纳米级厚度和超高的比表面积,是研究金属纳米颗粒与二维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实时、原位观察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原子迁移、结构演化和聚合等热力学行为的重要载体.设计和构筑金属纳米颗粒与二维材料异质结构界面,在原子尺度分析和表征界面结构,揭示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其相互作用和优化器件性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在二维材料表面成核、生长、结构演化及其表征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金属纳米颗粒对二维材料晶体结构、电子态、能带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可能的界面应变、界面反应,及其对电学和光学等性质的调控,讨论了金属纳米颗粒对基于二维材料的场效应管器件和光电器件的性能提升策略.为从原子、电子层次揭示微结构、界面原子构型等影响金属纳米颗粒-二维材料异质结性能的物理机制,为金属-二维材料异质结构的研制及其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能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郭民; 雷玉珍; 赵健; 宋晓国; 于治水; 石铭霄
    • 摘要: 采用Cu75Pt钎料实现了Ti60钛合金与TC4钛合金的真空钎焊,采用SEM,EDS,XRD分析了钎焊接头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接头典型组织结构为Ti60/Ti_(2)Cu+α-Ti/Ti_(2)Cu/Ti_(2)Cu+Ti_(3)Pt/Ti_(2)Cu/Ti_(2)Cu+α-Ti/TC4.对不同钎焊温度下获得的接头界面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钎焊温度的增加,扩散反层厚度增加,钎缝中Ti_(2)Cu和Ti_(3)Pt金属间化合物减少,钎缝厚度逐渐减小.接头抗剪强度随钎焊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当钎焊温度970°C,保温时间10 min时获得最大抗剪强度130.9 MPa.接头的断口分析表明,接头断裂在钎缝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
    • 王利霞; 毕肇杰; 史淼磊; 王晨; 王东方; 李倩
    • 摘要: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常用的高性能聚合物。由于高黏度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其加工成型与应用。聚乙二醇(PEG)具有高流动性,被广泛用来改善UHMWPE的流变行为,但复合材料中添加相的分散效果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干粉混合、溶液混合、熔融挤出共混等方式制备了不同配比UHMWPE/PEG复合材料。基于熔融拉伸实验研究了共混方式及配比对UHMWPE缠结行为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G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链缠结密度。三种混合方式中,加入5%PEG时干粉混合与挤出混合解缠作用较明显,链缠结密度均降低26%左右。
    • 薛闯; 高贫; 王桂香; 贡雪东
    • 摘要: 纳米铝热剂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含能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其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更优的新型铝热剂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Fe_(2)O_(3)(104)和Fe_(2)O_(3)(110)表面的结构、表面能以及由它们与Al(111)表面构成的Al/Fe_(2)O_(3)界面(AFS1、AFS2、AFS3、AFS4和AFS5)的结构、黏附功和键合特征。结果表明,Fe_(2)O_(3)(104)和Fe_(2)O_(3)(110)的O原子暴露表面更稳定,它们与Al(111)构成的界面AFS1和AFS5在所研究的5种界面中也最稳定,分别具有最大的黏附功(3.92 J·m^(-2)和3.02 J·m^(-2)),且AFS1比AFS5更稳定。在这两种最稳定的界面中,Al原子都是堆积在Fe_(2)O_(3)表面O原子的顶位,界面键合主要是通过Al‑O离子键作用。
    • 陈冰威; 韩金江; 余威; 朱振东; 栗正新; 王辉
    • 摘要: 以Pr_(6)O_(11)为刻蚀剂表面粗糙化处理金刚石颗粒,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金刚石/铜(硼)复合材料(金刚石体积分数为60.0%,硼体积分数为0.3%),通过试验、热流密度模拟和声子谱计算研究了金刚石表面改性及基体硼合金化对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化的金刚石界面增加了接触面积;在基体中添加硼元素,复合材料在烧结后出现B_(4)C相,B_(4)C相的形成改善了金刚石-铜两相界面结合状态。金刚石粗糙化与基体合金化两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减少了界面热阻,优化了热通量传递的效率,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热导率从421 W·m^(−1)·K^(−1)提高到了598 W·m^(−1)·K^(−1),提升了近42%。
    • 韩金江; 陈冰威; 路朋献; 李颖; 栗正新
    • 摘要: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金刚石/铜、金刚石/银、金刚石/碳化钛3种界面的结构、电子结构和传热。结果表明:金刚石/碳化钛的界面结构最为稳定,界面间距(1.990Å)最小,界面黏附功(5.578 J/m2)最大,结合强度最高。电子态密度、马利肯布居分析、差分电荷密度、径向分布函数的结果表明金刚石/碳化钛存在较多的电荷转移和较强键合作用。声子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金刚石/碳化钛的界面热阻较低。
    • 李瑶; 黄茗; 姜挺; 徐长伟
    • 摘要: 选取5.0~10.0、10.0~16.0、5.0~16.0 mm这3种级配的再生粗骨料分别以60%、80%、100%取代率制备混凝土,结合抗压强度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再生骨料级配及取代率对混凝土孔隙率、界面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级配条件下再生混凝土孔隙率随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大,级配为5~16 mm再生混凝土孔隙率优于5~10、10~16 mm;各级配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幅度随取代率的增加逐步提高,100%取代率时强度降低约23%左右;界面过渡区中最容易发生破坏的是骨料老界面和砂浆新界面,其次是骨料新界面。
    • 杨超; 陈伟亮; 冯乃祥
    • 摘要: 界面结合强度与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磨损、耐腐蚀等性能息息相关,TiC是钢中常见的析出相,研究它与铁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探寻合理的界面强度提升方案,对提升钢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TiC/奥氏体基体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原子尺度上研究TiC/奥氏体基体界面的结合状态.首先本文对界面结合强度以及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之后进行高通量计算,研究过渡族金属元素(Mn、Tc、Re、Ru、Os、Co、Rh和Ir)在TiC/奥氏体基体界面的偏析行为及其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差分电荷密度分析并解释过渡族金属元素的作用机理.计算研究表明,掺杂Re元素可显著提升界面的强度,为实验上设计高性能钢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华鑫; 冯印典; 沈伟健; 闾川阳; 郑文健; 马英鹤; 马刚; 金仲平; 贺艳明; 杨建国
    • 摘要: 为了设计一种具有较低熔点、较好强度和塑性的Al−Si钎料钎焊Cu/Al接头,创新性地提出添加Cu、Ni、Zr和Er等元素对传统的Al−Si共晶钎料进行改性。对改性的Al−Si钎料及其Cu/Al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l−Si−Ni−Cu钎料主要由Al(s,s)、Al_(2)(Cu,Ni)和Si(s,s)组成。Al−10Si−2Ni−6Cu钎料合金具有较低的固相线(521°C)和液相线(577°C)温度、良好的抗拉强度(305.8 MPa)和断后伸长率(8.5%)。Al−10Si−2Ni−6Cu钎料钎焊的Cu/Al接头主要由Al_(8)(Mn,Fe)_(2)Si、Al_(2)(Cu,Ni)3、Al(Cu,Ni)、Al_(2)(Cu,Ni)和Al(s,s)组成,其剪切强度为(90.3±10.7)MPa。当采用Al−10Si−2Ni−6Cu−0.2Er−0.2Zr钎焊Cu/Al时,接头强度可以进一步提升到(94.6±2.5)MPa。因此,(Cu,Ni,Zr,Er)改性的Al−Si钎料可以用于制备高质量的Cu/Al钎焊接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