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隙率

孔隙率

孔隙率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493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6篇、会议论文389篇、专利文献86622篇;相关期刊1125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材料导报、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09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孔隙率的相关文献由1252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德坪、胡明、刘奎等。

孔隙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6 占比:3.64%

会议论文>

论文:389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86622 占比:95.93%

总计:90297篇

孔隙率—发文趋势图

孔隙率

-研究学者

  • 何德坪
  • 胡明
  • 刘奎
  • 林莉
  • 刘伟
  • 李伟
  • 刘军
  • 刘卫平
  • 李宁
  • 刘雪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姣姣; 胡明; 李岩; 夏德林
    •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孔径是评估其物理性能的重要因素,寻求孔径及力学性能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一直是骨组织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制备不同孔径梯度的三维支架,并研究其对MC3T3-E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直径300,500,800μm的蜡球造孔剂分别与羟基磷灰石混合,采用改良型粒子浸出法制备孔径均一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分别记为D300、D500、D800组支架;将3种直径的蜡球从小到大依次堆积,采用改良型粒子浸出法制备孔径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记为D-Gradient组支架,检测4组支架的孔隙率.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4组支架上,以细胞单独培养的为空白对照组,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黏附及细胞骨架重排与成骨分化标志性因子转录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4组支架的孔隙率为60%-80%;②接种24 h后,各组支架均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增殖指数大小为:D-Gradient组>D500组>D800组>D300组>空白对照组;D300组、D500组、D-Gradient组支架均可促进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分泌,碱性磷酸酶分泌量多少为:D300组>D500组>D-Gradient组>D800组≈空白对照组;D300组、D500组、D-Gradient组支架均可促进MC3T3-E1细胞骨桥蛋白与骨钙素mRNA的表达,两种基因表达量由高到低为:D300组>D500组D-Gradient组>D800组≈空白对照组;③接种48 h后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支架上的MC3T3-E1细胞均呈现出较好的黏附及运动活性,黏着斑肌动蛋白荧光强度由高到低为:D-Gradient组>D500组>D800C组>D300组>空白对照组;④结果表明,孔径梯度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支架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
    • 孟增东; 朱斌; 张亚楠; 罗丽琳; 张玉勤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中加入氧化锌并将其多孔化可明显提高磷灰石的形成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孔隙率的提高会导致力学性能的劣化.目的:观察不同孔隙率下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孔隙特征、力学性能、体外矿化与降解性能的变化,以及在适宜孔隙率下该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改变造孔剂(医用级碳酸氢铵)添加量来控制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不同孔隙率(42%,51%,62%)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研究3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孔隙特征、力学性能、体外矿化与降解性能.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适宜孔隙率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表面,观察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孔隙数量明显增加,通孔结构增加,表面也出现微裂纹,复合材料的孔径在0-500μm之间;②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降低,抗压强度由148 MPa下降至56 MPa,弹性模量由6.5 GPa下降至3.5 GPa;③体外矿化与降解实验显示,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表面及孔隙结构中出现的类骨磷灰石沉积物增加,降解速率加快;④综合上述实验结果,选取孔隙率为42%的复合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直接接触培养实验显示,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与空隙内部生长黏附良好;复合材料浸提液CCK-8实验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速增殖;⑤结果表明,孔隙率为42%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 孟增东; 朱斌; 张亚楠; 罗丽琳; 张玉勤
    •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在纳米羟基磷灰石中加入氧化锌并将其多孔化可明显提高磷灰石的形成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孔隙率的提高会导致力学性能的劣化。目的:观察不同孔隙率下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孔隙特征、力学性能、体外矿化与降解性能的变化,以及在适宜孔隙率下该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改变造孔剂(医用级碳酸氢铵)添加量来控制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不同孔隙率(42%,51%,62%)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研究3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孔隙特征、力学性能、体外矿化与降解性能。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适宜孔隙率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表面,观察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孔隙数量明显增加,通孔结构增加,表面也出现微裂纹,复合材料的孔径在0-500μm之间;②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降低,抗压强度由148 MPa下降至56 MPa,弹性模量由6.5 GPa下降至3.5 GPa;③体外矿化与降解实验显示,随着孔隙率的提高,复合材料表面及孔隙结构中出现的类骨磷灰石沉积物增加,降解速率加快;④综合上述实验结果,选取孔隙率为42%的复合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直接接触培养实验显示,细胞在复合材料表面与空隙内部生长黏附良好;复合材料浸提液CCK-8实验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速增殖;⑤结果表明,孔隙率为42%的多孔氧化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降解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 邵小龙; 程绪铎
    • 摘要: 以修正剑桥模型作为小麦堆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本构模型,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平房仓中小麦堆的应变分布值,由应变值与小麦堆表层孔隙率(无压缩)计算出平房仓中小麦堆的孔隙率分布值。结果表明:在平房仓内的同一粮层中,小麦堆孔隙率随距仓壁的距离减小而增大,在粮仓的拐角处小麦堆孔隙率达到该层的最大值,在该层的中间位置达到最小值;粮层深度越深,该层的孔隙率分布越不均匀;平房仓中小麦堆粮层平均孔隙率随着粮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平房仓内小麦堆粮层平均孔隙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平房仓中小麦堆粮层孔隙率与粮层深度、含水率之间关系方程为:ε_(d)=0.00031MC+0.4236+(-0.0005MC-0.0122)(1-e^(-0.016h^(3)+0.1494h^(2)-0.789h+0.2865))。
    • 梁雁侠; 王岳; 李云龙; 程刚; 李金刚
    • 摘要: 受载煤体的力学特性时刻发生变化,会导致煤体的孔隙率发生变化。为研究煤体孔隙率与煤体力学特性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室内三轴加载试验,利用应力-应变计算出不同时刻受载煤体孔隙率,分析煤体孔隙率与不同受力状态的关系,得出相同围压下孔隙率与轴压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通过计算不同受载煤体孔隙率变化量,可反映煤体经历不同力学受力状态。同时,煤体孔隙率变化影响煤体衰减系数,利用首波幅值计算衰减系数,发现衰减系数与轴压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孔隙率变化量与衰减系数变化量变化一致,验证了不同受载孔隙率变化量分析煤体力学受力状况可行性,使分析更具有说服性。
    • 刘冠志; 苏学贵; 吕永斌; 廖霖; 侯泽彪
    • 摘要: 基于正交试验对影响植生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骨料粒径、水灰比、胶凝材料用量以及SAC-OPC用量比对其孔隙率、强度和碱度的影响,并通过拟合骨料粒径、水灰比、胶凝材料用量与抗压强度和孔隙率的多元线性方程对配合比进行优选。结果表明:骨料粒径和胶凝材料对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影响较大;硫铝酸盐水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孔隙内碱度。
    • 史泽; 李月婵; 高雪凇; 谢安
    • 摘要: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NIPS)制备了一系列聚偏氟乙烯(PVDF)膜以及正硅酸乙酯(TEOS)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杂化膜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膜的形貌,并通过接触角、孔隙率、透水率等性能表征,考察了铸膜液浓度及TEOS添加剂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膜相比,加入正硅酸乙酯可以使杂化膜的综合性能提高。铸膜液浓度为17%,添加1%TEOS所制备的PVDF杂化膜,接触角为86.06°,孔隙率42.86%,透水率达到2.080 L/(m^(2)·h),此时杂化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 周莹; 穆松; 蒲春平; 周霄骋; 李勇泉; 蔡景顺; 谢德擎
    • 摘要: 隧道初支混凝土被钙溶蚀破坏将导致孔隙率增加、强度下降,进而缩短其服役寿命。根据溶蚀计算模型,可以从减少可溶性钙含量、降低孔隙率和降低混凝土基体的水分传输速率等方面来提升混凝土的抗溶蚀性能。采用硬化气泡、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ICP等方法测试分析分别掺加矿物掺和料(AD)、密实材料(纳米二氧化硅,DM)和疏水材料(有机羧酸酯聚合物,HM)混凝土溶蚀前后的孔隙结构、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和钙离子溶出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矿物掺和料AD可以从降低可溶物Ca(OH)_(2)的含量、细化混凝土孔隙等方面提升混凝土的抗溶蚀性能,溶蚀14 d时混凝土钙离子溶出量较纯水泥组降低10%,但混凝土早期强度偏低,不利于隧道初支混凝土施工;密实材料DM同样具有降低可溶物Ca(OH)_(2)的含量、细化混凝土孔隙等优势,且其早期强度较高,溶蚀14 d时钙离子溶出量较纯水泥组降低22%;疏水材料HM可以从细化混凝土孔隙、降低水分传输速率等方面提升混凝土的抗溶蚀性能,溶蚀14 d时钙离子溶出量较纯水泥组降低30%,且对混凝土强度无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的抗溶蚀提升效果顺序为:疏水材料HM>密实材料DM>矿物掺和料AD。
    • 韩艳伟; 程欢; 杨庆彬; 梁英华; 闫立强; 于东声; 史春雷; 田鑫
    • 摘要: 炼焦煤在热塑性阶段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会导致微观物理化学结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焦炭质量,因此深入探究炼焦煤成焦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对于阐明结焦机制、指导配煤炼焦、生产高质量的焦炭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成焦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综述炼焦煤成焦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表明煤—焦微观物理化学结构变化会影响宏观热塑性,而焦炭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从微观角度认识焦炭的宏观性质。通过综述炼焦煤成焦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可得出如下结论:宏观热塑性与煤、焦微观物理化学结构的转变过程密切相关,即其与矿物质、预热速率、煤岩组成以及炼焦煤本身的结构有关;炼焦煤在成焦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微观物理化学结构变化,热塑性阶段孔隙率总体呈现出减小—上升—再减小的过程,芳烃缩合度不断上升,脂肪族碳氢含量不断下降,且炼焦煤性质和炼焦工艺也会对与煤成焦过程中微观结构的转变过程造成影响;焦炭结构的形成与煤—焦物理化学结构的变化有关。目前对于煤—焦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认知,但煤成焦过程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而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其中1个维度进行研究,在全面模拟成焦过程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 尤雅芳; 茆汉军; 袁璋晶
    • 摘要: 通过对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条件的优化得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锂电池隔膜表面清晰电镜图,然后用Image J软件处理得到孔隙分布图,运用膜孔隙率计算公式,成功获取锂电池隔膜表面膜孔的孔隙率。结果表明:通过FESEM和Image J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形象地对锂电池隔膜的孔隙率进行表征,得到的孔隙率变异系数为6.36%,平均孔隙率为41.0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