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分化
成骨分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43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口腔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0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118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中医骨伤科高峰论坛、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4年第十四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等;成骨分化的相关文献由4869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岩、丁寅、李静等。
成骨分化
-研究学者
- 金岩
- 丁寅
- 李静
- 刘娜
- 刘洪臣
- 何百成
- 杨楠
- 范志朋
- 庄秀妹
- 张越
- 徐丽丽
- 曹均凯
- 杨惠林
- 潘秋辉
- 王光
- 程晨
- 郭风劲
- 高艳
- 吴华
- 周威
- 孙宏晨
- 张磊
- 曹钰
- 杨乃龙
- 杨勇
- 杨静
- 江宏兵
- 罗进勇
- 肖苒
- 董平
- 蒋少云
- 郭澍
- 何家才
- 刘大勇
- 吴补领
- 庞荣清
- 张燕
- 张荣华
- 张超
- 李健
- 李兴艳
- 李文凯
- 杨丽
- 王欢
- 肖伟凡
- 贾智
- 赵劲民
- 邓嘉胤
- 高飞
- 魏波
-
-
石维薇;
丁一;
田卫东;
郭淑娟
- 《广东牙病防治》
| 2021年
-
摘要:
目的 探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牙囊细胞(dental folic cells,DFCs)外泌体(exo?somes,Exos)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of periodontitis,p?PDL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为牙周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方法 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DFCs及p?PDLCs,提取经250 ng/mL LPS刺激DFCs 24 h后的Exos,Exos的表征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粒径分析以及蛋白印记法进行鉴定;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茜素红染色等方法检测10μg/mL以及100μg/mL浓度的Exos对p?PDLCs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LPS预处理的DFCs外泌体(L?Exos)为直径30~100 nm之间的囊泡样结构,高表达CD63和相互作用蛋白X(ALG?2 interacting protein?X,Alix).100μg/mL L?Exos上调p?PDLCs骨膜蛋白、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P<0.05);而10μg/mL L?Exos仅上调p?PDLCs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的表达(P<0.01).在成骨诱导7 d后,L?Exos组的矿化结节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并且100μg/mL L?Exos组的矿化效果更佳(P<0.01).结论 100μg/mL L?Exos较10μg/mL L?Exos更有利于增强p?PDLCs成骨向分化能力.
-
-
-
-
-
-
-
-
-
-
-
张玉卓;
ZHANG Yu-zhuo;
REN Hui;
任辉;
JIANG Xiao-bing;
江晓兵;
LIANG De;
梁德;
XU Xian-guang;
许献光;
XU Yin-kun;
许银坤;
HUANG Jin;
黄进;
DING Fu-ping;
丁富平;
敖海清;
AO Hai-qing;
ZHANG Jin;
张进
- 《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比较左归丸与右归丸促成骨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无菌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别制备左归丸和右归丸高、低剂量含药血清,分为对照组(CON组)、左归丸低剂量组(ZD组)、左归丸高剂量组(ZG组)、右归丸低剂量组(YD组)和右归丸高剂量组(YG组).采用CCK8、碱性磷酸酶(AKP)试剂盒、ALP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成骨活性和分化能力,RT-qPCR检测FNDC5、Runx2、Osterix、BMP2、Tgif2和PPARγ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NDC5、Runx2、BMP2蛋白表达. 结果:CCK8显示各组细胞7d内增殖呈上升趋势;含药血清干预3d,ZG组AKP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干预7d,ZD、ZG、YG组AKP活性明显高于CON组(P<0.01),且ZG组AKP活性明显高于YD、YG组(P<0.05,P<0.01);ALP染色显示干预3、7d各含药血清组ALP染色阳性率均高于CON组,其中ZG组更为明显(P<0.01).PT-qPCR显示,含药血清干预第3天ZG、YG组BMP2表达高于CON组(P<0.05),第7天ZG组Runx2、Osterix显著高于CON组(P<0.05,P<0.01),各组Tgif2和ZG、YG组PPARγ表达显著低于CON组(P<0.05,P<0.01);Western blot显示,干预3d时ZG组FNDC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ON、YD和YG组(P<0.05);各组BMP2、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5),ZG和YG组Runx2蛋白表达水平较ZD和YD组明显升高(P<0.05);干预7d时,ZG组FNDC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ZD、YD组(P<0.05);各组BMP2、Runx2蛋白表达水平较CON组均明显升高(P<0.05),ZG组BMP2、Runx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YD和YG组(P<0.05). 结论:左归丸和右归丸均能一定程度促BMSCs成骨分化,其中左归丸在促进成骨活性及成骨分化能力略强于右归丸.二者促成骨分化的差异可能与其上调FNDC5、BMP2、Runx2表达程度相关.
-
-
尉超;
李楠;
张颖;
刘超;
王如;
肖晶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是体内维生素A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一种脂溶性的信号分子,主要影响骨的生长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角质溶解等代谢作用.维甲酸在胚胎发育(如形态发生、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的产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维甲酸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但是,过量的外源性维甲酸可以导致人类和啮齿动物的颌面部发育产生畸形.在维甲酸作用下,miR-18la-5p通过靶向调控Smad7抑制成骨分化。
-
-
-
-
龚佳幸;
董灵庆;
俞梦飞;
王慧明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前,钛和钽金属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质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硬组织植入体材料.然而,对于两者促进骨整合能力的优劣及机制仍有争议.本实验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钛和钽金属表面的黏附、增殖以及分化性能,并利用紫外照射调控两者表面羟基类型及含量,研究两种金属表面羟基对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
-
-
李彩荣;
孙键乔;
曹会娟;
李龙;
姚治东;
王新峦;
赖毓霄;
秦岭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在众多生物材料中,金属材料作为骨组织修复材料和骨组织替代材料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应用于骨修复材料的存在释放有毒有害的离子、在体内长期使用发生磨损、炎症反应以及需要二次手术等不足.作为生物材料,镁与其他材料相比具备其自身明显的优势.首先金属镁密度(1.74g/cm3)与人体皮质骨密度(1.75g/cm3)接近.其次,镁弹性模量为45GPa更接近人体骨骼(≤30Gpa),符合理想接骨板的要求.再次,在人体电解质环境中,镁金属可逐渐降解,最终形成镁离子.本课题组已有研究发现含镁的支架能促进骨坏死部位骨修复以及血管生成.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研究镁离子对细胞分化以及管状物生成的影响.
-
-
-
郭敏;
章培标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骨缺损修复一直是骨科医学的难题,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等问题是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的瓶颈.促进成骨及成血管的生长因子,如BMP-2和VEGF,可以明显提高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活性,但是生长因子不易保存,成本较高,并且生长因子使用过量会带来毒性、异位成骨及癌症等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Si元素掺杂,获得了Si-HA,具有促进成骨及促进血管化的作用,同时Si-HA/PLGA可以明显激活和放大旁分泌作用,进一步促进成骨分化,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0.8Si-HA/PLGA适合用于骨修复植入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Mg元素掺杂,获得了Mg@Si-HA。2Mg@0.8Si-HA/PLGA组具有晶体结构,在植入后不会迅速降解,并且粒径细小且团聚不明显,有利于在PLGA基体中分散,因此适合用于骨修复植入应用。
-
-
李恺;
谢有桃;
黄利平;
郑学斌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以及随之而来的骨折并发症逐年提高,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研发可纠正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骨微环境(特别是骨代谢的失衡状态)的骨植入涂层材料,对于促进骨修复并改善骨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医用金属材料表面制备氧化铈基生物涂层,发现氧化铈基生物涂层可以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模拟环境下氧化应激对BMSCs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另外,氧化铈掺杂的硅酸钙涂层能够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有望用作新型骨植入涂层材料。涂层表面Ce3+/Ce4+的共存能够清除活性氧和增强细胞-材料间相互作用。表面含较高Ce4+浓度的氧化铈涂层比含较高Ce3+浓度的涂层具有更好的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该作用可能来自于Ce4+对Smad相关的BMP信号通路的促进作用。
-
-
杨兴;
冯庆玲
-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纳米二氧化硅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广泛应用在纳米医学中,如:纳米二氧化硅通过磁性或荧光标记用作细胞示踪,可制备成多孔材料,用作药物或基因载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来源广泛、具有多分化潜能而广泛应用在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尺寸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 成骨和成脂分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改良的stober法完成不同尺寸(50、200、400nm)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然后将不同浓度(0、10、100、250μg/mL)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作用于hMSCs,通过相关检测方法检测二氧化硅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