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宁夏
  • 出版时间: 2013-03-21

主办单位:宁夏医学会;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会议文集: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分别采用加长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解剖型锁定钢板(LCP)治疗股骨转子下长节段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2月医院对46例股骨转子下长节段粉碎骨折患者,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22例,加长型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24例,对比两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12月-36个月,平均15.2个月,PFN组与LCP组在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PFN组和LCP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Harris髓关节评分标准,术后PFN组和LCP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骨质条件合理选择内同定,加长PFN与LCP治疗股骨粗隆下长节段粉碎骨折有各自特点和优势,PFN在手术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中有优势,LCP更适用于治疗Seinsheime分型Ⅳ型及Ⅴ型骨折。
  •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78~94岁,平均81.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4例,Ⅳ型8例。所有患者经骨密度测定伴有骨质疏松。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5min,术后无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月,平均11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达到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丝钉(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的原因。方法:自1999年8月~2006年7月应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96例。所有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在C臂X线机监控下呈平行等腰三角形、倒立等腰三角形或纵行三枚钉方式布局固定3枚空心钉。结果:内固定出现失败8例,其中空心钉固定长度不够、螺纹未超过骨折线、术后骨折移位1例;留置过深穿出股骨头3例;复位不良骨折两断面见台阶2例;复位不良同时感染2例。结论:术前对骨骼质量,骨折类型综合评估,术中提高复位质量、把握牢固固定、注重操作细节对减少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率都是必要的措施。
  • 摘要: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操作失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8年7月共施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299例,回顾分析术中失误病例。结果:299例中发生术中失误17例:其中复位困难2例;暴露困难2例;股骨颈截骨过多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臼磨穿致假体内陷1例;髋臼旋转中心掌握不当2例;假体置入位置不良4例;股骨侧劈裂骨折1例;髋臼粉碎性骨折1例;后壁磨挫过多缺损1例。结论:手术操作中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术前准备;正确掌握髋臼解剖结构;改善手术技巧可以降低其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疗效。方法对医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肱骨骨不连的21例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34~61岁,平均40.5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11例,萎缩型10例。以往发生骨折的治疗方法:加压钢板螺钉固定和普通钢板螺钉固定各8例,带锁髓内钉固定3例及外固定架固定2例。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并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1例均得到随访,时间8月~2年,平均骨性愈合时间4.5月。结论:对肱骨干骨不连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固定可靠、能达到骨性愈合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正确分析8字钢板治疗儿童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结果,提高临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儿童16个膝内、外翻畸形行8字钢板治疗的临床结果,成功率,矫正率及并发症。结果:一例失去随访,其余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个月。成功率达到92%,股骨远端矫正率6.2°~17.5°/年,胫骨近端5.9~8.3°/年,一例反弹。所有病例未发生与内置物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机械轴均得到重建。结论:8字钢板治疗儿童下肢内外翻畸形是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法,结果满意。正确分析临床结果,有利于准确评估和判断预后,提高临床满意度。
  •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和反射部分或完全消失,膀胱部分或完全失去神经支配。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排尿功能障碍。通过增加膀胱内压力促进膀胱排空,适用于逼尿肌活动能力下降伴括约肌功能降低或括约肌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评估病人膀胱充盈程度,定时加压排尿,而用挤压膀胱排尿法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并解除尿潴留,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挤压膀胱排尿不成功,残余尿量多,滴尿性尿失禁,泌尿性感染等问题。
  • 摘要:颈椎脊髓损伤(CSCI)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颈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肠道功能障碍是颈椎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腹胀等症状。在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要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病情评估,心理护理,急性期护理,饮食护理,腹部热敷、足三里注射及针灸理疗,促进排便护理等,对尽早建立CSCI患者的排便模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对患者能够回归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给予"切开复位骨盆Salter截骨,股骨旋转短缩截骨,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术"的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康复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至2012年科室56例DDH患儿的心理、生理、围手术期护理特点与康复方法。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过精心护理,正规的康复训练后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围手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早期正规的康复训练,是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房实施无痛化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700例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护理的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实施无痛病房管理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通过建立完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将疼痛管理细节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对病人的手术以及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前术后护理的有效护理。方法:回顾总结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护理方法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术前术后的护理的为患者术后的病情恢复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关节镜内引流技术治疗腘窝囊肿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08月,采用关节镜技术对46例腘窝囊肿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31例,年龄42-68岁。腘窝囊肿均为单侧,其中右膝27例,左膝19例。在处理关节内疾患的同时,在后内侧间室扩大腘窝囊肿与关节腔之间的通道口。根据Rausehning和Lindgren分级方法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46例腘窝囊肿患者中有34例患者在术中发现伴有关节内疾患,其中骨性关节炎31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1例,外侧半月板撕裂5例,交叉韧带撕裂3例。术后4-7天出院。随访时间8-24个月,仅有一例患者出现囊肿复发。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结果:术前Ⅰ级4例,Ⅱ级16例,Ⅲ级26例;术后0级35例,Ⅰ级10例,Ⅱ级1例。结论: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术治疗腘窝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As患者椎体骨质脆性较高,易发生骨折。轻微外力即可造成脊柱骨折,这类病人长期的疼痛掩盖了骨折引起的疼痛,如果不伴有神经症状,很容易被病人及没有经验的医师忽视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引起严重后果。医院2013年3月收治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男性患者,74岁。10天前因扭伤导致腰背部疼痛,静卧后疼痛缓解,翻身及起床是疼痛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拍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腰椎退变,椎间骨桥形成,未见明显骨折迹象。建议卧床休息,并给与镇痛等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就诊于笔者医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胸背部后凸畸形,T12-L1棘突间隙压痛,叩痛,主被动活动受限。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重新拍摄胸腰段X线片是T12-L1椎间隙有椎间盘一椎体破坏性病损(Andersson's lesion)现象,脊柱前纵韧带骨化形成骨桥。CT提示L1椎体前上缘有塌陷,前后纵韧带有连续骨化,棘突间融合。椎管内无骨性占位。MRI显示L1椎体T1像低信号,T2像高信号,棘突间高信号。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L1椎体压缩性骨折。于2013年3月行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中间胸腰椎棘突间、关节突关节完全骨性融合。术后患者卧床休息3周,胸腰推支具固定6-8周。术后患者机械性疼痛消失,术后复查显示X线片内固定物可靠,脊柱序列恢复。
  • 摘要: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自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连续病例4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经后正中小切口Wiltse入路行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对照组20例行后正中切口传统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椎旁肌肌电图评估术后椎旁肌的损伤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30.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B组分别为390.8ml、13天,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A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腿痛VAS两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更好的解决了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痛、降低花费、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患者,评估近远期手术的矫正效果,探讨采用长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适应症及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2000年1月~2013年1月医院共收治胸腰段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6例,其中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融合术29例,男16例,女13例;手术年龄在7-48岁之间,平均18岁。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分别计算它们的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当脊柱半椎体畸形伴有严重的性侧弯畸形。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其它并发症。结论:对于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良、椎弓根切割、钉棒断裂等,3例因固定节段稍短导致术后6个月固定融合节段近端或者远端出现代偿69.07±21.56%,最终矫正率60.49±32.79%;所有病例围手术期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伤口愈合不访矢状面半椎体所致后凸Cobb角分别为37.09±26.08°、11.35±12.26°、12.58±10.54°,术后即刻矫正率12.75±9.08°、14.44±8.96°,术后即刻矫正率72.18±15.82%,最终矫正率67.3l±18.06%;手术前后及末次随3~51个月,平均23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半椎体所致侧凸Cobb角分别为44.52±18.94°、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75-9h,平均3.99h,术中出血量60-5000ml,平均1002.07ml.全部病例随访柱正侧位X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分别计算它们的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且固定节段必须包括上下端椎。
  • 摘要:目的:应用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体系,探讨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与成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作用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制备含不同浓度的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培养基,动态观测在这些条件培养基作用下,肌卫星细胞的形态、MTT生长曲线和肌管形成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肌卫星细胞生长能力反应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两方面,浓度为200ng/ml的SDNF可以促进卫星细胞增殖;浓度分别为50ng/ml、100ng/ml、200ng/ml、400ng/ml肌管形成较为突出,相对增殖作用来说,可能促分化功能更为典型。结论:SDNF对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相对而言促分化作用更加明显。推测其在延缓失神经肌萎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成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作用规律。方法:建立大鼠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制备不含任何因子、单纯SDNF、单纯HGF和联合SDNF+HGF的条件培养基,动态观测肌卫星细胞的形态、MTT生长曲线和肌管形成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含不同因子的培养基均可促进卫星细胞增殖;单纯SDNF和联合SDNF+HGF的条件培养基肌管形成较为突出,相对单纯HGF组来说,可能成肌作用更为典型。结论:SDNF对肌卫星细胞增殖和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相对而言促分化作用更加明显,有一定的延缓失神经肌萎缩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症、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3-18岁。采用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Nakai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个月(13-26个月).术后随访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17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2%。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中央型和旁中央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上胸椎结核并不全瘫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1.5岁。结核病灶位于T2~T38例,T2~T410例,T3~T48例,T3~T53例,T4~T54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7例,C级18例,D级8例。病椎后凸角20°~47°,平均32°。采用前路经左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21例,后路肋骨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12例。两组术前均常规使用四联抗痨治疗2~3周,术后继续抗痨18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凸矫正度、瘫痪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rn 结果:术后随访4~60个月,平均22个月,前路手术组手术时间2.5~4.5h,平均3.1h;术中出血量500~1200ml,平均800ml;后凸矫正度18°~37°,平均20.50;瘫痪恢复1~3级,平均1.5级;前路手术植骨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后路手术组手术时间为2.5~4h,平均3h;术中出血量5OO~1150ml,平均760ml;后凸矫正度12°~21°,平均12°;瘫痪恢复1~3级,平均1.5级;后路手术组12例中有2例复发,伴窦道形成,分别予窦道换药4周和6周后窦道愈合。两组间后凸矫正度、复发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瘫痪恢复情况无显著差异。rn 结论: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经左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并不全瘫更安全有效,可直视下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同时可显著矫正病椎的后凸畸形。
  • 摘要:1999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肿瘤椎节切除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41例,本文探讨胸腰椎肿瘤瘤椎全切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前路固定加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是胸腰椎肿瘤瘤椎全切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方法,可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其中前路固定加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前路固定加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则适用于合并骨质疏松或肿瘤侵犯两个椎节以上者。
  • 摘要:目的:观察SOX9基因转染MSCs复合海藻酸钠凝胶注射兔椎间盘的影像学变化,初步探讨基因修饰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生物学效应。方法:体外构建Ad-GFP(对照)和Ad-SOX9-GFP(目的基因)以合适滴度转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SCs后复合海藻酸钠水凝胶;利用21G皮肤穿刺针分别抽吸L2-3,L3-4和L4-5节段髓核造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三周后,X线和MRI检查评估造模成功;将复合海藻酸钠支架(50ul)的转染病毒的MSCs(5×105)注射入退变的椎间盘模型;分别于第1、3、6和12月各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X线和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椎间盘高度和T2值改变。结果:1、3、6和12月实验组退变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分别为(81.0±3.2)%,(75.0±2.5)%,(71.0±1.8)%, (74.0±1.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退变椎间盘长加权像信号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简便可靠,其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与人椎间盘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十分相似;采用SOX9基因转染MSCs复合海藻酸钠凝胶注射兔椎间盘可延缓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增加组织工程椎间盘含水量,达到了预期治疗椎间盘退变的预期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SOX9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海藻酸钠凝胶注射兔椎间盘的组织学变化,观察基因修饰后BMSC的命运及发挥的的生物学效应。方法:抽吸髓核法造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构建Ad-GFP(对照)和Ad-SOX9-GFP(含目的基因)转染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SCs,同时对其进行CM-DIL红色示踪标记,然后复合海藻酸钠水凝胶;注射入术后3周的退变的椎间隙L2-3,L3-4和L4-5;第4周各取实验组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第4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HE染色可见BMSC在椎间盘组织中分部均匀,海藻酸蓝染;第48周各取椎间盘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组较对照组Ⅱ型胶原表达明显,有明显差异。细胞存活好,红色荧光较烈。结论:采用腺病毒介导SOX9基因转染MSCs能获得较稳定的表达,过表达的SOX9基因诱导BMSC向软骨特征分化,增加人工髓核的含水量,一定程度上逆转了椎间盘的退变。
  • 摘要:医务工作者在社会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的重任,医学生作为人们健康卫士的后备军,关系到国家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景。大学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医学生职业认知的教育及职业情感的培养,对今后胜任本职工作有重大意义。文章针对目前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医学生对医生职业性质的认知和医疗行业的风险的认知,探讨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因素,提出要从政策法规及舆论方面和教育方面提高医学生从医的兴趣。
  • 摘要:总结了26例应用冲洗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要点。包括体位护理、维持有效冲洗、准确记录冲洗液及引出液量,并做好引流管护理。认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冲洗治疗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创面疗效明显,良好的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探讨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5年3月-2008年6月收治的67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后患者资料,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20-73岁,平均37.4岁。按Schatzker分型分类,其中Ⅰ型5例,Ⅱ型27例,Ⅲ型28例,Ⅴ型5例,Ⅵ型2例。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6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3天复查X线,63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4例胫骨平台塌陷移位4mm,术后功能评价采用Hohl膝关节功能分级,临床结果优良率达83.43%,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结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术中解剖复位,平台高度丢失,附属软组织结构修复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的因素。
  • 摘要:黄韧带肥厚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腰椎黄韧带细胞进行培养后牵拉后TGF-β1分泌增加,然而多因子在黄韧带肥厚中的作用还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bFGF、CTGF和TGF-β1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在肥厚与非肥厚腰椎黄韧带中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在腰椎黄韧带肥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bFGF、TGF-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COLⅠ、Ⅲ,前者主要引起COLⅢ的增多,而后者主要影响COLⅠ的增多。
  • 摘要:为了更好的将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研究及临床结合起来,政府及医院越来越为重视循证医学的教育与推广,开辟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新的发展领域,临床上更多的学者运用循证医学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及临床科研水平与质量,探讨循证医学与系统性评述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作用及其应用。具体介绍了循证医学和中医临床研究的疾病特点,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必要性,认为目前中医临床应用循证医学面临着中医自身不规范、中医队伍良莠不齐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的问题,提出要充分重视研究人员的培训,加快组件相应的研究机构。
  • 摘要:目的:探讨新形势下专科护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方法:(1)根据学历、资历、职称、专科知识考核成绩、临床工作经验及沟通交流和讲解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护理骨干中选拔、组建专科护理教师队伍。(2)集中进行教师培训,规范教学行为。开办专科护理培训班,提供机会锻炼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果:组建并培养了一支专科护理教学队伍,提高了专科护理教学和学术水平,促进专科护理队伍的建设。结论:组建专科护理教师队伍有利于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 摘要:目的:术后腹胀是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析病人术后腹胀的原因,实施有效的护理,积极预防腹胀的发生。方法:对侧前方入路手术的患者术前采取预防措施、术后腹胀采用一系列护理措施积极给予治疗。结果: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患者肠蠕动逐渐恢复,进食量逐渐增加,排便排气逐渐正常。结论:术前预防及术后对症处理腹胀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当前临床医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自我效能感的评分,将低于平均分的定位A组,高于平均分的定位B组,再根据两组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及三基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三基考试成绩三个方面B组均明显优于A组,相关性分析可见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这三个方面均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带教老师应该在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达到更好地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帮助。方法:本诊断性试验纳入59例有手术指征的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常规探查下胫腓联合,并将探查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术前均常规做踝关节高频超声及CT扫描,由不同医生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情况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rn 结果:术中探查发现35例下胫腓联合损伤,24例无下胫腓联合损伤。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术前高频超声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29例、真阴性18例、假阳性6例、假阴性分别是6例,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5%、准确度为79.7%。术前CT扫描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真阳性31例、真阴性21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4例,敏感性为88.6%、特异性为81.3%、准确度为88.1%,高频超声和CT扫描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中无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与CT扫描相比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无差异,和CT扫描一样有着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同时高频超声具有快捷、费用低廉等优势,成为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值得推广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保留内植入物的有限清创加对口冲洗引流的方法对脊柱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室收治行脊柱内植入物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16例临床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3.5岁。腰椎8例,胸腰段6例,颈椎2例。感染波及椎管6例,其中腰椎3例,胸腰段2例,颈段1例。临床表现,患者术后3-7天突发寒战、高热,体温39℃以上,8例伤口无红肿、无波动感、无触压痛,所有患者均行创腔深部穿刺,穿出脓性液,镜检脓细胞成堆。血常规示核左移,血沉25-60,CRP50-120。血培养检查,4例阳性均为大肠杆菌,1例阳性为猪粪球菌。一经穿出脓性液便急诊行感染病灶清刨加置管对口冲洗术,待冲洗液清亮,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回降至正常,一般冲洗时间2-3周。所有患者一经确诊为术后感染均尽早输注敏感或广谱抗生素,一般深组织感染抗生素应用时间同冲洗时间,椎管内感染或椎骨感染者待临床检测指标完全正常后继续应用2周或改口服抗生素2-4周,以防复发。结果:所有患者经清创加置管对口冲洗后体温逐渐回降,2-3周后感染各项监测指标恢复正常,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复发,内固定无松脱。结论:保留内植入物的有限清创加创腔对口冲洗对脊柱术后感染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微创经皮加压钢板治疗18例老年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经随访5~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明显减少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及X线透视次数,缩短术后下地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15例,良3例。结论:PCCP治疗老年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 摘要: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接受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2例(微创单侧组),接受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5例(开放双侧组)。结果:微创单侧组和开放双侧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疗效评估,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相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提高椎间融合率、重建腰椎稳定性方面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微创单侧组更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摘要: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2组,其中Quadrant微创组62例和传统开放组6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微创组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改善率平均为85.6%,传统开放组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改善率平均为84.6%。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放组,术后初期微创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改善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与传统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疗效相同,但Quadrant微创技术具有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髋关节疾病属临床疑难病症,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对经济条件差,无法行关节腔置换术及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玻璃酸钠具有独特的粘弹性、润滑性及机械屏障作用,可减轻滑膜炎症,修复软骨破坏,改善关节功能,起到润滑关节、保护关节软骨作用,使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操作时需注意如下几点:①操作者必须掌握髋关节解剖,熟悉相关病变的病理变化;②明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③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熟悉髋关节穿刺技术,注射消毒要严格,部位要准确,避免注入滑膜、韧带等软组织内引起患者疼痛加重和反复穿刺引起感染;④如有关节积液者,注入前抽尽关节积液;注入后髋关节活动数次,使药物均匀分布于关节腔内;⑤注射后应卧位活动髋关节。
  • 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盆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放置的安全进针点以及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薄层CT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骶髂关节三维模型,并对S1椎体进行解剖参数测量,然后对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置钉。在7具(14侧)尸体骨盆标本上进行螺钉固定。结果:S1椎体前后径为(32.61±0.9l)mm,横径为(52.04±1.68)mm,骶骨最前端点到第一骶孔上缘切线的垂直距离为(25.94±1.03)mm,骶骨最后端点到骶骨后侧第一骶孔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21.72±1.26)mm。平行于S1椎体上平面后缘,作S1椎体水平中线延长线与骶髂关节线相交于点F定义为髂骨翼一侧横径为(31.33±1.40)mm。骶骨Ⅱ区中心螺钉进钉点到髂前上棘的连线L1距离为(100.36±2.87)mm,经进钉点P作L1的垂线L2与髂嵴交于点M,PM的距离为(44.53±2.47)mm,髂前上棘沿髂嵴到M点的距离为(124.54±2.52)mm,尸体标本测量髂前上棘沿髂嵴到M点的距离为(126.40±2.38)mm。应用Mimics软件对骨盆表面软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得进钉点体表投影点M2沿体表到髂前上棘体表投影点M1的距离为(115.38±2.76)mm,到M点体表投影点M3的距离为(43.98±2.20)mm。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前倾、后倾进钉角度范围为(13-6)°,头倾、尾倾进钉角度范围为(8-8)°。螺钉经进钉点前倾7°,无头、尾倾,螺钉头部到S1椎体正中矢状面时螺钉全长为(78.37±3.10)mm.7例(14侧)骨盆标本从进钉点以前倾7°进钉,无一例螺钉穿出骶骨前方、上方皮质,下方未穿入骶一孔,CT证实螺钉全长位于骶、髂骨骨质内,未穿入中央椎管。结论:骶骨Ⅱ区骨折螺钉进钉点到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5.38±2.76)mm,到髂嵴上M点距离为(43.98±2.20)mm,以前倾7°进钉,螺钉能安全置入。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X线平片无异常中老年颈椎挥鞭样损伤治疗效果。方法:122例颈椎挥鞭样损伤老年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55例,手术治疗组67例,治疗后随访3~18个月,观察2组症状改善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1例因重度呼吸困难死亡,余66例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复发病例;保守治疗组36例仍有不同程度头、颈、肩、背部疼痛症状,9例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复发;手术治疗组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43例(64.2%),保守治疗组Frankel分级恢复至E级19例(3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防止或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
  • 摘要:经后正中入路切开骨折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通常在椎体骨折愈合后需行二次手术取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而传统的后正中入路需再次大范围剥离和牵拉椎旁软组织,造成椎旁肌缺血和失神经支配,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常残留顽固性腰背痛。笔者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采用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拆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取俯卧位,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取原手术切口长度,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腰背筋膜,棘突旁2cm切开腰背筋膜,寻找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钝性分离肌间隙以显露椎弓根钉棒系统并完整取出,清点内植物如数后,椎弓根钉道明胶海绵填塞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VCR)并重建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的外科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9例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陈旧性骨折脱位伴畸形及脊髓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6岁,平均38岁。伤椎部位:胸椎3例,胸腰段6例。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型:所有患者均为骨折脱位型,表现为矢状面前后脱位,其中4例同时伴有冠状面侧方移位畸形。患者术前均有程度不等的腰背部疼痛,局部压痛、叩击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周至1年不等,术前平均病程6-13个月。所有患者一期经后路置入4对椎弓根钉,行伤椎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椎间撬拔撑开复位,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或钛网复合自体碎骨粒置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行邻近椎节固定,一期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观察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检查了解胸腰椎前后、侧方移位畸形矫治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不完全损伤的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脱位畸形已矫正,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PVCR技术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矫正畸形、改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地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
  • 摘要:目的:总结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脊柱骨科行单节段ACDF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8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的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用SPSS10.0对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7.38%,JOA评分平均由术前(4.8±0.64)分上升至术后(13.2±1.44)分,改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颈椎活动度改善平均由术前的(39.38±6.83)度变为术后6月的(62.51±4.80)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症状、体征缓解明显,颈椎活动度改善良好,该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探讨Ponseti方法治疗早期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应用Ponseti石膏联合经皮跟腱切断术治疗年龄3天~6个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56例,72足,男36例,女20例;其中僵硬型50例,柔软型6例,平均年龄62天。依据Dimeglio法分型和判定疗效。随访时间为5~23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56例72足中55例70足均通过应用Ponseti手法矫正、系列长腿管形石膏矫形、然后行经皮跟腱切断术治愈,占97%;1例2足复发病例占2.8%(1/56),因后期治疗拒绝跟腱切断及配带支具治疗所致。平均治疗时间15周,除1例外,其余全部病例均在随访中。结论:应用Ponseti石膏联合经皮跟腱切断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创伤小,治疗费用低,疗效显著,是治疗早期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较好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宁夏地区髋部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状况,分析髋部骨折中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方法:收集宁夏地区2001-2011年髋部骨折出院病例,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的登记,对髋部骨折的流行特征及10年发生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比分析股骨颈骨折与粗隆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宁夏地区2001年-2011年共收治髋部骨折病例1512例,其中股骨颈骨折8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48例;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59.22岁。无论是粗隆间骨折,还是股骨颈骨折,其发病率在60岁以后明显上升,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1058∶1).50岁以下男性发病多于女性,50岁以上女性明显增加并超过男性。左侧略多于右侧(股骨颈骨折为1.32∶1,粗隆间骨折为1.45∶1),以从事体力劳动者多见,骨折的原因分析中主要为轻伤(跌倒扭伤占73.4496);髋部骨折发生季节以冬季为高发季节。趋势分析发现髋部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60~8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时间上来看宁夏地区髋部骨折近10年发生率呈总体上升趋势,性别上看男性髋部骨折发生率近10年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平衡。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09.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女性髋部骨折也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12.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粗隆间骨折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平均年龄高2.53岁。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高于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及粗隆间骨折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分别约为1.08:1、1.15∶1),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女性髋部骨折,不管是股骨颈骨折还是粗隆间骨折,在绝经期以后急剧上升,在绝经30年内发生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2.5%。此类患者多数年老体弱、合并内科疾病,髋部骨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宁夏地区髋部骨折病例近6年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以中老年人为高;预防髋部骨折的重心为中老年人,尤其注意早期预防和避免跌倒、增加骨量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表达载体,转染小鼠RAW264.7细胞株,筛选出特异性干扰小鼠RAW264.7细胞株TNF-α生成的8i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TNF-α基因表达与关节无菌性松动发生、发展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开发以TNF-α基因为靶点的基因治疗方法奠定了实验基础。rn 方法:小鼠RAW264.7细胞株购自ATCC公司。根据GeneBank中小鼠TNF-αmRNA全长开放读框序列,设计合成两对TNF-α的干扰序列及对照序列,将合成的siRNA寡核苷酸链分别退火形成双链,连接入pSilencer4.1-CMV neo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命名为pSilencer-T1和pSilencer-T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电转染法转染重组质粒入小鼠RAW264.7细胞株,G418筛选稳定转染重组质粒的小鼠RAW264.7细胞株。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PCR,逆转录PCR)检测小鼠RAW264.7细胞株中TNF-α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重组真核载体的干扰效果。rn 结果: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siRNA真核表达载体,经电转染法转染小鼠RAW264.7细胞株后,RT-PCR显示所构建的干涉TNF-α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与未转染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成功地抑制了目的基因的表达,小鼠RAW264.7细胞株中TNF-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n 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TNF-α基因的RNA干涉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T1和pSilencer-T2,并在小鼠RAW264.7细胞株中有效地发挥了对TNF-α基因表达的干涉作用。
  • 摘要: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对85例颈前路手术全麻插管后常规进行雾化吸入(简称雾化),并提供具体的护理指导,使用型号为1884超声雾化器,将氨溴索15rag加入生理盐水15ml置入雾化超声器药杯中,按雾化吸入操作规程进行雾化,进行具体指导:①评估患者疾病心里反应及接受知识的能力,采用通俗易懂或精炼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和雾化原理,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及雾化吸入的重要性。②嘱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调节雾化液量及雾化时间。指导正确雾化方法,2次/d,15-20min/次。嘱其保持口腔清洁,每次治疗前用生理盐水漱口,治疗完毕半小时内勿进食水。③注意体位调节,采用半卧位头偏一侧或坐位治疗,禁止仰卧位。④指导协助患者正确排痰。⑤指导呼吸训练,给患者示范。⑥饮食指导,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温凉软食或半流质,避免干硬,过热食物。最终收到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2006年10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总结。结果:60例经1-3年随访,优良者56例,优良率93%。结论:术前正确诊断、分类十分重要,手术疗法成功的关键是解决好手术减压与维持腰椎稳定性的矛盾。手术方式既要遵循有限减压的手术原则,又要达到减压目的,术中须同时适度扩大椎管,尤其是神经根通道。
  • 摘要:目的:对游离肩胛骨骨皮瓣移植修复掌骨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0例外伤性掌骨缺损的患者,设计游离肩胛骨骨皮瓣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结果:经术后6~48个月随访,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5例,良3例,差2例。结论:游离肩胛骨骨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B2型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4年1月~2012年3月,22例胸腰段B2型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本组22例患者均存在骨折伴不完全脊髓损伤,均予后路急诊减压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通过观察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 tion,ASIA)评分及术后X线片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2例患者手术顺利,随访2~6年,平均30.9月,患者伤椎高度恢复率约为87%~96%,平均92%;VAS评分恢复到0~4分,平均1.9分;Cobb角恢复到0°~8°,平均2.9°;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症后路椎管减压,可以及时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胸腰段B2型骨折伴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点皮下阻滞进行手指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3例(135指)手指,全部采用单点皮下阻滞进行手术。结果:所有病例按术前拟定评价标准,优96指,良34指,可3指,差2指,优良率96.3%。麻醉范围:手指近指间关节至掌横纹掌侧部分麻醉,手指近指间关节远端完全麻醉,拇指及小指的麻醉效果明显低于示、中、环指,手指近节背侧麻醉效果不佳。麻醉持续l~3小时。结论:单点皮下阻滞操作更简单、麻醉药剂量少、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较少,特别适用于急诊手指手术的麻醉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36例40足,按sanders分型:ⅡA型14足,ⅡB型12足,ⅡC型9足,Ⅲ型5足,手术恢复跟骨关节面,跟骨高度,和Bohler角,应用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yland foot score)评价术后功能,优(90-100分)19足,良(75-89分)16足,可(50-74分)5足,优良率87.5%。结论: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2010年3年间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146例,其中90例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其中30例行高位硬膜外阻滞术,60例行枕颌带牵引治疗,选30例与高位硬膜外阻滞术进行比较,其中4例为退变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增生骨质融合固定,5例为颈椎不稳刺激椎动脉所致头晕行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手术,2例为椎动脉狭窄所致行介入治疗,45例为颈部血管因素造成血管狭窄脑部供血不足。结果:30例行硬膜外阻滞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优12例,良15例,差3例,优良率为90%,平均显效时间2.2±1.6小时;30例行颈椎枕颌带牵引的患者,症状改善者优5例,良9例,差12例,优良率为46.7%,平均显效时间7.7±3.0天,无效4例;对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治疗都有效,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种治疗方案评分差值进行完全随机t检验,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组明显优于枕颌带牵引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显效时间进行秩和检验,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组显效时间明显低于枕颌带牵引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11例手术治疗患者效果良好,其余46例患者就诊于血管外科,预后不详。结论:颈性眩晕患者中,完全由于椎动脉病变所致的比率很低,仅为7.5%,对于交感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行高位硬膜外阻滞组疗效明显好于枕颌带牵引组,是一种见效快,疗效确切的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方法。伴有椎动脉纤细的患者行封闭治疗显效快,症状缓解明显,伴有颈椎不稳的患者牵引效果更好。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可为骨质退变、增生所致椎动脉压迫,颈椎不稳刺激椎动脉,椎动脉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为颈动脉狭窄引起,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区别诊治。
  • 摘要:探讨预防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采取的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进行总结。5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可以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寰枢椎个体化手术治疗设计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寰枢椎疾患患者,男144例,女68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寰椎骨折83例,枢椎骨折95例,寰枢椎脱位23例,先天齿突不连6例,枢椎肿瘤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个体化设计。结果:行后路寰枢固定97例,枕颈固定62例,前路C2~3固定28例,前后路联合固定15例,前路经口固定5例,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5例。共有22例(10.4%)的患者行非常规预定手术,其中术前特异设计8例,术中改变手术方案12例(1例寰椎采用后弓交叉螺钉固定,4例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7例改为枕颈固定),翻修手术2例。结论:寰枢椎变异大、手术风险高,均需术前全面检查,仔细分析,详细制定个体化设计方案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15例颈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48~78岁,平均54岁。病程6~21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3例合并腰椎病变,6例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采用一期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 sociation,JOA)评分,评价预后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良好。结论:颈椎布氏杆菌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有骨质破坏、神经功能损害应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分析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在颈椎病治疗应用中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面的优势。方法:总结34例患者,男26例,女8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1例。单节段30例,4例为双节段,共植入38枚零切迹ACIF系统,2枚C3/4,19枚为C4/5,15枚为C5/6,2枚C6/7.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30~69min,平均手术时间52分钟,术中出血5~120ml,平均25ml,术后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现象,1例跨节段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吞咽不适,3天后症状消失。无脑梗、C5神经根麻痹等神经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颈肩部疼痛1周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21月,平均12.3月,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无融合器沉降、植骨不融合、内植物松动、脱落及邻近节段退变、不稳等现象发生。结论:颈椎零切迹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对软组织牵拉刺激少,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5枚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及CT显示部分螺钉位置偏移,随访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颈椎严重骨折,可早期实现颈椎的有效复位和坚强固定,有利于减压、植骨融合和早期康复,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颈椎三维稳定的方法。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颈脊髓完全性损伤的早期并发症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方法:收集整理1991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20天内入院的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739例,统计患者早期并发症的种类和时间分布,分析考察年龄、性别、颈脊髓损伤程度、颈脊髓损伤节段,治疗期间营养状况,手术与否及气管切开等因素和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考察影响患者并发症出现时间分布因素。结果:颈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按发生率依次为低蛋白血症603例(81.6%),高血糖446例(60.4%),高热262例(43.4%),低钠血症238例(32.2%),发生早期死亡151例(20.4%).行气管切开182例(19.4%),肺部感染36例(4.9%)(9例合并肺不张),意识障碍24例(3.3%),深静脉血栓18例(2.4%),褥疮16例(2.2%)(并发严重感染1例)。结论:高龄、颈脊髓高位损伤是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积极全面的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促进患者的康复,不适当的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应用将增加患者肺感染和死亡的风险。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女,43岁,因"骶部、右侧臀部及右下肢酸痛、麻木不适3年余,加重半个月"于2010年8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右侧臀部及右下肢酸痛、麻木不适,行走及活动时明显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曾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稍有好转。近半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专科检查:脊柱生理弯曲正常,无明显畸形,椎旁未见明显肿块,各棘突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L4~S1右侧棘突旁轻微压痛,长压后有右侧大腿后侧酸胀、麻木不适感,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MRI检查示:S1椎体平面能管内右侧能神经根部见椭圆形短T1、短T2信号肿块,边界清,大小约2.O×1.8×2.2cm,增强扫描为较明显高信号,邻近能椎管骨质未见破坏。诊断:骶管内右侧能神经根部位占位病变,良性,神经根型骶管囊肿出血与神经鞘瘤囊变出血待鉴别。病理检查结果:①肉眼所见:送检物呈黑色泥沙样,质略粘稠,其内见少许囊臂样组织。②光镜所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多边形上皮样细胞组成,核异形性低,有丝分裂正常;胞浆内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瘤组织内见少许沙样瘤小体及出血。网状纤维(Rf)染色阳性。病理诊断:(骶管)符合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 摘要: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TSPD)是腕部少见的严重损伤,占腕部损伤的3%~5%,多以背侧脱位为主,早期漏诊及误诊率极高后期常发生舟骨骨不连、舟骨坏死、腕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腕及手的功能,治疗上较为困难。该文就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相关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介绍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的克氏针固定,Herbert螺钉+辅助克氏针内固定,带关节外固定支架,腕舟骨切除+四角融合术,近排腕骨切除术,。提出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国内外均没有一套完整的、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的复位方法;石膏固定时间长短;手术治疗中不同损伤时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待进一步论证。
  •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6例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在皮瓣切取的同时行一期修薄术。结果:25例皮瓣完全成活。一例皮瓣远端部分有3cm×2cm大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20例经12~4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两点分辨率达到9~12mm,平均10.6mm,能满足穿鞋及行走的要求,不需二期皮瓣修薄。结论: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能满足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特殊要求,手术一次完成,既节省费用,又减轻病人的痛苦。
  • 摘要:目的:应用Sanatmetal(索娜盟托)髓内针系列产品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真正引入微创理念,达到微创、安全、有效治疗骨折的目的。方法:本组应用小切口髓内针植入治疗骨折127例,其中应用PFNA(股骨近端防旋固定髓内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5例;肱骨逆行髓内针治疗肱骨骨折6例;肱骨顺行髓内针治疗肱骨骨折12例;尺桡骨髓内针治疗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重建针治疗股骨上段骨折10例;胫骨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13例;腓骨髓内针治疗腓骨骨折2例。手术按照各种髓内针设计要求及手术步骤方法施行,以最小切口、最小创伤,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力争闭合复位植入髓内针,除5例股骨骨折,2例胫骨骨折,3例脓骨骨折,2例尺挠骨骨折行骨折小切口复位引入导针外,其余骨折均闭合复位成功植入髓内针。手术切口最小O.5cm(桡骨髓内针植入),最大切口3-4cm(股骨PFNA植入)。结果:所有病人均达到了微创手术的目的,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骨不连发生。除1例尺桡骨双骨折病例桡骨愈合时间延迟至9个月外,其余病人无延迟愈合发生,临床效果满意,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Sanatmetal髓内针系列品种齐全,适用于各个部位选择。设计上的优势适于微创植入,锁定瞄准精度高,成功率高,最大限度保护了骨膜及骨折断端的血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由于各种髓内针均有锁定,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对关节功能的保护及恢复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尺桡骨髓内针、腓骨髓内针和肱骨逆行髓内针是该厂家独有,填补了空白,为临床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提供了支持。尤其是PFNA四代产品设计尾端较细,工具好用,操作方便准确,更适合于亚洲人应用。
  • 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在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间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进行研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择病例的前提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针对高龄粗隆间骨折病人年老、体弱、多病、手术风险大等特点,追求最小切口,真正微创手术植入PFNA,达到安全、稳定、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目的。方法:本组病例62例,男性22例,女性40例。年龄70~99岁,平均78岁。62例病人均伴有重度骨质疏松症,其中伴有冠心病21例;伴有糖尿病16例,伴有高血压17例;伴有肺心病7例;伴有肺部感染4例;安装起搏器3例;安装冠脉支架4例。同时伴有2种以上疾病27例。由于该组病人年龄大,体质弱,合并基础疾病多等特点,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所有病例均选用Sanatmetal(索娜盟托)股骨近端固定防旋髓内针三代和二代产品。所有病人血糖调整到8mmol/L以下。对肺功能不佳或伴有肺部感染的病例尽可能选择硬膜外麻醉。所有病人均采用平卧位体位,患侧臀部垫高20°左右。手术切口选择在大粗隆顶点以上,切口长度要求在3-4cm,切开皮肤后用电刀切割显露大粗隆顶点,牵引下止复位,对于复位不满意的可辅以点式复位钳复位,不必追求解剖复位。用手指触摸确定大粗隆顶点中心点的开口位置,防止偏前或偏后。插入开口器后透视确定开口位置是否准确(因切口小),插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确实进入髓腔,复位满意后,逐号扩髓,植入PFNA主针,植入股骨颈锁定防旋钉,最后锁定股骨远端锁钉。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无1例病人死亡,骨折均愈合。结论:对高龄粗隆间骨折选用PFNA植入,追求微创技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关键在于术前处理,真正掌握微创技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躯干及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中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治疗的21例躯干及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治疗后创面均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经再次手术植皮后,创面均愈合良好。结论:VSD结合植皮在治疗躯干及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毒品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04月26例因注射毒品致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重建股动脉经过。采用腹股沟韧带上方切口,经腹膜后控制髂外动脉,并在动脉瘤远端暴露股深浅动脉并控制,切除动脉瘤,均用人造血管重建。结果:26例患者无手术死亡,1例由于感染严重,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人工血管血栓形成,二次手术清创人工血管取出股动脉结扎,术后抗感染等治疗,患者患肢血运尚可,少许跛行。25例术后患者即恢复良好血供,足背动脉均可触及,12例股静脉结扎患者患肢无明显肿胀,随访3个月至2年,患肢无肿胀,肢端血运良好,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下肢行走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手术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重建股动脉是治疗注射毒品致感染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使得患者在术前即了解自己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状况和注意事项,变被动的配合治疗、护理为积极主动的配合。方法:将2010年实施传统术前指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实施改进的术前指导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接受程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满意度做比较。结果: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在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增加术前指导内容,将部分术后指导提前到术前进行,护理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结果:随访3~24月,平均14个月,发现骨折椎体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平均25.40°、术后7.25°;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术前为42%、术后12%。结论:该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对16例下肢O形腿并矮小患者采用矫正畸形和下肢同步延长的方法,达到矫正下肢畸形,增加患者身高的目的。方法:1989年以来,对16例下肢O形腿畸形并身材矮小患者施行胫骨截骨矫形,胫骨干骺端截骨下肢延长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同期手术同时解决了下肢畸形和身材矮小问题,深受患者欢迎。手术方法:①术前设计:术前设计要精细,按照纠正及恢复下肢负重力线,矫正畸形及恢复及改善功能的原则。认真测量畸形的部位,检查关节,肌力及韧带情况,确定截骨矫形的部位,固定的方法。②截骨矫形:根据畸形部位,可选择股骨截骨或胫骨截骨,或同时选择股骨和胫骨截骨。截骨一般选择在骨成角的弧顶部位,可采取"V"形截骨或杵臼状截骨。③腓骨截骨:于外踝上方10cm外切1cm小切口,剥离骨膜,用2.5cm钻头将腓骨横形截断。④固定:于截骨处断端上,下2cm处交叉穿入两组2.5mm的克氏针,固定外固定延长器。如股骨截骨矫形者,需在股骨截骨处上、下穿入克氏针及螺纹半针,固定于外固定器上。微创截骨延长:于胫骨平台下4-5cm处,胫骨嵴外侧切开1cm小切口,用微创骨膜剥离器剥离骨膜,用2.5mm钻头,套双孔套筒,交替平等钻孔,将胫骨干骺端横形截断。胫骨截骨矫形后轴线良好者,可植入胫骨带锁髓内针,应在穿入克氏针以前植入,延长到位及矫形截骨愈合后可提前拆除外固定架。术后每天延长0.6-1cm,每月复查一次X线片。结果:16例患者畸形基本矫正,双膝间距离O-10cm,平均2.5cm。延长长度4-9cm,平均5.8cm。截骨矫形处骨愈合时间3-7个月,延长区骨愈合时间5-14个月。结论:采用胫骨截骨矫形,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的方法可同期矫正“O”形腿畸形并增加身高,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小,乃为患者接受,矫形增高并举,深受患者欢迎。
  • 摘要:对19例小腿严重畸形并短缩形患者一次手术同时矫正畸形,延长患肢,达到均衡下肢,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同时改善形体美容。临床采用畸形部位截骨矫正,胫骨上端微创截骨,骨外固定,缓慢牵伸延长的方法,同时手术矫正畸形和肢短问题。手术方法:截骨矫形于成角畸形顶角位置切开皮肤2-3厘米,纵形切开骨膜,环形剥离骨膜,按术前设计的矫正角度,用2.5毫米的电钻“V”,字形钻孔,如存在第二角度时,钻孔时可设计为双“V”形截骨,以便矫正两个角度。取除“V”字型截骨块,然后于腓骨外踝上方10厘米处切1厘米小切口,用2.5毫米的电钻横行钻孔截断腓骨,对合胫骨截骨端矫正畸形,于腓骨上下端2厘米处交叉穿入2.5毫米组克氏针2枚,另于胫骨上干髓端截骨延长部位交叉穿入2组克氏针。组装固定克氏针于环形外固定延长器上,最后于胫骨上干髓端截骨处切1厘米小切口,用微型剥离器环形剥离胫骨骨膜,用2.5毫米电钻横行截断胫骨,手术完毕。如有跟腱挛缩者,应先行跟腱延长手术。如有马蹄内翻畸形者,应先行两关节截骨矫正畸形,并于跟骨上交叉穿入1组克氏针,固定踝关节。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8例手指缺损,根据手指皮肤缺损形状及面积设计皮瓣,皮瓣大小:1.5cm~4.0cm×3.5~8.0cm;皮瓣血管蒂与分别受区指动脉及浅静脉作端端吻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发生动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成活。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术后6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优1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皮瓣切取方便,血管解剖恒定,供区隐蔽且损伤小,外形和功能良好,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护理观察要点、对策。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于我科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其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给予相应护理对策后所取得的疗效。结果:术后搬运、脊髓神经损伤、咽喉部水肿、颈深部血肿、植骨块的脱落等是颈前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采取合适的护理方式:重视术前训练、密切注意术后病情、及时对症处理等,可以减少颈前路手术后各种早期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得以顺利康复。
  • 摘要:目的:观察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效果。方法:临床上对12例骶尾部褥疮采用臀上肌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褥疮面积最大15 cm×30cm,最小5 cm×8cm,皮瓣最大面积17 cm×32cm,最小10×12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褥疮治愈。术后最长随访时间为4年,最短为半年,平均为2.5年。随访发现皮瓣血运良好,褥疮无复发。结论:臀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是修复骶尾部褥疮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协作网数据库(2010年第3期)、MEDLINE (1995~2010.11)、EMbase(1995~2010.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2010.11)、CNKI数字图书馆(1995~2010.11)。手工检索国内期刊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将患者术后主观和客观指标,包括肩肘手功能丧失评分(DASH)、握力、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绘制森林图,使用Gradepro3.2软件进行结局指标质量评估。rn 结果:共纳入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包括432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肩肘手功能丧失评分(DASH)在术后6月、12月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MD=5.47,95%CI=1.16~9.77,P=0.01),(MD=8.71,95%CI(2.04~15.38),P=O.O1);两组握力在术后12月没有统计学差异(MD=-4.51,95%CI=-14.15~5.12,P=0.36);术后12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影像学指标上,术后12月内固定组掌倾角改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MD=-4.59,95%CI=-7.12~-2.07, P=0.0004),余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外固定支架组与内固定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RR=0.72,95%CI=0.43~1.22,P=0.23)。rn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对于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患者主观功能DASH评分和掌倾角的恢复上优于外固定支架固定。
  • 摘要:将脂肪干细胞诱导为雪旺样细胞后复合去细胞神经支架修复SD大鼠lOmm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检测各项指标显示,各组均有修复效果,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说明修复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雪旺样细胞的修复效果与雪旺细胞的修复效果相当。由此可见,脂肪干细胞诱导的雪旺样细胞复合去细胞神经支架后可修复SD大鼠10mm的坐骨神经缺损。
  • 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西乐葆在围手术期镇痛中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髋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即将手术的80例全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西乐葆(200mg),术毕安放止痛泵2天后拔出,术后3小时开始使用帕瑞昔布钠(40mg,2次/日)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西乐葆(200mg、2次/日);对照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曲马多片(10mg),术毕安放止痛泵2天后拔出,术后3小时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100mg,2次/日)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曲马多片(10mg、2次/日)。围手术期行疼痛评估,髋关节活动度记录,睡眠满意度调查,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不良反应观察。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术前2d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小时内、手术后第1d、3d的VAS评分有显著性(p<0.05)、手术后前7d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1、2周时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度(HA)记录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的例数观察组的例数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p<0.05);观察组夜间睡眠满意度调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西乐葆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小、改善手术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加快患肢功能锻炼及改善睡眠状况,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适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镇痛。
  • 摘要:目的:探讨在长节段胸腰椎结核治疗中,应用钛笼重建椎体稳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31例2节段以上胸腰椎结核病人,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椎体重建、前路内固定的方法,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定期复查血沉、X线片,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突畸形明显得到矫正,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现象,无结核复发病例。结论: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椎体重建脊柱稳定、前路内固定术治疗长节段胸腰椎结核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 摘要:利用肿瘤工程技术建立与人体肿瘤更为接近的体内肿瘤模型,为肿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比较几种水凝胶材料构建肿瘤模型的效果,以优选出最适合构建肿瘤模型的材料。研究表明,MG63骨肉瘤细胞不适合构建体内肿瘤模型;SKOV3卵巢癌上皮细胞利用肿瘤工程技术可构建体内肿瘤模型;相比于传统的肿瘤模型,以水凝胶材料作为细胞载体利用肿瘤工程技术构建的肿瘤与人体肿瘤更为接近,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胶原水凝胶材料是四种材料中最适合构建肿瘤模型。
  • 摘要:体外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雪旺细胞(SCs),将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雪旺样细胞(Schwann-like cells),制备SD大鼠去细胞神经支架,为下一步实验提供种子细胞及支架材料。研究表明,SD大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的ADSCs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和传代扩增,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表型,CD29,CD44,CD105表达率均在98%以上,说明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中ADSCs纯度高,细胞均一性好,可做为种子细胞的来源。ADSCs诱导三周后,荧光定量PCR显示S100β、GFAP基因表达上调倍数最高,说明转录水平最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的S100β及GFAP阳性率也接近最高,且此时细胞活性较高,可用于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下一步研究。单酶消化法复合植块法可以快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SCs,并从基因及蛋白水平进行了鉴定,为神经功能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高质量的种子细胞,可做为下一步实验的阳性对照细胞。经化学试剂去细胞处理的神经支架细胞去除彻底,留下由细胞外基质构成的孔隙结构,为下一步实验提供了理想的去细胞神经支架。
  •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甜素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肢体胫前肌肌纤维破坏的影响,研究甘草甜素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测量右后肢小腿中段水平周长,并取兔后肢胫前肌标本制成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肌纤维组织破坏程度。结果:术后12 h与术后6 h,模型组动物周长减少百分比较假手术组大(P<0.05),治疗组周长减少百分比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均大(P<0.05);胫前肌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模型组可见较多量骨骼肌横纹消失,并可见有部分骨骼肌组织纤维素样变性,血管充血,有大量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明显的组织肥大、水肿,治疗组的上述损伤性改变轻微。结论:甘草甜素能够减弱骨骼肌的坏死变性,对实验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失误以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0年以来科室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3例,均在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平卧位,患侧垫高约15度,行大腿上段外侧纵行切口,整复骨折,C形臂透视下确定股骨头钉的位置和长度。结果:常规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活动达到基本正常或以上者为38例,占88.4%。两例出现骨折不愈合,两例出现锁定螺钉断裂,一例锁定螺钉退出。结论:LCP钢板是一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之一,术前认真准备、术中有限切开、固定前骨折端的加压对取得良好的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调查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21例。男性2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9岁(18~42岁).根据Herbert分型:B2型5例,B4型11例,B5型1例,C型1例,D型3例。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采用Cooney评定方法评估手术疗效:优2例,良1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6月,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已施行了椎体成形术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单侧组)20例,双侧椎弓根入路(双侧组)20例,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外侧组)20例,比较术前及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及在椎体中的分布。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得到安全完成,单侧组手术时间15-40分钟,平均35分钟,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5-4ml,平均2.5m1/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一侧。双侧组手术时间40-80分钟,平均60分钟,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2.5-6ml,平均4.5ml/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均在椎体中央两侧。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15-40分钟,平均30分钟,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2-4ml,平均3ml/椎。术后伤椎的X线平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中央。术后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可以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对手术时间短,适合运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探讨管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8年10月至20011年2月,采用Quandrant或Pipeline管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MISS-TLIF),经皮或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2-76岁,平均58.6岁。其中腰椎退变性滑脱症13例,峡部裂性滑脱症8例,均为1度滑脱。患者均有腰痛、间歇性跛行症状,11例伴有放射性腿痛。手术时间平均16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6ml。手术疗效根据Oswestry残障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植骨融合情况根据术后随访X片及三维CT确定。rn 结果:本组随访16-35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个月为2.6分,术后6个月为1.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术前UDI平均为63.7,术后3个月为21.3,术后6个月为13.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2个月以上者12例,其中11例影像学显示骨性融合,1例椎体间可见骨痂生长。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本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2d和3d出现L5和S1神经根支配区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痛,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3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本组无神经根永久性损害和感染等并发症。rn 结论:管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恰当的病例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通过对IL-16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西汉族人群膝关节原发性骨性关节炎(KOA)的关联研究,探讨IL-1b基因与KOA易感的关联性,依据实验结果提出可能的病因学假说。研究基于95例KOA和95例健康对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单个位点关联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认为对中国汉族人群来说,IL-16等位基因的:s4072111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KOA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三位点构建的TIT单倍体型的遗传多态性也可能增加KOA易感风险。故IL-16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是引起KOA发病的危险因素。
  • 摘要:假定药理学的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的活性会得到类似于5-LO缺陷大鼠的实验结果,即会加快骨折的愈合进程并增加骨质强度,通过建立大鼠骨折动物模型和应用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抑制剂,观察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孟鲁司特钠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来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孟鲁司特钠在骨折愈合中所起的作用,并初步探讨花生四烯酸5-LO代谢途径中半胱氨酰白三烯途径影响早期骨愈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上外科骨创伤后加快骨愈合提供潜在可用的药物选项。通过各时间点X线大体观察及评分、反映成骨活性而生化指标检测及骨组织病理学检查,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在骨损伤后早期阶段表现出明显加快骨愈合速度的作用,其发挥作用可能与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及软骨内成骨有关;骨损伤后5-LO代谢途径对骨愈合的影响至少一部分是通过半胱氨酰白三烯类发挥作用的。
  • 摘要:移植物血管化问题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核心技术,能够早期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增加血管化程度必定有利于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各种由于创伤、病理或先天性所致的骨缺损的质量。本课题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将成骨诱导分化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异种生物衍生骨复合,植入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期观察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再血管化情况,评估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能力,为组织工程骨用于临床提供及补充实验依据。
  • 摘要:通过尸体解剖观测儿童肘关节解剖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服务。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内外侧交叉与单纯外侧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表明,肱骨前线不是恒定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中1/3的,其作为诊断隐匿性肱骨髁上骨折依据尚不可靠。泪滴影前部、后部及下部致密影分别由肱骨冠状窝后缘、鹰嘴窝前缘及滑车相对区肱骨干骺端骺板下骨形成;其变化可作为诊断隐匿型或者无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指标之一。儿童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滑车前倾角分别为42.63°±2.24°和10.58°±2.82°,可为骨折复位提供参考。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侧置针技术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损伤发生率比单纯外侧置针技术高,在复位后机械稳定性、肘关节功能及针道感染率方面两者疗效相当。
  • 摘要:通过观察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后,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对副神经支配的斜方肌运动的影响,探讨此术式的优点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研究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肩脚上神经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是一种可靠的术式。充分利用了副神经走行于斜方肌深面的长度,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肩外展功能恢复早。可以较好保护斜方肌上部肌支,术后对耸肩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肩外展功能随着时间延长而改善,约在术后2-3年达到最佳恢复。
  • 摘要:本文介绍了耐多药脊椎结核的发病机制,认为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对抗痨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治疗方案设计不合理,草率的缩短疗程;患者无法坚持配合治疗,迫使疗程中断;贫困地区的缺医少药或伪劣药品泛滥。重点探讨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提出新药的开发应紧跟临床治疗的需求,耐多药脊柱结核的药物和外科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个体化这个概念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骨折动物模型经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清和局部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水平变化,结合HE染色及X线影像观察,探讨丹参促进骨折愈合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为丹参注射液临床治疗骨折提供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只,制作左前臂桡骨骨折模型。实验组肌注丹参注射液2ml/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ml/d,至术后28天。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6、8周各选取6只大白兔,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其血清BMP-7、TGF-β1和bFGF浓度;处死后取以骨折处为中心的4mm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P-7、TGF-β1和bFGF在局部组织中表达。结果:(1)术后第1、2、3、4、6、8周摄X线片,第3,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骨痂生成量增加,且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较早。(2)第3,4周HE染色切片提示实验组骨痴形成增多,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多。(3)术后3周BMP-7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bF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周TGF-β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ELISA法检测术后4周BMP-7血清含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bFGF血清含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周TGF-β1血清含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注射液能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TGF-β1及bF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
  • 摘要:目的:设计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航模板并验证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08年6月至20011年9月,16个脊柱侧弯患者,其中男性12人,女性4人,年龄在5-18岁,14例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螺旋CT在需要的胸椎节段进行扫描并得到其三维重建格式,通过软件确定最佳的螺钉型号和位置,然后设计一个与脊柱后部表面相对应面的导航模板。导航模板消毒后术中应用辅助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术后,椎弓根螺钉的位置进行CT扫描评估和分级确认。结果:利用逆向工程软件能够个体化设定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和大小。所有病例术中导航模板与暴露的后部结构能够紧密贴合。16个患者中从胸2到胸12共放置了168颗螺钉并且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术后CT扫描。157颗螺钉在椎弓根内,11颗螺钉有0.2mm的偏移(其中l颗内侧偏移,10颗外侧偏移其中8颗属于in-out-in螺钉)。没有一颗椎弓根螺钉偏移超过2mm,因此所有螺钉的安全性是100%。在矢状面,没有螺钉穿透上下皮质。平均的术前和术后Cobbs角测量值分别是54.2°和15.3°,有71.7%的纠正率。平均每颗螺钉植入时间是1.24-0.72分钟。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用于脊柱侧弯患者胸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有很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这种方法能够显著减低手术时间和外科医生的射线辐射量,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弯椎弓根路螺钉植入是一种实用、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的各种并发症,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2011年3月559例经颈椎前路手术的各种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的病种、性别、年龄、全身并发症情况、手术、麻醉、护理及瘫痪情况多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发生原因,介绍处理方法。结果:118例患者141例次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5.22%,其中,术后吞咽困难53例,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11例,颈部切口血肿4例,脊髓损害加重3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4例,取骨区血肿或脂肪液化感染5例,低钠血症39例,肺部感染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死亡4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与评估,熟悉的颈椎前路手术解剖知识及认真仔细的操作,术后仔细的观察及护理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科室于2011年11月15日一患者行左膝关节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时,术中植入骨水泥后,患者立即血压下降,全身出现多发红色斑片样皮疹,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经积极抢救后,患者休克症状改善。结合本例患者资料,分析该患者是由于骨水泥单体的毒性而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CIS),具体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①由于骨水泥单体的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所以在临床骨水泥的使用中,首先应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术前确定好骨水泥的使用剂量;其次,使用骨水泥前应该将其充分期调和,待其达到骨水泥的最佳使用期-面团期时再使用,因为此时大部分的单体已经聚合,游离单体的数量很少,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减少可能吸收的骨水泥单体量;②手术过程中开通两路经脉通道,保证充足的液体补给,老年患者尤其注意容量问题:一方面由于骨水泥所致的热敏反应,周围血管扩张,进一步减少了回心血量,这样做可以维持正常血压及心率;另一方可以稀释血液中的骨水泥单体,以此减小其可能毒性;③在骨水泥植入前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激素,最常使用的是地塞米松;④植入时应与麻醉师良好配合,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吸入纯氧,术后24小时内仍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患者突然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脏不明原因停搏,首先应考虑BCIS可能,应及时发现,立即实施抢救。
  • 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胸腰段爆裂骨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应用TLIF技术治疗了2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40 min,出血量200~750 ml,平均370 ml。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末次随访时其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平均提高1.8级。结论:TLIF技术可用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能完成对骨折的减压、固定和前柱的支撑植骨融合,提高了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术前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至20012年1月,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16~74岁,平均42岁,男25例,女5例。术前常规行MRI检查,将所有患者经过MRI分析确定损伤间盘后,行经前路切开损伤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钛钢钣内固定术。结果:3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在颈椎间盘损伤的基础上,过伸性损伤占60%,屈曲性损伤占23%。损伤节段发生在颈4-5占30%;颈5-6占40%。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为:在合并颈椎管狭窄及间盘退变基础上,以过伸性损伤多见,损伤节段多集中在颈4-5、颈5-6间隙。
  • 摘要:目的:探讨病椎间短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椎结核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适应证及疗效。方法:106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先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同期或二期进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其中病椎间短椎弓根钉固定组54例,选用长20-35mm的短椎弓根钉置于病椎椎弓根。如其中病椎之一剩余骨质小于1/3,而另一病椎剩余骨质大于1/3时,则可行短钉、常规螺钉固定。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常规椎弓根螺钉置于正常椎骨中,固定范围跨越病椎上、下各一个正常间隙。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8.09±17.01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病灶治愈、植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术后3-5个月86例(81.13%)CT重建片示植骨块与椎体上下均骨性融合,随访时植骨均愈合。植骨平均愈合时间,短钉组4.35±1.04月,短节段组4.47±1.10月,Cobb角矫正度及丢失率两组分别为14.47±3.76°,7.22%和16.20±2.70°,6.37%,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椎间短椎弓根钉固定、矫形术在腰、骶椎结核中具有仅固定、融合病变节段,保留了相邻正常脊柱的运动单元,术后脊柱功能恢复好。
  •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椎管狭窄症患者一般年纪偏大,病史长,症状及椎管内情况复杂、神经根受累重,因此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生率在全国没有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从局部到广泛减压和加用内固定植骨融合等多种。理想的手术应该具备神经减压彻底,组织损伤小,保持或重建腰椎稳定性三个基本条件。综合考虑在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时,在采用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方法的选择上,强调在研究疾病本身病理变化基础、充分估计脊柱并发的畸形,还要充分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和并存疾病,保证临床症状、体征与相关检查相辅,准确定位病变节段,治疗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椎体破坏。由于脊柱的血运供应极为丰富,在进行腰椎手术时根据减压方式、内固定植入及植骨方式等因素,导致手术时间随之复杂而延长,同时增加术中出血量。术中减压节段及内固定植入越多、手术时间越长加之椎间植骨将破坏相邻椎体上下终板等相关因素,则术中出血量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对接受该种手术的老年患者做正确术前评估及术式选择并做好术前及术中处理即可避免术后并发症和(或)加重术前合并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利于术后康复。
  • 摘要:目的方法:1989年7月至2004年4月,对手术治疗的10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患者进行随访。包括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和疗效评定等方面。结果:手术治疗的10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中,83例获得家中随访,失访率18%,平均随访时间50月(24月至191月),随访结果:优50例,良35例,改善10例,差4例,总优良率为85.9%,根据发病因素分析,其中原发OLF组优良率70%,继发于全身因素的OLF组优良率55%,继发于脊柱局部病变者优良率97%。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内逐渐恢复,1年以后很少再有改变。经双侧半关节突的全椎板减压术优良率高于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手术。有相关影响神经系统疾病者优良率较其他组别低。结论:有多种因素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长期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主要与患者自身疾病因素、治疗因素以及并发疾病情况相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影响疗效的不利因素。
  • 摘要: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表达情况和表达部位,以了解其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方法:选1999年-2002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19例胸椎黄韧带骨化者为病例组,17例非胸椎黄韧带骨化者为对照组。医院1999年6月-2002年10月确诊的黄韧带骨化患者中选19例为病例组,对照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例,腰椎管狭窄患者5例,脊柱骨折患者5例。对照组均无黄韧带骨化。所有黄韧带骨化的标本均取自经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切除的标本。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1周,去除多余的椎板部分以及棘突,保留黄韧带附着于上下椎板处的部分,锯成厚度为5mm左右的组织块,放入20%的EDTA中进行脱钙,时间为5周,分别行横切面和纵切面的剖开后修整成3mm左右的组织块,常规石蜡包埋后保存。对照组的黄韧带切取后立即置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72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及切片。分别行HE染色、TB染色,然后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OPN主要在临时钙化带的表层表达,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在靠近潮线附近的肥大的软骨细胞内有大量表达,同时在远离钙化区域的梭形和圆形细胞内有表达。成熟的黄韧带OPN主要在骨化部位哈佛氏管之间的粘合线附近的破骨细胞浆内表达,骨基质内有少量表达。骨桥蛋白在退变区域的部分软骨细胞内有少量的表达,而在黄韧带的基质中有轻微的表达。在正常黄韧带中,OPN表达量很少,两者均与病例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OPN可能在黄韧带骨化的早期介导了前成骨细胞向退变黄韧带部位的迁移,而启动了骨化的发生。黄韧带骨化的发展阶段,作为其他成骨形成因子的载体,使的骨化持续的发展。骨化的晚期阶段,利于羟磷灰石盐的沉积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上胸椎骨折的特点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58例病人,男性38例,女性20例,AO分型:A型39例、B型9例、C型10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33例,B级:11例,C级:9例,D级:5例。58例均经后路切开复位、脊髓减压、长节段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随访18月-24月,后路长节段固定随访时无一例失败,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分级:A级:24例,B级:2例,C级:8例,D级:4例。结论:上胸椎骨折损伤严重,后路脊髓减压,长节段固定,受损节段融合是一种合理的有效治疗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