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4-06-26

主办单位: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相关性,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rn 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09月期间153例应用单节段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s患者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椎水平、是否存在多椎体骨折、术前骨皮质是否存在裂隙、骨水泥注射量、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1天、6月VAS评分改善率、术后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等情况.分别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疗效间没有显著相关,病椎水平和术前病椎压缩率是骨水泥注射量的影响因素.患者的病程、术前病椎压缩率、是否存在多椎体骨折是患者术VAS改善率的影响因素.术前病椎压缩程度高及骨皮质存在裂隙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rn 结论:PVP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受病椎自身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不能直接反映疗效的好坏,因此操作者不应为达到更好充盈度强求骨水泥注射量,而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适量注入,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深化对Kummell病的认识,并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短期疗效.rn 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21例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和邻椎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rn 结果:患者术后3d、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分别为5.2±0.6、3.0±0.9,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59±8.0、14.8±6.8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平均为20.0±2.9mm,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伤椎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节段Cobb角平均为13.9±1.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无明显并发症症,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无症状,未给予处理.rn 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有效方法 .
  • 摘要: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并评价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rn 方法:建立髋臼后壁2/3骨折模型,分别模拟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A)、重建接骨板内固定(B)、单纯2枚螺钉内固定(C)及微型接骨板内固定(D)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并模拟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对四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rn 结果:髋臼后壁四种内固定方式模型的骨折线上各节点的位移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但平均位移大小关系为A<B<C<正常骨折<D.rn 结论:四种内固定方式在固定髋臼后壁骨折上内固定方式差别有意义,A组、B组及C组内固定方式对髋臼后壁2/3骨折均具有较好生物力学稳定性,D组不能对髋臼后壁骨折进行稳定固定,实验说明单纯微型接骨板不能对髋臼后壁骨折进行稳定固定;且A组骨折平均位移小于B组和C组,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组对髋臼后壁2/3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 摘要:目的:应用瘤细胞悬液移植法和胫骨内注射法将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体内,建立小鼠肺癌骨转移模型,观察成瘤时间、肿瘤进行性生长情况和其他实质性器官转移情况.为转移瘤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6周龄雌性C57小鼠40只,随机分为A、B、C、D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B组为低剂量免疫抑制组,C组为中等剂量免疫抑制组,D组为高剂量免疫抑制组).B、C、D组在实验的第1天分别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100、150、200mg/kg,在次日分别注射地塞米松钠50、100、150mg/Kg,连续注射3天.A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5天,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注射1.0×109L-1细胞悬液于小鼠右后肢胫骨平台下.A组的10只小鼠注射相应剂量的PBS.造模后第20天时进行影像学测定,第21天取材,测定肿瘤体积,通过影像技术评估骨质缺损程度.显微CT测定骨矿物质含量(BMC)和骨密度(BMD),HE染色观察肿瘤形态,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计数破骨细胞.rn 结果:肉眼观察肿瘤生长明显,B组1只成瘤,C组7只成瘤,D组8只成瘤,在肿瘤注射过程中每组各有一只死亡.总体成瘤率53%.X线可见C、D组出现比较明显的溶骨性破坏,骨皮质可见明显的溶断.显微CT可见C、D两组胫骨平台层面出现明显的骨缺损与骨破坏,其影像学表现符合肿瘤性骨损伤的改变.C、D组的肿瘤出现腹腔脏器转移.4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在实验结束时没有死亡,B组80.4d,C组65.7d和D组40.2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的小鼠体重降低明显,与A、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组BMD下降无显著性差异,与A、B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病理可见溶骨病变为主的混合性骨质破坏,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rn 结论:中等剂量免疫抑制剂在制备小鼠肺癌骨转移模型中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小鼠的生存期较长,且成瘤率较高.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体内,具有与人肺癌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相似的特点.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制备方法,为转移瘤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
  • 摘要:目的:评价寰枢椎前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三维运动生物力学.方法:8具新鲜枕颈椎标本,在脊椎三维运动机上,对每一标本行正常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后路改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5种状态进行三维运动范围的测定.结果:三种不同前后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均明显减少寰枢关节各方向运动范围,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及后路改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的稳定性与经典后路Magerl螺钉内固定术相当,为临床寰枢椎不稳患者提供了新的内固定选择.
  • 摘要: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以社区筛查为基础的回顾性分析发现采用eGFR评价肾功能损伤,中国的CKD患病率为1.7%,美国的患病率为8.2%.维生素D是一种前类固醇激素,羟化后的维生素D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蛋白尿,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延缓肾脏病进展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通过检测血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分析血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了活性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253名CKD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设随机健康对照50例,健康对照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所有受试者测定血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清1,25(OH)2维生素D3测定时间,血清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尿特定蛋白,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等临床资料。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253例患者中男性147例,女性106例,血清1,25(OH)2维生素 D3的平均值为(37.4±16.45)nmol/l,不足者占84.98%,正常者占15.0%,健康对照组血清1,25(OH)2维生素D3的平均值为(53.2±19.43)nmol/l,不足者占44% ,正常者占56%。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24小时尿蛋白大于1g,估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60(mg/min)组CKD患者血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老年与中青年患者、测试时间为冬季与夏季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血尿酸正常患者血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随着CKD分级级别升高,肾损伤严重程度逐渐加重,血清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且随着肾脏损伤程度加重其血清浓度逐渐下降;2、健康对照组患者血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维生素D3的水平也存在低下,与肾小球率过滤eGFR>60(mg/min)组CKD患者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肾小球率过滤eGFR<60(mg/min)组CKD患者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摘要:目的: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广泛参与多种生命过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维持铁稳态.铁稳态一旦被破坏,将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以往的研究表明,铁缺乏及铁过载均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形成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体内铁负荷水平对骨形成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机制.rn 方法:本研究选取膜铁转运蛋白1基因(ferroportinl,fpnl)突变斑马鱼weh为模型.小肠是机体吸收铁的唯一部位.fpnl基因突变后,食物中的铁无法从小肠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故weh斑马鱼体内严重缺铁.分别对受精后3天(3day post fertilization,3dpf)的weh斑马鱼进行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右旋糖酐铁溶液InL(右旋糖酐铁溶液浓度分别为0,0.98mg/mL,9.8mg/mL,98mg/mL),并以野生型(WT)斑马鱼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斑马鱼机体铁负荷、骨骼表型及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rn 结果:(1)、注射右旋糖酐铁溶液浓度为0的weh斑马鱼,与对照组相比体内铁负荷水平显著降低,骨矿化面积明显减少,骨形成相关基因oc、coll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注射右旋糖酐铁浓度为9.8mg/mL的weh斑马鱼机体铁负荷水平高于0、0.98mg/mL浓度组(P<0.05),低于98mg/mL浓度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化面积及oc、coll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用不同浓度右旋糖酐铁溶液注射后,weh斑马鱼骨矿化面积先升高后降低,不同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机体内铁负荷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骨形成.
  • 摘要:目的:探讨低幅高频振动(Low-magnitude High-frequency)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进而研究低幅高频振动在体外对植入物骨整合的作用.rn 方法:在6孔板、24孔板及35mm培养皿中分别置入相应直径的羟基磷灰石钛片,将SD大鼠BMSCs培养于其表面,并随机分为两组:成骨诱导组(Control)及成骨诱导+低幅高频振动组(LMHF),LMHF组予以40Hz机械振动(0.39)干预.采用细胞增殖试验、扫描电镜、细胞黏附计数、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RT-QPCR技术,观察低幅高频振动对BMSCs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同时探讨低幅高频振动在体外对植入物骨整合的作用.rn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及细胞黏附计数结果显示相比Control组,LMHF组中有更多的细胞及细胞外基质黏附于羟基磷灰石表面.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低幅高频振动能促进BMSCs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增殖.另外,低幅高频振动可以显著提高ALP活性及成骨特异性因(Runx2,Osterix,CollagenI and Osteocalcin)的mRNA表达量.rn 结论:低幅高频振动可促进BMSCs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增殖,并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细胞黏附及成骨特异性因子的表达.该体外研究结果表明低幅高频振动可促进植入物骨整合.
  • 摘要:Toll样受体4(TLR4)为天然免疫的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在识别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为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信号传导通路,通过5种TIR结构域激活核转录因子kappa B(NF-KB)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进而引起多种炎性因子表达增加,介导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发生,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进来有研究显示其在骨丢失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TLR4通路与影响成骨细胞的其他重要通路存在密切联系:TLR4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其下游NF-κB抑制Smad信号,从而发挥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通路及成骨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作用于Notch信号中的Hes靶基因从而发挥对其正性调控,并进一步表达成骨抑制作用;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CF/LEF的表达从而抑制Wnt/b-Catenin信号通路。成骨细胞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经历成骨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成熟、细胞外基质矿化以及成骨细胞凋亡几个阶段,并需要多种转录因子的参与。TLR4通路通过MyD88依赖及非依赖途径活化ERK通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发挥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NF-κB配体受体活化剂(RANKL)、骨保护素(OPG)、碱性磷酸酶(ALP)等成骨相关标志物表达,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并减少骨基质钙化中所必需的钙盐含量,并增加对骨矿化有抑制作用的无机焦磷酸盐,降低钙化结节的生成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矿化等;TLR4通路的活化可使下游ERK、p38MAPK、JNK、NF-κB信号通路活化增加;通过死亡受体介导及线粒体介导的成骨细胞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凋亡并降低骨密度。本文就TLR4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初次置换患者术前的髋部骨量情况.rn 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两组.脆性股骨颈骨折组89例,年龄52-92岁(75.7±9.3);性别:男25例,女64例;体重指数(BMI):21.8Kg/m2.非骨折组61例,平均年龄50-82岁(61.5±9.9);性别:男26例,女35例;体重指数(BMI):23.8Kg/m2;疾病类型:27例为股骨头坏死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其中11例患者有酗酒史,8例患者有激素服用史;34例为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其中男性9例,女性25例).DXA骨密度测量部位均为手术对侧(健侧)股骨近端,采用股骨颈骨密度。rn 结果:骨折组中,骨质疏松占59.6%、骨量减少的占40.4%;非骨折组中,骨质疏松占19.7%,骨量减少的占55.7%,骨量正常的占24.6%。骨折组的低骨量患者所占的比例(100%)与非骨折组低骨量患者(75.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4.3169P=0.000);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者在男性中所占的比例与在女性所占的比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χ2=0.0029,P=0.957;χ2=1.7695,P=0.413);所有患者骨密度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r=-0.514,P=0.000);骨折组的骨密度(0.584±0.093)明显低于非骨折组(0.701±0.1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骨折组的平均年龄(75.7±9.3)明显高于非骨折组的平均年龄(61.2±9.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rn 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不管是股骨颈骨折还是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都处于低骨量的状态,应重视术前的骨密度检测了解患者的股骨近端的骨量,不但有助于术前假体的选择和术中骨折的预防,而且可以指导术后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初次髋关节置换的失败率。
  • 摘要:目的:探讨肌酐正常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与骨质疏松的关系.rn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患者364例肌酐正常患者.检测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肌酐及骨密度水平,并根据骨密度结果 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三组.比较三组间肌酐和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水平,并将患者骨密度水平和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水平行相关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rn 结果:364例肌酐正常患者,其中男98例,女266例,年龄84岁~15岁,平均年龄56.12岁.其中骨质疏松组共179例,骨量减少组126例,骨量正常组59例,其肌酐水平均数±标准差分别是(61.601±14.391)umol/L、(60.660±15.9ll)umol/L、(60.661±14.308)umol/L,由方差分析得F=O.181.P=O.834,三组患者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数±标准差分别是(2.486±0.938)mg/L、(2.285±1.400)mg/L、(2.023±0.973)mg/L,由方差分析得F=3.998,P<0.05,进一步Bonferroni检验,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水平较骨量正常组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密度水平与血清中β2M水平呈负相关(r=-0.198,P<0.001).rn 结论:在肌酐正常患者中血清中β2-微球蛋白与骨质疏松相关.
  • 摘要:目的:基于CT数据快速建立体素化有限元模型预测侧方摔倒髋部骨折风险可行性初探.方法:收集人群髋部CT数据,通过计算机堆叠CT图像,创建各自的髋部三维体素模型.然后建立图像灰度一表观密度的关系,获得每个体素单元的弹性模量.模拟侧方摔倒体位,设置边界条件以及载荷.结果:基于髋部CT数据成功建立了人体髋部体素化的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模拟侧方摔倒情况下,髋部应力、应变、位移的变化.结论:为准确评价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风险鉴别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研究目的:低磷性骨软化症(hypophosphatemic osteomalacia)是一种由于低磷血症和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矿化不良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磷性佝偻病和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全身骨痛、骨折、活动受限等.由于此类疾病在临床上的误诊与漏诊率较高,通过回顾分析5个误诊病例明确其临床特征和诊断依据,分析误诊原因,从而提高对此代谢性骨病的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rn 方法:对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收治的5例散发性低磷性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特征、既往诊断和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阐明其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误诊原因.rn 结果:5例患者中3例以腰背酸痛、2例以双髋疼痛起病.临床表现均出现骨痛(100%)、骨折(共4例,均发生双侧股骨头骨折,其中3例伴有胸腰椎楔形变,1例伴有耻坐联合部位应力性骨折)及行动障碍,如步态呈鸭步,双下肢无力等.体格检查出现胸廓挤压征(+)、髋部4字征(+)等.实验室检查示骨密度不同程度下降、血磷降低、AKP升高、骨转换指标、血钙、尿PH、尿糖、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均正常.X线提示发生假性骨折.被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3例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予口服双膦酸盐及活性维生素D数月后,复查骨密度没有提高,ALP较前更高,血磷仍低,骨转换指标为正常高值.就诊时予血生化、骨转换及骨密度检查.5名患者骨密度检查结果提示骨密度均明显降低,生化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血磷降低(0.14-0.55 mmol/L,参考值范围0.80-1.60mmol/L),AKP升高(184-795U/L,参考值范围15-112U/L),β-CTX检查提示3例升高(628-1630pg/mL,100-612 pg/mL),余2例正常.肝肾功能及血钙均正常.依据其血磷低、ALP高、血钙正常等表现,确诊为低磷性骨软化症,1例PETCT检查发现右侧臀部肿块,考虑肿瘤相关性骨软化(TIO)可能,其余4例在排除肾脏疾病且无家族史后,考虑散发性低磷骨软化症.确诊后4例散发性低磷骨软化患者予口服中性磷溶液(10ml/次,每天五次)、活性维生素D制剂(罗盖全0.25μg qd)和钙剂(钙尔奇D600mg qd),其中2例己治疗三月以上,复查血磷较前改善,碱性磷酸酶降低,临床状况明显改善.2例目前治疗未满3月,嘱3月后门诊随访.1例患者(TIO)则予手术切除,病理报告示:高磷酸盐性间叶性肿瘤,目前正在进行康复治疗中.rn 结论:低磷性骨软化症的患者由于其起病常表现为骨痛、脆性骨折等,骨密度较低,容易被误诊为临床表现相近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等疾病,不能仅凭借骨密度检查就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应结合相关实验室血生化、骨转换指标等辅助诊断,进一步与其他疾病加以鉴别,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医疗诊治水平.
  • 摘要:IGF-1在刺激细胞分化和增殖、骨骼生长发育及骨量和骨密度的维持方面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IGF-1的结构特性及生物学特征、IGF-1与绝经后骨质疏松、IGF-1与老年性骨质疏松、IGF-1与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等方面综述IGF-1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摘要:目的:本次建立模拟RA发病的CIA大鼠模型,通过对CIA大鼠模型的研究,观察炎症与局部骨量的变化随时间延长而进展的情况,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利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2周取标本组(8只);②3周取标本组(8只);③4周取标本组(8只);④6周取标本组(8只);⑤8周取标本组(8只);⑥10周取标本组(8只) ;⑦正常组(18只)。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两分及以上时开始治疗,分别在相应的周数后,取胫骨上段行Micro-CT检查,观察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rn 结果: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造模成功后2周以后的大鼠骨密度与骨小梁厚度即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虽然随着时间的延长,骨量减少会逐渐加剧,但与2周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而骨小梁数量下降与骨小梁分离度增加明显(P<0.05),且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P<0.05)。rn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骨量丢失继发于炎症,且随着时间延长会导致骨量逐渐丢失加剧,RA造成骨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抑制骨小梁数量增加,进而引起全身的骨破坏及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症。
  • 摘要: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但凡骨的净吸收增加,促进骨微结构紊乱的因素都会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分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诊断方法,用磁共振评价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崭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进步显示出其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巨大潜力。MRI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应用不同的成像手段可监测骨髓组织化学组成变化了解骨质疏松骨髓的病理生理变化,还能够提供骨质疏松后骨质内部显微结构如骨小梁形态构筑、及微观分子运动状态等多种信息,其对预测骨质疏松及其在动态评价药物干预骨质疏松效果及其脆性骨折评价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设备场强、软硬件技术、检查费用、检查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且一些方法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临床应用的准确性、重复性和实用性均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MRI在不断地努力研究中一定会成为骨质疏松症理想的检查手段。
  • 摘要: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合并终板和邻近间盘损伤患者行椎体成形术(PVP & PKP)时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往往是OV术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及后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强化椎通过椎间盘向邻近椎体传导过高的应力可能导致再骨折,骨水泥漏入邻近间盘后,加剧邻椎的退化、减小减震的作用,从而增加强化椎的应力向邻近椎体传导,成为邻近椎体再骨折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手术策略是尽量选择PKP,此外,更要重视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镇痛、理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骨密度及股骨颈结构参数在脆性股骨颈骨折中的变化,及其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rn 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骨折组59例,平均年龄74.0±9.3岁;性别:男18例,女41例;非骨折组43例,平均年龄64.3±9.9岁;性别:男16例,女27例.对所有患者的健侧股骨近端行CT扫描及骨密度测定(采用股骨颈骨密度),并利用CT扫描的定位像进行健侧股骨颈区结构参数测量分析。rn 结果:骨折组中股骨颈骨密度明显下降,与非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65 岁的年龄段里,骨折组中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降低;在66岁以上的年龄段里,股骨颈骨密度在两组比较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股骨颈皮质厚度明显变薄、皮质厚度比率明显下降,与非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宽度、颈中段髓腔宽度在两组比较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65岁及66岁以上的年龄段里,股骨颈皮质厚度变薄、皮质厚度比率下降,与非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者比较中,骨折组股骨颈皮质厚度明显变薄、皮质厚度比率明显下降、与非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股骨颈皮质骨的变薄、骨密度下降与股骨颈骨折密切相关;骨密度快速下降期主要集中在50-65岁,它比较适合于该年龄段股骨颈骨折的风险评估;而在66岁以上的年龄段里,皮质骨变薄是股骨颈骨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高龄老人发生脆性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绝经女性颈动脉硬化及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将162名颈动脉硬化绝经女性患者分别依据颈动脉硬化程度、骨质疏松程度及绝经时间年数分组,颈动脉硬化程度通过彩超评估,骨质疏松程度根据骨密度检测确定.依据颈动脉硬化程度分级(1、2和3级),骨密度分级(正常、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和绝经年数分级(10年以内,10至20年,20年以上),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MMP3、OPN、OPG、OPGL和E2、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分析相关性。rn 结果:动脉硬化组,MMP3水平与硬化负相关,骨质疏松组,MMP3与骨质疏松负相关,绝经年数与MMP3负相关。rn 结论:MMP3是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发病的共同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与侵蚀性关节病变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对关节破坏进展的预测作用.rn 方法:动态随访68例确诊活动期RA患者,分别在基线及入组后1、3、6、12个月随访时收集临床资料及检测血清MMP-3水平,基线及随访12个月时分别行双手X线检查及改良Sharp评分.若随访12个月双手X线片改良Sharp评分总分增加≥0.5定义为影像学关节破坏进展。rn 结果:①68例RA患者根据2013年EULAR关于侵蚀性关节病变的定义分为关节侵蚀组(31例)和非侵蚀组(37例),侵蚀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蚀组(384ng/ml vs 204ng/ml,P=0.004),并且基线期MMP-3水平与双手X线片Sharp总分、关节狭窄评分及侵蚀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1,0.349和0.397,均P<0.05)。基线期血清MMP-3水平诊断关节侵蚀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583~0.829,P=0.004),最佳诊断界限值为369ng/ml,相应的敏感性为55%,特异性为81%。②29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其中9例(31%)出现影像学关节破坏进展。患者每次随访的血清MMP-3水平分别与基线水平行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发现血清MMP-3水平从随访3个月开始显著下降。应用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得到无关节破坏进展患者血清MMP-3水平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95%CI:1.3~4.7个月),而出现关节破坏进展患者血清MMP-3水平随访12个月持续异常。③根据随访3个月后血清MMP-3变化情况将29例患者分为下降组(n=19)和持续异常组(n=10),持续异常组患者出现关节破坏进展的比例显著高于下降组(70% vs 11%,P=0.00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A患者血清MMP-3持续异常是随访12个月出现关节破坏进展的预测因素(P=0.003,OR=19.833,95%CI:2.7~145.67)。rn 结论:血清MMP-3水平可作为反映RA患者关节侵蚀性病变的指标,其动态变化可用于预测RA患者关节破坏进展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对有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一期椎体强化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术中注意事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强化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6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rn 结果:一次手术完成3个椎体强化17例、4个椎体强化8例,5个椎体强化1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48±1.36,术后2天平均为3.08±1.24;术后3个月平均为1.96±1.17,末次随访平均为1.65±1.25,疼痛缓解明显。术后出现骨水泥少许向椎体前方外溢者7个,进入周围静脉丛者1个,但均无异常临床表现。rn 结论:3个及以上椎体一次性椎体强化术临床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充分评估患者可以耐受的基础上可考虑施行。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进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CAGE、自体骨植入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再发滑脱的原因,并为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rn 方法结果:进一步临床诊断并手术治疗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术后再发滑脱患者,通过第二次手术前后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特征总结并分析第一次手术失败原因.rn 结论:对于需行腰椎管减压加椎体融合的患者,结合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为完善诊断以及控制椎体融合节段以及椎管减压范围提供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密度变化,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探讨骨质疏松与性别、年龄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于2011年至2013年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K/DOQI)提出的诊断标准及CKD分期,按MDRD公式计算eGFR,分为CKD1~5期,按标准纳入11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CKD3~5期,即eGFR<60ml·(min·1.73m2)-1]且尚未开始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106名非慢性肾脏病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踝关节骨密度(BMD),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随后按性别、年龄、eGFR分期进行再分组,进一步观察不同性别、年龄、eGFR分期各条件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质疏松患病情况.rn 结果:观察组11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总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4.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9.1%,女性患病率为41.3%,女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这与对照组106名非慢性肾脏病体检者的观察结果相符合;按性别分组,与对照组同性别相比,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按年龄分组,随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按eGFR分期(CKD3~5期),随肾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骨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也逐渐增加,eGFR与骨密度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CKD5期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CKD3、CKD4期患者(P<0.05).rn 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KD3~5期)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及肾功能不全程度的加重,骨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骨质疏松患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踝关节骨密度操作方便、安全无创、重复性好,可被大多数患者接受,检测结果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故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踝关节骨密度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具有早期筛查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NAC)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保护铁过载介导的成骨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枸橼酸铁铵(FAC)模拟铁过载的病理环境诱导成骨细胞凋亡,同时加入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凋亡的成骨细胞.CCK-8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活性变化,AnnexinⅤ/PI双染检测成骨细胞的凋亡率,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成骨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水平,JC-1检测成骨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ytochrome c、Caspase-3的表达。rn 结果:通过NAC+FAC组和FAC组对比,发现NAC能够明显改善成骨细胞的活性通过。NAC降低成骨细胞内的ROS水平,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以及Caspase-3的激活,从而减少Cytochrome c释放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抑制了铁过载导致成骨细胞的线粒体损伤。rn 结论:NAC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保护铁过载介导的成骨细胞损伤,抗氧化应激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方案治疗铁过载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PFNA)、Gamma-Ⅲ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酥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6例,其中应用PFNA56例,Gamma-Ⅲ钉4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6例.rn 结果:132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3.5个月,三种手术方法疗效均满意.rn 结论:治疗老年骨质酥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只有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情况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90例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组45例.进行治疗前后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VAS疼痛评分以及ODI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多孔磷酸三钙和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胫骨平台Ⅱ、Ⅲ型骨折病例,行切开复位后,19例行自体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21例行多孔磷酸三钙(porous tricalcum phosphate)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按Merchan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孔磷酸三钙与自体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相似,但前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失血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年龄对骨密度与体脂的影响.rn 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2年1月来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骨密度(BMD)测定的绝经后妇女1034例;按≤50岁组、51-52岁组、53-54岁组、55-56岁组、57-58岁组、59-60岁组、61-62岁组、63-64岁组、≥65岁组分别比较各组妇女腰椎、髋部骨密度、全身肌肉和全身脂肪占体重比例.rn 结果:(1)腰椎1-4、股骨颈、大转子、全髋骨密度:绝经后年龄≤50岁组(0.894±0.131)g/cm2、(0.734±0.105)g/cm2、(0.624±0.139)g/cm2、(0.859±0.111)g/cm2; 51-52岁组(0.865±0.138)g/cm2、(0.688±0.109)g/cm2、(0.585±0.092)g/cm2、(0.817±0.115)g/cm2;53-54岁组(0.865±0.137)g/cm2、(0.688±0.103)g/cm2、(0.592±0.098)g/cm2、(0.826±0.115 )g/cm2;55-56岁组(0.857±0.127)g/cm2、(0.684±0.094)g/cm2、(0.586±0.098 )g/cm2、(0.815±0.116)g/cm2;57-58岁组(0.832±0.187)g/cm2、(0.657±0.091)g/cm2、(0.565±0.088)g/cm2、(0.793±0.098)g/cm2;59-60岁组(0.832±0.128 )g/cm2、(0.665±0.118)g/cm2、0.578±0.118)g/cm2、(0.802±0.134)g/cm2;61-62岁组(0.824±0.120)g/cm2、(0.639±0.097)g/cm2、(0.550±0.091)g/cm2、(0.776±0.110)g/cm2;63-64岁组(0.808±0.115)g/cm2、(0.636±0.062)g/cm2、(0.556±0.077)g/cm2、(0.778±0.094)g/cm2;≥65岁组(0.885±0.158)g/cm2、(0.651±0.092)g/cm2、(0.566±0.082)g/cm2 、(0.780±0.091)g/cm2.其中年龄63-64岁组、61-62岁组、59-60岁组、57-58岁组、55-56岁组、明显低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肌肉和脂肪占体重比例:绝经后≤50岁组分别(65.8±4.1)%、(32.2±4.0)%; 51-52岁组(65.4±4.4)%、(32.3±4.3)%;53-54岁组(65.5±4.1)%、(32.3±4.3)%;55-56岁组(64.9±4.3)%、(33.1±4.0)%;57-58岁组(65.0±4.1)%、(33.2±3.6)%;59-60岁组(63.7±6.9)%、(33.3±4.3)%; 61-62岁组(64.1±3.8)%、(33.6±4.0)%;63-64岁组(64.2±3.6)%、(33.6±4.0)%;≥65岁组(60.8±3.6)%、(37.5±3.8)%;随绝经后年龄增加肌肉比例下降、脂肪比例有上升,其中≥65岁组肌肉百分比明显低于≤0岁组,脂肪百分比明显高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绝经年龄影响绝经后妇女全身骨密度与体脂的变化.
  • 摘要:目的:筛选和核实甲状旁腺素(PTH)的非PLC依赖PKC信号转导途径(PTH/nonPLC/PKC)的效应基因,分析其对骨代谢的影响.rn 方法:取2~3日龄C57BL乳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取贴壁生长的第1代细胞,随机分为4组:100nmol/L[Gly1,Arg19]hPTH(1-28)+10nmol/L RP-cAMP:100nmol/L[Gly1,Arg19]hPTH(1-34)+10nmol/L RP-cAMP:10nmol/L PTH(1-34)及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0.1%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作用4h后,提取各组总RNA,行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筛选出可能与nonPLC/PKC信号转导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通路分析.RT-PCR筛选及验证上述差异表达基因.培养MC3T3-EI细胞,分为4组:[Gly1,Arg19]hPTH(1-28)+RP-cAMP:[Gly1,Arg19]hPTH(1-34)+RP-cAMP:[Gly1,Arg19]hPTH(1-34)+RP-cAMP+100 nmol/LGo6983; PTH(1-34)组及空白对照组(剂量同上),RT-PCR法验证ALP、CITED1是否为PTH的nonPLC/PKC信号转导通路的效应基因.rn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培养7d见细胞排列紧密,为三角形或多边形,呈铺路石样;细胞培养14d ALP染色可见胞质中出现蓝染颗粒,成骨诱导培养28d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矿化结节形成.基因芯片分析结果中筛选出与PTH的nonPLC/PKC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性最大的56个基因,进行RT-PCR验证后发现ALP、CITED1的表达量在[Gly1,Arg19]hPTH(1-34)+RP-cAMP组显著高于[Gly1,Arg19]hPTH(1-28)+RP-cAMP组及空白对照组,但小于PTH(1-34)组(P<0.05).MC3T3-EI细胞RT-PCR验证的结果 与其一致,且在加入PKC抑制剂(Go6983)后,ALP、CITED1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PTH的nonPLC/PKC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能够使得ALP、CITED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nonPLC/PKC通路在PTH调节骨代谢中的作用与ALP、CITEDI有关.
  • 摘要:目的:构建小鼠甲状旁腺素受体(PTHR)及其突变受体(DSEL)全长结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高表达PTHR及DSEL的HEK293细胞系,以应用于甲状旁腺素(PTH)模拟肽活性药物筛选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rn 方法:通过双酶切、胶回收方法 分别纯化目的片段(PTHR、DSEL基因)和质粒pcDNA3.1(+),二者分别由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与Notl双酶切,经T4 DNA Ligase连接的方法将PTHR、DSEL基因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中,采用测序方法及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与Notl双酶切方法 鉴定重组质粒,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体pcDNA3.1(+)-PTHR、pcDNA3.1(+)-DSEL及空质粒pcDNA3.1(+)分别转染至HEK293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RT-PCR及ELISA检测转染细胞PTHR、DSEL的表达情况.rn 结果:重组质粒经基因测序及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与Notl双酶切证实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PTHR、pcDNA3.1(+)-DSEL构建正确.重组体经脂质体法转染HEK29348h后,经G418筛选3周得到细胞抗性克隆,ELISA检测到PTHR、DSEL基因在重组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PTHR、pcDNA3.1(+)-DSEL转染的HEK293中成功表达.RT-PCR方法检测到PTHR、DSEL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到重组质粒转染的HEK293中,加入甲状旁腺激素刺激后,PLC、cAMP蛋白表达量远高于空质粒pcDNA3.1(+)转染的HEK293中PLC、cAMP的表达.rn 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高表达PTHR、DSEL的HEK293细胞,该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甲状旁腺素受体下游信号通道的分子机制以及筛选其模拟肽作用的活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高龄老年(≥80岁)男性腰椎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来寻找提高高龄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的方法.rn 方法:对1066例高龄老年男性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血液生化、骨代谢和生殖激素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高龄老年男性腰椎1-4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rn 结果:高龄老年男性腰椎1-4骨密度的独立相关因素有体重指数(β=0.018,P<0.001)、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0.226,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β=-0.047,P<0.01)、雌二醇(β=0.002,P<0.01).rn 结论:维持合理的体重指数和雌二醇水平,降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水平,积极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是提高高龄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的重要方法.
  • 摘要:目的:客观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高龄老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为临床上高龄老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给予以后的临床治疗有启示作用.rn 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五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高龄老人肱骨外科颈骨折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5~95岁,平均85.2岁,分为切开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切开复位组25例,手法复位组25例.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方案.手法复位组采用手法复位并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方案.临床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定期X线片复查,观察肱骨外科颈骨折愈合以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rn 结果:术后两组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Constant和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切开复位组:优13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6.00%;手法复位组:优5例,良9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为56.00%.rn 结论:对于高龄老人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治疗组的疗效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组,具有明显优势.前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核序列特异性的转录抑制因子——B细胞淋巴瘤因子(B cell lymphoma,Bcl)6在生发中心B细胞及B淋巴瘤中抑制p53基因而调控细胞存活及凋亡.已证实p53在RA滑膜高表达,而RA滑膜Bcl6表达及其意义尚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探讨了RA滑膜Bcl6表达及其与病理滑膜炎的关系.rn 方法:45例活动期RA患者及12例OA患者的滑膜组织连续切片行H&E染色及Bcl6、CD3、CD20、CD38、CD68、CD34等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定量计数衬里层Bcl6+细胞百分比,衬里下层Bcl6+细胞数(个/mm2).半定量评估衬里层增生、衬里下层炎症浸润及基质活化等亚分(分别为0~3分),相加得滑膜炎总分(0~9分)。rn 结果:①45例RA患者中,女性占82%,中位年龄55岁,中位病程36个月,中位DAS28为5.2(四分位间距,4.4~6.3),中位病理滑膜炎总分为5(四分位间距,4~6);②RA滑膜Bcl6主要表达在衬里层细胞及衬里下层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基质细胞的细胞核,衬里层Bcl6+细胞百分比及衬里下层Bcl6+细胞数均显著高于OA滑膜(衬里层:56% vs 25%,衬里下层:1529个/mm2 vs 129个/mm2,P均<0.001)。③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示RA滑膜衬里下层Bcl6+细胞数与衬里层增生亚分、基质活化亚分、滑膜炎总分及CD34(+)总血管数、微血管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354~0.412,p均<0.05);④RA高度滑膜炎(n=25,滑膜炎总分>4分)衬里下层Bcl6+细胞数显著高于低度滑膜炎(n=20,滑膜炎总分≤4分,1978个/mm2vs 1297个/mm2,p<0.05);⑤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示RA滑膜衬里下层Bcl6+细胞数为1666个/mm2时,鉴别高度滑膜炎与低度滑膜炎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70%(AUC=0.694,p<0.05);据此分界点将RA患者分为Bcl6低表达组(n=24)与高表达组(n=21),Bcl6高表达组的衬里层增生亚分、基质活化亚分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均<0.05)。rn 结论:RA滑膜衬里下层Bcl6高表达与衬里层增生、基质活化等增生性滑膜炎表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Bcl6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靶基因来调控衬里层细胞和滑膜基质的增殖和凋亡。
  • 摘要:前言:两种来自于淫羊藿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具有相似的药理学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刺激成骨细胞合成分泌骨保护素,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因而在骨质疏松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结构相似,但淫羊藿次甙Ⅱ是淫羊藿苷的一种代谢产物,药理学活性显著高于淫羊藿甙,天然药物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淫羊藿甙,淫羊藿次苷Ⅱ的含量极微.rn 目的:课题组拟通过酶水解的方法制备淫羊藿次苷Ⅱ.rn 方法:使用90%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和硅胶色谱柱纯化而得到淫羊藿苷;利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淫羊藿苷得到淫羊藿次苷Ⅱ,采用紫外,红外,质谱,氢谱,碳谱和DEPT谱等对分离得到的淫羊藿次苷Ⅱ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探讨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作用条件.rn 结果: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淫羊藿苷可以水解成淫羊藿次苷Ⅱ.200mg淫羊藿苷可最终得到95.5mg(纯度为99.1%)的淫羊藿次苷Ⅱ,最佳的反应条件是50℃,0.2M磷酸氢二钠-枸櫞酸缓冲液(pH6.0),酶与底物之比为1:1,反应时间5h.rn 结论:通过β-葡萄糖苷酶水解法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淫羊藿次苷Ⅱ.
  • 摘要:目的: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rn 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将52名平均年龄77.5岁(67-92岁),AO分型31-A2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随机将其中22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置换假体,另30例患者采用 PFNA-Ⅱ治疗,对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进行统计。分别于术后4、6周,3、6、12、24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患肢功能并使用 Harris 评分对术后随访的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价。rn 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获的12.5±5.5个月(6~24个月)随访。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2.4min(55~122 min),术中失血量为310.5ml(170~820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210ml(90~340ml),输血量225ml(0~800ml),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5.5天(3~9天),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5.9分(62~86)分;优良率达77.27%。PFNAⅡ组分别为平均手术时间为42.5min(35~90min),术中失血量为102.5mL(65~350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65ml(35~110ml),输血量85ml(0~400ml),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29.3天(25~42天),末次随访Harris评为分81.9分(71~88)分,优良率达80.00%。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FNAⅡ组在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输血量上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负重更早,在术后末次Harris评分上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PFNA-Ⅱ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有特殊要求需早期下地负重的患者可考虑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摘要:背景与目的:动物研究提示骨钙素课独立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通过Leydig细胞调节睾酮的分泌与合成,提示存在骨代谢-性腺轴,但临床证据较少.本课题通过男性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骨代谢状态的变化,研究骨钙素变化对性激素的影响.rn 方法:入选标准:①男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FT3≥-6.5pmol/l(正常范围3.5-6.5pmol/l),FT4≥31pmol/l(正常范围10.2-31 pmol/l),TSH≤0.35mU/L(正常范围0.35-5.5mU/L);②未经同位素治疗;③不合并其他疾病。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甲亢,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等;②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如VitD、VitK、双磷酸盐等;③患有原发性性腺机能减退;④近期骨折、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影响骨代谢疾病。对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男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0例男性甲亢Graves病患者进行数据收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由罗氏cobase601免疫分析仪检测性激素、骨钙素、Ⅰ型胶原,对相关因素用SPSS20.0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rn 结果:男性甲亢未治疗前,总睾酮 (引入协变量白蛋白40.93±3.92g/l,对总睾酮影响无统计学差异)、骨钙素、CTX(Ⅰ型胶原骨吸收指标)、LH、FSH、年龄、BMI、病程的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36.99±10.28nmol/l),(52.08±29.71ng/ml),(1.54±0.82ng/ml),(9.43±4.57IU/L),(8.92±7.27IU/L), (48.13±16.37岁), (21.81±3.30kg/m2) ,(7.15±10.05 年),睾酮与骨钙素(r=0.543,p=0.02)成正相关,与年龄、甲亢病程、BMI,LH、FSH、CTX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男性甲亢患者中,血骨钙素与睾酮升高升呈正相关,支持骨钙素参与性激素的调节。甲亢治疗后骨代谢指标恢复正常后的随访资料正在分析统计中。
  • 摘要:目的:测定绝经后妇女血清MMP-10(MMP-10)和抑制因子(TMP-1)水平,并探讨其与骨密度数值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rn 方法:选取武汉地区120名48岁至65岁绝经后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10、TIMP-1以及整合素(Integrin)α2β1、雌二醇(E2)、骨保护蛋白(0PG)、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的水平,计算MMP-10/TMP-1比值,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和大粗隆的骨密度(BMD).同时,按照WHO标准将入选女性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rn 结果:①骨质疏松组中血清MMP-10的数值(644.25±19.21)pg/ml高于正常组(347.08±21.41)pg/ml(P<0.05),而TIMP-1的数值(134±116)μg/L低于正常组(146±130)μg/L。②骨质疏松组中血清MMP-10与骨密度、血清E2、OPGL和Integrin α2β1数值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和OPG和CTX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rn 结论:血清MMP-10和MMP-10/TIMP-1比值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具有关联性。两者可能通过整合素途径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高转换过程。
  • 摘要:目的:利用能量共振转移技术(FRET),构建蛋白激酶C活化分析模型,通过不同甲状旁腺素信号通路模拟肽的刺激,分析判断nonPLC/PKC通路可能的组成情况.rn 方法:通过双酶切凝胶电泳方法构建含有甲状旁腺素受体的荷载质粒pcDNA3.1(+)-PTHR,转染HEK293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将检测PKC活化的荧光质粒CKAR转染稳定转染细胞株,表达48h后,通过不同的甲状旁腺素模拟肽刺激,并在共聚焦显微镜下采集荧光信号图像,通过检测PKC是否得到活化,分析nonPLC/PKC通路的可能组成.根据FRET的实验结果,通过甲状旁腺素模拟肽和阻滞剂刺激MC3T3-EI细胞,采用RT-PCR分析,对以上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rn 结果:100nmol/LG1R19(1-34)和1μmol/L GIR19(1-28)刺激甲状旁腺素受体稳定转染细胞,可使PKC活化.当加入10μM/L的Rp-cAMP阻滞PKA的活化1.5小时后,重复以上的刺激,G1R19(1-34)仍可以引起PKC活化,但G1R19(1-28)未能使PKC活化.将5ng/ml的活性PKA(α+β)加入后,1μmol/L的G1R19(1-28)再次引起PKC活化.rn 结论:nonPLC/PKC通路的激活可能通过两种机制:一是PKA依赖的,与PTH(1-28)相关;二是PKA非依赖性的,与PTH(29-34)相关.本研究发现了PKC与PKA信号通路的交叉作用,将引起人们对PTH成骨信号通路的再认识.
  • 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硬骨素(sclerostin,SOST)水平,研究甲亢患者SOST与骨代谢相关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rn 方法:收集60例甲亢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甲状腺功能正常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OST水平;依据BMDT值的高低将60例甲亢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骨代谢指标及BMD的差别,研究SOST与骨代谢相关指标及BMD的关系.rn 结果:(1)甲亢组血清SOS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甲亢患者中,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的SOST,N-MID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N-MID)、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of type 1 collagen amino terminal extension of the peptide,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beta collagen special sequence,β-CTX)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显著低于骨密度正常组(P<0.05).(3)甲亢患者SOST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β-CTX呈正相关(r=0.380、0.296,P<0.05),与PTH、桡骨全部BMD、股骨颈BMD、腰椎BMD呈负相关(r=-0.485、-0.322、-0.266、-0.455,P<0.05).rn 结论:甲亢患者血清SOST水平升高,升高的SOST可能与甲亢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发生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1、2间和颈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术前椎动脉血流39侧异常,25侧正常.内固定术后39侧异常者中35侧恢复正常,4侧无变化,3侧术前正常变为术后异常.结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变化,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增加了寰枢椎稳定性,可改善椎动脉血供.
  • 摘要:目的:研究非肥胖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水平与二甲双胍治疗的关系.rn 方法:选取162名于2008年6月至2014年02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WHO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为BMI均小于25kg/m2,单独使用二甲双胍(1-1.5g/日,平均使用时间2.96±0.58年)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时间不少于6个月,女性病例均已绝经。根据性别及用药分为:男性糖尿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n=32,平均年龄57.50±9.76)、男性糖尿病二甲双胍干预组(n=32,平均年龄57.42±8.67),女性糖尿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n=22,平均年龄63.45±10.03)、女性糖尿病二甲双胍干预组(n=22,平均年龄61.00(21.00))。并分别设立对应的健康对照组(男性n=32,平均年龄 57.56±8.82;女性n=22,平均年龄64.64±11.91)。同性别三组间年龄、BMI无差别。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相比,男性糖尿病二甲双胍干预组病程较长(P=0.006),女性无差别;两组合并症情况无明显差别。双能X线骨密度仪(DXEA)测量上肢、大腿、双股骨、脊柱、躯干、全身等部位骨密度。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骨转换指标CTX(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25-羟基维生素D、N端骨钙素、P1NP(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二甲双胍与骨密度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rn 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男性糖尿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双股骨密度较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其余各部位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脊柱、双股骨骨量异常构成比组间对比均无差别;女性组中,各部位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脊柱、双股骨骨量异常构成比组间对比均无差别。2.校正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女性)后,男或女性糖尿病二甲双胍干预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各部位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脊柱、双股骨骨量异常构成比组间对比无差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同性别两组糖尿病组各部位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脊柱、双股骨骨量异常构成比无差别。3. 校正年龄、病程、BMI、绝经年限(女性)后,不同性别非肥胖糖尿病患者中,各部位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与是否使用二甲双胍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非肥胖糖尿病病人中,二甲双胍治疗似不改变非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高铁环境对斑马鱼骨形成的影响,并探讨降铁药物在铁过载所致骨矿化抑制中的治疗作用.rn 方法:以受精后第2天(2dpf)斑马鱼幼鱼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枸橼酸铁铵FAC(10、25、50、100μg/mL)干预斑马鱼,于6dpf进行茜素红染色并统计骨矿化面积;在上述100μg/mL FAC干预6dpf基础上,停止添加FAC,用不同浓度DFO(1、10、100μM)加入FAC干预过的斑马鱼环境,于10dpf进行茜素红染色,对斑马鱼进行椎体个数统计,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钙素(bglap)、Ⅰ型胶原(collala)、碱性磷酸酶(alpl)基因的表达变化.rn 结果:(1)、用不同浓度FAC处理斑马鱼后,斑马鱼骨矿化面积成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浓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0μM及100μM DFO加入100μg/mL FAC干预的斑马鱼环境后,斑马鱼椎体个数较未加入组有所增加,但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3)、10μM及100μM DFO加入组的骨钙素(bglap) 、I型胶原(col1a1a)、碱性磷酸酶(alpl)表达量均较未加入组上调,且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n 结论:高铁环境可抑制斑马鱼骨形成,去铁铵可部分缓解斑马鱼因铁过载所致的骨矿化抑制。
  • 摘要:目的:观察高铁培养环境下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铁离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rn 方法:小鼠前成骨样细胞MC3T3-E1在37℃条件下体外培养,在10mmol/lβ-甘油磷酸和50μg/ml抗坏血酸的诱导分化的作用下,分化为成骨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枸橼酸铁铵(FAC)干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分化基因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 、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terix) 、骨唾液酸蛋白(BSP)和骨钙素(OC)的表达,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n 结果: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性、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ALP水平随FAC干预浓度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rn 结论:高铁培养环境可明显抑制小鼠前成骨样细胞MC3T3-E1的增殖和分化。
  • 摘要:目的:检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骨硬化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骨转换标志物包括Ⅰ型胶原羧基端肽e特殊序列(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骨钙素N端片段(N-MID-OT)、25羟基D(25(0H)D)的关系,验证骨硬化蛋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rn 方法:检测650例绝经后中国妇女血清中骨硬化蛋白水平和腰椎骨密度,及β-CTX、PINP、N-MID-OT、25(OH)D以及雌二醇水平。同时分析了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rn 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r=0.391,P<0.001),与血清β-CTX(r=-0.225,P<0.001)、PINP(r=-0.091,P=0.046)、N-MID-OT(r=-0.108,P=0.018)负相关,与年龄、体重指数、25(OH)D和雌二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n 结论:骨硬化蛋白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相关,在骨转换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古方青娥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疼痛的近期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中IGF-1、IL-6以及TNF-α水平的影响.rn 方法: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青娥丸治疗组(治疗组)每次口服青娥丸一丸,每日3次,同时口服钙尔奇D600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日口服钙尔奇D600mg,两组均治疗三个月.重点观察患者腰背疼痛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取空腹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1、IL-6以及TNF-α的水平.rn 结果:青娥方治疗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且明显优于对组组(P<0.05);血清中IL-6以及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IGF-1水平升高,对照组不显,组间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01).rn 结论:青娥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背疼痛效果显著,且安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IL-6、TNF-α水平,增加IGF-1水平,抑制绝经后代谢性骨丢失,促进骨形成有关.
  • 摘要:目的: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模型中,观察中药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s)及亚群(M-MDSCs和G-MDSCs)的影响,探讨MDSCs在CIA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C57BL/6雄性小鼠30只,8~10周龄。用2mg/mlⅡ型胶原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乳化,于小鼠尾根部多点皮内注射100ul乳剂,诱导CIA模型。免疫后第14d,行加强免疫一次。将造模成功小鼠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9),实验组于初次免疫后的第30d起每日给予SIN100mg/kg 灌胃,对照组给予PBS,至第42d观察结束。初次免疫后每周3次进行小鼠关节炎评分。观察结束后,乙醚麻醉后脱臼处死小鼠,收集小鼠双侧后肢,常规脱钙,随后进行关节滑膜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透蜡、包埋、切片以及H&E染色。对炎症细胞的浸润、软骨的破坏和骨侵蚀三方面进行关节滑膜病理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细胞MDSCs及脾细胞G-MDSCs和M-MDSCs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总体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SIN干预后CIA小鼠外周血、脾细胞MDSCs水平下降(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SIN干预后CIA小鼠脾细胞G-MDSC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细胞M-MDSCs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炎评分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5,P=0.001),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93,P=0.005),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关节炎评分逐渐降低(F=6.01,P=0.02),而对照组则无变化。d35和d38时,SIN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炎评分无差异(P=0.90和P=0.16);d41时,与对照组相比,SIN干预组显著降低关节炎评分(P=0.04)。SIN干预组,d35与d38、d38与d41之间关节炎评分无差异(P=0.51和P=0.10),而d35与d41之间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4)。④SIN干预可显著降低关节病理评分,该组关节炎性细胞的浸润、软骨破坏及骨侵蚀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n 结论:SIN干预可减少MDSCs及亚群M-MDSCs在CIA小鼠体内的聚集,减轻CIA的严重程度,MDSCs可能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新的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女性,因常伴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碎裂且对内固定把持力差,骨折难以复位及固定.相关文献报到此类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满意率为40%,本组35名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探讨其疗效.rn 方法:本组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72.4±6.6)岁.均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骨折30例,合并肱骨头脱位9例.26例伴发其它内科疾病,其中伴发糖尿病8,高血压14例,慢性支气管炎4,术前已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14例(均为女性).术前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科室会诊,处理内科疾病,控制血压、血糖,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排除手术绝对禁忌证后手术.术前予以患侧肩关节X线检查(正位、穿胸位),CT及三维重建.手术时间为伤后7-10天.全麻下患者“沙滩椅”式半卧体位,取Henry切口,沿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所有病例均行肱骨头切除,保留大小结节,扩髓后用相应大小的人工肱骨头置换,假体柄以骨水泥固定,大小结节用PDS线(强生公司)固定于假体,大小结节与假体间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常规预防感染5-7天,肩关节以贴胸肩肘带外固定.术后予患者口服双膦酸盐、钙剂、活化维生素D3等,同时嘱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高蛋白及含钙丰富食品,多晒太阳.术后根据Neer的三阶段肩关节康复方案进行,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和门诊随访时进行康复指导.第1阶段(术后6周内):以肩关节被动活动为主,主动活动患侧肘、腕、手诸关节.注意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不能超过大、小结节固定的强度.第2阶段(7-12周内):主要为肩关节的早期主动活动和牵伸练习,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尤其是肩关节的外旋活动.第3阶段(12周以后):进一步加强肩关节的牵伸,开始抗阻力练习,提高各群肌肉的肌力,尤其是前伸和外旋.rn 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25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功能:>90为优,10例,80-89分为满意,20例,70-79分为不满意,5例,<70分为失败,0例,平均分为83.6分,满意率85.7%.rn 结论:随着骨折内固定器械的迅速发展,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人工肱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而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骨质严重碎裂,复位十分困难,内固定把持力差,容易发生松动,且术后不能获得早期关节活动,功能恢复差.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可能减轻甚至消除老年患者肩部疼痛,同时提供了假体的即刻固定和较坚强的肩袖固定,为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多见于老年女性,因常伴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碎裂无法复位,且对内固定把持力差,固定难度极高.因固定不牢常须辅助外固定,肘关节僵硬及骨化性肌炎发生率较高,相关文献报到此类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满意率为40%,本组5名患者采用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良好.rn 方法:本组5例,均为女性,年龄52-74岁.均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例患者伴发高血压,1例伴慢性支气管炎4.术前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科室会诊,处理内科疾病,控制血压、血糖,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排除手术绝对禁忌证后手术.术前予以患侧肘关节X线检查(正位、侧位),CT及三维重建.手术时间为伤后6-9天.全麻下患者仰卧位,取肘关节后侧切口,2例将肱三头肌腱从附着处锐性剥离,3例行肱三头肌倒舌形瓣显露肘关节,先行肱骨截骨:咬除滑车中部,球头磨锉去除鹰嘴窝顶部小皮质块,扩髓,插入导引器,定深度及旋转方向,按导引器方向截骨.(截骨时不要伤及任何部分的髁上柱,否则容易造成应力性骨折).再咬除尺骨鹰嘴尖端,行尺骨扩髓:于鹰嘴尖端咬一骨槽,用球锉找到尺骨髓腔开口,用屈锉扩髓.安装试模及试模钉,活动关节.安装假体:先安装尺骨假体:要求尺骨假体中心与大乙状切迹突出部相对.再安装肱骨假体:取1.5*1*0.3cm大小骨块贴于肱骨前方(也可不用),适当打入肱骨假体,安装组配假体:插入中空针轴,听到响声,再将肱骨假体轻轻敲打到底,伸直肘关节待骨水泥固化.将肱骨内、外髁骨块以克氏针固定.术后常规预防感染3天,肘关节以屈肘90度可调铰链式肘关节支具外固定,可活动肩、腕、手各关节.康复方案:术后1-6周可逐渐行肘关节被动屈伸功能锻炼,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6-12周加大肘关节活动范围,患肢肌肉行等张训练;12周后可行肌肉牵伸及抗阻力练习.rn 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人工肘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90为优,2例,80-89分为满意,3例,近期疗效良好.rn 结论:人工肘关节置换可以作为肱骨远端复杂粉碎形骨折的一种手术选择,术后可减轻甚至消除患者肘部疼痛,同时提供了假体的即刻固定,为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降低了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虽然Zimmer公司的Coonrad-Morrey假体设计“永久性连接”可以模拟肘关节的解剖结构,且假体有8°内-外翻和8°内外旋,为半限制性不易松动,肱骨假体远端及尺骨假体近端有钛合金涂层利于骨质生长从而获得生物学固定,但因假体的设计不能完全符合肘关节的运动轨迹,且存在着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临床运用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此类手术在国内开展的例数并不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摘要:方朝晖教授临证非常注重对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施治。方教授根据多年来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及对本病病因病机的仔细分析,将骨质疏松症分为5个证型: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虚火上亢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除了中药治疗外,方教授非常注重对患者的综合治疗。
  • 摘要:本文概述电离辐射骨代谢效应与放射性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异常病理及其防治。射线外照射对骨的损伤效应与照射剂量有关。然而,射线剂量与损伤效应的相关规律、电离辐射的骨代谢效应与放射性骨质疏松症的分子病理机制及其有效防治等尚未清楚阐明,仍是当前需要重视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 摘要:目的:探讨福美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rn 方法:2012年6月-2013年4月将120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妇女随机分为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组(A组)、福美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B组)、福美加组(C组),每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MMP-3、OPN、雌二醇(E2)、Ⅰ型胶原C端肽(CTX)和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rn 结果:A组和B组在治疗后2周和6周JOA和VAS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5),A组在治疗后2周MMP-3的表达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6周。B组OPN表达水平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C组和B组CTX和PINP水平明显改善(P<0.05),优于A组。rn 结论:福美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能有效改善绝经后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可能通过调节MMP3和OPN的复合体表达,改善关节软骨的功能实现这一目的。
  • 摘要:目的:评价健骨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原则将437例患者分成试验组(A组,327例)和对照组(B组,110例),试验组给予健骨颗粒59,每日两次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骨松宝59,每日两次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DEXA检测腰2到腰5,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几个部位的骨密度,做中医症候记分,同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生命体征.rn 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提高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在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与药物可能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2%.rn 结论:健骨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以腰椎最为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以色列DiscTech医疗技术公司研发的Confidence高粘度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2012.11-2013.7间医院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78节椎体)患者全部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施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rn 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7个月的随访,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手术次日下床.并发骨水泥渗漏15节,术后均无神经压迫症状及其他征象.rn 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是在传统骨水泥基础上改进的新产品,没有传统骨水泥混合过程中的液态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低聚合温度等优点,其混合后可瞬间达到面团状的高粘度状态,并可保持8-lOmin的可注射状态,聚合温度只有50~60℃,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和骨水泥聚合热效应,避免肺栓塞和神经损伤,提高了PVP的安全性.
  • 摘要: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新型趋势,市场上已有仙灵骨葆中医药成果,院内研究的也有诸如强骨饮、健骨二仙丸等中医药名方.强骨饮是以黄芪、鹿角霜为君药,辅以骨碎补、炒杜仲、秦艽等补肾通络的药物以益气温经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方剂.本文意在探讨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论述中医药强骨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成方意义、治疗效果,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量的参数指标以及支持临床实验的部分药理研究,便于后期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使得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最大化的运用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摘要: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IFN)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老年RA临床疗效的药物治疗方案.rn 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RA患者,以上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订的RA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关节压痛数目>5个,关节肿胀数目>3个,每日晨僵时间>30rain,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排除了以下患者:①伴有肝肾功能异常或心肺功能异常;②伴有MTX或IFN使用禁忌证;③哺乳期或孕期的妇女;④就诊前4W内有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按照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予口服MTX 10mg qw;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IFN静脉滴注,3mg/kg,在治疗第0周、第2周、第6周以及接下来每隔8周给药。治疗24W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关节压痛数目、关节肿胀数目、每日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同时根据以上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①明显进步: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改善>75%;②进步: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改善51%-75%;③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改善30%-50%;④无效: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改善<30%;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rn 结果:a.治疗24W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指标比较,治疗24W后对照组患者关节压痛数目(15)、关节肿胀数目(15)、每日晨僵时间(2.1±0.6)、红细胞沉降率(ESR) (38.6±17.2)和C反应蛋白(CRP) (23.7±13.5);而观察组关节压痛数目(10)、关节肿胀数目(9)、每日晨僵时间(3.0±0.8)、红细胞沉降率(ESR)(59.4±21.8)和C反应蛋白(CRP)(39.3±15.8);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b.治疗24W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明显进步病例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472,P<0.01);两组患者无效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1,P<0.05),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c.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包括:胃区不适、腹痛、腹泻、食欲差和胃部不适,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6例(17.1%),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9例(2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05)。rn 结论:在老年RA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考虑首选IFN联合MTX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 摘要:研究目的:3型短肋多指趾综合征(Short-Rib Polydactyly type Ⅲ,SRP type Ⅲ,Verma-Neumoff type,MIM 263510,MIM 61309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代谢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长骨短小、干骺端马剌样畸形、胸廓发育不良、多指趾以及内脏畸形等,可致死胎或新生儿畸形.最近研究认为DYNC2H1基因(cytoplasmic dynein 2 heavy chain 1,MIM 603297)突变可致本病,可以由纯合子突变或复合杂合子突变引起.本研究通过一例新发现的DYNC2H1基因突变导致的SRP type Ⅲ病例,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的关系.rn 方法:患者,27岁,汉族女性,体健,G2P0,既往妊娠28周,超声提示胎儿四肢短小、右手六指畸形和心脏畸形,予终止妊娠。此次妊娠24周,产前超声提示胎儿四肢长骨短小、胸廓发育不良和单脐动脉畸形,遂再次终止妊娠,诊断考虑:SRPtype III,同时抽取脐血DNA,对胎儿及其父母亲进行DYNC2H1基因全部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rn 结果:基因测序发现胎儿DYNC2H1基因16号外显子2225位杂合错义突变(c.2225T>G)及16号外显子2276位杂合移码突变(c.2276_2283dup),父亲为16号外显子2276位杂合移码突变(c.2276_2283 dup),而母亲为16号外显子2225位杂合错义突变(c.2225T>G)。结合胎儿的超声表现以及基因测序发现DYNC2H1基因复合杂合子变异符合SRP type III的发病分子基础,明确诊断为SRPtype III。rn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名SRP type III胎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测序结果分析,明确诊断一例由DYNC2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SRP type III。16号外显子c.2225T>G突变以及c.2276_2283 dup突变都是以往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突变,两者构成的复合杂合子是造成该患儿的致病分子基础。目前为止,在国人中,未见类似报道。
  •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老年男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骨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rn 方法:根据血清IGF-1水平将183例60~89岁健康老年男性分为Ai组(29例,年龄为60~69岁,IGF-1水平在该年龄组参考值范围内),A2组(20例,年龄为60~69岁,IGF-1水平低于该年龄组参考值),B1组(35例,年龄为70~79岁,IGF-1水平在该年龄组参考值范围内),B2组(42例,年龄为70~79岁,IGF-1水平低于该年龄组参考值,),Ci组(30例,年龄为80~89岁,IGF-1水平在该年龄组参考值范围内),C2组(27例,年龄为80~89岁,IGF-1水平低于该年龄组参考值范围内),测定所有组的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含量.rn 结果:(1)A2组血清IGF-1、BGP、PINP水平均低于A1组,β-CTx水平则高于A1组,B2和B1组、C2和C1组也有相同结果(P<0.05).(2)IGF-1与BGP、PINP呈正相关,与β-CTx呈负相关.rn 结论:血清IGF-1水平减少可使骨形成指标含量减少、骨吸收指标含量增加,因此可作为一种更加准确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联合玻璃酸钠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rn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3月将120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妇女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A组)、玻璃酸钠+依降钙素组(B组)、依降钙素组(C组),每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血清MMP-3、OPN、雌二醇、Ⅰ型胶原C端肽(CTX)和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rn 结果:A组和B组在治疗后2周和6周其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5),A组在治疗后2周MMP-3的表达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6周,B组OPN表达水平改善明显(P<0.05),优于其他两组。C组和B组CTX和PINP水平明显改善(P<0.05),优于A组。rn 结论:降钙素联合玻璃酸钠能有效改善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症状,可能通过调节MMP-3和OPN的复合体表达,实现改善关节软骨功能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微创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结合中药薰洗治疗中老年新鲜腕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rn 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2月采用经皮微创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新鲜腕舟骨骨折共20例,术后随访,在随访中根据改良Mayo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以观察疗效.rn 结果:20例舟骨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7~13周,平均10.3周,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3~45个月,平均26.7个月,在最终的随访中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85~100分,平均94.6分.rn 结论:对于中老年的腕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结合中药薰洗的治疗方法 具有良好临床疗效,是一项值得推广且确立为治疗此类骨折标准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评价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rn 方法:按Letournel分型,建立“T”形(Ⅰ)、前柱+后半横(Ⅱ)及双柱骨折(Ⅲ)模型.再分别模拟双柱钛板内固定(A)、单纯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内固定(B)及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C)治疗此三种骨折并模拟站立位时,在正常载荷下对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rn 结果:在各种骨折模型上,三种内固定与正常模型比较,骨折线上各节点的平均位移为C<B<正常模型<A,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医药方剂改良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能更熟练的在临床中运用本方剂加减配合卧床休息加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rn 方法:本病例来源于2009年7月~2012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门诊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并经过中医辨证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型.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7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平行对照随机数字表分法,观察组36例,依据临床症状应用改良独活寄生汤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37例,给予腰痹通胶囊口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节段、临床分型等各个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3周、6周、9周、1年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活动情况,并运用JOA标准评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JOA评分系统对患者各个方面的情况变化做出评定.根据JOA评分计算出患者平均改善率,总体评定患者各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l周、3周、6周、9周复查患者肝肾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密切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综合以上情况评价临床疗效.rn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1~15个月,平均12.6个月.VAS评分比较:(1)经1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分值分别由(7.83±0.78)、(7.65±0.99)降至(7.46±0.99)、(7.39±1.12),组内比较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经1周治疗后疼痛缓解均不明显;两组间比较t=0.2440 P>0.05,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经1周治疗后两组疗效大致相当.(2)经3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分值分别降至(5.45±1.25)、(5.47±1.38),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经3周治疗疼痛均缓解明显;两组间比较t=0.0492 P>0.05,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经3周治疗后两组疗效大致相当.(3)经6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分值分别降至(2.24±1.53)、(3.66±1.54),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经6周治疗后疼痛均缓解明显;两组间比较t=2.5741 P<O.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6周治疗后两组疗效有差异.(4)经9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分值分别降至(1.77±1.57)、(3.25±1.82),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经9周治疗后疼痛均缓解明显;两组间比较t=2.1840 P<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9周治疗后两组疗效有差异.JOA评分比较:(1)经1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JOA分值分别由(11.56±1.37)、(12.13±1.55)升至(12.73±2.06)、(13.07±2.43),组内比较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经1周治疗后功能均无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t=0.2856 P>0.05,说明经1周治疗后两组疗效大致相当.(2)经3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JOA分值升至(17.38±3.36)、(16.81±3.27),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3周治疗后功能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t=0.2216 P>0.05,统计学无差异,说明经3周治疗后两组疗效大致相当.(3)经6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JOA分值升至(24.42±2.87)、(20.72±2.44),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6周治疗后功能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t=2.2326 P<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6周治疗后两组疔效具有差异.(4)经9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JOA分值升至(27.34±2.37)、(23.41±3.18),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9周治疗后功能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t=2.1260 P<0.05,统计学有差异,说明经9周治疗后两组疗效具有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比较,观察组优6例,良17例,中10例,差3例,有效改善率84.75%;对照组优3例,良12例,中15例,差7例,平均改善率66.86%:观察组改善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随访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组治愈6例,好转2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2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81.08%.治疗前及治疗后l周、3周、6周、9周复查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密切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其他不适,治疗后检查肝肾功能都没有明显异常.rn 结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取口服独活寄生汤加减的方法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在保守治疗方法中,此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运用中进一步推广.
  • 摘要:硬骨素(Sclerostin,SOS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SOST基因编码,表达于骨细胞的糖蛋白,主要作用是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甲状旁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均可调节SOST基因的表达.大量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SOST在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及慢性肾脏疾病的骨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深入研究SOST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后入路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中老年肱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10年6月-2013年1月,收治住院7例中老年患者均诊断为闭合性肱骨粉碎性下段骨折,其中男6例,女1例.予以肱骨干后入路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术,即取直切口起自尺骨鹰嘴尖,沿后正中向近端延长,在肱三头肌腱作舌形瓣翻转向尺骨鹰嘴,在肱三头肌外侧头与长头间劈开肱三头肌肌腹,剥离骨膜,暴露骨折端并予以复位,将4.0mm窄动力加压接骨板塑形放置于肱骨外髁至肱骨干间,依次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1月,改肘关节可活动支具固定,行肘关节功能锻炼.rn 结果:本研究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7-15个月不等,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均达到正常.rn 结论:采取肱骨干后入路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中老年肱骨下段骨折,固定确切,可不暴露桡神经,治疗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研究古方青蛾丸对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VEGF和FGF-2表达的影响,探讨古方青蛾丸治疗骨折的疗效机制.rn 方法:3月龄SD大鼠150只,采用三点弯曲方法 造成右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后,随机分为古方青蛾丸,阳性药物,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的第4、7、14、21、28天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和FGF-2表达的变化.rn 结果:古方青蛾丸组和阳性对照组在骨折后14dVEGF的表达达到峰值,两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古方青蛾丸组在骨折后7dFGF-2的表达达到峰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古方青蛾丸在骨愈合早期、中期可通过在分子水平上上调节VEGF和FGF-2的表达,促进前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有丝分裂、血管内生以及骨的合成代谢达到促骨折愈合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6例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eyerding分度:Ⅰ度7例,Ⅱ度13例,Ⅲ度5例,Ⅳ度1例.骶骨上部发育不良4例,小关节突发育不良19例,椎板缺损3例.L4滑脱3例,L5滑脱23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回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腰腿痛症状改善率达92.3%,复位率达到92.3%,椎体融合率达96.2%,结论:先天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是因骶骨上部、小关节突发育异常或L5椎弓缺损引起,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单纯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112例(138个椎体),随机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53例72个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组59例66个椎体.比较2组手术前1d,手术后1d,1周,4周测定VAS疼痛评分和患者满意程度,测定术后椎体高度变化,观察骨水泥渗漏率。rn 结果:2组VAS疼痛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1周,4周,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型术组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尤以PKP组为著(P<0.05)。骨水泥渗漏率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为21.50%,椎体后凸成型术组为8.2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均可显著缓解疼痛,疗效无明显差异;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椎体后凸成型术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好,但费用较高。术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VLP接骨板(低切迹多向锁定接骨板Very Low Profile/Variable angle Locking Plate)内固定治疗波及内踝的胫骨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rn 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8月对13例波及内踝的胫骨后Pilon骨折,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48.9岁.骨折根据AO/OTA分型(4381型6例,4382型4例,4383型3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CT三维重建提示后踝骨折块均波及内踝,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踝关节面,置入VLP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 进行治疗,术后非负重早期功能锻炼,观察术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rn 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4.5个月),1例外地患者失访.应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11例,复位一般1例.本组病例中2例术后出现胫神经麻痹,采取口服弥可保治疗后痊愈;未观察到浅表及深部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术后功能评价,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91.6%.rn 结论:对于波及内踝的后Pilon骨折,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可以直视下复位踝关节面,VLP接骨板固定简单可靠,软组织并发症少,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因癫痫抽搐后致左肩疼痛伴活动障碍病例,在血肿内麻醉下将患者置于侧卧位,行徒手牵引,助手逐渐外旋上臂,术者立于肩后侧双手用拇指前推脱位之肱骨头,使其复位,后行石膏托将上臂固定于外旋位。复查X线片及CT示左肩关节肱骨头与关节盂对合良好,小结节骨折已复位。
  • 摘要:目的: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导致人工关节远期失效的主要原因.本实验旨在研究唑来膦酸钠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的作用.rn 方法:分离6-8周C57BL/6J小鼠长骨中的前体破骨细胞(Osteoclast precursor,OCP)并分为6组.A组加入培养基;B组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M-CSF)),核因子κ配体受体激活剂 (th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ligand(RANKL))和培养基;C组加入钛颗粒和培养基;D组加入培养基,以及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24h后的上清液;E组加入M-CSF,RANKL,唑来膦酸钠以及培养基;F组加入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24h后的上清液,唑来膦酸钠以及培养基。10天后对盖玻片行TRAP(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并通过测定表面溶骨面积判定破骨细胞活性。96只12周大的C57BL/6J颗粒诱导的颅骨骨溶解模型小鼠被平均分为8组,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唑来膦酸钠治疗。14天后,用CT及Micro-CT扫描判断小鼠颅骨骨溶解的程度。rn 结果:在体外实验中B组,D组,E组及F组观察到了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以及溶骨陷窝形成。F组的溶骨面积(5.54%±1.25%)小于D组(10.34%±1.69%),差别有显著性(P<0.01,t=5.61)。而体内实验的CT及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唑来膦酸钠可有效抑制颗粒诱导的骨溶解,且其剂量与抑制骨溶解的能力呈正相关。rn 结论:唑来膦酸钠可抑制颗粒诱导的骨溶解。
  •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代谢失衡,导致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变、骨脆性及骨折风险增加的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现已研究发现的骨代谢相关基因及其调控通路主要包括:PPAR-γ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存活或凋亡,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干扰某些靶基因的表达可以激活或阻断其信号的转导,从而使骨代谢向人们需要的方向倾斜,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研究股骨近端几何分析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rn 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起至2014年3月来院就诊的400例单侧髋部骨折的住院病人(女性288例,男性112例,年龄为50-92岁)和400例腰椎骨折的病人(女性308例,男性82例,年龄为50-95岁)参加本研究,另选取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5000例门诊病人(女性3000例,男性2000例,年龄为50-95岁)采用美国Hologic Discorvy 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用Hologic的髋部结构分析软件(HAS)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及各个骨强度指标,包括股骨外径,骨髓腔内径,皮质层厚度(Cort,mm),髋轴长度(HAL,mm)及颈干角(NSA,°),截面面积(CSA,cm2),截面转动惯量(CSMI,cm4),弯曲模量(Z,cm3),屈曲应力比(BR)等,并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骨折组和非骨折组的所有参数采用t检验和配对的logistic回归进行比较.rn 结果:①男性和女性中在腰椎骨折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轴长和股骨颈直径及颈干角,转动惯量,弯曲模量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的皮质层厚度,屈曲应力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男性和女性中在髋部骨折和对照组之间的股骨颈直径和轴长及颈干角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的皮质层厚度,截面面积,转动惯量,弯曲模量,屈曲应力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骨折组病人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的屈曲应力比远远高于无骨折组;④髋部骨折组病人股骨颈的屈曲应力比高于腰椎骨折组病人;⑤屈曲应力比高的病人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大于发生腰椎骨折的风险.rn 结论:股骨近端几何分析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2月在医院行PKP治疗的35例45个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KP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并观察各组患者患椎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rn 结果: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及球囊破裂.本组术后3天及末次随防时VAS、Oswest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患椎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高度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椎局部后凸角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PKP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恢复脊柱功能的作用.
  •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发性、非特异慢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是滑膜组织最活跃的组成细胞,可产生大量炎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γ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ERK信号转导通路与与炎症反应的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PPARγ激动剂对RA-FLS表达炎症因子及MMP-3的影响及其与ERK信号通路的关系。rn 方法:细针活检获取确诊活动期RA患者的滑膜组织,体外分离培养FLS,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PARγ激动剂15d-PGJ2(0,3,6,9μM)和ERK抑制剂U0126(0,10,25,50μM)干预RA-FLS,48h后CBA检测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炎症因子、MMP-3蛋白水平的变化。再进一步用6μM的15d-PGJ2干预RA-FLS,分别于0min、15min、30min、60min、120min、24h、48h后Western blot检测ER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rn 结果:①15d-PGJ2干预RA-FLS 48h后,IL-6和IL-8蛋白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15d-PGJ2浓度增高,IL-6、IL-8蛋白表达降低越明显,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3μM浓度的15d-PGJ2对MMP-3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而6μM、9μM浓度的15d-PGJ2对MMP-3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两个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ERK抑制剂U0126(0,10,25,50μM)干预RA-FLS 48h后,IL-6、IL-8和MMP-3蛋白表达水平及 ERK 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但不同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6μM浓度的15d-PGJ2干预RA-FLS后15min、30min、60min、120min后,ERK磷酸化水平较0min时无明显下调;干预24h、48h后ERK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较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时间依赖性。rn 结论:PPARγ激动剂可能通过ERK通路抑制RA-FLS内IL-6,IL-8和MMP-3的表达,这为缓解RA滑膜炎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唑来磷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过性急性期不良反应特点,评估安全性.rn 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2012年3月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使用唑来膦酸治疗患者178例,给予唑来磷酸5mg静脉滴注,用药前一周充分补充钙剂1000-1500mg/d;vit D 800-1200IU/d,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充分水化,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干预.rn 结果:第1次滴注的152例患者中,21例(13.8%)未出现急性期反应,131例(86.2%)发生了急性期反应,其中肌痛/关节痛70例(46%),发热56例(37%),恶心/呕吐5例(3%).26例第2次滴注唑来膦酸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期反应.rn 结论:首次使用唑来磷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过性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及时给予解热镇痛药干预能缓解不良反应,滴注时间越长不良反应发生越少.
  • 摘要:目的:研究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42例绝经后5-10年经骨密度(BMD)测定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成研究组20例,年龄(53.55±3.44)岁和对照组22例,(53.05±4.45)岁,两组均给予骨化三醇(盖三醇)O,25 bid+钙尔奇D1片/天,其中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静脉滴注唑来膦酸Smg,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比较BMD改变情况.rn 结果:研究组患者BMD平均增长5.1326,对照组患者BMD平均增长O.96%,研究组较对照组能显著增加患者的BMD,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唑来膦酸治疗并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rn 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密度,且安全方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