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戊酸

丙戊酸

丙戊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5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918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等;丙戊酸的相关文献由2813位作者贡献,包括肇丽梅、陈刚、李文婕等。

丙戊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5 占比:47.86%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2.49%

专利文献>

论文:918 占比:49.65%

总计:1849篇

丙戊酸—发文趋势图

丙戊酸

-研究学者

  • 肇丽梅
  • 陈刚
  • 李文婕
  • 马虹英
  • 李智平
  • 李朝阳
  • 刘萍
  • 孙红斌
  • 毛桂福
  • 胡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凌徐玮; 孙杰; 刘畅; 王怡; 施勤; 杨惠林
    • 摘要: 背景:丙戊酸作为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促进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丙戊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从SD大鼠中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CCK-8检测不同浓度丙戊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确定丙戊酸的使用浓度;然后加入丙戊酸和成骨培养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在成骨诱导培养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及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成骨诱导培养第3,7天进行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及EZH2的表达;成骨诱导培养第5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EZH2和H3K27me3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随着丙戊酸浓度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丙戊酸能提高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增强骨矿化能力;③qRT-PCR结果显示,丙戊酸可提高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EZH2基因的表达;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丙戊酸使Runt相关转录因子2蛋白表达增强,EZH2和H3K27me3蛋白表达下降;⑤结果表明,丙戊酸能够通过下调EZH2的表达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王方杰; 王婷; 杨智; 张海霞; 蒋志平
    • 摘要: 目的:分析ACSM2A、CPT1A基因多态性与癫痫患儿丙戊酸(VPA)血药浓度及肝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110例服用丙戊酸单药治疗癫痫患儿外周血ACSM2A rs1133607、CPT1A rs597316基因多态性,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测定血清VPA稳态谷浓度,记录肝功能等检验指标,比较不同基因型VPA标准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ACSM2A rs1133607突变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相关(P<0.05),ACSM2A rs1133607 CC野生型患儿ALT、AST水平明显高于CT、TT型;CPT1A rs597316 CG突变杂合子与GG突变纯合子VPA标准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G型患儿VPA标准浓度显著高于CG型患儿(P<0.01)。rs597316位点中突变型GG比野生型CG、CC血清中ALT、AST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M2A rs1133607与CPT1A rs597316基因多态性对癫痫患儿服用VPA引起的肝毒性具有预警作用,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路艳云; 陈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奥卡西平(OXC)、左乙拉西坦(LEV)三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小儿良性癫痫(BECT)的疗效及对网络功能损伤和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γ-氨基丁酸(GABA)及主要穹窿蛋白(MV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BECT患儿1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三组,VPA组(64例)、OXC组(65例)、LEV组(66例),给予对应抗癫痫药治疗。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三组癫痫发作疗效、注意网络测试结果、脑电图痫样放电情况、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评分以及外周血NSE、GABA及MVP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脑电图痫样放电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4、2.22,P均>0.05)。治疗后,VPA组的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控制网络时间均低于LEV组,LEV组的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控制网络时间低于OXC组(t分别=3.95、3.87、5.41;17.63、24.27、3.92,P均0.05)。治疗后,VPA组、LEV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全智商(FIQ)评分均明显高于OXC组(t分别=5.67、4.48、3.76;4.25、3.91、3.26,P均0.05);VPA组的NSE水平低于LEV组,LEV组的NSE水平低于OXC组(t分别=5.94、8.49,P均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VPA、OXC、LEV三种抗癫痫药物均可减少BECT疾病发作及痫样放电,但VPA、LEV对注意网络、认知功能、血清指标的改善可能要优于OXC。
    • 王忠诚; 张玉东; 胡献礼; 刘超侠
    • 摘要: 目的评估徐州市癫痫发病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癫痫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复核采集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募集199例患者,脑血管疾病是成人组(29.9%)和老年组(80.0%)患者最常见的癫痫病因,脑外伤(75.0%)是儿童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原因。超过46.7%的患者使用一种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无论使用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还是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使用,丙戊酸都是最常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76.2%,联合使用91.8%)。结论徐州地区癫痫患者的病因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脑血管疾病是成年和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丙戊酸是徐州地区最常使用的抗癫痫药物。
    • 李官虎; 郎庆旭; 刘纯岩; 刘沁; 耿梦柔; 李晓倩; 王珍琦
    • 摘要: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丙戊酸(VPA)单独或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mmol·L^(-1))VPA组、4 Gy X射线照射组和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48和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4 Gy X射线照射组、5 mmol·L^(-1) VPA组、5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于作用24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PA组和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作用24 h后,2.5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 mmol·L^(-1) VPA组(P<0.05);作用72 h后,2.5和10.0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增殖率低于2.5和10.0 mmol·L^(-1)VPA组(P<0.05)。5.0 mmol·L^(-1)VPA单独或联合4 Gy X射线作用MDA-MB-231细胞24和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4 Gy X射线照射组、5.0 mmol·L^(-1)VPA组和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4 Gy X射线照射组比较,5.0 mmol·L^(-1)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均明显升高(P<0.01)。作用48 h后,与5.0 mmol·L^(-1)VPA组比较,5.0 mmol·L^(-1) VPA联合4 Gy X射线照射组MDA-MB-231细胞自噬率升高(P<0.05)。结论:VPA对MDA-MB-231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VPA和X射线的联合抑制效果更优,其机制可能是二者联合引起细胞凋亡和自噬增加。
    • 张赟健; 丁一峰; 王艺; 周水珍
    • 摘要: 背景SLC6A1基因编码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GAT-1,该基因变异可降低GAT-1活性,影响突触间隙GABA的重摄取,在癫癎、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总结SLC6A1基因变异相关儿童癫癎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情况。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SLC6A1基因变异相关癫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文献,总结已报道SLC6A1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SLC6A1基因突变位点。结果5例患儿纳入分析,男4例,女1例,起病年龄1~3岁,癫癎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发作4例,失神发作3例,肌阵挛-失张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例。5例均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其中语言发育落后突出。随访5例患儿中4例无发作,丙戊酸单药治疗、丙戊酸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各2例。5例均携带SLC6A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新发突变,其中错义变异3个,剪接变异和无义变异各1个。c.1379T>G(p.L460R)、c.1485G>A(p.W495X)尚未见报道。CAT-1蛋白胞外结构域EC3-4和跨膜区TM7是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错义变异致氨基酸改变的集中区域。结论SLC6A1基因变异所致癫癎多在幼儿期起病,癫癎发作类型多样,丙戊酸对其癫癎发作疗效好,但大多数患儿伴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LC6A1基因变异谱。
    • 刘锐; 郭思佳; 井维斌; 马明明; 王树明
    • 摘要: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对5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伤对照组,单纯烫伤组,2-甲基-2-戊烯酸(2M2P)组和丙戊酸钠(VPA)组,每组20只。假伤对照组大鼠浸入37°C水浴中制备假伤模型,单纯烫伤组、2M2P组和VPA组采用96°C水浴浸泡大鼠背部15 s、双下肢15 s、腹部8 s,制作50%TBSAⅢ度烫伤模型。烫伤后即刻,2M2P组和VPA组分别腹腔注射300 mg/kg 2M2P和VPA,假伤对照组和单纯烫伤组分别腹腔注射3 mL/kg 0.9%氯化钠溶液。各组大鼠分别于烫伤后4、8 h 2个时间点以腹主动脉采血法被处死,断脑取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脑组织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干/湿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70、组蛋白H3赖氨酸9位乙酰化(H3K9ac)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另取80只大鼠用于观察各组烫伤后4、24 h生存率(大鼠分组、烫伤模型制备以及治疗方案同上)。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烫伤后4、8 h,4组大鼠脑组织S-100β蛋白水平和含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单纯烫伤组、2M2P组和VPA组大鼠脑组织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和含水率与假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2M2P组和VPA组大鼠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和含水率与单纯烫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VPA组脑组织S-100β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5)、(0.79±0.05)μg/L,与2M2P组[(1.02±0.07)、(1.41±0.08)μg/L]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9、2.251,P<0.05)。烫伤后4、8 h,VPA组脑组织含水率分别为(78.62±0.58)%、(81.25±0.57)%,与2M2P组[(80.15±0.64)%、(83.15±0.61)%]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4、2.191,P<0.05)。烫伤后4、8 h,4组大鼠脑组织HSP70、H3K9ac、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单纯烫伤组、2M2P组和VPA组大鼠脑组织HSP70、H3K9ac、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假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2M2P组和VPA组大鼠脑组织HSP70、H3K9ac、HIF-1α蛋白水平与单纯烫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4、8 h,VPA组大鼠脑组织HSP70蛋白水平分别为0.63±0.05、0.81±0.04,与2M2P组(0.41±0.03、0.59±0.04)比较,VPA组大鼠脑组织HSP70蛋白水平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2.152,P<0.05);烫伤后4、8 h,VPA组大鼠脑组织H3K9ac蛋白水平分别为1.26±0.09、1.58±0.07,与2M2P组(1.06±0.06、1.24±0.07)比较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1、2.167,P<0.05);烫伤后4、8 h,VPA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23±0.21、1.86±0.23,与2M2P组(3.01±0.24、2.74±0.21)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7、2.425,P<0.05)。烫伤后4、24 h,单纯烫伤组大鼠的存活率为80.0%(16/20)和0(0/20);2M2P组为90%(18/20)和20%(4/20);VPA组为100%(20/20)和40%(8/20)。烫伤后4、24 h,VPA组和2M2P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单纯烫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11.96,P<0.05)。烫伤后4、24 h,VPA组大鼠存活率均高于2M2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12.05,P<0.05)。结论VPA能减轻50%TBSAⅢ度烫伤大鼠的脑损伤并提高生存率,其机制可能与VPA降低脑组织S-100β的蛋白表达水平和脑组织含水率,促进脑组织HSP70和H3K9ac蛋白表达和抑制HIF-1α的活性有关。
    • 洪远; 华颖; 胡笑月; 陈锡创; 吴委; 李智平
    • 摘要: 研究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遗传多态性特点,可为癫痫患者制定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愈率。近年来研究发现编码钠离子通道、效应通路酶及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患者对丙戊酸的作用应答差异相关;一相代谢酶、二相代谢酶,转运体及酰基肽水解酶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代谢浓度差异相关;另外,一些基因的多态性与丙戊酸使用后发生肝功能异常,体质量增加,及血氨代谢、血脂代谢、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差异相关。了解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的多态性特点在癫痫患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结合患者的基因型选用更为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精准的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杨传玉; 李琴; 卢芳秀; 赵萍; 黄雪梅
    • 摘要: 临床药师参与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且定期透析的患者使用丙戊酸控制癫痫发作不良的救治。首先利用免疫分析法对患者丙戊酸进行治疗药物浓度测定,再对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发现和解决药物相互作用的优势,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 亓照耀; 袁海燕; 翟林林; 曹赟; 刘娟; 吴艳艳; 袁铭; 胡婷; 杨丽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孕期丙戊酸(VPA)暴露对28日龄子代自闭症大鼠肠道不同部位菌群的影响,为VPA自闭症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受孕0.5 d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仔鼠延续孕鼠分组。模型组受孕12.5 d时按600 mg/kg腹腔注射丙戊酸钠溶液,通过行为学评价仔鼠模型是否构建成功,正常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并正常喂养至分娩,其仔鼠为正常组。对建模成功的雄性仔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每组中分别选取4只进行四个肠段内容物取材。采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扩增测序对仔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肠道内容物菌群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仔鼠旷场实验评分和社交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而刻板行为评分升高(P<0.05)。正常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且分布一致(P<0.05),结肠部位和直肠部位菌群分布一致(R~2=0.478,P=0.001)。模型组空肠部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5),不同部位无明显分布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十二指肠部位(R~2=0.254,P=0.001)、空肠部位(R~2=0.187,P=0.001)和直肠部位(R~2=0.175,P=0.021)菌群相似性存在差异,其中十二指肠部位组间差异最大。与正常组相比,在属水平,模型组十二指肠部位Allobaculum属相对丰度提高,乳酸菌属、Romboutsia属、双歧杆菌属和Dubosiella属相对丰度降低;直肠部位乳酸菌属和Prevotellaceae_NK3B31相对丰度增加,Allobaculum属、Dubosiella属和Romboutsia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VPA自闭症模型大鼠不同部位的肠道菌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紊乱,孕期VPA暴露破坏了其子代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的菌群特异性,这可能是菌群改变的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