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林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441480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卫生统计(生物统计)2014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材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2014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习班暨学术研讨会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相关文献由471位作者贡献,包括焦正、芮建中、卢炜等。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1480 占比:99.96%

总计:441639篇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发文趋势图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研究学者

  • 焦正
  • 芮建中
  • 卢炜
  • 钟明康
  • 施孝金
  • 丁俊杰
  • 张静华
  • 李金恒
  • 林玮玮
  • 刘亦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宁佳男; 段西发
    • 摘要: 在HIV纵向数据中通常采用联合模型来更好的描述数据,大多数文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LME)和非线性混合效应(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NLME)联合建模,这种联合建模忽略了对离散数据的模拟,为了更准确的描述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s GLMM)进行联合建模。另外,同时考虑病毒载入量具有偏态和左删失问题,CD4具有测量误差问题。因此,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具有左删失和偏态误差的协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具有测量误差的响应变量,在贝叶斯框架下,对该联合模型的参数进行参数估计。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实际HIV数据中,经验证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更可靠的参数估计。
    • 王建中; 苏富琴; 曹兴元
    • 摘要: 利用数学建模分析兽药药代动力学历来已久。在兽药药代动力学中应用数学建模和模拟分析可简化并加快兽药研发进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方法是兽药药代动力学建模和模拟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对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及评价具有一定意义。本文综述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分析兽药药代动力学主要原理及应用进展。
    • 刘依琳; 梅升辉; 霍记平; 赵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不同群体中的群体药动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更精准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在人体内进行的拉莫三嗪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时间为1995年1月—2021年7月。结果共纳入研究20项,其中17项研究将拉莫三嗪的药动学特征描述为一室模型结构。伴随抗癫痫药物、体质量和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影响拉莫三嗪清除的3个最常见显著协变量,其他显著协变量研究较少。结论在建立新的拉莫三嗪群体药动学模型时,应考虑合用其他抗癫痫药物、体质量、基因型等重要协变量因素;对于妊娠妇女等特殊人群,应纳入特殊人群的生理病理特征作为协变量因素,同时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增加模型的普适性。
    • 贾炜玮; 罗天泽; 李凤日
    • 摘要: 【目的】分析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枝条数量的影响,建立基于间伐效应的生物数学模型,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间伐体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和东京城林业局不同林分条件及抚育间伐强度下的红松人工林49株解析木4 370组枝解析数据,利用R语言的nlme包,建立了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枝条密度单水平非线性混合模型,并利用调整决定系数(Ra2)、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数似然值(Log-likelihood)以及似然比检验(LRT)等评价指标对所收敛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当地位指数和树木等级相近时,抚育间伐强度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当抚育间伐强度和树木等级相近时,地位指数和冠长越大,枝条密度越大;而抚育间伐强度和地位指数相近时,树木胸径与枝条密度呈负相关。基于样地效应的混合模型模拟精度均高于基础模型和基于样木效应的混合模型,最终选用含有总着枝深度(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自然对数(lnRDINC)、相对着枝深度的平方(RDINC2)、胸径(DBH)、抚育间伐强度与间伐年龄的比值(TI/TA)这5个随机效应参数的非线性混合模型为枝条密度最优预测模型,其R_(a)^(2)为0.825 7,均方根误差(RMSE)为2.171 4。【结论】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枝条密度最优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不但能提高模型精度,还能更加准确地体现抚育间伐对林木枝条产生的影响。
    • 赵婷婷; 王冬至; 张冬燕; 郭立; 黄选瑞
    • 摘要: [目的]构建树冠最大外部轮廓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为准确预测树冠生长发育规律及预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58株解析木数据和1789个枝条解析数据,利用幂函数、修正Kozak方程、修正Weibull方程选取基础模型,构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外部轮廓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在幂函数、修正Kozak方程和修正Weibull方程中,幂函数拟合树冠外部轮廓效果较好,作为树冠外部轮廓基础模型;林分年龄(Age)、冠长(CL)、胸径(DBH)、树高(HT)、冠高比(CHR)、高径比(HDR)对树冠外部轮廓影响较大.在混合效应模型中,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可明显提高模型拟合精度,HDR相关的参数a6考虑样地效应,相对着枝深度(RDINC)、CHR相关的参数a4、a5考虑样木效应,模型确定系数(R2)为0.873,均方根误差(RMSE)为0.319 m,平均相对误差(MRE)为6.642 m.在分位数回归模型中,当分位数q=0.90时模型曲线最接近树冠最大外部轮廓,R2为0.672.[结论]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准确描述树冠最大枝条的平均趋势.分位数回归模型可确定树冠最外部轮廓,在预测条件均值之外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陈浩; 罗扬
    • 摘要: 以贵州省东北部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54块样地的15275株马尾松数据,随机选取8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建立,2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检验.对11个常用的树高-胸径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效果最佳的为基础模型,并将密度、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以不同个数及组合形式加入基础模型,筛选最优广义模型.同时考虑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对应构建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评价固定效应模型(两个)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两个)的拟合能力和预测精度,获得最佳树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基础模型为Chapman-Richards模型,其决定系数(R2=0.636)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2.472 m)、平均绝对误差(MAE=1.917 m)、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14.597%)最小;广义模型精度均优于基础模型,以含林分密度、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的广义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0.797、RMSE=1.845 m、MAE=1.383 m、RMA=10.913%);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预测能力优于固定效应模型,表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树高-胸径关系,其中基础混合效应模型(R2=0.864、RMSE=1.512 m、MAE=1.107 m、RMA=8.627%)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R2=0.863、RMSE=1.516 m、MAE=1.113 m、RMA=8.657%)拟合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与传统回归方法建立的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相比,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构建的树高-胸径模型预测效果更具有优越性,用基础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预测马尾松人工林树高值,具有较高精度.
    • 陈浩; 罗扬
    • 摘要: 以贵州省东北部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54块样地的15 275株马尾松数据,随机选取8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建立,20%样地数据用于模型检验。对11个常用的树高-胸径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效果最佳的为基础模型,并将密度、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以不同个数及组合形式加入基础模型,筛选最优广义模型。同时考虑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对应构建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评价固定效应模型(两个)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两个)的拟合能力和预测精度,获得最佳树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优基础模型为Chapman-Richards模型,其决定系数(R^(2)=0.636)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2.472 m)、平均绝对误差(MAE=1.917 m)、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14.597%)最小;广义模型精度均优于基础模型,以含林分密度、优势木平均高、胸高断面积的广义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0.797、RMSE=1.845 m、MAE=1.383 m、RMA=10.913%);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预测能力优于固定效应模型,表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树高-胸径关系,其中基础混合效应模型(R^(2)=0.864、RMSE=1.512 m、MAE=1.107 m、RMA=8.627%)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R^(2)=0.863、RMSE=1.516 m、MAE=1.113 m、RMA=8.657%)拟合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与传统回归方法建立的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相比,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构建的树高-胸径模型预测效果更具有优越性,用基础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预测马尾松人工林树高值,具有较高精度。
    • 邢利鹏; 牛长河; 黄蓉; 高柳柳; 于黎鹏; 汪洋; 李杰
    • 摘要: 目的:考察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特征,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头孢哌酮在儿童群体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直观预测检验法(VPC)、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验证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模拟试验评价不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最终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得到的头孢哌酮药动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Vd)0.86 L,清除率(CL)0.38 L·h-1.模型结构显示患儿的体质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药动学参数的显著性因素.基于此模型最终确定各年龄段儿童的最优给药方案为:针对大肠埃希菌,新生儿患者为30 mg· kg-1,qid,静滴2 h;1个月~2岁患儿为20 mg· kg-1,qid,静滴2h;2~14岁患儿为10 mg·kg-1,tid,静滴2h;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新生儿患者为10 mg· kg-,tid,静滴2h;1个月~2岁患儿为10mg·kg-1,tid,静滴2 h;2~14岁患儿为10 mg·kg-1,bid,静滴2h.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头孢哌酮在儿童患者中的药动学模型,并借此模型推导出不同年龄段患儿针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佳给药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