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给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9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624595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海峡药学、医药导报、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2014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 等;个体化给药的相关文献由1133位作者贡献,包括焦正、宋洪涛、葛卫红等。

个体化给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24595 占比:99.93%

总计:625029篇

个体化给药—发文趋势图

个体化给药

-研究学者

  • 焦正
  • 宋洪涛
  • 葛卫红
  • 高玉成
  • 刘俊
  • 林玮玮
  • 汪洋
  • 翟所迪
  • 何娟
  • 刘艺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曼娜; 林晓莹; 黄银璇; 谢慧
    • 摘要: 卡泊芬净是首个批准临床使用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由念珠菌或者曲霉菌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目前已是侵袭性念珠菌的一线推荐治疗药物和侵袭性曲霉菌的二线治疗药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是,卡泊芬净在不同患者人群中依然存在药代动力学变异大、体内暴露低等治疗风险。本文回顾了卡泊芬净在儿童和成人中开展的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体表面积是影响儿童患者卡泊芬净分布和清除的主要因素。在成人患者中,二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卡泊芬净的体内过程,影响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主要协变量是体质量和白蛋白浓度。卡泊芬净的药效可能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IC)、峰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的比值(c_(max)/MEC)等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相关。
    • 宋再伟; 刘爽; 赵荣生; 翟所迪; 张相林; 李幼平; 杜冠华; 石远凯; 缪丽燕; 张伶俐; 景红梅
    • 摘要: 《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于2022年2月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上,该指南严格遵从临床实践指南的最新定义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的方法学规范,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工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最终形成涵盖大剂量甲氨蝶呤临床用药全流程的28条推荐意见,涉及用药前评估(肝肾功能、胸腔积液与腹水、合并用药、基因检测)、预处理与常规给药方案(水化碱化预处理、尿液碱化、常规给药方案)、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性、方法、时机、目标浓度)、亚叶酸钙解救(解救时机、解救方案、解救剂量优化)、不良事件管理(肝肾功能监测、支持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本文旨在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中文版本的总结和解读,以促进指南更好地在我国进行推广实施,为大剂量甲氨蝶呤全程个体化给药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使用建议。
    • 王林艳; 谭喜莹; 姚东; 邵志焰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个体化给药的分析,为临床药师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基于1例药物治疗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引发牙龈出血的病例,结合患者基础疾病、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药物方案评价,进而为用药方案调整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及用药,考虑达比加群酯是导致出血的主要药物,患者高龄、肌酐清除率低于30 ml/min,可能是导致达比加群酯引发患者牙龈严重持续性出血的主要原因;联合用药分析结果提示出血还可能与阿托伐他汀、麝香保心丸与芪参益气滴丸与达比加群酯的联用,导致抗凝、抗血小板作用增强有关。基于患者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情况及药物可获得性,建议达比加群酯减量使用,经讨论后医生采纳建议,并通过进一步药学监护,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结论在临床中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建立药师与医生的良好合作关系,将有助于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邵幼姿
    • 摘要: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的年龄、性别、单药或联合用药、药物剂型等因素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监测76例癫痫住院患者的丙戊酸钠浓度,收集其基本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老年人组的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显著低于青年人组、中年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片组与缓释片组的丙戊酸钠血清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合并用药情况等),临床使用此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刘扬; 宋翠云; 侯丽艳; 赵正阳
    • 摘要: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特殊存在,其在临床的应用,能够有效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发挥作用,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研究该药物在服用后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为探究在基因组学的影响下,他汀类药物代谢、转运和药效的影响,为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减少人体用药出现的副作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 李玉矫; 初亚男; 黄晓晖; 张婕妤; 周国华
    • 摘要: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临床用药中常常出现的难题,不但影响药效,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个体间的基因序列差异与ADR之间的相关性不断被证实,但是缺乏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基于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和临床药物遗传学实施联盟(CPIC)、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等权威组织发布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指南,综述近年来高证据等级的基因多态性在预测和避免ADR中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意义,以期为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 李娜; 陈洁; 罗季; 陈永刚; 彭江丽; 喻明丽; 李生浩
    •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具体类型、出现时间、年龄构成,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6例因服用抗结核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ADR的时间多集中在前10 d,且男性出现ADR的几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患者在服用利福平(rifampicin,RFP)与异烟肼(isoniazid,INH)后出现肝毒性的几率较高(P<0.05),结核患者服用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后出现高尿酸血症的几率较高(P<0.05)。患者服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后出现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的ADR多为高尿酸血症、瘙痒、皮疹、肝损伤等。患者初次用药后10d内可能因药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ADR。因此,临床医生在其工作中需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以降低患者用药后出现ADR的风险。
    • 傅芳; 陈聪琴; 肖洁; 刘弋戈
    • 摘要: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合并特殊药物基因型复杂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个体化给药策略.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实践,根据患者病理生理变化,结合药物基因检测结果,优化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结果:根据患者肾功能变化情况,调整抗凝药物,根据基因型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给药剂量,保障用药安全.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合理用药建议,保证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李娜; 陈洁; 罗季; 陈永刚; 彭江丽; 喻明丽; 李生浩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核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具体类型、出现时间、年龄构成,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6例因服用抗结核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患者经抗痨治疗后出现ADR的时间多集中在前10 d,且男性出现ADR的几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核患者在服用利福平(rifampicin,RFP)与异烟肼(isoniazid,INH)后出现肝毒性的几率较高(P < 0.05),结核患者服用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后出现高尿酸血症的几率较高(P < 0.05).患者服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后出现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P < 0.05). 结论 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的ADR多为高尿酸血症、瘙痒、皮疹、肝损伤等.患者初次用药后10d内可能因药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ADR.因此,临床医生在其工作中需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以降低患者用药后出现ADR的风险.
    • 王晖; 徐晓芳; 李荣
    • 摘要: 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一种细胞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血液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差,个体差异大且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对CsA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及个体化给药可以确保其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但CsA治疗窗窄,其血药浓度受年龄、性别、饮食、药物因素、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CsA的TDM及个体化给药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