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

达比加群酯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73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4589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老年健康论坛2015暨首届中国老年健康服务大会、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等;达比加群酯的相关文献由171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为人、汤立达、蔡志强等。

达比加群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4589 占比:99.78%

总计:185005篇

达比加群酯—发文趋势图

达比加群酯

-研究学者

  • 徐为人
  • 汤立达
  • 蔡志强
  • 任晓文
  • 黄长江
  • 龚珉
  • 刘长鹰
  • 张海枝
  • 孔维苓
  • 刘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爱平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达比加群酯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治疗;参照组服用达比加群酯150 mg,2次/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出血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较参照组更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应用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治疗,可获取理想的效果,可降低出血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施姣姣; 颜清; 杨沭; 郦明芳; 陈明龙; 居维竹; 季玲
    • 摘要: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分为三组:华法林组86例、达比加群酯组51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21例。分析患者房间隔穿刺后首剂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First-ACT达标率)、穿间隔后1 h 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比较三组间基础ACT值、First-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ACT首次达标耗时、术中肝素总量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基础ACT结果:华法林组最接近有效范围,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参考体重和ACT监测给予肝素的术中抗凝策略因未考虑不同术前抗凝药物对基础ACT的影响而存在缺陷。该策略下达比加群酯抗凝的房颤患者术中整体ACT达标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提示该群体围术期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潜在风险增高,应考虑适当增加首剂肝素量以提高该组围术期抗凝效果。
    • 赵维龙; 刘吉义; 刘璐; 张志鹏; 孙凤志; 张树龙
    • 摘要: 目的 探究冠心病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中应用达比加群酯的效果。方法 56例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酶时间(TT)]、出血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冠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确切,可推广应用。
    • 杨晓伟; 冯媛媛
    • 摘要: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达比加群酯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迅速转变为达比加群,其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Ⅱa,阻断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了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及血栓形成,是一种强效、竞争性、可逆性的抗凝剂。一般每天固定剂量给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其适应证包括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和全身栓塞的预防,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预防和治疗。
    • 张莉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老年心房颤动伴随不稳定型心绞痛情况采用联合治疗方案(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的疗效情况。方法76例老年心房颤动以及伴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均是本院心内科在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的且符合研究内容的患者,将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替格瑞洛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凝血指标数据变化、统计患者发生出血的情况以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各凝血指标水平验证不具备统计性(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D-D、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T、APTT、TT、INR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事件,且不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改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余尚贤; 李伟; 易蔚
    • 摘要: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以为临床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曲美他嗪片、注射用尿激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T、TT、APTT均长于治疗前,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CP-1、TLR4、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钱娜; 齐中华
    • 摘要: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丁苯酞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MIS/TIA)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3例MIS/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达比加群酯)和联合治疗组(达比加群酯联合丁苯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指数)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90 d内颅内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率、90 d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I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BI评分显著升高,NIHSS及mRS评分则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的90 d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丁苯酞应用于MIS/TIA患者早期短程治疗中,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不增加出血率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MIS/TIA的总复发率,且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朱秋珍; 顾伟鹰; 时扣荣; 范伟
    • 摘要: 目的通过对1例心房颤动(房颤)伴肾功能不全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在抗凝后消化道出血进行分析及药学监护,探讨该类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用药监护要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1例老年女性因反复胸闷加重入院,患者既往有房颤伴肾功能不全,初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更换为达比加群酯9 d后,出现消化道出血。临床药师协助分析出血原因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及用药教育。结果患者临床消化道出血症状有所好转后出院,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疾病状态制定后续抗凝治疗方案。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护人员分析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并开展抗凝治疗药学监护,有利于提高个体化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警示临床在使用抗凝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高龄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出血风险。
    • 郑铎; 林春艳; 赵雪莲
    • 摘要: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于介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流变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容),另将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疗效确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好。
    • 肖世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塞通滴丸联合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认知功能、脑卒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oCA评分为(21.53±3.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47±2.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3.00%、1.00%,均低于对照组的11.00%、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塞通滴丸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患者发生脑卒中、死亡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