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21篇、会议论文45篇、专利文献439170篇;相关期刊720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文献由79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拥军、陈晨、李军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21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4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9170 占比:99.11%

总计:443136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文趋势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研究学者

  • 王拥军
  • 陈晨
  • 李军
  • 王默力
  • 张军
  • 王伊龙
  • 刘娜
  • 刘辉
  • 张伟
  • 张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建勃; 张欢
    • 摘要: 目的 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降纤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及对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以87例TI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尼麦角林联合降纤酶)与对照组(降纤酶).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液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83.72%,P<0.05).治疗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降纤酶与尼麦角林用于TIA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及血小板活化.
    • 雷洋; 苟梦秋; 边原; 韩丽珠; 尹琪楠; 童荣生
    • 摘要: 2021年5月24日,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2021AHA/ASA指南: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该指南内容涉及继发性卒中预防的诊断评估、血栓风险因素的管理、病因学管理以及继发性卒中的系统护理等.该文拟对指南中药物治疗相关部分进行解读,并对抗栓药物与既往版本指南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生存者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 钟才; 韦英海; 欧阳强; 庞霖霖; 闫灵婉
    • 摘要: 目的探讨ABCD^(3)评分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20例TIA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ABCD^(3)评分和DSA检查。观察TIA患者入院后7 d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BCD^(3)评分分级、DSA结果与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BCD^(3)评分分级、DSA结果单独及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效果。结果220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于入院后7 d内发生脑卒中,发生率为1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3)评分分级、DSA结果均与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具有相关性(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3)评分分级、DSA结果及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82、0.854。结论ABCD^(3)评分联合DSA结果对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郑涛; 刘尊敬; 段绍杰; 王鲜花; 郭改会
    • 摘要: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目前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公认替代方案。据报道,CAS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例如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为5%~76%[1]。而术后低血压与CAS术后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常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院内死亡率增加[2]。我们在CAS术后相关性低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 钱明月; 张浩江; 葛中林; 于善花
    • 摘要: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79例,其中男100例,女79例,年龄(66.2±7.8)岁。根据TIA发病后90 d随访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28例和非卒中组151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p-PLA2预测卒中发生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卒中组患者基线收缩压、血清Lp-PLA2水平、症状持续时间≥60 min比例、ABCD2评分、血管狭窄率、不稳定斑块率分别为(158.4±27.4)mmHg(1 mmHg=0.133 kPa)、(286.5±18.9)μg/L、39.2%(11/28)、6.00(5.00,6.00)分、78.6%(22/28)、78.6%(22/28),均高于非卒中组(146.3±25.2)mmHg、(230.5±17.2)μg/L、13.2%(20/151)、4.00(3.00,5.00)分、36.4%(55/151)、38.4%(58/151),而双抗血小板使用率为60.0%(15/28),低于非卒中组83.3%(115/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1),双抗血小板治疗为卒中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1)。Lp-PLA2预测早期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657~0.848;Z=5.14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12.6μg/L,灵敏度为85.66%,特异度为52.67%。结论Lp-PLA2是TIA患者出现早期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早期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樊军利; 杜元灏; 周奕珩
    • 摘要: 在1起颈椎病治疗案例中,笔者就因针刺患者患侧颈臂穴而出现健侧上肢单瘫的一次意外进行简要分析。此次意外可能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提醒各位医疗工作者针刺颈臂穴有诱发TIA的风险,望应用该穴位时务必谨慎,如在医疗过程中遇此类似现象,亦可以此为鉴。
    • 张游; 尹亚龙; 吴新贵
    • 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如何早期诊断及改善TIA患者的预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概念的首次提出至最新的指南颁布,TIA的定义经过了3次更改和调整。本文系统回顾分析TIA概念的演变发展过程,旨在探讨TIA的本质。
    • 王小凤; 谢卡飞; 钱群飞; 庄磊; 樊涛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广东祈福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20例,入院时均评估ABCD3评分,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水平,再给予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TIA发病1周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脑卒中将其分为发病组(45例)和未发病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及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评估结果,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TIA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20例TIA患者入院7d后有45例发生早期脑卒中,发病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发病组,ABCD3评分为中危、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发病组患者早期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主要为3、4级(80.00%),未发病组患者主要为1、2级(78.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D-二聚体水平、ABCD3评分预测TIA早期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0.843、0.665,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ABCD3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TIA早期脑卒中风险均有预测价值,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刘志华; 张瑾; 方思伟; 丘鸿凯
    • 摘要: 目的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患者急性期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CW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卒中症状再发且持续20 min未能缓解后启动静脉溶栓补救治疗。结果7例患者在72 h内共完成8次静脉溶栓补救措施,5次完全缓解,2次部分缓解,1次无效,静脉溶栓补救措施的及时有效率为87.5%(7/8),所有患者均无颅内出血;首次溶栓有效的5例患者48 h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仍有复发,但发作频率较溶栓前下降,其中3例最终进展为完全性卒中,1例自行缓解,1例予以再次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5例患者72 h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基底节或脑干有高信号影,其中4例患者遗留有肢体症状,但6个月后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2分。结论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是CW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失败后重要的补救措施之一。
    • 郭星宏; 胡伯宁
    • 摘要: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可以有效改善IMT和斑块面积,甚至消除颈动脉斑块,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加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