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1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2篇、会议论文76篇、专利文献481733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血栓与止血学、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文献由2187位作者贡献,包括韩雅玲、王拥军、周玉杰等。
抗血小板治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81733篇
占比:99.81%
总计:482651篇
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学者
- 韩雅玲
- 王拥军
- 周玉杰
- 吕树铮
- 陈纪林
- 霍勇
- 陈纪言
- 陈韵岱
- 张丽
- 李小鹰
- 杨新春
- 聂绍平
- 胡大一
- 胡桃红
- 靳志涛
- 颜红兵
- 马长生
- 丁力平
- 吕强
- 孟锐
- 崔炜
- 张华
- 张文琼
- 彭勇
- 徐尚誉
- 曲东锋
- 李志忠
- 杜昕
- 王娟
- 管阳太
- 苏克江
- 董建增
- 董强
- 许俊堂
- 贾长琪
- 赵林
- 钟诗龙
- 陶贵周
- 韩万隆
- 马依彤
- 高润霖
- A.
- C
- 乔磊
- 亢天
- 任召祺
- 伏跃林
- 何晨
- 余国膺
- 余细勇
-
-
姜丽静;
沈国锋;
倪金迪;
李何昊;
盛凯辉;
张璐;
江帆;
夏祝叶;
刘洪洁;
李响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PCI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TEG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将血小板抑制率>20%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血小板抑制率0.05).结论 TEG在PCI术后应用价值高,可指导临床选用适宜药物,增强抗血小板效果,减少MACE发生.
-
-
张海波
-
-
摘要: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R)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针对TAVR术后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抗栓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手术过程、患者临床特征及共病情况。临床上,心脏外科医师遵循外科生物瓣的手术经验、习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栓治疗,而内科医师遵循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经验,习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方案,由于采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内科医师较多,且患者往往高龄体弱,多数难以耐受华法林,因此欧美相关指南中推荐DAPT方案的等级均高于华法林。
-
-
丁少波;
梁淑贞;
叶艮英;
周国祥;
列镇邦
-
-
摘要: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与雷贝拉唑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00例。3组患者均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治疗,并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维持治疗。B组患者加服低剂量(10 mg/d)雷贝拉唑钠肠溶片,C组患者加服高剂量(20 mg/d)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均连续治疗1年。采用PharmGKB代谢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法检测患者入院用药7 d后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中,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分布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的ADP抑制率显著降低,C组患者的MA-ADP显著升高(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与雷贝拉唑的相互作用有一定影响,临床合用时应加以考虑。
-
-
刘志华;
张瑾;
方思伟;
丘鸿凯
-
-
摘要:
目的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患者急性期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CW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经抗血小板治疗后卒中症状再发且持续20 min未能缓解后启动静脉溶栓补救治疗。结果7例患者在72 h内共完成8次静脉溶栓补救措施,5次完全缓解,2次部分缓解,1次无效,静脉溶栓补救措施的及时有效率为87.5%(7/8),所有患者均无颅内出血;首次溶栓有效的5例患者48 h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仍有复发,但发作频率较溶栓前下降,其中3例最终进展为完全性卒中,1例自行缓解,1例予以再次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5例患者72 h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基底节或脑干有高信号影,其中4例患者遗留有肢体症状,但6个月后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2分。结论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是CW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失败后重要的补救措施之一。
-
-
周沛;
聂小燕;
孙宇彤;
孙浩宁;
史轶群;
特日格乐;
聂文畅;
郭萌;
刘健;
崔鸣
-
-
摘要:
目的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检测患者PEAR1基因(rs822441、rs12041331)以及CYP2C19基因(rs4986893、rs424428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临床随访2年,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导致再次住院的复合事件。在校正CYP2C19功能缺失型(LOF)等位基因及其他混杂因素后,利用Cox回归分析研究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37.7±0.7)d,共有22例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将年龄、总胆固醇、肌酐、左主干病变、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状态作为协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PEAR1基因SNP rs822441、rs12041331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无相关性,但rs822441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UA导致再次住院事件风险升高(校正HR 5.084,95%CI 1.071~24.131,P=0.041)。结论PEAR1基因SNP rs822441与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具有相关性。
-
-
焦阳;
王继航;
刘冰;
沈明志;
李影;
沈建;
陈韵岱;
付振虹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查指导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PCI术后ISR的患者275例。完善血栓弹力图(TEG)检查,根据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和ADP途径曲线最大振幅(MA)是否达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84)、氯吡格雷组(n=57)和替格瑞洛组(n=34),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分析3组患者长期预后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ISR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15~52[26(18,34)]个月。对照组患者ADP抑制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85.63±13.57)%和(37.60±8.19)%,(22.74±9.76)%;P<0.05];替格瑞洛组MA-ADP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氯吡格雷组[(52.16±4.82)和(17.01±9.08),(38.69±4.68)mm;P<0.05]。替格瑞洛组换药后ADP抑制率显著升高[(22.74±9.76)%和(81.04±15.01)%],MA-ADP显著降低[(52.16±4.82)和(17.06±9.2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替格瑞洛组(均P<0.05)。ADP抑制率是ISR患者治疗术后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再次PCI、心源性死亡及MACE的保护性因素。随着ADP抑制率的升高,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OR=0.56,95%CI 0.42~0.76;P<0.001)。结论ADP抑制率是ISR患者治疗术后MACE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在TEG指导下采用有效的DAPT方案可以显著降低ISR患者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
李振华;
刘著;
胡全忠
-
-
摘要: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60%。近年来,NICE的治疗从最初的单药抗血小板到双联抗血小板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证明21 d的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IC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获益的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对于NICE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溶栓治疗仍存在争议,但可预知的是,NICE的类型、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药物剂量等可作为后续研究设计考虑的影响因素。对于携带CYP2C19 LOF基因的NICE患者,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另外,其他基因的多态性对NICE的预后也存在较大影响,基因多态性研究或成为未来卒中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
-
邹丽萍;
丁琴丽;
杨惠芳;
邱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后血栓弹力图(TEG)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20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C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TEG参数变化情况、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率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后TEG各参数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R值、K值均高于治疗前,α角、MA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3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I在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后TEG参数呈现动态变化,但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需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并结合TEG特征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
-
杨春澜(译);
Al-Shahi Salman R;
何成奇(主译)
-
-
摘要:
在高收入国家,由自发性脑出血(ICH)引起的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发病时已经在口服抗血栓药物治疗。本研究使用重启或停止抗血栓药物随机试验(RESTART)的数据,延长了随访时间,以更好地了解重新开始口服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效果。重启或停止抗血栓药物随机试验纳入了自发性脑出血后存活至少24小时的成年人。
-
-
荆攀攀;
谷小卫
-
-
摘要:
目的:探究对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2月至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110例,按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将术后单独采用抗凝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将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不同动脉桥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指标[心脏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其治疗前后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并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乳内动脉桥及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均优于常规组,且SV、CO、CI、NYHA心功能分级、SF-36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实施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可有效提高其不同桥血管的通畅性,冠状动脉血流动力水平更佳,同时还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的康复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
-
-
- 《2017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回顾临床药师参与1例川崎病患儿的抗血小板治疗的案例,临床药师通过患者基因型﹑药物相互作用﹑疾病等因素分析主动脉扩张形成的原因,并参与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用药参考,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
彭惠;
杜远敏;
吴方建
- 《第十五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为临床提供抗血小板治疗致胃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及处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一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监护,通过药物重整和患者教育的方式,在抗血小板治疗、降压、护胃等方面提出药学建议.结果:患者胃出血得到控制,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内.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的用药监护,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
-
-
XIE Cheng;
谢诚;
DING Xiao-liang;
丁肖梁;
MIAO Li-yan;
缪丽燕
- 《2018《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双抗血小板疗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得冠心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不同疗程双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分别对性别、年龄、冠心病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及置入不同药物涂层支架患者短疗程相对长疗程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检索到文献4322篇,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24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非老年患者[RR1.42,95%CI(1.20~1.70)]、置入紫杉醇[RR1.70,95%CI(1.26~2.29)]和西罗莫司药物老年患者、冠心病类型、是否合并糖尿病及置入依维莫司和佐他莫司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短疗程相对长疗程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临床在为冠心病患者制定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双抗血小板疗程时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非老年患者、置入紫杉醇和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可在指南推荐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双抗血小板疗程.
-
-
刘兵
- 《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是房颤患病大国,总的患病率约为0.77%,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60岁后房颤发病率每10年增加1倍;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到10%,高危心脏病患者人群中可达30%,冠心病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为2.6%,相比一般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预计全国房颤患病人数约1000万.Framingham研究证实房颤患者一生中卒中概率为35%,栓塞的总发生率为每年5%;因此有效地抗栓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是减少房颤导致卒中及死亡的重要措施.我国的人群房颤患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所显示的趋势接近,脑卒中发病率高,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其中华法林服用率为1.7%,阿司匹林为37.9%.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住院的患者中2.3%~21%合并房颤.欧洲资料显示约有一百万至两百万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房颤患者PCI术后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率、缺血性脑卒中及颅内出血发生率较其他人群明显增加,对ACS后合并房颤或已发房颤合并ACS的患者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抗栓治疗策略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及临床实践的难点.接受PCI治疗的房颤患者,目前临床主要应用四种抗栓策略:三联抗血栓治疗[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或NOAC)+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双重抗血栓治疗[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或NOAC)+单药抗血小板〕,双重抗血小板及单独口服抗凝药治疗。
-
-
刘迎秋;
宋晓平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
| 2016年
-
摘要:
血栓与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也是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为了治疗这一类疾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和已有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也越发深入.近年来,宠物血栓病例越来越多,治疗方法多为根据医生的个人经验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或者严重时实施搭桥手术等.但是由于对动物血栓类疾病基础研究的缺乏、医生对患病动物多方面了解不足,很容易引起误诊、给药剂量过高或过低等现象,从而导致延误病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目前,对动物血栓方面的研究文献多为对少量病例的分析和药物对实验动物模型的功效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对患血栓性疾病动物的临床系统研究和数据统计.在宠物血栓类疾病的治疗中,同样需要根据其品种、病史、生活习惯和血小板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法.本文对有关犬、猫血栓模型和一部分临床病例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引起对宠物抗血栓治疗研究的重视.
-
-
曾芳月;
罗毅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卒中的主要亚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策略,在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可使脑卒中再发率降低11%~15%.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能快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应用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降低了9%的脑卒中和主要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风险,且能发生较少的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然而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期间仍有心脑血管血栓事件发生.本文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具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尚无统一定义,亦无简单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快速识别氯吡格雷抵抗人群,目前迫切需要统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和检测方法,以便早期诊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应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而采取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包括药物剂量过低或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基因单核酸多态性以及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激活等。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事先检测基因型,根据基因型选择用药或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使患者从中最大获益。
-
-
-
孟瑶;
谢欣昱;
徐蔚海;
崔丽英
- 《第四届泰山神经系统疑难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管发育异常型疾病,发病率1/5000-8000,以出血和血管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鼻黏膜出血,皮肤黏膜、胃肠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和肺、脑、肝脏等实质器官的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胃肠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肺AVM、脑AVM使HHT患者器官出血风险大幅增高.由于缺少肺部毛细血管网的过滤功能,肺AVM通过反常栓塞,引发脑缺血、脑脓肿.有文献记载,接近1/2的HHT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2],而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抗凝、抗板治疗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早期发现、准确识别HHT患者至关重要.如何准确识别HHT?如何治疗合并HHT的脑梗死呢?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例HHT合并脑梗死的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