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2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7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175383篇;相关期刊395种,包括现代诊断与治疗、血栓与止血学、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第五届肿瘤药学大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材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等;抗血小板药物的相关文献由19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鹰、胡大一、阮长耿等。

抗血小板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7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75383 占比:99.49%

总计:176280篇

抗血小板药物—发文趋势图

抗血小板药物

-研究学者

  • 李小鹰
  • 胡大一
  • 阮长耿
  • 黎伟
  • 孟照辉
  • 应燕萍
  • 徐冬梅
  • 李高叶
  • 王玲
  • 黄惠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晶; 黄波
    •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进展快速、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会使血管腔发生阻塞或狭窄,进而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腔内血小板黏附、释放、聚集。因此,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其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综述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 白玉豪; 李树仁; 郝潇; 罗飞; 苑智慧; 赵文静; 李健超
    • 摘要: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具有发病急、治疗周期长、医疗负担重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地减轻了ACS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但该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尚无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目的探讨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ACS患者3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及本院实际情况,以服用药物时间(2020-01-01)为界,将患者分为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组(A组,108例)和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组(B组,22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BMI、有ACS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A组中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与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率高于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P0.05)。A组与B组中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生院内主要终点事件;A组与B组中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院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不劣于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
    • 王健; 张建钢; 黄鑫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处置方案。方法选取鼻内镜手术并有长期(1年以上)规律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根据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Lund-Mackay(LM)评分分类,1类(LM评分≤12分)共14例,随机分为A1组和B1组,各7例;2类(LM评分>12分)共26例,随机分为A2组和B2组,各13例。A1组和A2组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继续按原方案服用抗血小板药物;B1组和B2组鼻内镜手术术前7 d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3 d恢复原方案继续使用。比较手术时间、术中术野出血评分、术后24 h鼻腔渗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7 d再出血情况及术后7 d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探讨处置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方法。结果A2组手术时间长于B2组,术中术野出血评分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有长期(大于1年)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LM评分>12分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建议围术期按照鼻内镜手术术前7 d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3 d恢复原方法继续使用方案处置抗血小板药物,这对鼻内镜手术操作影响较小,利于手术施行。LM评分≤12分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围术期可不间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鼻内镜手术无影响。
    • 张学善
    • 摘要: 目的探索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血栓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3月—2020年6月入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血栓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患者第1个月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后续5个月治疗组接受氯吡格雷及利伐沙班联合治疗。对照组全程接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用药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治疗前后肝功能、左心室血栓以及再通、再闭塞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相比对照组的57.50%更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07,P0.05)。治疗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APTT及PT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左心室血栓的再发生率、残余血栓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栓消失自溶比例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利伐沙班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钟慧; 于炎武; 何炜; 王云锋; 朱志鸿; 张丽华; 李希; 刘佳敏
    • 摘要: 目的调查我国西北地区社区人群中既往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并探索其与个体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高危筛查项目”,选取2015—2019年西北地区43个县/区35~75岁的常住居民,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自报的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以及药物使用情况。使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个体特征与二级预防用药的相关性。结果14212例患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报告使用抗血小板或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为22.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55~<65和65~75岁)、中学及以上、已婚、超重或肥胖、合并高血压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使用抗血小板或他汀类药物(P<0.05)。女性、农民、农村地区、吸烟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较低(P<0.05)。结论我国西北地区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不足,不同个体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存在差异。
    • 刘史浩
    • 摘要: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血栓(LVT)对患者凝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方法选择并分析了2019年9月~2020年11月来某院就诊的132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72),其中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及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随访6月后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疾病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Dpd、D-Dnt数据指标均低于对照组,INR达标情况则高于对照组(86.67%VS 83.33%),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显著大于对照组(18.33%VS 6.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可以降低患者凝血指标,但相较于利伐沙班单纯用药并无明显增强疗效,且会增加不良心血管疾病反生概率。
    • 唐海惠; 刘海; 李娟娟
    • 摘要: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入选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发作时间、BI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发作时间(5.03±0.96)d,短于对照组的(7.10±1.58)d,观察组BI评分(87.23±8.99)分,高于对照组的(78.26±7.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身体健康、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90.25±2.14)分、(87.02±2.96)分、(88.25±2.41)分、(90.17±2.36)分,高于对照组的(78.02±1.96)分、(77.05±2.06)分、(76.25±2.05)分、(79.63±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发作时间。
    • 刘玉环; 路笑颖; 唐丽娟; 马小焱; 杨语嫣; 曹亚景; 孙纪新
    • 摘要: 目的评估河北省社区人群中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并明确其与个体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本文利用2014至2019年河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简称“高危筛查项目”)所采集的数据,选取河北省11个县/区126331名年龄35~75岁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患者自报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以及药物使用情况。使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以社区水平为随机截距,评估个体特征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在126331名调查对象中,3.6%(4496)报告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史,在这些患者中,报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为26.3%(使用抗血小板药物21.6%,使用他汀类药物15.8%,两种药物均使用1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村地区、既往诊断心血管疾病>7年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低,教育程度越高、患有高血压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河北省目前使用二级预防药物不太理想,且不同亚组人群中差异较大。本研究明确了可推广的靶点人群,便于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病二级预防干预措施。
    • 张俊良; 黄双凤; 徐璐瑶; 向薇; 张曼曼; 梁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MRI筛选的轻中度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6~72 h的,完善MRI检查,非大动脉闭塞,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头颅MRI和MRA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和大血管闭塞。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替罗非班连续静脉输注72 h(0.4μg·kg^(-1)·min^(-1)维持30 mi n,续以0.1μg·kg^(-1)·min^(-1)泵入维持72 h),结束前4 h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后续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和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至21 d,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日)或氯吡格雷(75毫克/次,1次/日)持续69 d。对照组不用替罗非班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同试验组。其他治疗包括口服他汀药物等标准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72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次要观察指标是治疗后72 h、14 d 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以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5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率均为0。试验组治疗后72 h NIHSS[5.00(3.75~7.00)分vs.6.00(5.00~8.00)分,P=0.042]和14 d NIHSS[3.00(2.00~5.25)分vs.4.00(3.00~7.00)分,P=0.011]均低于对照组。90 d时,试验组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vs.41.4%,P=0.045)。结论替罗非班可能是轻中度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后。
    • 白森
    • 摘要: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抗组(52例)和双抗组(5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及基本治疗。单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抗组在单抗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伐沙班片,两组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西雅图量表(SAQ)评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SF-36)、踝肱指数(ABI)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PLT)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BI高于治疗前,且双抗组的ABI高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双抗组的SF-36评分高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聚集,从而阻止纤维蛋白网络血细胞形成血栓,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提高患者的ABI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