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
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

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1-07-28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水平的变化.rn 方法:用浓度为0、1、10、100ng/mL的雷帕霉素孵育内皮细胞24小时.应用CCK8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活性以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RAIL在凋亡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rn 结果:雷帕霉素(1-100ng/mL)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能力(P<0.01);除雷帕霉素1ng/ml外,10 ng/mL、100 ng/mL雷帕霉素均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能力(P<0.01),同时雷帕霉素(10-100ng/mL)使TRAIL蛋白表达增加,两者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P<0.01).rn 结论:雷帕霉素能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其增殖附、迁移能力,TRAIL在雷帕霉素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心力衰竭犬冠脉血流储备能力的影响.rn 方法:选择比格犬用苯巴比妥诱导急性心力衰竭后,取出冠脉制作成离体冠脉环,分为保留内皮组及去内皮组,分别加入40mM氯化钾或者10μM PGF2α引起预收缩,再加入不同浓度淫羊藿苷,观察冠脉舒张情况.随后分别加入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阻断剂1H-(恶)二唑[4,3-α]喹喔啉-1-酮(ODQ)等,观察血管舒张情况.rn 结果:淫羊藿苷能够呈浓度依赖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心力衰竭犬冠脉(P<0.05),并能够被L-NAME和ODQ所抑制(P<0.05),但在去内皮组淫羊藿苷未能产生血管舒张作用(P<0.05).rn 结论:淫羊藿苷能够增加心力衰竭犬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NO-cGMP途径来产生的.
  • 摘要:目的:分析糖代谢异常对冠心病(CHD)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探讨餐后2 h血糖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42例进行冠脉造影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70例确诊为冠心病,并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型,72例为非冠心病患者,均进行OGTT试验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餐后血糖水平影响冠脉病变范围.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糖耐量受损(IGT)明显者的冠脉病变重,餐后2h血糖测定对冠心病的临床观察具有重要性.
  • 摘要:目的:分析70岁以上离休干部在定期疗休养条件下进行综合干预,对血压的整体效果,为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与管理工作提供依据.rn 方法:2008年-2010年,对参加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疗养每年至少一次的46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对其实施高血压专题讲座、座谈会、一对一健康咨询等诊疗管理,观察其血压控制情况.rn 结果:本疗养院70岁以上离休干部高血压患病率为50.15%,高血压的控制率在63.3-67.9%之间.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下降,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高,血压上升,收缩压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对老年人施以每年定期疗休养的疗养院综合干预模式,可以提高70岁以上患者高血压的控制率,改善血压情况从而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高生活品质.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初发病例的疗效.rn 方法:对2002~2010年住院治疗的初发的DCM42例患者,随机双盲分组,20例为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其疗效.另22例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治疗.rn 结果:治疗6~8w后,治疗组20例中好转16例(80%),对照组22例中好转8例(36.4%),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由(35.33±10.72)%提高至(48.25±11.56)%,左室舒张末内径由(59.80±9.62) mm缩小至(43.25±9.23)mm,血BNP由(2200±150)pg/ml减少至(600±120)pg/ml,治疗前后对比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与对照组对比疗效有明显的改善.rn 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DCM初发病例安全有效,与传统治疗方法对比,疗效有明显的改善.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心内科疾病中占有很大比重,生化标志物能对ACS的诊断、鉴别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骨髓相关蛋白、缺血修饰蛋白、胎盘生长因子、心肌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在ACS诊断、鉴别和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MRP8/14, IMA, PLGF和h-FABP在鉴别诊断ACS及预后评估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多种标志物联合应用中,积分较高的患者其死亡率是积分较低患者的4倍,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2倍,因此,联合应用多种生化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够准确评价患者预后,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rn 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发现更多更早期、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为ACS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 摘要:既往许多心血管疾病,只能依靠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疗效确切,但外科手术危险性大.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和各种新型介入器材的问世,许多既往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解决甚至外科手术也难易处理的复杂病变,目前却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方式解决.外科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切口大,创伤较重;介入治疗经皮就可以完成,创伤小.即使如此,介入治疗仍有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之下,镶嵌治疗应运而生。本文列举了运用镶嵌医学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实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rn 镶嵌医学充分整合了腔内技术与外科手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微创化和医学影像学技术,拓宽了手术适应证,可以使难治或外科不能耐受的手术变为可治,能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它是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模式,它将各专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己经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系各个领域,它为治疗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外周大血管疾病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镶嵌医学正引领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 摘要:心肌病为一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有结构异常和(或)电异常,由各种原因通常是遗传原因造成,常表现为心室异常肥厚或扩张,但也可以正常.原发性心肌病指仅限于心肌或主要累及心肌的疾病,继发性心肌病指心肌病变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于将原发性心肌病分类和命名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限制型心肌病(RCM)和未定型心肌病五类.本文就近年来我国研究较多的DCM、HCM、ARVC做一简单阐述。分别对它们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做了一一阐述。rn DCM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自身免疫机制的变化,治疗手段有自身抗体在DCM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干细胞移植;HCM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突变,p肌球蛋白重链(MYH)是肌小节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最主要的致病基因,HCM的治疗主要与患者是否并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心律失常有关。先前认为室间隔心肌部分切除术(SM)是治疗药物难治性HOCM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由于创伤小,操作简单,获得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目前PTSMA与Si的疗效rn对比都还是局限于非随机的病例对照研究,需要大规模的随机研究作进一步对比分析,以提供充分依据来指导临床HOCM最佳治疗策略的选择;ARVC的发病机制,目前已经确定有6个基因位点与ARVC有关。现认为ARVC是一种桥粒病,在解释ARVC病理生理过程理论中最直观的是桥粒损伤导致细胞连接受损,从而引起细胞死亡或局部纤维化。治疗手段对于ARVC患者要防止碎死发生,提高生活质量。ICD是预防碎死的最主要手段,对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ARVC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药物基础上植入ICD,对ARVC患者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电解剖标测和消融等方法,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VT,但同时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这可能与病变广泛、呈进展性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320排CT冠脉造影成像(CTA)在诊断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55名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先后行冠脉CTA及冠脉造影(CAG)检查,以CAG定量分析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并对CTA成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与支架性质进行相关分析.rn 结果:320排冠脉CTA基于支架角度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1%,59%,99%.基于患者角度诊断IS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85%,53%,98%.在支架直径<3mm或是结构厚度≥140μm,CTA成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均有下降(P<0.05),而钙化病变处支架成像质量较差.rn 结论:320排冠脉CTA适用于ISR的无创检查,尤其是大直径和薄结构支架或非钙化病变.
  • 摘要:临床应用中,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对所有患者使用统一的标准剂量并不合适.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PCI术后等高危患者极为重要.rn 本院在国内首次开展对PCI术后及单服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病患者包括Aspirin及P2Y12的VerifyNow检测,对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作一初步探索。VerifyNow系统为新型的床旁快速(point of care)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器,目前包括GRAVITAS在内的多项注册研究均采用此方法,以期进一步评价其在血小板功能检测及预测临床事件的价值。对两例本院晚期支架内血栓伴氯毗格雷抵抗的患者,分别采取了加用西洛他哇以及换用普拉格雷的方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对于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仍存在许多盲区,阿司匹林/氯毗格雷抵抗是否与预后相关,如何识别,以及如何处理等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出现早搏后巨大倒置T波连发复合电交替的1例实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是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蛋白尿且伴随以下至少一种临床表现者:收缩压≥160~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24小时尿蛋白>5.0g,或随机尿蛋白(+++)以上,肺水肿、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rn 显著的T波、Q-T间期电交替,是心室复极不一致,心电活动不稳定的表现,易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碎死。T波电交替目前己成为识别心源性碎死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非常直观的指征。早搏后巨大倒置T波连发ST-T和Q-T间期复合电交替临床上罕见,而发生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更罕见,估计与该产妇存在高血压、左室扩大、左心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镁血症等因素有关。严格来说“RonT”现象室性早搏是室性早搏落在前一心搏T波顶峰前30ms处,但笔者认为伴Q-T间期显著延长时,室性早搏落在T波后肢上亦具危险性。
  • 摘要: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被推荐治疗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分级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窦性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力衰竭患者.但对CRT的反应个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有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左室完全逆转重构,左室功能几乎正常;而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参数并没有改善反而恶化.前者被称为CRT术后超反应者.本文主要介绍2例CRT术后超反应患者,经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密切随访,发现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正常,左室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3年来无因心衰而再次住院.rn CRT术后超反应者是指有些患者在CRT治疗后表现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左室逆转重构明显,致使心脏结构与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并被认为他们将会得到最好的获益和预后。本文两例患者即为典型的超反应者。CRT术后超反应者的预测因素可能为心衰症状进展时间<12月,术前LVEDD较小以及术前CLBBB。女性、术前CLBBB、术前QRS波间期宽、术后QRS时限短、二尖瓣反流面积较小、术前左室容积较小、心衰症状轻、心衰症状持续时间短、无室速病史、基础心室机械不同步明显和非缺血性心肌病为CRT术后超反应相关因素。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小样本及单中心研究,如果要修订当前关于CRT病人选择的指南,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大型的、长期的、多中心研究来证实这些研究结果。如果这些结果能被证实的话,那么在心肌病较早期植入CRT治疗,完全逆转左室重构的可能性会更高,必将会给患者带来最好的获益和预后。
  • 摘要:本文阐述了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一例报告,并进行讨论,心脏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心肌病,目前已知是由淀粉样蛋白所引起,该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部分组成,并由浆细胞单克隆细胞群所分泌。rn 本例以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心电图呈“肌梗死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之后逐渐出现反复心衰、心律失常,眶周紫瘫,巨舌,蛋白尿,方怀疑本病,超声检查符合心脏淀粉样变的表现,通过舌体组织活检确诊本病。本例淀粉样变性,累及心脏(包括传导系统)、肾脏(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肝脏、皮肤、舌等多个脏器。故在临床上,如遇患者有以下改变时应注意与心脏淀粉样变鉴别:难治性心力衰竭,但心脏无明显扩大;左心室肥厚伴心电图低电压或类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增厚的室间隔见颗粒状增强回声;合并有肾病综合征;舌体宽大肥厚,眼眶紫斑。
  •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风险的因素,增加护患预防跌倒的共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护理防范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rn 方法:选取衡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332例,其中男167例,女165例,做为研究对象,将332例分为有既往跌倒史143例为观察组,无跌倒往跌倒史143例为观察组,根据国外Tinetti等1990年研制的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与国内的修订跌倒风险评估量表作为临床测评工具。将跌倒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并做统计学处理。rn 结果:有跌倒史观察组143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分(5.31±2.36 )明显低于无跌倒史对照组189例的跌倒风险评估平均得分( 9.35±1.63 ),P<0.01,后者平均年龄小于前者。有既往跌倒史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损伤严重程度为1级、跌倒未发生损伤者105例;跌倒后出现损伤者共38例,占跌倒事件的26.57%,其中2级:跌倒伴有擦伤,26例;3级:跌倒导致皮肤撕裂6例;4级:跌倒损伤需要急诊科处理骨折或可疑骨折5例;5级:跌倒伴有需要急诊处理的头部损伤1例。有既往跌倒史组中129例跌倒事件发生在室内,占143例的90.2%其中86例在房间,43例在卫生间:1咧发生穿室外(9.8% )。跌倒发生时112例无陪护者在场,78.3%的跌倒事件在患者独处时发生。在采取积极的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护理措施,通过改进护理管理办法,持续提高质量,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得到控制。在2年期间,入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22例中,均未发生跌倒事件。rn 结论:跌倒风险评估得分越低、越易跌倒,高龄、慢性病病人、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的老年人,应作为跌倒的重点防护对象,跌倒风险评估得分与跌倒次数有关,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发生,重在预测及预防,住院病房环境采用各种安全设施,是必要的。采取护理措施防范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跌倒是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威胁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老年跌倒风险评估量表早期识别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跌倒风险,为防范跌倒措施的实施,提供客观的依据。
  • 摘要:本文对一例人抗鼠抗体(HAMAs)干扰导致BNP假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该患者为61岁男性,入院前血浆B型利钠肤(BNP)测定值持续增高。本例患者血清BNP显著升高是HAMAs引起,与心功能不全等临床病理状态无关。当临床医师遇到与临床情况不符的高血清BNP病例时应注意询问患者的动物接触史,考虑到HAMAs干扰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rn 方法:入选84例分别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血清BNP(脑钠肽),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IVRT(等容舒张时间)及E/A(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A),左室射血分数(LVEF).选择20例心功能正常者,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组64例.并将舒张心力衰竭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50mg静滴每天1次,14天(为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及血清BNP的变化.rn 结果:与正常健康组比较,舒张性心力衰竭组BNP、IVRT水平明显升高,及E/A值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NP、IVRT水平明显降低,及E/A水平明显改善(P均<0.05).rn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患者的BNP水平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 摘要: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内膜自其附着的有病变的中层处破裂,在动脉血流进一步的冲击下,内膜自破裂处继续沿此层面扩大分离范围,致使分离的内膜将主动脉腔分隔成真腔和假腔;失去内膜支撑的病变中层受动脉血流压力和冲击,使主动脉管壁日益扩张,最终形成夹层主动脉瘤(dissecting aortic aneurysm).本文阐述了AD的诊断方法包括首先进行分期与分型,然后进行临床诊断,再进行成像诊断。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3种,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主要根据AD的类型及并发症,经过治疗有效控制AD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75%~82%,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治疗不严格、继发主动脉或心血管疾病。rn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大动脉疾病,如不经治疗急性期死亡率高达22.7%~68%,当其转为慢性后,长期随访死亡率为31%~66%,早期诊断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AMI后近期心功能不全及预后的预测价值.rn 方法:入选10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h内测定血浆BNP浓度、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定量,并记录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项目.所有患者观察随访4周,4周时记录观察期间死亡的发生与否.rn 结果:①AMI后急性期血BNP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②死亡组BNP、Killip分级、CK-MB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 AMI后近期死亡与急性期血BNP、CK-MB浓度及Killip分级正相关.rn 结论:IBNP在AMI后的高危患者中显著升高,与急性期心功能Killip分级显著相关,可以尝试用于AMI后心功能不全的早期判别及AMI后近期死亡危险性的早期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教育程度及不良行为认知与慢性病发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报表、统计及汇编资料,以及有关居民访谈调查的资料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辖区老年人65岁及以上达17.45%,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为61.3%),退休工人占60%以上.慢性病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202.16/10万、脑血管病90.91/10万、心脏病79.51/10万,居民患高血压病占15.5%,而企业退休人员高达34.3%.不良生活行为和疾病认知不佳在教育程度低的居民中突出.结论:教育程度及不良行为影响慢性病的形成,低教育程度与慢性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室性心动过速(VT)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rn 方法:成年Beagle犬14只,体重14.5±2.2Kg.分为2组,①模型组:10只,接受开胸法结扎左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7天后行心室电刺激诱发VT,观察VT诱发、终止情况,同时描记心电图(ECG).②对照组:4只,只接受开胸手术冠脉下穿线,但不结扎LAD,饲养大致相同的时间后与模型组进行共同的研究.rn 结果:模型组8/10只犬成功建立AMI模型,其中1只因麻醉意外死亡,另外1只术中出现心室颤动(VF)死亡.其余经ECG、肌钙蛋白Ⅰ(cTnI)、超声心动图(UCG)、病理检查证实AMI模型成功.术后7天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运用程序或非程序电刺激方法,6只模型组犬成功诱发出持续性VT,1只直接诱发出VF,1只诱发出VT不到30秒便转变为心室扑动、VF,后2只均抢救无效死亡.对照组均未能诱发VT.VT的诱发部位、方式、终止方式与临床相似.rn 结论:运用开胸法结扎LAD建立AMI动物模型,通过程序或非程序电刺激方法可成功建立VT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跟非开胸法(DSA下球囊堵塞法)相比,技术要求不高,费用较低,可减少射线辐照量,容易推广.
  • 摘要:本文对一例汗血症进行报道,患者为8岁男童,.因颈部有血性分泌物而就诊.父母发现患儿玩闹后颈后部有血性分泌物,经询问没有发现外伤出血,经就诊治疗后小儿行为,智力及身体状况均正常,未给予任何药物治疗,目前观察1年,小儿汗血时有发生,但身体状况无异常,亦未见贫血等血液情况。rn 汗血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均不明确,故在诊断方面没有可以借鉴的依据。现代张磊教授认为:血汗症临床表现以汗中混有血液呈红色,由未见损伤的皮肤表面排出为特点,常因染红衣物而被发现,为罕见的汗腺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有学者推测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汗腺的血管容易破裂或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也有学者认为血汗症是一罕见的皮肤出血性疾病,可能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血管炎.另有不同专家表明汗血症是一种皮肤疾病.但笔者在此例病例中,发现患儿在情绪比较焦虑,紧张及活动时(比如家长要求其作业,或者玩耍时)症状容易明显出现,再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发现一个细节,5年前患儿曾有一个表兄弟在18岁时不幸去世,死因不明。笔者认为,汗血症的病因有待在遗传方面和心因方面进一步探讨。
  •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少见而极易误诊的病例,此患者为64岁老年女性,以急性严重急性心衰为临床表现,心电图提示广泛ST段抬高,肌钙蛋白轻度升高,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正常.对冠脉造影不能解释的心梗样表现的患者,需考虑心外因素,如嗜铬细胞瘤。
  • 摘要:目的:探究心脏事件记录仪在晕厥待查病人中的应用.rn 方法:对一名男性病人进行入院体检,初步诊断为晕厥待查心源性?扩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因高度怀疑心源性,于2011年4月18日行REVEAL DX心脏事件记录仪植入术,并于2011年4月27日出院。rn 结果:患者于2011年6月19日发生与既往相伺的胸闷、_头晕及黑朦症状,但尚未有晕厥发生。6月20日来院程控发现与症状相一致的长达4.0秒R-R长间歇。故病窦综合征伴心源性晕厥诊断明确。故于2011年6月29日再次入院,6月30日予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rn 结论: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综合征,Framingham研究表明,晕厥发生率男性为3%,女性为3.5%。住院和急诊室晕厥病人中约30%为心源性,其中心律失常性为13%。严重者可导致碎死,一年内的死亡率为30%。尽管经过详细检查,仍有将近一半的晕厥患者诊断不明。但晕厥呈间歇性发作特点,并且症状持续时间短暂,病人检查时往往缺乏症状,常规检查如ECG, DCG等对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率很低,仅1%-2% 。植入性心电事件记录仪是埋植皮下的长程心电图记录设备,能获得持续高质量心电图记录及事件记录,因此能判断症状与心电图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不明原因的晕厥,怀疑与心律失常有关,但无足够临床证据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电事件记录仪。植入性心电事件记录仪的应用,可提高不明应用晕厥的诊断率与及时有效的处理。
  • 摘要:选择性消融慢径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的主要方法,冠状静脉窦口水平的三尖瓣环间隔部位常为其成功消融靶点。本文报道1例最终于左室后间隔部位成功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研究其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rn 由于房室连接部解剖结构及折返环构成的复杂性,目前对AVNRT的机理仍未完全研究清楚。Tondo等认为此类AVNRT的折返环路可能完全位于间隔左侧,或间隔左侧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病理组织学研究也发现,房室结致密体大多存在右侧后延伸,后延伸部位为电生理慢径的病理基质,但62%同时存在左侧后延伸。而造影研究显示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冠状窦口较普通患者大,此可能与其中存在左侧后间隔走向的传导纤维有关。因此对AVNRT,若右侧慢径多次消融仍不成功,甚至在冠状窦口内消融仍不成功,左侧消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选择,本例患者最终在左后间隔部位成功消融改良慢径路。
  • 摘要:目的:评估本院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rn 方法:对医院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60例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冠脉病变特点、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94例<75岁患者作比较.rn 结果:≥75岁老年组患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减退及肾功能减退的比例均明显高于<75岁年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4.14、10.75、4.47,P均<0.05);≥75岁老年组患者的冠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病变类型多为复杂病变,和<75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2=3.95、4.52,P均<0.05);成功置入支架的比例比较,≥75岁老年组明显低于<75岁年龄组,分别为88.33%与9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P<0.05); PCI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比例,≥75岁老年组13.33%,而<75岁年龄组4.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25,P<0.05);高龄组中住院期间总死亡率10.00%.非高龄组总死亡率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P<0.05).rn 结论: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有明显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观察不同起搏部位体表起搏心电图QRS时程的改变,探讨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电极安置位置.rn 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40~82 (64.31±12.73)岁.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描记起搏心电图测定QRS时间.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rn 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68根(其中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4根,右室流出道间游离壁13根,固定右室中部间隔15根;心尖部16根).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起搏心电图QRS时间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心室中部间隔较短,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的差异,两者和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游离壁起搏QRS时间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rn 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为获得较窄的QRS波形,首先应该选择将电极固定在右心室流出道的高位间隔面或者右室中部间隔.
  • 摘要:众所周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急诊科、心脏内外科、老年科等)尤为心脏内科疾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体检,但对其检查结果,尤为对ST段改变,临床医生往往缺乏与临床各种病种的结合分析,认识局限.现就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其各种常见的临床意义综合阐明如下: ST段抬高的发生机制ST段抬高可依病因分为原发性复极异常和继发性复极异常两大类.ST段抬高对诊段多种心脏疾病的临床价值。除心肌梗死外,多种病因都可引起ST段抬高,临床医师遇到ST段抬高时,应行动态观察心肌酶学、心电图并结合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避免误诊误治。
  • 摘要:目的: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对比分析经肘静脉造影定位(造影法)和经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电极,评价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rn 方法:共入选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造影法穿刺腋静脉组62例,和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组63例,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耗时、成功率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rn 结果:骨性标志法较造影法穿刺次数较多(2.5±2.1 vs.1.3±1.2;p<0.001),成功率稍低(79.4% vs.95.2%; p<0.05),穿刺耗时较长(2.8±1.6min vs.1.8±1.1min; p<0.001),但计入造影用时后造影法较骨性标志法耗时显著增加(6.4±3.5min vs.2.8±1.6min; 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8.08% vs.15.87%; p>0.05)无明显差异.rn 结论:造影法定位穿刺腋静脉虽然成功率高,但总耗时长、费用高、并增加患者痛苦,在X线透视下以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方法简便、安全,成功率也较高,随着经验的增加可作为腋静脉穿刺的首选方法.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名48岁男性患者,吸烟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过程、诊断及治疗的病例报告,治疗后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且血儿茶酚胺浓度在正常范围内。rn 研究表明吸烟可使血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大量吸烟可引起组织缺血性改变,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启动交感神经增加心肌氧耗,诱发心律失常,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通过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心肌细胞缺氧,吸烟还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和血管壁细胞增生,内皮释放一氧化氮减少,内皮素合成增加,导致血管强烈收缩,激活凝血因子,促进凝血系统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导致斑块突然发生破裂,甚至于部分患者单纯因为严重血管痉挛和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血栓形成,这可部分解释本研究中部分中青年AMI冠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冠脉检查无明显异常而发作AMI的原因。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心源性晕厥并伴有脑外伤的61岁男性患者,对其进行缺钾性电风暴和心肺复苏的病例资料以及其诊治过程,该患者既往否认有糖尿病病史,无烟酒嗜好。家族中无类似晕厥发生者,否认有碎死病患者。刚入急诊室,患者呈濒死状,极度烦躁不安,左外耳道有鲜血流出。即刻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快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对其进行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治疗药物:唬拍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qd;苯那普利片10mg,qd;阿托伐他汀片20mg,qd;拜阿司匹林片100mg,qd。治疗情况:自觉症状良好,无乏力、胸闷胸痛等。能参加日常劳动。门诊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均正常,多次查血电解质正常。多次心电图检查正常。rn 纵观病史,患者在工作场所突发晕厥,脑外伤,辗转几家医院后来我院急诊,心电图,心电监护提示持续快速性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次查血电解质提示严重低血钾,基本明确患者发生的是心源性晕厥,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是晕厥的原因,严重低血钾是发生室速甚至室颤的诱因。心肺复苏成功关键有快速静脉补钾以及静脉应用p受体阻滞剂。早期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非同步电除颤是目前复苏成功最重要的手段。如果电除颤无效,无休止的除颤治疗只会造成心肌额外的损伤以及胸外按压的停顿,导致循环障碍加重,该适时放弃电除颤。
  •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年轻男性胸痛的诊疗病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评分中,年龄占很大的比重。随年龄增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大幅度增加。该患者在入院初期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没有被考虑急性心梗。根据这一病例,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年轻男性胸痛患者需注意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需加强心电图和心肌酶的监测,以免漏诊和误诊。追问病史该患者儿时有反复发热病史,不能排除川崎病引起的冠脉病变。用倍他乐克缓解心绞痛、预防碎死,在冠脉痉挛时需慎重。患者在服用50mg泰嘉时,仍有胸痛反复,而在改为波立维、加用他汀、改善生活方式后,胸痛症状却得以缓解。
  • 摘要: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常规方法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d、3d、1周、1月、3月、6月、1年分别进行随访并记录随访资料.结果:并发症共35例,其中误穿刺入锁骨下动脉1例,气胸4例,冠状静脉窦口夹层1例,感知障碍5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电极脱位5例,心脏穿孔3例,囊袋血肿10例,囊袋溃破4例,起搏器过敏1例.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显著减少并发症.
  • 摘要:目前临床己证实了三腔起搏器(CRT)治疗不但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对于心衰患者碎死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将带有体内自动除颤装置的CRT D列为其I类适应证。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CRT或CTR-D的功能也日趋精细、复杂,术后对患者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植入性器械的远程监测系统,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AHA/HRS 2008植入器械指南中建议:心脏植入性器械随访推荐应用远程监测系rn统(HOME MONITORING HM )。本文报道1例具有家庭监护功能的CRTD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rn 本例患者诊断明确,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根据其心电图、心超及临床特征,为植入CRT-D的I类适应征,而具有家庭监护(HOME MONITORING)功能更解决了患者术后随访问题,我们应用HM远程每日连续监测患者心电情况,包括各类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脏参数状况、除颤线圈至机壳的阻抗及患者活动度,并设置合适报警数值,一旦发现异常即第一时间通知医师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本例患者HM监测中发现CRT例下降到85%以下、室性早搏增多,工程师即通知本科医生,我们电话联系患者后即行起搏器程控及相应药物调整后患者CRT比例上升,室早明显下降。因HM监测该患者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ICD未放电,故未对除颤参数进行调整。因此HM“同步监测”,它可以代替常规的门诊随访,并且可以提早发现常规的6-12个月随访间期中发生的事件,最终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使疗效最大化,同时节约电量,延长寿命,并减轻患者的忧虑,增加患者安全。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名79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半月余”与2001年4月28日入院。经入院查体,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功能II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随后进行各种辅助检查,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经局麻下行右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置入引导钢丝,循钢丝送入造影导管但不能通过肘部至主动脉根部,后经造影导管和扩张鞘推入造影剂,发现引导钢丝能够被送至主动脉根部,而经动脉扩张鞘推注造影剂,造影剂则由挠动脉经环形血管(在肘窝下约5.0cm处)进入挠静脉。因发现右前臂近肘部局部肿胀,故终止手术。rn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诊断:先天性挠动脉一挠静脉屡。经进一步检查、治疗,患者右前臂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轻度肿胀,癖斑,住院37天好转出院。
  • 摘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PCI术在进行,而且数目仍在增加。但再狭窄是其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虽然,DES相比于以前的普通球囊、BMS等技术,己经大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DES本身也有自已的缺陷,并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DEB,作为一种近年研发出来的介入技术工具,其早期的临床数据和预临床实验,显示其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冠脉介入新选择。但是目前关于DEB的研究非常有限,而且尚处于开始阶段,其效果仍然需要长期的随访和更进一步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来证实。rn DEB对于处理ISR似乎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方面可能也会有较好的效果。但DEB仍然有一些缺点,如不能解决血管急性期弹性回缩,不能处理血管剖离病变等。目前仍不清楚DEB导致血管膨胀或动脉瘤的机率有多高,以及缺少各种操作方法的对比等。总之,早期的数据显示了DEB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须更大规模的临床实验证实。
  • 摘要: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少见但却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由于明显降低了再狭窄率而使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越来越多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的病例的出现,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再次受到了关注.在此就我院发现的3例由支架晚期贴壁不良引起支架内极晚期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进行探讨.rn 持续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如无出血风险氯毗格雷应至少服用1年,少数患者还存在氯毗格雷抵抗,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监测血小板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血小板功能抑制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如增加氯毗格雷剂量或再联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关键;通过支架设计和工艺的改进,包括新的涂层材料、内皮细胞捕获技术;涂层乃至支架的降解、无涂层载药等技术从理论上讲会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使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对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等高危患者进行12月或更晚的IVUS或OCT随访也能及早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并予相应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替罗非班的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疗效的影响.rn 方法:10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提前治疗组(n=55,急诊室内确诊STEMI后立即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1,之后0.15μg·kg-1·min-1静脉泵入持续24小时).术中治疗组(n=51,在导管室内完成冠脉造影决定行PCI治疗后立即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1,之后0.15 μg·kg-l·min-1静脉泵入持续24小时).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和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术后1h最高导联ST段回落率,术后1wk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死亡率等指标.rn 结果:与术中治疗组相比,提早治疗组冠脉造影时无血流的比例低(TIMI 0级62% vs.80%,P<0.05),提示提早治疗组血管再通率高;术中发生无再流率低(5%vs.20%),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升高(53% vs.33%,P<0.05),术后1wk心脏超声LVEF值高、LVDd值低(均P<0.05),2组间30d内MACE、死亡及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早期联合使用替罗非班能改善PCI手术疗效,对早期心功能的改善有益,且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经临床诊断后对其行CRT-D安置术,术后继续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心衰减轻。日后患者被ICD电击一次,被电击前后无心悸、晕厥、气促、胸痛,CRT-D电池耗竭,因患者仍不能接受ICD,拟更换为CRT,但左锁骨下静脉造影示左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周边侧枝循环丰富,右室起搏导线阻抗290-320欧姆,加之患方拒绝左侧植入CRT及新右室起搏导线+通过皮下隧道与原左室、右房导线连接方案,故继续使用原各导线,在左侧更换新CRT。术后随访至今,右室起搏导线阻抗290欧姆,余导线各参数皆正常,Holter未见明显心律失常。rn 本例患者CRT-D内记录的12次VF事件,根据腔内心电图以及程控时腔内心电图右室导线感知到一过性室颤波,而当时体表心电监护未见异常等可以明确该12次VF事件系心外噪音干扰,联系胸透右室导线在右室除颤线圈以近、右房弯曲处纵向裂开,考虑心外噪音由除颤导线纵向裂开所致基本成立。本例除颤导线未予拔除,是因为该导线无感染、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栓栓塞事件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根据2009年HRS/AHA指南,无拔除指征,更何况该导线为双线圈、倒翼状被动导线,且已植入4年3个月,拔除的难度与风险很大。至于说该裂开导线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栓栓塞事件是基于导线纵向裂开后并无明显金属外露,分成的几股小导线外仍有绝缘层包裹的推测。患者该裂开导线起搏阻抗降低,继续使用之会增加CRT耗电,缩短CRT使用寿命,未予更换新的右室起搏导线是因为患者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如予更换需左侧植入CRT及新右室起搏导线+通过皮下隧道与原左室、右房导线连接,而该方案被患方否决。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46岁男性患者因“胸闷、心悸加重”入院,查心电图示“左前分支阻滞”,行冠脉造影未见冠脉狭窄及阻塞性病变。因多次入住本院,经过多次诊断治疗,最终明确诊断为嗜铬细胞瘤,转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为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因此病例入院时拟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对疾病误诊,造成治疗失误,为此得出经验与教训:rn 嗜铬细胞瘤因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致心肌损伤、坏死,致心肌酶、cTNI(T)增高,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大量儿茶酚胺致严重高血压,早期致心室肥厚易误诊为肥厚性心肌病,晚期出现心脏扩大、心衰,易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嗜铬细胞瘤高代谢可表现为心悸、脉快、多汗、震颤、发热等,故患者多消瘦,少数可有甲状腺肿大,易误诊为甲亢。因此,需提高嗜铬细胞瘤诊断意识,避免误诊误治。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恶心等症状,容易考虑到嗜铬细胞瘤,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意识。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病例诊治过程中如早期考虑到嗜铬细胞瘤,可以避免冠脉CTA检查,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联合阿司匹林、氯毗格雷、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甚至溶栓治疗,可能造成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后果,特别是在嗜铬细胞瘤血压明显增高时出血风险进一步升高。一此外毛}x体阻滞剂为心肌梗死推荐用药,未应用“受体阻滞剂前单独使用p受体阻滞则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势必造成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强调早期诊断嗜铬细胞瘤,避免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胱胺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司特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rn 方法:6周龄ApoE-/-雄性小鼠30只,饲以高脂饲料,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PBS对照组、1.8mg/kg、 5.7mg/kg、 25mg/kg和50mg/kg顺尔宁(montelukast sodium)组.干预后14周测血脂.检测升主动脉内/中膜比,分析内膜中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SMC)面积百分比.电镜下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超微结构的变化.rn 结果:升主动脉内/中膜比测量结果为:PBS对照组为1.12±0.36,孟鲁司特不同剂量组分别为0.32±0.12、0.31±0.11、0.32±0.10及0.29±0.12,和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孟鲁司特各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镜结果也表明孟鲁司特可以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使平滑肌细胞(SMC)增多.但孟鲁司特对血脂无影响.rn 结论:孟鲁司特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心电图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不同时间首次心电图记录有PR段偏移者68例,测量各导联PR段及ST段的偏移情况,观察其各项临床资料特点.rn 结果:①PR段改变的方向与同导联ST段改变的方向相反,下移的幅度在0.05~0.15mV,抬高的幅度在0.05~0.10 mV;②68例PR段偏移者中急性心包炎59例,其中肿瘤性13例,结核性10例,尿毒症性8例,心脏手术性7例,化脓性7例,病毒性5例,自身免于性5例,外伤性4例,在Ⅰ、Ⅱ、Ⅲ、aVL、aVF、V3~V6导联出现普遍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aVR则表现为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③急性心肌梗死或合并有心房梗死9例,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对应导联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rn 结论:心电图PR段偏移强烈提示为急性心包炎或心房梗死.
  •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能逆转左室肥厚的有效药物.方法:将经超声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56例,应用辛伐他汀、厄贝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结果:56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径、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减小,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a)、Ea/舒张晚期运动峰速度(Aa)显著增大(P<0.05),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能有效的降压;逆转左室肥厚和协同保护心脏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rn 方法: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rn 结果:(1)反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55.88%)和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 (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1.17±0.18mm、55.88%)均高于非杓型组(1.03±0.15mm、36.99%)(均P<0.05).rn 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1)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rn 方法:随机入选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48例心功能正常的对照组,对所选患者均进行cTn1、HsCRP测定.rn 结果:心力衰竭组cTn1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cTn1明显高于非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cTn1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风湿性心脏病Hs-CRP明显高于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P<0.05),而与缺血性心脏病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cTn1联合Hs-CRP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对于区分心力衰竭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非缺血性心脏病具有临床鉴别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9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38.58±19.68(14~70)岁.其中持续性VT2例,PVCs伴短阵VT5例,单纯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6及3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对15例同期住院行慢径改良的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大静脉远段及其分支进行造影及起搏,观察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rn 结果: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3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6例,其中3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成功率66.67%.经GCV远端及其分支消融成功各2及4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6.5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导联相同2例、11导联相同3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①前者假性"△"波时间≥67ms而后者<67ms;②前者V1导联呈R型,无S波而V4-V6导联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15例同期住院行慢径改良的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大静脉远段及其分支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特征与这些部位自发PVCs/VT的心电图相似.rn 结论: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间隔部起源室性早搏(PVCs)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21例左心室间隔部起源的PVCs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心电图特征及有效靶点X线影像定位,将患者分为2组:①左心室前间隔上部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42.835±17.5(24~77)岁;②左心室下后间隔部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9.7±24.3(14~72)岁;比较2组消融结果并分析其PVCs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特征的异同.rn 结果:虽然左心室间隔部起源PVCs的QRS波群形态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发作方式及标测方法不同,前者多数呈并行心律性PVCs而后者呈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前者寻找P电位、左后分支电位消融无效,采用起搏及激动顺序标测消融有效,而后者对P电位及左后分支电位消融有效.左心室前间隔上部组与左心室下后间隔部组操作时间(67.80±9.37 min vs 80.13±16.41min),x线曝光时间(11.78±4.83min vs 14.13±6.86min),放电时间(387.42±124.58s vs 432.67±173.47s),有效靶点V波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间(28.80±3.11ms vs 31.20±2.95ms),即刻成功率分别为83.33%及88.89%,随访时间(19.43±15.68月vs 21.14±16.2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QRS波群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形态,但左心室前上间隔组电轴右偏,在Ⅱ、Ⅲ、aVF呈qR或qRs型,Ⅰ、aVL呈R(r)s(S)型,V5~V6呈Rs(R/s>1)型;而左心室下后间隔组电轴左偏,在Ⅱ、Ⅲ、aVF呈rS型,SⅢ>S Ⅱ,aVR、aVL呈qR型,RaVL>R aVR, Ⅰ呈Rs或qR(s)型,V5~V6呈R(r)S(R/S<1)型.rn 结论:左心室间隔部起源的PVCs多数以并行心律的形式出现,采用起搏及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而寻找P电位消融无效.其不同起源PVCs的QRS波群特征亦异,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
  • 摘要:患者女性,62岁,因为心悸晕厥,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而于2008年5月在我院行ICD植入术,术后35天时,因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成功电击复律一次,后住院观察六天出院,近两年来,患者多次来院急诊,每次均要求住院观察,每次作程控,起搏器并未放电。考虑患者存在紧张性惊恐,运动性紧张,植物神经活动亢进,予抗焦虑、改变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后好转。rn 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能终止患者致命性室速和室颤,尽管ICD植入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ICD植入术患者伴有不可避免的精神压力,它比常规心脏起搏器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障碍。患者不能自行缓解这种紧张担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不仅造成患者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而且会增加患者原有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意义。所以必须要对接受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早期焦虑和抑郁的评价,其心理问题需要接受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 摘要:本文阐述了2例射频消融频发室性早搏逆转心肌病的病例资料,及对其诊治过程。本文中两例患者室早数量均超过20%,起源位置都位于右室流出道。我们在充分术前评估后均采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超过半年,最终发现室早显著消失后心脏扩大及左室功能不全得以逆转,因此诊断为频发室早致心肌病。两例患者室早部位均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且在术中使用单根大头电极同时标测及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无并发症,随访半年无复发。rn 结合本文两例患者和以往文献报道,室早射频治疗对逆转PVC诱发的心肌病有良好效果,而且技术成熟,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虽然目前国内报道的相关研究和病例数量不多,但随着对其认识逐步深入,加强术后随访和病例的收集,将会为治疗和诊断提供更多的证据。
  • 摘要:本文患者为青年男性,因“突发胸闷胸痛6小时”入院。对其病史询问,查体,心电图检查等,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给予“波立维片300mg、阿司匹林片300mg口服”,“硝酸甘油针10mg稀释后静脉推注”,胸闷胸痛仍无明显缓解。急诊造影结果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起始部瘤样扩张,近段起完全闭塞,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近中段70%狭窄。予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入院后第2天血脂分析:CHOL 3.23mmol/L,TG 0.80mmol/L,HDL-C 1.28mmol/L,LDL-C 1.53mmo1/L。血糖监测正常。
  • 摘要:本文男性患者,50岁,因胸痛4小时入院,原有吸烟及高血压病史。对其查体及急诊心电图检查,诊断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急诊冠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均完全闭塞。结合EKG变化,考虑双支冠脉血管同时闭塞,首先急诊行右冠介入治疗开通右冠,术后患者胸痛迅速消失,故未继续行左回旋支介入治疗,术后继续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拜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10天后复查冠脉造影提示左回旋支血流恢复,残余狭窄90%,再次行左回旋支介入治疗,植入支架一枚,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共住院15天,顺利出院。术后9月随访: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无胸闷、胸痛发作。
  • 摘要:目的:了解肥胖与老年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及流行特点.rn 方法:随机抽取我市各类群体50~86岁居民体检资料2090例,以体质量指数作为指标,并采用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组,检验肥胖发生率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关系.rn 结果:高血压组976例与非高血压组1114例相比较,其体质量指数(BMI)、脉压差(PP)、三酰甘油(TG)均有较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组272例与非糖尿病组1818例相比较,其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脉压差(PP)有较显著差异(p<0.01).血脂异常各组(单纯高TC组364人、单纯高TG组262人、混合高组176人)较血脂正常组,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脉压差(PP)相应水平较高(1288人),均有较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老年人体质量指数的升高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关系,预防肥胖是防治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的重要举措.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性反应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活化巨噬细胞代谢产物的新蝶呤(neopterin,Npt),是一种新的炎性标志物,逐渐受到关注.本课题主要通过观察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以及其与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C-反应蛋白(CRP)、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rn 探究结论,外周血Npt, MMP-9及hs-CRP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程度和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积分)无密切相关。因此Npt, MMP-9可能和hs-CRP等血清标志物一样可望作为AC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多种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敏感性。
  • 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脉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3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岁),按PP水平分为A组(PP<50mmHg)和B组(PP≥50mmHg).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病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LDL-C).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并计算平均脉压(Pulse pressure,PP),以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解剖分布计算Gensini评分.比较两组Gensini评分,对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以Gensini评分为因变量,和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rn 结果:B组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1).通过单因素相关分析,影响Gensini评分的因素包括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有:年龄、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SBP、PP、TC、LDL-C,其中以PP影响最明显(r=0.562,P<0.001).在校正了年龄、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SBP、TC、LDL-C等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R2=0.515,P<0.001).rn 结论:P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 摘要: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较少见,近年来我们经左、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与消融室性期前收缩6例。分别研究分析他们的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得出结论如下:rn 经希氏束旁进行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时应注意:因在希氏束旁消融存在损伤希氏束,并导致III。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故消融时应注意:消融导管距离最大His电位(最好用另一根消融导管进行标测与标示)应>O.5cm,方可进行试放电;靶点最好记录不到His电位,或His电位很小;滴定法逐渐升高消融能量,严密检测有无交界性心律及PR间期延长,一旦出现快速的交界性心律(≥100次/min)或PR间期延长,应暂停放电;采用温控消融导管预设温度50℃-52℃预置能量≤30W; 放电lOs内室性期前收缩未终止应停止消融,重新标测;如有条件,尽可能采用冷冻消融,以减少希氏束损伤及III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过程中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体会.rn 方法:对51例CRT或CRT-D植入患者左心室导线的植入方法进行分析,对导引鞘深插技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rn 结果:51例中经心内膜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48例(94.12%),采用常规方法(导引鞘引导下直接或单导丝引导下)植入37例(77.08%),导引鞘深插技术植入9例(18.75%),双导丝引导及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各1例;失败3例(5.88%),因冠状静脉窦开口异常、靶静脉分支呈锐角及靶血管纤细伴局部狭窄植入失败各1例.rn 结论:在左心室导线植入过程中,充分利用导引鞘深插、双导丝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等相关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导管消融治疗Marshall韧带参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例,该患者为62岁女性,因反复心悸3年,再发2月入院。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心房颤动,后相继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及阿司匹林,效果不佳,近2月一直发作加重,发作非常频繁,建议消融治疗。常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左右肺静脉线性消融完成后房颤可终止,但始终易发,大头标测在左房后侧壁Marshall韧带解剖所在部位,记录到两个碎裂电位,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后刺激CS,两个碎裂电位的激动顺序也发生了颠倒,诱发房颤。遂于后侧壁放电消融,后反复予异丙肾上腺素后刺激CS均未诱发房颤。rn 在自发性房颤发生前先有Marshall韧带的快速激动,于Marshall束入口与左下肺静脉开口之间,即左房后侧壁消融成功可终止局灶性房颤,认为某些房性心律失常及局灶性房颤的起源部位可发生在Marshall韧带。
  • 摘要:本文对1例房颤消融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病例进行阐述,该患者为66岁女性,10年前为阵发性房颤,相继服用过心律平,可达龙等抗心律失常药,及阿司匹林,近2年持续性房颤,45天前曾行房颤消融术,术后一直服用可达龙及华法林,近三天再发伴气促下肢浮肿入院,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心脏超声。rn 术前华法林抗凝一月余,术前5天改为速避凝皮下注射直至手术前一天,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Canto XP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常规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术中穿刺顺利,左右肺静脉线性消融完成后房颤即终止恢复窦性心律.术后继续华法林及速避凝皮下注射,2次,1月后改为1日1片.其曾在当地县医院复诊,出院后1周凝血功能INR 2.3.三周INR 1.7。停用华法林心包引流3天,复查心脏超声未见异常.门诊随访三周,2次超声未见积液。
  • 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以严重发作性低血压、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的鼻咽癌,患者为男性,63岁。因反复发作性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伴大汗淋漓13天入院。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考虑为“窦性心动过缓脑动脉硬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上诉症状再发,同时伴有剑突下疼痛,对其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治,结合患者的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考虑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伴颈动脉窦综合征,后转至肿瘤医院进一步治疗。rn 发作性低血压、心动过缓、大汗常见于心源性因素,曾一度认为右冠病变,右冠一过性缺血累及窦房结,也可出现迷走神经样反射,但冠脉造影排除了冠心病的可能,最后考虑颈动脉窦综合征。根据对颈动脉窦刺激后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本病例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为主要表现,既有心脏抑制型也有血管抑制型。CSS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本患者首先解决的是肿瘤对颈动脉窦的压迫和炎性刺激,故放疗是首选,其次,当迷走神经样反射发作时,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蓑若碱、颠茄等。
  • 摘要:本文阐述了1例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心肌心包炎的病例资料以及对其诊治过程,本例患者因咳嗽胸痛就诊,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显著升高,诊断上考虑以下几种情况: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复极综合症急性心肌心包炎。病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结合胸痛,CKMB升高及CTN-I阳性,心电图改变,冠脉造影结果冠脉血流通畅,诊断应为酷似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性心肌心包炎。酷似心肌梗塞的急性心肌心包炎,起病急骤,临床较为少见,其心电图、心肌酶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若不及时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rn 治疗上一以综合治疗为主,改善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应用免疫调节剂、对症支持治疗等,必要时使用皮质激素,同时有效防治各种严重并发症也是救治中的重要环节。
  • 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右、左冠状动脉痉挛致反复晕厥的病例资料,本例患者胸闷发作时出现典型心电图ST段抬高,同时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多次心电图记录类似改变,冠脉造影检查冠脉基本正常,因此可确诊由冠脉痉挛所致变异型心绞痛,同时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长,出现低血压、意识丧失,发作后肌钙蛋白升高,考虑长时间冠脉痉挛导致了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多以阿托品及多巴胺针对症治疗,同时辅助心肺复苏术。关于变异性心绞痛的治疗,目前的观点较为统一,应予硝酸酷类药物与钙拮抗剂联合应用,本例合用大剂量合心爽和依姆多片后症状仍不能缓解,联合拜新同后症状缓解,提示严重病例合用不同类CCB可增加疗效。rn 近来有人提出,本症多为良性转归,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起病,发病期间症状严重,期间曾经建议ICD治疗预防室颤,但出院后病情始总稳定,目前随访1年半,无再次发作,能从事日常工作,结合笔者经验及复习国内数十例病案报道,无论是否合并房室阻滞、晕厥等严重症状,均预后良好,提示本病长期预后好。
  • 摘要: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2例,按其造影时首选5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5F TIG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组(n=60)和TIG组(n=52).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情况.rn 结果:TIG组冠脉造影成功率不低于Judkins组(P>0.05),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Judkins组(P<0.01),并可显著减少桡动脉痉挛等局部血管并发症.rn 结论:5F TIG造影导管可减少导管交换次数,节省耗材使用,具有缩短操作时间、有效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发生的优势,可作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器械的重要选择.
  • 摘要:目的:分析上虞市人群体重指数(BMI)及各项指标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以探讨适合人群体重指数标准.rn 方法:抽样调查上虞市各类群体(公务员、教师、农民)8814例体检资料,分析体重指数状况及各项指标,并分析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 结果:两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比较, (BMI)升高组SBP、DBP、FBG、TG、TC平均水平均高于(BMI)正常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比较, (BMI)升高组高血压患者占10.1%.高血糖患者占5.3%;其中(BMI)升高者占3.8%.糖尿病患者共505例, (BMI)升高者占5.0%.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共2265例, (BMI)升高者占14.9%.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共1798例, (BMI)升高者占15.6%.表中可见高血糖、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rn 结论:体重指数的升高能够明显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率,预防并改善体重指数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
  • 摘要:目的:缝隙连接阻滞剂可以减慢心肌的电传导速度,本研究主要观察Heptanol这种缝隙连接阻滞剂对局部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1.结扎离体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局部心肌缺血,观察不同浓度Heptanol对缺血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发现Heptanol可以明显降低由于缺血引起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缺血组45%;0.1mM组10%; 0.3mM组0;0.5mM组10; P<0.05).并可以延长QT间期和动作电位时程.2.取缺血部分心肌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检测,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主要缝隙连接蛋白Cx43及mRNA的水平.rn 结果:发现缺血心肌Cx43蛋白表达面积比正常心肌明显减少,而Heptanol可使缺血所致的Cx43的减少发生部分逆转.Cx43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水平的变化相一致.rn 结论:Heptanol可以减少由于局部缺血引起的室速和室颤发生率,并可以延长QT间期和动作电位时程.Heptanol可以部分逆转缺血引起的Cx43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
  • 摘要:目的: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不同程度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4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例,另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18例作对照,观察各组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hs-CRP浓度差异以及与冠状动脉积分、hsCRP浓度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MMP-9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测定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诊断,并可一定程度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程度,多种指标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敏感性.
  •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心绞痛患者219例,分成2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将临床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总的阳性率为58.90%,各组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率(与临床诊断相符合率)分别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6.5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0.00%,两组间阳性率相差不大.稳定型心绞痛组单支与多支病变相差不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单支病变为主.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方面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应用经验和新技术去弥补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局限性.
  • 摘要:目的:总结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120例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发生心包填塞1例,少量心包积液1例,呼吸抑制1例,迷走发反射3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水肿1例,中等量心包积液2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7.5%.结论:本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手术总体上较为安全,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相关并发症可防可治.
  • 摘要: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指导作用.rn 方法:25例房间隔(ASD)缺损适合介入封堵的病人,术中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ASD)最大直径,与测量球囊测量房间隔缺损(ASD)直径比较有无差异;指导封堵器封堵、释放等过程,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周围结构功能等情况.rn 结果:25例患者房间隔缺损直径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为20.52±1.53,球囊导管测量值为21.41±1.52,二者无明显差异(P=0.684).25例患者全部一次堵闭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各瓣膜无病理性返流或原有返流加重,上、下腔静脉回流正常.rn 结论:床边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能准确估测ASD直径,指导封堵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床边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摘要:药源性心血管病急症系指药物毒副反应、相互作用和/或应用不当等引起的急性心血管危重状态,易引起心脏性猝死,而药源性急性心肌梗死(drug-induc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DIAMI)是其中的严重类型之一.本文从药源性AMI的易患因素;发生机制;诱发药源性AMI的相关药物;以及其诊断建议和防治策略。远离成瘾物品等健康生活方式。谨慎应用易致药源性AMI药物,对服用该类药物患者加强观察和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强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检测血脂、血尿酸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强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临床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可能也是冠心病的一项危险因素,而且其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一定的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CMBs的危险因素及CMBs的发生与各级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连续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记录CMBs病灶数目、部位,及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有CMBs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CMBs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分级之间的关系.rn 结果:120例高血压患者合并CMBs41例(34.17%),每例出现1~31个不等病灶,其好发部位依次为皮质-皮质下区(46.18%)、基底节(33.09%)、丘脑(12%),脑干(6.55%),小脑(2.1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s的发生与年龄(OR=1.056,95%CI 1.001~1.113,P=0.044)、吸烟史(OR=3.121,95%CI 1.195~8.152,P=0.020)、收缩压(OR=1.040,95%CI 1.011~1.070,P=0.006)、舒张压(OR=1.055,95%CI 1.004~1.108,P=0.034)明显相关,与高血脂、糖尿病、尿酸、hs-CRP、性别、饮酒史无明显相关(P>0.05).CMBs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51(P<0.01).rn 结论:CMBs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并有一定区域分布性,以皮质-皮质下区、基底节区多见,脑干、小脑少见.CMBs的发生与年龄、血压水平、吸烟密切相关,且CMBs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
  • 摘要:本文对一例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的咳嗽病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临床上容易用想当然的疾病来解释显而易见的症状,这样会忽视其它病因。该患者咳嗽真正原因是什么,近几年的诊治过程中将其原因考虑为支气管炎,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支气管炎症原因,但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过慢的室率致左心功能不全。咳嗽、运动耐量下降、乏力感、平素无精神等症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是左心功能不全早期表现之一,这是临床上容易忽视。
  • 摘要:目的:为探讨经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性;rn 方法:分析32例经单次及多次桡动脉插管术后失败者改肱动脉入路.并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30例比较单次穿刺成功率;血管痉挛;局部红肿瘀斑;血管搏动;肢体活动:穿刺部位血肿及夹层动脉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rn 结果:32人肱动脉穿刺均获得成功,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穿刺部位血肿及血管损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方面较股动脉组明显减少;血管痉挛;血管搏动桡动脉组显著;夹层动脉瘤;迷走反射股动脉组显著;3组比较肱动脉组单次穿刺易获得成功;血管痉挛;血管搏动减弱;夹层动脉瘤;迷走反射较另2组显著轻.rn 结论:经肱动脉途径介入PCI为一可行方法,在开展桡动脉PCI术的今天,常常桡动脉途径入路失败困扰我们;桡动脉穿刺失败和前臂动脉的解剖变异是导致桡动脉途径入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穿刺失败导致的入路失败占69%,由于解剖变异导致的桡动脉入路失败占16%,其他因素(如前臂动脉痉挛、鞘管植入困难等)占15%.桡动脉自身的情况(如桡动脉发育不良、细小、狭窄以及严重迂曲等)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桡动脉直径小于2mm的患者穿刺成功率较低,这种情况常见于体型较小的女性和以往曾接受过TRI的患者;另外选择穿刺点的位置也非常重要,如果选位过于靠近桡骨茎突部,虽然血管表浅但有误穿分支血管的可能;如果选位过于靠近近心端,桡动脉的走行较深,成功穿刺桡动脉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术者在进行探讨经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性.
  • 摘要:小心脏综合征(small heart syndrome)是指心脏先天性发育不良所引起的心血管症候群,表现为轻微活动后即因心排血量相对不足而产生的头晕、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急促、易疲劳、乏力等.今结合我院最近收治的2例患者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rn 多数学者认为小心脏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心脏发育不良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性别无显著差异。其确切发病机制未明。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本综合征依据临床表现及胸片特征表现可明确诊断。对于其治疗与预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认为适当运动可逐渐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搏量,但不宜过劳或过分体力活动。中年以上患者应减少剧烈活动及情绪波动。可通过心理或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本征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随年龄的增加,发育趋于完善,有自然缓解的倾向。
  • 摘要:本文对一例右侧植入单线圈ICD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该病例是一例复杂的病例,因患者老年男性,很瘦,导致ICD植入后两次囊袋破出,临床处理非常棘手。若行左侧再次清创重置ICD已行不通。最佳处理方法是除去整套ICD系统,植入新的ICD系统。但是原ICD是双线圈ICD,上腔静脉处线圈粘连,根本无法拔除,外科创伤及风险都很大,病人也难以接受。同时考虑到目前尚没有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故经科室讨论后进行右侧橙入新的单线圈ICD系统,左侧清创,取出原ICD。n 自1990年以来,由于双线圈导线(拥有SVC线圈)是建立在ICD除颤治疗有效性的实验基础上,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治疗手段。但近年来发现,SVC线圈会增加ICD导线组成上的复杂性,同时也是导线经静脉植入失败的一个额外原因;而且SVC线圈会增加纤维组织在易损部位的活性,导致拔出困难并增加拔出时致穿孔甚至死亡的危险。来自SCD-HeFT的研究证实了在左侧植入导线,SVC线圈并不能增加输出,进行术中DFT、全因死亡率、VT/VF的首次治疗成功率比较,双线圈与单线圈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此外,B. Schulte及C.Aldo rinaldi等研究也证实双线圈电极系统并没有比单线圈电极系统更好,在测试电极导线参数和除颤Ill值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单线圈电极系统在检测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上是安全并有效的。既然双线圈ICD并没有额外的益处,并且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而单线圈电极系统不仅简单安全有效,并且能带来最低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有利于青少年。因此,现呼吁单线圈导线作为ICD植入的标准导线。本例患者因特殊原因,单线圈ICD是从右侧植入。本例植入后心室感知和除颤闭值都很理想,直流电诱颤一次,20J一次成功转窦。因此,本例病例提示从右侧植入单线圈ICD是安全有效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
  •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病例,患者因前列腺切除术入院,术后即发热、胸痛,心电图示ST-T改变,心肌坏死标志物(CK-MB及CTn-I )增高,心包积液,胸部CT疑两肺下部轻度慢性炎症(胸部CR正常),冠脉造影示多处斑块、狭窄。rn 本例发热长达2周余,最高38.70℃,全身情况良好,与广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所致发热特点不符。本例心包病变发病早,与一般炎性并发症的早期心包炎不同,表现为心包积液。本例虽有胸闷、胸痛症状、心肌酶学演变及冠脉造影的异常改变,但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始终未见Q波出现,ST段及T波改变与心包炎症改变相一致。故可诊断为急性心包炎,而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不符。患者发热达2周余,有急性心包炎表现,未经特殊处理病情自限,心包炎消失,血沉恢复正常,故病毒性心包炎可能最大。
  • 摘要:目的:探究左室主动固定电极StarFix植入的临床疗效与分析。rn 方法:选择2010年s月至2011-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9例左室被动电极植入术中,电极固定困难、发生隔神经刺激及被动电极植入失败的心衰患者,8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Ⅳ级,6男3女,9例植入CRT的慢性心衰患者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随访,行胸片、起搏器程控检查观察其电极脱位率及左室电极程控参数变化,同时观察其隔神经刺激发生率。rn 结果:9例患者因左室电极固定不佳或lOV出现隔神经刺激,使用StarFixTM4195左室主动固定电极成功放置于侧静脉或侧后静脉中远端,成功率为100%,术中测试起搏参数,lOv无隔神经刺激,在脉宽为O.5ms时阂值1.2±0.8 V,感知10.5±0.9mV。术后平均随访5.8个月,脉宽不变,左室电极闽值1.0±0.9 V,感知11.2±0.8mV。无隔神经刺激和电极脱位发生。rn 结论:CRT通过植入右房、右室及左室电极改善房室、室间及室内再同步,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成为目前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左室电极通过冠状静脉窦成功放置于左室最佳起搏部位是CRT植入术的关键。主动固定电极为左室电极放置于非前壁部位显著提高成功率,提高CRT疗效,减少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同时显著降低电极脱位率及隔神经刺激发生率,起搏参数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是一种较理想的左室电极。但是,目前对于StarFix导线拔除存在较大的争论,国外有研究指出,StarFix植入的前6个月导线拔除相对简单,亦有研究指出植入900天后仍可安全拔除,伞叶回收的不确定是否与冠状静脉内血栓形成有关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左室主动电极StarFixTM 4195主要作为左室被动电极放置失败或电极脱位后重置术的另一选择,今后可能会逐渐成为左室电极的第一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可行性.rn 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5±13)岁;随机分为经桡动脉PCI组28例,经股动脉PCI组32例.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rn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桡动脉PCI组和经股动脉PCI组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两组患者手术总时间、冠脉造影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无明显差异[(97±35)分钟比(98±33)分钟; (88±23)秒比(93±28)秒; (186±57)毫升比(185±77)毫升;P均>0.05].两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经桡动脉PCI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经股动脉PCI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天比(11±6)天; (44010±12250)元比(53068±16998)元;P均<0.05].rn 结论:经桡动脉PCI与经股动脉PCI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相似,而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桡动脉可作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PCI的首选血管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引起了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增加,本文对我院2004~2010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消化道出血的1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11月至2010年6月住我院共收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48岁~83岁(平均68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2.7天.十一例患者中有6例为心肌梗死,5例为心绞痛.6例患者冠脉3支病变,2支病变者2例,单支病变者3例.11例患者共植入14枚药物涂层支架.rn 虽然双联抗血小板患者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助于降低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但介入医生选择金属裸支架还是药物支架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如高龄、既往消化道出血史、肾衰、近期将行外科手术者等)可能更为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选择13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66例采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B组66例则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周为一疗程,对合并症状(高血压高血糖等)及时给予相同措施处理.rn 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观察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rn 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能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及白三烯B4 (LTB4)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关系,观察LTB4对巨噬细胞表达EMMPRIN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例人冠状动脉标本EMMPRIN表达,用不同浓度LTB4及其抑制剂U75302干预THP-1源性巨噬细胞,以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EMMPRIN蛋白表达.rn 结果:免疫组化提示EMMPRIN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巨噬细胞密集处及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中呈阳性表达.通过细胞实验发现,在THP-1源性巨噬细胞中EMMPRIN蛋白表达呈LTB4浓度依赖性;LTB4受体拮抗剂U75302预干预后,EMMPR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0<0.05),亦呈浓度依赖性.rn 结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增生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达EMMPRIN; LTB4能刺激巨噬细胞表达EMMPRIN,其抑制剂U75302能阻断该作用.提示LTB4可能通过刺激EMMPRIN表达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过程,为ACS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是否能影响MMP-2的表达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并探讨其可能机制.rn 方法:16只7周龄雄性LDL受体基因缺陷小鼠(LDL Receptor deficient mice,LDLR-/-),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随机分为二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2周后处死小鼠,苏丹Ⅳ染色观察主动脉大体标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H&E染色观察主动脉窦部切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oxLDL,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主动脉弓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活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动脉窦部MMP-2的表达情况.rn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小鼠主动脉大体标本和主动脉窦部切片的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分别减少了80%和74.11%;同时瑞舒伐他汀组的血浆TC、TG、LDL-C、oxLDL水平分别下降了55.19%,35.13%,64.39%,41.68%;明胶酶谱法显示瑞舒伐他汀组小鼠主动脉弓处MMP-2和MMP-9的活性分别降低了42.03%和35.2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组小鼠主动脉窦部MMP-2表达减少了45.49%.尽管瑞舒伐他汀组小鼠的血浆HDL-C,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HDL-C/TC的比率在瑞舒伐他汀组是明显上升的.rn 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抑制LDL受体基因缺陷小鼠MMP-2、MMP-9的表达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这可能是瑞舒伐他汀能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之一并可能使冠心病的治疗获益.
  •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培养3天后,用培养液洗去未贴壁细胞,得到的贴壁细胞继续培养.培养至第6天,收集贴壁细胞用不含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细胞来证实培养细胞的内皮属性,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以鉴定EPCs.将培养24h后的细胞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组(含0.05mg/ml Ox-LDL)、银杏内酯B 0.05mg/ml保护组、银杏内酯B 0.1 mg/ml保护组.干预24 h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观察EPCs的活力;并取各组细胞裂解液用SOD、MDA试剂盒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rn 结果: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与Ox-LDL共同孵育24h后,细胞CCK8试剂盒OD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银杏内酯B保护各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Ox-LDL损伤组的细胞裂解液SOD含量(U/ml)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nmol/ml)明显升高(P<0.01),在银杏内酯B不同浓度与Ox-LDL共同干预24h后,与单纯Ox-LDL损伤组比较,细胞裂解液SOD含量明显增高(P<0.01),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同时银杏内酯B保护各组的细胞裂解液MDA含量较Ox-LDL组明显降低(P<0.01).rn 结论:银杏内酯B对Ox-LDL诱导的EPCs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了该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有关.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PR段电交替、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病例,该患者入院后给心电监护,有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经多种药物、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及人工心肺复苏治疗,能终止尖端扭转型室过性心动过速,但不能预防复发,经家属及病人同意,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及补钾补镁等治疗,病情稳定3天后,植入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随访2年病情稳定,无心动过速复发。rn 尖端扭转型室过性心动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室速发生时的QRS波尖端围绕基线发生扭转。临床上更多见的是心动过缓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本例虽然有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心房率107次/分,心室率72次/分,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病情不能控制,紧急行右心室临时起搏(频率70次/分)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满意控制,且随访2年病情控制良好。再次证明心室起搏治疗,能显著缩短QT/QTc间期,增加心肌复极一致性,预防控制Tdp的发生。
  • 摘要:我们在国内首例报道急性机械性主动脉瓣失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这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既往有人工机械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史,此次因突发胸痛伴心源性休克入院,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压低伴T波倒置,aVR导联ST段抬高,酷似急性左主干病变表现,但急诊冠脉造影正常,心超提示重度主动脉瓣返流,急诊换瓣术中发现机械瓣下血管翳环形增生,阻碍机械瓣的关闭.因此,对于有主动脉瓣置换术史,胸痛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电图表现类似左主干的患者,需高度怀疑急性机械性主动脉瓣失功.rn 急性人工机械性主动脉瓣膜失功是少见而又严重的机械并发症,急性血栓形成和血管豁增生是急性发病的主要原因,需要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对于临床表现为胸痛伴随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电图酷似左主干病变,而既往又有机械性主动脉瓣置换术史的患者,需要提高警惕,高度怀疑急性机械性主动脉瓣失功;对于血管翁形成的患者,早期瓣膜置换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对1例VVI起搏术后顽固性心衰成功升级为CR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保持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先决条件,也是起搏心律影响心功能的两个重要因素。左室游离壁刺激的CRT装置能更明显地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因此,2010年ACC指南亦指出对于需要长期右室起搏,伴有严重心室失同步,NYHA III的心衰患者,不论QRS时限宽窄,升级为双室起搏可以使患者临床获益。
  • 摘要:本文对一例反复发作的严重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冠脉痉挛可能导致各种心血管事件,甚至碎死,已屡见报道。胸痛症状可反复发作,持续时间多短暂,但也可持续较长时间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与冠脉的高反应性及高敏感性有关。内皮功能损伤是重要原因,可能与吸烟、精神以及过重体力负荷等有有关,而导致儿茶酚胺增加、血栓素A2和血小板粘附性增加,前列腺素下降,血小板活化而造成血栓形成和急性心肌梗死。去除诱因以及服用非二氢毗陡类钙离子拮抗剂是主要治疗方法。rn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经冠脉造影明确为严重的多支冠脉广泛痉挛所致。病因不明。经强化的非二氢毗睫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且反复发作,并且因冠脉痉挛并发阿斯综合症,属于严重的冠脉痉挛。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途径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名,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等的发生.rn 结果:试验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分钟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h,4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 摘要:目的:对我院就诊的3例Brugada综合征家系进行普查,研究发病情况及临床心电图特点.方法:采集患者家系成员相关病史,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所采集的心电图J点(波)及ST-T形态.结果:3例患者均有直系亲属不明原因猝死,1例直系亲属心电图符合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结论:Brugada综合征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男性多发,心电图呈右胸导联(V1-3)J点(波)抬高≥0.20mV,T波负向,ST-T形态呈下斜型,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易恶化为心室颤动.ICD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疗措施.
  • 摘要: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己成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某些心律失常的标准治疗方法。房室传导阻滞为其中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出现于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改良时或左前、中间隔部旁路消融时,左侧游离壁旁路消融损伤希氏束者罕见。本文报道左侧游离壁旁路消融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并结合左侧旁路消融致房室传导阻滞,探讨左侧旁路消融如何避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措施。本文列举了本例患者具体标测和消融方法。rn 消融结果:患者术后心电图提示室内传导阻滞,术后12小时内心电监护提示先后出现阵发性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激素等药物后效果不佳,术后次日凌晨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 1传导、9: 1传导),行起搏器治疗.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名76岁男性患者,有12年高血压病史,2007年1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近中段分别植入CYPHER 3.0×33mm和ENDEAVOR3.0×30mm支架各一枚,2011年11月因突发胸闷不适2天再次入院,心电图示胸前导联V1-V3 T波正负双向,V4-6T波低平。肌钙蛋白7.02ng/ml;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CYPHER支架内90%的偏心性狭窄病变.于LAD病变节段植入第二代药物支架XIENCE V3.5×23mm,并再次IVUS检查示支架贴壁和扩张良好。术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临床随访。rn 第一代药物支架在显著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同时,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药物支架植入后支架节段血管的不全或异质性愈合一直是药物支架血栓形成的研究焦点。 本例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3年10月后,经IVUS和OCT检查证实支架内膜发生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包括纤维,钙化和脂质斑块形成,其中薄纤维帽脂质易损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可能是导致患者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原因。对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后内膜新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有人推测和第一代药物支架植入后内皮延迟愈合,更易发生脂蛋白浸润和分子勃附有关。本例患者的处理采用植入第二代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是否能防止支架内膜再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23岁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出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等强化药物治疗,并予定期随访。讨论了年轻心梗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预后,年轻心梗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OCT与IVUS检查对于本例诊断的作用。rn 本例患者为23岁男性,于剧烈活动(盛夏烈日下打篮球)、大量出汗时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向左肩放射,持续不缓解,其心绞痛症状及之后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动态变化遥符合典型的急性前壁心梗的临床表现,而冠脉造影则提示前降支近中段大量血栓,经过血栓抽吸、血运重建及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心功能的客观指标获得快速的改善,病情好转迅速,6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活动耐量轻度减退,而胸闷胸痛症状未再发作,亦未再次入院治疗。rn 在目前阶段,对于不同冠脉病变需要恰当选择合适的冠脉内检查手段,才能对于冠脉内病变特点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对于处理策略的选择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结合本例患者,采取OCT联合IVLJS检查最终明确:前降支近段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单纯依靠冠脉造影获得血管解剖信息,从而指导PCI术已经远远不够,更希望能通过明确区分各种冠脉内病变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PCI术或抗栓药物治疗,并且有理由相信很多时候不是冠脉的狭窄程度,而是冠脉内病变性质更多地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诊疗的病例,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以及闭塞。rn 本例以持续顽固高血压首诊,年仅17岁,同时伴有上腹部血管杂音,主动脉+选择性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腹主动脉、肾动脉狭窄,其中左肾动脉狭窄90%,诊断为混合型多发性大动脉炎,其中顽固性高血压主要由左肾动脉严重狭窄所致。多发性大动脉炎本身并不是支架置入的绝对适应证,但由于左肾动脉严重狭窄,不解决狭窄将导致左肾缺血坏死和高血压难以控制,所以多次复查血沉、CRP、免疫指标后明确为多发性大动脉炎静止期,选择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 摘要:本文列举了一例镜像右位心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病例。该例患者行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后起搏器工作状态正常,X线正、侧位胸片(图3, 4)示电极导线位置良好而出院。镜像右位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心脏结构功能多正常,常因获得性心脏病或非心脏疾病就诊而被发现。本例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体会是:术前充分了解其解剖学异常以便确定电极导线入径和走行;放置电极一定要正位和侧位相结合,尤其是右室电极在正位下电极头端未达心脏右缘,不易判断其位置和张力,如盲目推送易致机械损伤;起搏心电图亦需校正以免对电极位置误判。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是一个炎症介导和免疫反应的过程,研究显示只有少数急性冠心病事件由临界性冠脉狭窄导致,大多数致命的急性冠心病事件与易损斑块的破裂密切相关,临床上许多通过形态学特点鉴别易损斑块的检查技术应运而生,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显像等就是其中发展迅速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依据支持的检查技术,在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血流储备分数评估系统则从生理功能这一角度出发,评估冠脉病变对心肌供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介入治疗和评估预后.rn 近年来,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为实现对易损斑块的危险分层及目标治疗,有效预警冠脉特殊病变的血栓形成风险,改善介入治疗的预后,从而减少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对一例CRT左室双阴极起搏电极植入病例进行阐述及讨论,该患者为76岁女性,因反复劳累后出现胸闷气急2年,再发伴夜间不能平卧1周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1年。对其进行各种检查,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III级、高血压病、II型糖尿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行CRT-P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心电图示:双心室起搏,QRS波150ms。rn CRT是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左室电极的成功置入是CRT手术的关键步骤。本病例术中逆行CS造影发现患者靶血管前侧静脉中远段较为细小,初次选择Medtronic左室单极电极(4193头端电极直径5.4Fr ),仅能置于前侧静脉近段,固定不稳定且起搏闽值不佳。改用双阴极电极(4196头端电极直径4.6Fr,环状电极直径5.1Fr),电极头端可达前侧静脉中段,位置稳定,起搏闽值理想。双阴极电极具有良好的跟踪性,更易放置于细小静脉到达理想位点且显著降低隔神经刺激的发生率。 目前,左室电极的植入主要存在冠状静脉解剖变异、隔神经刺激以及左室电极脱位三大难题。
  •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或多种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无控制的持续增殖,逐步取代骨髓并经血液侵润至全身组织及器官。但由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血管壁,并释放促凝物质,促使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少见。本文对我院收治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病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反复骨痛10余天,加重伴发热2天,于2010.8.11入住我院血液科。既往史,患者有血糖偏高史10余年,未服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诊断结果: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治疗上予硝酸甘油针扩血管,阿托伐他汀片稳定血管内皮,曲美他嗦营养心肌,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头抱呱酮舒巴坦针预防感染,轻基脉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输新鲜血浆、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疼痛症状缓解,胸闷气促改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白细胞回落,情况较前好转。患者家属为进一步化疗,要求致外院就诊,予出院。rn 本例患者通过扩血管,营养心肌,降低心脏负荷,保护血管内皮,补充血小板、血浆,小剂量羟基脲抑制白血病细胞增值等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故笔者认为对白血病合并急性心梗的患者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希望能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专家网络跟踪临床指导"的培训模式对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rn 方法:2007年12月,对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55名社区医生进行高血压临床知识和病例诊治能力的基线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对干预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采用知识培训结合网络指导的新模式进行三年的全程跟踪指导;对照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仍用常规集中授课培训模式.3年后,对两区参加调查医院的社区医生进行培训后问卷调查,并对两种模式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rn 结果:干预组社区医生运用专家网络跟踪指导模式培训后高血压的知识和病例诊治能力均明显提高,平均总分由47.3提高到78.1 (P <0.05),提高了65.1%.对照组医生在常规集中授课培训模式下高血压的知识和病例诊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干预区.rn 结论:"专家网络跟踪指导"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因此,有效地改善培训模式是提高社区医生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 摘要:目的:验证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是否能够预防和逆转心房颤动以及房颤诱导的心房重构。rn 方法:33条雄性犬分为5组,每条犬均接受刺激仪同时对双侧迷走神经进行连续的高频率刺激,频率为20HZ,脉宽为0.1 ms。刺激时能引起窦性心率下降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最低电压定义为闺值电压。低强度刺激则定义为闭值强度的50%或90%。实验组1(n=7):实验犬接受6个小时的心房快速起搏,从第4个小时起同时进行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在基线和每个小时末均通过程序刺激测量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诱发窗口(WOV)。实验组2(n=4):实验犬同时接受6个小时的心房快速起搏和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也在基线和每个小时末测量ERP和WOV。对照组(n=3):仅进行3个小时的LL-VNS而不进行心房快速起搏,在每小时末进行ERP和WOV的检测。实验组3 (n=10):实验犬接受3个小时的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在基线和3小时末将浓度为l OmM乙酞胆碱注射入心房的右前神经丛并诱发持续性房颤,测量各自的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周长。实验组4 (n=9):基本实验步骤同实验组3,但在在基线和每小时末将浓度为1OmM乙酞胆碱滴在右心耳表面诱发持续性房颤,并测量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周长。rn 结果:实验组1:在单独进行心房快速起搏的前3个小时,心房的ERP和WOV进行性缩短,但随着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的加入,这种趋势被抑制和逆转,在第6个小时时,ERP和WOV回到了基线水平。实验组2:6个小时后ERP和WOV没有发生任何改变(P>0.05)。实验组3和实验组4:经过3个小时的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房颤的持续时间和房颤的平均周长同基线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低强度颈迷走神经干刺激能够预防和逆转心房快速起搏所引起的心房重构,同时也能够抑制迷走神经高度兴奋所诱发的房颤,这可能与心脏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被抑制有关。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一例指引导管未到位时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导线的病例,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该患者为中年女性,对其进行临床诊断以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诊断结果对其进行CRT-D安置术,第一次送入的PTCA导丝是软的BMW导丝,顺利抵达侧静脉远端,撤去SF Radial TIG造影导管,沿导丝送入起搏导线,但未能过冠状静脉窦一侧静脉转弯,换用较硬的PTCA导丝(Miracle3)后起搏导线顺利到位,测得各参数皆符合要求。rn CRT-D或CRT安置术中的难点主要在于心脏静脉起搏导线的安置,随着接受此类手术患者的增多,必然会遇到像本例一样指引导管不能进入冠状静脉窦的情况。指引导管不能进入冠状静脉窦主要带来如下二点困难:1、心脏静脉造影的困难,因为常见的心脏静脉造影是漂浮导管沿指引导管入冠状静脉窦进行的;2、起搏导线抵达靶心脏静脉的困难,因为指引导管缺乏后坐力。如术中遇到指引导管不能进入冠状静脉窦这种情况,本例的经验值得一试。心脏静脉造影的困难可通过Radial TIG造影导管、PTCA导丝的介入得到解决,即用Radial TIG造影导管代替电生理导管进入冠状静脉窦,PTCA导丝沿Radial TIG造影导管进入冠状静脉窦,漂浮导管沿PTCA导丝进入冠状静脉窦。起搏导管抵达靶心脏静脉的困难可通过使用较硬的PTCA导丝,甚或二导丝、三导丝以增加支撑力来解决。至于说本例省去心脏静脉造影步骤,不值得推广,且前提必须是术者具有丰富的PTCA经验、高超的操控PTCA导丝技巧和熟知心脏静脉的解剖。
  • 摘要:目的:探讨在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是否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及可能机制.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成单纯高脂饲料加假手术组(对照组)和高脂饲料加颈动脉空气干燥术组(手术组),实验9周后测定家兔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BRS),处死后取病理,测量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来观察并比较两组间颈动脉、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无差别.结果:B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均高于A组,同时B组的BRS较A组明显减弱.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了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而BRS的减弱可能是参与上述变化的机制之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