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ABCD2评分

ABCD2评分

ABCD2评分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23537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ABCD2评分的相关文献由683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伟曼、王丽、靳丽丽等。

ABCD2评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3537 占比:99.94%

总计:423781篇

ABCD2评分—发文趋势图

ABCD2评分

-研究学者

  • 任伟曼
  • 王丽
  • 靳丽丽
  • 付志新
  • 刘宏顺
  • 张津华
  • 李建军
  • 李江坤
  • 李维帅
  • 王黎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丽; 唐旭; 杨月君; 刘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TIA不同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分析ABCD2评分与血清PAF相关性及二者联合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危险分层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2、7 d)。结果观察组ABCD2评分(5.03±0.34)分、血清PAF水平(252.67±37.15)ng/L高于对照组(3.21±0.38)分、(144.23±22.13)ng/L(P10~20 min、>20 min)病人ABCD2评分[(4.48±0.32)分比(5.12±0.35)分比(5.79±0.28)分]、血清PAF水平[(219.32±40.69)ng/L比(258.16±38.25)ng/L比(298.68±41.31)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次)病人ABCD2评分[(4.52±0.37)分比(5.04±0.32)分比(5.90±0.24)分]、血清PAF水平[(225.67±39.25)ng/L比(247.98±42.76)ng/L比(295.72±40.83)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与血清PAF水平呈正相关(r=0.455,P=0.003);ABCD2评分结合血清PAF水平对TIA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随危险程度增加,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不断增加(P<0.05)。结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病人中呈异常高表达,二者联合有望成为诊断TIA进展为脑梗死、判断危险分层、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降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 曾敏; 龚细礼; 刘洋
    • 摘要: 目的 研究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探讨ABCD2评分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该院211例以急性眩晕为唯一主诉的住院患者,分为后循环缺血组和非后循环缺血组,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史、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ABCD2评分等指标,绘制ROC曲线,统计后循环缺血组血管影像学结果。结果 2组间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it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和高血压与后循环缺血呈正相关(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预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AUC为0.802,95%CI 0.743~0.860,cut-off值2.5分。后循环缺血组病变血管部位以后循环血管为主,也可见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等部位。结论 年龄、性别和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2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 吴延佳; 李毓新; 吉智; 刘利宁; 范秀博
    • 摘要: 目的分析ABCD^(2)评分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ABCD^(2)评分,并行Fib检测后入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6个月。根据患者在随访观察期内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57例),对两组患者入组时的ABCD2评分及Fib水平进行组间比较。以入组后6个月内发生脑梗为金标准,分别以ABCD^(2)评分和Fib水平为检验变量,以脑梗死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以ROC曲线上最左侧拐点为临界值,ABCD^(2)评分和Fib判断近期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5.97分、4.12 g/L,以入组后6个月发生脑梗死为阳性金标准,采用检验四格表对ABCD^(2)评分和Fib水平以及二者联合预测近期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计算,比较三种预测方案的价值。结果脑梗死组患者ABCD^(2)评分较非脑梗死组患者高,Fib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近期脑梗死20例,Fib预测TIA患者脑梗死为21例,ABCD^(2)评分和Fib联合预测TIA患者并发脑梗死22例。ABCD^(2)评分和Fib联合预测TIA并发脑梗死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单一ABCD^(2)评分和Fib预测方案。结论TIA患者近期脑梗死率较高,可通过ABCD^(2)评分和Fib水平对患者近期脑梗死风险进行初步预测,为患者临床治疗及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赵永; 常明则; 张格娟; 王圆圆; 韩军良
    • 摘要: 目的归纳分析急性孤立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探讨快速识别孤立性血管性眩晕(isolated vascular vertigo,IVV)的有效指标。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急诊的急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均由神经内科眩晕亚专业主治医师完成神经耳科学查体、ABCD2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疑诊IVV等中枢病变的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MRI扫描且必要时复查。结果共纳入179例急性孤立性眩晕,其中IVV29例,占全部病因的16.2%。IVV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11.1岁,显著高于首发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组41.8±12.6岁、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组45.1±10.9岁、首发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MD)组49.6±13.5岁(P<0.01)。IVV患者ABCD2评分3.6±1.1分和ESRS评分2.8±1.2分均明显分别高于VN组2.0±0.8分、1.8±1.0分(P<0.01)、首发VM组1.8±0.8分、1.7±1.1分(P<0.01)、首发MD组1.7±0.9分、1.6±0.7分(P<0.01)。IVV组水平自发性眼震37.9%,明显低于VN组88.4%(P<0.01),高于首发VM组12.0%(P<0.05);IVV组凝视诱发性眼震、水平平滑跟踪、扫视试验、眼球反向偏斜的阳性率分别为51.7%、76.8%、79.3%和35.0%,分别明显高于VN组0%、11.6%、0%、2.9%(P<0.01),首发VM组8.0%、8.0%、12.0%、4.0%(P<0.01),首发MD组6.7%、6.7%、0%、0%(P<0.01);IVV组甩头试验阳性率13.8%,明显低于VN组91.3%(P<0.01);IVV组头颅核磁DWI早期阴性2例,阳性27例。结论急性孤立性血管性眩晕较为常见,患者ABCD2评分≥4和(或)ESRS≥3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原因的孤立性眩晕,甩头试验通常阴性,大多数患者出现凝视诱发性眼震、水平平滑跟踪异常、扫视异常,疾病早期少数患者的头颅核磁阴性。
    • 曹爽; 赵璐; 裴璐璐; 杨书祥; 高远; 方慧; 孙石磊; 吴军; 宋波; 许予明
    • 摘要: 目的 评估基于神经影像特征的综合卒中复发模型(comprehensive stroke recurrence model,CSR)在短暂症状伴梗死(transient symptoms with infarction,TSI)人群中预测短期和长期卒中风险的能力,并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卒中风险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TIA数据库。收集数据库中TSI(MRIDWI序列显示弥散受限)患者的基线特征,评定ABCD^(2)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strokeriskscore,ESRS),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颅MRI结果进行CSR评分。于TSI后7 d、1年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缺血性卒中。绘制ABCD^(2)、ESRS和CSR评分预测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计算不同评分的AUC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TSI患者441例,平均57.5±11.9岁,女性153例(34.7%)。CSR评分(AUC 0.688,95%CI 0.642~0.731)对TSI后1年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579,95%CI 0.531~0.625,P=0.014)和ESRS(AUC 0.580,95%CI 0.532~0.626,P=0.011)。结论 与基于临床危险因素的评分如ABCD^(2)、ESRS相比,CSR评分对TSI患者的长期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王红梅; 王春燕; 张慎和
    •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ABCD2评分、D-二聚体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5月衡水市中医医院诊治的21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TIA患者90 d内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n=62)和未卒中组(n=154)。比较未卒中组、卒中组TIA患者临床资料及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分析DTI参数及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评估价值;分析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病史占比、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为79.03%、(5.23±1.74)分、(1.85±0.62)mg/L,均高于未卒中组[52.60%、(2.79±0.93)分、(1.01±0.34)mg/L],卒中组TIA患者FA为0.16±0.05,低于未卒中组(0.28±0.09),两组梗死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参数FA、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60、0.878,且FA、ABCD2评分、D-二聚体联合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AUC为0.960,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94.2%。高血压病史、单发/多发脑梗死、ABCD2评分、D-二聚体是影响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OR=2.254,95%CI:1.488~3.415;OR=2.181,95%CI:1.468~3.240;OR=2.567,95%CI:1.620~4.069;OR=2.644,95%CI:1.617~4.324;OR=2.473,95%CI:1.585~3.859,P<0.05),FA是影响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保护因素(OR=0.609,95%CI:0.499~0.744,P<0.05)。结论发生卒中的TIA患者DTI参数FA较低,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高,DTI参数FA联合ABCD2评分、血清D-二聚体可有效提高预测TIA患者90 d内发生卒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了一定参考。
    • 周科; 王力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于发病后24 h内行MR-PWI检查及ABCD2评分。随访发病后7 d内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例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ABCD2联合PWI与TIA后继发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比较预测价值。结果105例患者中31例7 d内出现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9.5%。ABCD2评分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阳性组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联合PWI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D2评分、PWI(+)、颅内动脉病变史是TIA后7 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BCD2联合PWI预测TIA进展风险的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69.8%、86.3%。结论 ABCD2联合PWI能够有效预测TIA后继发性脑梗死的风险,其灵敏度高,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 邱波; 王新正; 吉家银; 方进智; 张周芳; 吴志清
    • 摘要: 目的探讨头颈部CTA联合ABCD2评分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ABCD2评分、头颈部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对患者的脑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为100%;利用CTA进行检查发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53例,检出率为77.94%,明显低于DSA检出率(P0.05)。结论单独应用CTA以及ABCD2评分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检测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CTA以及ABCD2评分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诊断价值更高,且其检出率与DSA进行对比差异不大,值得推广。
    • 曹莉梅; 蒋宾; 廖远高
    • 摘要: 目的 讨血清白介素-6(IL-6)联合ABCD2评分诊断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收治的120例孤立性眩晕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脑梗死25例(梗死组),未发生脑梗死95例(对照组).检测血清IL-6水平,采集临床资料进行ABCD2评分,分析血清IL-6水平、ABCD2评分与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以及IL-6、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梗死组血清IL-6水平、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椎基底动脉狭窄/发育不良、高血清IL-6水平和ABCD2评分是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水平、ABCD2评分、联合IL-6和ABCD2评分预测孤立性眩晕并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95%CI: 0.595~0.838)、0.710(95%CI:0.596 ~ 0.823)、0.936(95%CI: 0.883 ~ 0.988),灵敏度分别为72.00%、64.00%、88.00%,特异度分别为72.63%、68.42%、93.68%,约登指数分别为0.45、0.32、0.82.结论 血清IL-6水平、ABCD2评分升高与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密切相关,联合IL-6和ABCD2评分可为孤立性眩晕并发脑梗死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 靳丽丽; 任伟曼
    • 摘要: 目的 探究头昏患者应用ABCD2评分结合ESRS评分在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样本为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神经内科因头晕就诊的262例患者,为诊断患者是否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选用ABCD2评分、ESRS评分量表进行测定,依据内部具体的分值将患者分为三个组别,即低危、中危、高危,统计每个组别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结果 262例头晕患者经ABCD2评分、ESRS评分进行预测后,发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结论 头昏属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症状表现之一,ABCD2评分结合ESRS评分可以用来预测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其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ABCD2评分、ESRS评分情况成正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