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射频导管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42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3466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等;射频导管消融的相关文献由106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加锋、张澍、林佳选等。

射频导管消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3466 占比:99.50%

总计:83887篇

射频导管消融—发文趋势图

射频导管消融

-研究学者

  • 林加锋
  • 张澍
  • 林佳选
  • 陈明龙
  • 王祖禄
  • 曹克将
  • 马坚
  • 杨兵
  • 梁延春
  • 韩雅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施姣姣; 颜清; 杨沭; 郦明芳; 陈明龙; 居维竹; 季玲
    • 摘要: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分为三组:华法林组86例、达比加群酯组51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21例。分析患者房间隔穿刺后首剂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First-ACT达标率)、穿间隔后1 h 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比较三组间基础ACT值、First-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ACT首次达标耗时、术中肝素总量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基础ACT结果:华法林组最接近有效范围,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参考体重和ACT监测给予肝素的术中抗凝策略因未考虑不同术前抗凝药物对基础ACT的影响而存在缺陷。该策略下达比加群酯抗凝的房颤患者术中整体ACT达标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提示该群体围术期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潜在风险增高,应考虑适当增加首剂肝素量以提高该组围术期抗凝效果。
    • 蔡迟; 王靖; 张妮潇; 黄灏; 孙旭; 华伟; 楚建民; 张澍
    • 摘要: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扑动比例较高,而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较低(P<0.05)。青年组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比例较高,而左心房后壁BOX线性消融比例较低(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vs.2.7%,P=0.513)。平均随访(26.5±10.9)个月,青年组房颤单次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87.2%vs.75.0%,P=0.030)。青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vs.85.7%,P=0.754)。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成功率较高,且青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
    • 刘依雯; 刘启功
    • 摘要: 先天性长QT综合征比较少见,可继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甚至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而危及生命,属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室速比较常见,预后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猝死风险。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先天性长QT综合征合并其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容易漏诊。本文介绍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合并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室速的病例。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
    • 葛南南; 胡晓晟; 陈瑶; 周冬辰
    • 摘要: 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5月11日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行左心房自主神经节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1例。本例患者晕厥反复发作,行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出现晕厥症状发作,窦性停搏约7 s,予以胸外按压后恢复意识。后予以左心房自主神经节消融,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 周法光; 常栋; 万兴才; 吕佳蓝; 邓英建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因持续性心房颤动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15例。根据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心力衰竭组(n=123)和对照组(n=9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消融情况、术后随访情况、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心力衰竭组女性占比、年龄及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平均心室率、肌酐(C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于对照组,术前TC、T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术前左心室内径(LVD)、左心房内径(LAD)大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应用伊布利特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组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非计划再住院、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2,P=0.27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不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心力衰竭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术后中长期预后无不良影响,临床上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按照现有指南要求,及时采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 齐欣; 杨晨光; 赵鑫龙; 张瑞生; 杨杰孚; 汪芳
    • 摘要: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左心房僵硬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出现的可能原因,预防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 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出现左心房僵硬综合征的患者,搜集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射频消融术式等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内是否再住院及房颤复发等情况.结果 281 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中,5 例出现急性左心房僵硬综合征的表现,年龄均≥75 岁,其中男2例.术后均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X线胸片示肺水肿,血脑钠肽均>150 pg/ml,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收缩压33~77 mmHg(1 mmHg=0.133 kPa),出现时间为术后1~3 d.经利尿等对症治疗,均于1 周内好转.平均随访12个月,均无再住院事件发生.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左心房僵硬综合征有一定的发生率,但经过适当治疗恢复良好,长期预后亦较好.
    • 肖莉莉; 寇红菊; 李秀云; 吴道珠; 宋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动心肌运动定量(aCMQ)技术评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s)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频发PVCs患者26例为观察组,根据病程分为≤1年、>1年患者,各13例.并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取两组对象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E峰速度和心房收缩期A峰速度比值(E/A)、二尖瓣舒张早期E峰速度与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及室间隔)舒张早期平均e峰速度比值(E/e);并运用aCMQ技术获取两腔心纵向应变(AP2LS)、三腔心纵向应变(AP3LS)、四腔心纵向应变(AP4LS)及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心室短轴基底段环向应变(SAXBCS)、短轴中间段环向应变(SAXMCS)、短轴心尖段环向应变(SAXACS)及整体环向应变(LVGCS),进行分析比较.观察组射频导管消融术后6个月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观察组术前与对照组LVIDd、LVE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LVIDd、LVE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AP3LS、AP4LS、LVGL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患者术前与术后AP4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MQ技术能发现频发PVCs早期隐匿性的心功能的改变,LVGLS、AP2LS、SAXMCS是较敏感可靠的评价指标.
    • 王鹏; 沈利水; 吴灵敏; 郑黎晖; 陈刚; 牛国栋; 姚焰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PH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或)预激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PHAP患者69例.男性47例(68.1%),平均年龄(32.1±18.3)岁.通过穿刺股静脉途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PHAP引起的AVRT或心室预激后,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PHAP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期间精确记录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结果:69例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即刻成功率97.1%(67/69),2例因合并三度房室阻滞(房室旁路是唯一的前传通路)而放弃手术.除1例在射频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外,术中和术后长期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中位透视时间为112(0,781)s,中位辐射剂量为2.24(0,16.2)mGy.14例(20.3%)患者全程通过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了电极放置、旁路标测及消融,实现了零射线操作.中位随访期30(12~45)个月,有2例复发,远期随访成功率97.0%(63/67).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放电时间及消融功率等因素与长期预后无关.结论: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下,对PHAP进行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且长期预后良好.该技术可有效的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电离辐射损害降至极低水平.
    • 卢文杰; 邱春光; 潘亮; 王玺; 陈晓杰; 陈英伟; 李然; 韩战营; 秦小飞; 孙国举
    • 摘要: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NACI)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6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BA组(n=133)与RFCA组(n=134).术前和术后24 h内行头颅3.0T MRI检查,记录基线、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房颤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进行1年临床随访,记录房颤复发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BA组和RFCA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相似,消融术后NACI(15.04%vs.12.69%)和1年房颤复发率(24.19%vs.25.95%)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OR=3.113,95%CI:1.444~6.714)、术中电转复(OR=3.148,95%CI:1.399~7.138)和手术时间(OR=1.027,95%CI:1.005~1.050)均是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CBA和RFCA术后NACI的发生率相似,术后出现NACI的患者预后不良.
    • 高贝贝; 卞王露; 李承宗; 李菲; 胡晓芹; 葛力萁; 张超群; 王志荣
    •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其可能的风险预测评估方法.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53例.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环肺静脉电隔离后行窦性心律下左房基质标测,平均随访16(12,21)个月,明确有无房颤复发,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复发危险因素及预测复发风险.结果 14例(26.42%)患者房颤复发.复发组较成功组平均P波时限(mPWD)显著延长(P<0.01),左房平均电压(mLAV)显著降低(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WD及mLAV均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mPWD及mLAV指标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预测房颤复发风险,AUC=0.90(95%CI 0.80~0.99,P<0.01),预测P值截点值为0.41,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86、0.949.结论 P波时限及左房电压可有效预测持续性房颤单次射频消融后的复发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