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
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

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9-19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防治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研究是一个涉及病因学、病理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治疗学的综合研究,它关系到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动脉粥样心血管病(ASCVD)的全局性治疗。行为及生物学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疾病的持续或复发又可以形成新一轮的行为和生物学因素变化,由此“行为及生物学因素--疾病发生、持续或复发”形成一个病因链。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即是心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当前尽管ASVCD的深层次病因还未清楚,但其致病因素或是危险因素已经十分明确,其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吸烟、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过多血小板聚集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基础。目前CHD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迅速发展,CHD相关基因的定位与识别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 摘要:医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治病救人,提高疗效。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及疾病,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二者必然有相通、甚至有相同之处。医学研究的对象本无中西之分,中医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可能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事实上,外国研究者已经用西医药学方法之“网”,捉去了我们中医药学的许多“鱼”。我们要主动借用并善于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医学,因此就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原则。爱因斯坦说:“不管你们喜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事实上,外国研究者已经用西医药学方法之“网”,捉去了我们中医药学的许多“鱼”。我们要主动借用并善于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来研究中医学。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疾病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现象。比如心力衰竭病因的变化,从过去的以风湿性心脏疾病为主向现在的以冠心病为主转变。如何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研究的成败与科研工作者选题和设计实验的好坏息息相关。那么科研工作者如何进行选题,又如何设计实验,实现自己的科学构想呢?
  • 摘要:目的:了解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三所三级甲等中医院,收治入院的心力衰竭(CHF)患者。建立临床调查表(CRF)及ACCESS数据库;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填表培训,模拟填表进行一致性检验,查阅病历填写CRF,将各医院填写完毕的CRF统一回收、整理、检查数据;统一培训录入人员,完成数据录入,课题组专家审核数据后封存CRF,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155例,男性80例,女性75例,平均年龄为71.11岁。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显示,CHF患者中证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前4位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其中气虚证出现在82.5%的CHF。患者中。临床实际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显示,155例CHF患者中共出现63种证型,其中只出现一次的有47种证型,而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仅有4种证型,重复率均较低。分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研究显示:心衰患者以虚实夹杂居多。从水饮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痰阻证、阳虚证到气滞证,LVEF值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从水饮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痰阻证、血瘀证、阴虚证到血虚证,LVDd呈现依次减小的趋势,水饮证和气虚证在LVEF和LVDd都列于左室功能较差的位置。按分类证型研究,有气虚证与无气虚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有水饮证与无水饮证相比,LVDd更大、LVEF更小。研究显示临床实际证型复杂多样,分布趋于分散,缺乏规律性。结论:CHF常见证素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分类证型以虚实夹杂居多;临床实际证型缺乏规律性。中医证候与左室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证与水饮证是反映左室功能下降的重要证素。中医证候诊断亟待规范化。
  • 摘要:对中医学脉络与西医学血管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脉”之概念迁移,深入探讨脉作为独立实体脏器有其结构、功能及自身代谢特点,指出古代中医对脉络在解剖结构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血管系统基本吻合,但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由此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依据3469例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特征的缺血性血管病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深入探讨其共性病理环节;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病机,提出“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开展通络治疗心脑血管代表方药--通心络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有助于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提高此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
  • 摘要:最近一项来自于血压降低治疗试验协作组(BPLTTC)的分析数据表明:使用任何常用降压药物治疗,都可以降低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且血压降低的幅度越大,事件发生的风险就越低。这些结果提示,大部分药物治疗对心血管事件预后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于血压的差异。然而,确实有一部分药物,它们在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面,比其它药物要强一些或者弱一点。实际上,以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DHP)为基础的试验数据一致表明:它们不能阻止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新发心衰或者明显蛋白尿患者肾病的进展。然而,一个多中心的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ACTION试验,将长效硝苯地平或安慰剂,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发病率的疗效进行了对比,揭示硝苯地平可以降低新发明显心衰达29%。而且,一个标签公开、随机、前瞻性的J-MIND试验,将长效硝苯地平或者依那普利(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对比,表明长效硝苯地平与依那普利对于糖尿病性肾病有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假设--即硝苯地平在对心衰和蛋白尿患者的治疗上,可能具有独特且其它DHPs无法超越的效果。为了证明我们的假设,需有以下临床材料。单独使用硝苯地平是否可以减缓明显蛋白尿肾病患者的进展?如果是的话,硝苯地平的益处是否优于其它具有相同降压效果的DHPs?硝苯地平治疗是否还会减少氧化应激标志物?硝苯地平这些独特疗效是否与其抗氧化的特性有关?这些前瞻性研究将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对于伴有收缩功能障碍或者明显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他们在选择DHPs进行降压达标治疗的时候,是否应该把硝苯地平作为首选用药。
  •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也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药的特有理论和临床模式,经历了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关注患病的人而胜过人患的病。治疗的前提是确立证型,因此中医治疗中选用的汤药、成药均要针对病人的不同证型。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得益于辨证论治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因其高度个体化及证型的繁多、非一致性的特点,增加了辨证论治的继承推广的难度。
  • 摘要:中医经典理论无论是对中医临床实践或是科研探索,过去、现在与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原发性高血压开展的各项临床与实验研究亦不例外。因高血压患者多有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因此针对本病的研究大多立足中医病证“眩晕”、“头痛”等进行。
  • 摘要:目的:研究温心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利用SD大鼠冠状动脉结扎法结造成急性心梗(AMI)模型,观察温心方对AMI大鼠心梗面积及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温心方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梗死面积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温心方大、小剂量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其心梗边缘区的平均血管面密度(MVD)均明显增多(P<0.05),且大、小剂量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温心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康对大鼠在体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group,S,n=8),双蒸水灌胃一周;模型对照组(Control group,C,n=8),双蒸水2ml灌胃一周;甲羟戊酸组(Mevalonate group,M,n=8),甲羟戊酸150mg/Kg.d溶于2 ml双蒸水灌胃一周;血脂康组(Xuezhikang group,X,n=8),血脂康2.8g/Kg·d溶于2ml双蒸水配成悬液灌胃一周;血脂康+甲羟维酸组(X+M,n:8),血脂康2.8/Kg.d联合甲羟戊酸150mg,/Kg·d溶于2ml双蒸水灌胃一周。一周后应用0000无创丝线结扎冠脉前降支30min,随后松开复制在体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而不结扎前降支,其他手术步骤相同。再灌注120min后观察各组心肌Fas和:FasL mRNA及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C组Fas/FasL表达相比较,X组Fas/FasL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X+M组与X组相比较Fas/FasL表达显著增加(P<0.01);C组、M和X+M组三者之间相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脂康能减少心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Fas/FasL的表达,血脂康抑制心肌中Fas/FasL的表达同血脂康中含有的他汀类物质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以益气养心安神为立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颈总动脉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 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末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消心痛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采用RT-PCR法观察颈总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8周末各组血浆NO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血浆ET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NO含量均有显著升高,血浆ET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相比较,消心痛组疗效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养心颗粒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均可上调VEGF mRNA的表达(P<0.01),养心颗粒治疗组的VEGF mRNA表达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益气养心安神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具有明确的防治作用,它可以上调VEGF mRNA表达,其可能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障碍起到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
  • 摘要:目的: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构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通过目标基因鉴定,对目标基因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筛选符合冠心病、血瘀证、健康人入选标准的冠心病血瘀证组、冠心病非血瘀证组、非冠心病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各8例为芯片实验的研究对象。留取静脉血,分离白细胞,抽提RNA,经质控芯片对样本质量进行检测后,与Affymetrix U133 Plus 2.0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和软件分析,筛选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差异基因,构建冠心病血瘀证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通路分析。结合疾病病理生理和文献研究确定目标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目标基因进行鉴定。筛选冠心病血瘀证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40例(标准同上),采用ELISA法验证目标基因IL-8的临床相关性。结果:通过差异基因筛选,与冠心病相关的差异基因共有107个,其中上调48个,下调59个;与血瘀证相关的差异基因共有48个,其中上调26个,下调22个。冠心病相关差异基因中分子功能和生物学途径涉及炎症免疫反应的有14个,占13.1%;通路显著性分析发现,冠心病相关有意义通路共15个,其中有4个涉及炎症和免疫反应。血瘀证相关差异基因中分子功能和生物学途径与炎症免疫反应相关的有5个,占10.4%;通路显著性分析,发现血瘀证相关有意义通路共10个,其中有5个涉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目标基因RT-PCR结果的差异倍数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不完全相同,但变化方向均一致,证明基因芯片结果准确可靠。冠心病血瘀证组血清IL-8浓度为83.21±34.33pg/m,健康对照组血清IL-8浓度为63.34±36.36pg/m,冠心病血瘀证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从核酸水平揭示了冠心病血瘀证与炎症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目标基因IL-8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Coronar3,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中医辨证分型、血瘀程度量化计分、LPA、CD62P、PAC1等的比较研究,探讨CH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机理及CHD冠状动脉病变与中医证型及血瘀证之间的相关性,为CHD中医证型及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和临床的参考依据。方法:对疑诊为CHD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iy,CAG)的患者,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990年修订)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血瘀证程度判定。造影当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用生化显色法检测血浆LPA,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表达量。结果:1.CHD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稳定型卧位性心绞痛、不稳定型混合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膜CD62P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及不稳定型自发性心绞痛,各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膜CD62P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痰浊(热痰)证的血小板膜CD62P均显著高于气虚血瘀痰浊(寒痰)证。血瘀证计分为中度已上的CHD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CD62P显著高于轻度患者。2.CHD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膜PAC1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不稳定型卧位性心绞痛、不稳定型混合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膜PAC1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度已上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膜PAC1表达显著高于轻度血瘀证。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小板膜PAC1表达活性,统计分析各组之间总体无明显著差异。CAG分型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血小板膜PAC1表达亦无显著统计学变化。3.CHD心绞痛患者的血浆LP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稳定型混合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血瘀痰浊(热痰)证、阳虚血瘀痰浊(寒痰)证患者的血浆LPA显著高于气虚血瘀痰浊(寒痰)证。4.稳定性心绞痛主要分布在A型病变中,主要是单支病变,随着病变支数增加和病变分型严重程度增加,稳定性心绞痛比例减少。5.气虚血瘀痰浊(热痰)、气阴两虚证在单支及双支病变中比例最多。随着血瘀证程度的增加,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增加趋势。阳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痰浊(热痰)、阳虚血瘀痰浊(寒痰)证CHD心绞痛患者的血瘀证计分值均显著高于阴虚气滞血瘀、阴虚血瘀痰浊(热痰)、气虚血瘀证患者。6.血瘀证计分可以动态反映CHD的变化及严重程度。从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到阳虚血瘀,不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也增加。血瘀证计分分轻、中、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具有相关性。血瘀证是CHD共同存在的标实证,痰浊证也与CHD密切相关。结论:1.CHD心绞痛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处于亢进状态,血小板膜CD62P糖蛋白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血瘀证的严重程度。2.虽然血小板膜PACI在CHD心绞痛患者中是增高的,但它既不能灵敏反映CHD的中医型演变过程,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没有明显关系。3.将LPA含量变化用于分析CHD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探索,可能血浆LPA含量变化可以反映CHD中医证型的演变过程。4.血瘀是CHD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特点。采用活血化瘀法则是治疗CHD的基本法则,临床上治疗CHD除采用活血化瘀法则外,还要根据中医辨证,如结合行气、补气、化浊、益阴、温阳等方法标本兼治,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并逐步形成、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然而,由于其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医学,疗效缺乏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标准。中医药临床试验是20余年前才开始的,近10年来呈增长趋势,但在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研究设计欠严谨、随机方法应用不当、样本量不够、观察指标不明确、报告质量不高、疗效指标缺乏长期随访的终点“硬”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等。
  • 摘要:通过中外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临床实践资料整理,探讨患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经典理论和现代机制和诊疗关系,提出中医药物治疗的传统优势,但在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时代,也应明确肯定接受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手段。
  • 摘要:本文根据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不明、概念不清的临床背景,提出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为“脉胀”,其生理、病理、病因、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等均可用中医血脉理论来解释。并从中医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医血脉理论的内容,为“脉胀”这一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提供了理论根据。
  • 摘要:干细胞移植再生心肌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利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特性用于心肌细胞再生和心脏血运重建,改善损伤心脏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尚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体外诱导、分化效率低,动员剂不良反应大和疗效尚不确切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中药为祖国医学的瑰宝,有着来源方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正逐步成为促进心肌再生研究的热点。目前大多动物试验已取得积极结果,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通冠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心脏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AMI对照组(n=8)、AMI卡托普利组(n=7)、AMI通冠胶囊组(n=7)。卡托普利组予卡托普利灌胃,通冠胶囊组予通冠胶囊溶剂灌胃,余2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每周称体重后调整剂量,灌药持续4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心功能。结果:结扎大鼠LAD能够引起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脏舒缩功能降低;服用卡托普利和通冠胶囊能有效改善这种改变,且通冠胶囊比卡托普利更能改善大鼠LVDD,对于LNDS和IVSD两组无统计差异,同时二者均可改善PWD、LVEF、LVFS三项指标,且无统计差异。结论:通冠胶囊有相当于或优于卡托普利的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作用。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功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对住院的AMI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并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旨在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比较麝香保心丸与硫氮革酮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脏X综合征患者72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42例)及硫氮革酮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症状及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结果:(1)麝香保心丸治疗组比硫氮革酮治疗组显效及有效的人数更多,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2)麝香保心丸治疗组、硫氮革酮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运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运动ST段压低>0.1mv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麝香保心丸治疗组缩短更明显(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的治疗明显缓解了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力,缩短了运动时的心肌缺血时间。疗效优于钙通道阻断剂硫氮革酮。
  • 摘要:目的:评价理气宽胸活血法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理气宽胸活血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服理气宽胸活血中药汤剂,疗程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指标及血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结果:随机人选60例患者,55例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14%、85.71%,均优于对照组的55.56%、55.56%(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53.57%高于对照组48.15%,但未见显著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最大代谢当量均显著提高(P<0.05),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运动后各导联诱发的ST段下移之和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ET-1、hs-CRP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NO浓度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宽胸活血法能显著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其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壁的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相关。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常伴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目前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性标记物之一。麝香保心丸作为一种临床常用心血管药物,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缺血区的血流灌注。已有不少相关报道。我们研究则旨在探讨麝香保心丸对ACS患者Hs-CRP的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即根据病情常规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硝酸类药物等;杏丁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用法为20ml杏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疗程。结果:杏丁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杏丁组在治疗后平均心肌缺血总时间明显减少而平均心肌缺血减少时间明显增加(P<0.01),在降低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杏丁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路径,根据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实践,现就中医辩证与西医辩病相结合的一些问题做浅析如下。
  • 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GPⅠb、GPⅡb-Ⅲa、GMP-140)在冠心病血瘀证、非血瘀证患者及健康人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各糖蛋白活性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筛选40例冠心病血瘀证、37例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及39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记录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病变血管支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对象的GPⅠb、GPⅡb-Ⅲa、GMP-140(CD42b、CD61、CD962p)平均荧光强度。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HPA-3基因多态性,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HPA-2基因多态性。结果:①CD61和CD62p平均荧光强度,冠心病患者较健康人,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较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升高(P<0.05)。CD42b平均荧光强度冠心病患者较健康人降低(P<0.05),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较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同病变支数冠心病患者,CD61、cD62p及CD42b平均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③GPⅡb HPA-3和GPⅠb HPA-2多态位点不同基因表型,CD61、CD62p及CD42b平均荧光强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在冠心病和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PⅡb-Ⅲa、GMP-140活性明显增强,可选择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②冠心病患者GPⅠb活性降低,但不是冠心病血瘀证的敏感指标。③GPⅡb-Ⅲa、GPⅠb和GMP-140水平与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相关性。④GPⅡb HPA-3和GPⅠb HPA-2多态位点所导致的氨基酸表达的改变对GPⅠb、GPⅡb-Ⅲa活性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梗面积及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造成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和消心痛阳性对照组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结扎后7d、14d取心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利用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各治疗组14d心肌梗死面积均小于7d,但无统计学差异;7d时,消心痛组、芪丹大剂量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14d时,消心痛组、芪丹大剂量、芪丹中剂量组亦与模型组有差别(P<0.05)。心肌组织HE染色光镜下可见缺血区心肌肿胀、炎细胞浸润、空泡样变性,细胞溶解,梗死区可见纤维化。以上变化模型组最为明显,益气活血方大、中剂量组及消心痛组介于正常与模型组之间。同组间7d与14d差别不明显。结论:益气活血方可明显缩小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非盲两组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冠心病患者服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SXBXW)6个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SXBXW组和对照组(1:1),两组均进行冠心病常规治疗,SXBXW组加用SXBXW每次2丸(每丸22.5mg),1日3次,维持6个月。以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的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作为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检测FMD,并同时进行血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的检测。结果:(1)治疗3个月时两组FMD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SXBXW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两组FMD均无明显变化(P>0.05),SXBXW组FMD虽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3)治疗后,SXBXWZ组NO、NOS、SOD、ET均呈改善趋势(P<0.05),且在治疗6个月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服用SXBXW可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这一作用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NO系统的代谢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SXBXW)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及及分泌NO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麝香保心丸继续培养24h。分别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体外血管形成功能和分泌NO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麝香保心丸组EPCs增殖能力提高,迁移、黏附和体外血管形成功能增强,培养上清中NO浓度增加。结论:麝香保心丸促进EPCs增殖,提高迁移、黏附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促进EPCs分泌NO。
  • 摘要:目的: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人类内皮细胞上有一种能够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新型受体,被称之为植物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 like OX-LDL Receptor-1,LOX-1),此类受体的主要功能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摄取OX-LDL,LOX-1的激活进一步诱导了粘附分子的产生,导致了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本实验对麝香保心丸对动脉硬化血管LOX-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阐明麝香保心丸保护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第一组正常饮食;第二组高脂饮食;第三组高脂饮食加麝香保心丸(6粒/d),喂养4个月,处死动物,取主动脉。酶法检测各组的血脂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动脉硬化兔斑块内LOX-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麝香保心丸组的LOX-1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纯高脂组水平(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有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硬化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对果糖喂饲大鼠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正常8周雄性SD大鼠,果糖喂养13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建立果糖喂饲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下肢缺血组和下肢缺血中药治疗组。另外设置正常饲养的下肢缺血对照组。下肢缺血模型经结扎并离断股动脉、股静脉及其分支造成。中药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葛根、知母(玉液汤的药对)。术后3天、7天、14天和21天对各组大鼠双下肢进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术后21天处死大鼠,取术侧腓肠肌,做冰冻切片,进行组织切片的CD3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果糖喂养使大鼠血糖水平增高。中药治疗并未改善大鼠血糖水平,术后21天缺血侧下肢与对侧下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有改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果糖喂饲大鼠给以中药治疗后,缺血部位肌肉组织的毛细血管数较没有给以中药治疗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葛根、知母(玉液汤的药对)组可以增加果糖喂饲大鼠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密度,并有改善缺血下肢血流灌注的趋势。
  • 摘要:目的:运用方-证、药-证关系理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证候特征及药用特点。方法:采集来自广安门医院住院病例333例,运用无尺度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从中药的功用、种类及配伍关系探讨其中医证候特征及分类。结果:我院高血压病共有5个证候要素,其中气虚、血瘀最为多见,二者经常同时存在。茯苓、黄芪处于气虚证网络结构的中心;桃仁、川芎、生地处于血瘀证网络结构的中心;麦冬、当归处于阴虚证网络结构的中心;天麻、钩藤处于阳亢证网络结构的中心;陈皮、茯苓、半夏处于痰浊证网络结构的中心。结论:高血压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且二者经常同时存在。
  • 摘要:珍菊降压片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经典药物之一,长效降压药良好的降压谷/峰比值也被临床广泛应用。重症高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病症,常表现为对多种类型的降压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以珍菊降压片伍用长效降压药治疗重症高血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了29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1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血清hs-CRP、MMP-9和oxLDL浓度。并依据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有关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为(4.88±4.14)mg/1高于对照组(1.67±0.69)mg/1;脑梗死组血清MMP-9浓度为(336.28±151.02)ng/ml也高于对照组(214.01±122.08)ng/ml;脑梗死组血清oxLDL水平为(36.57±23.94)u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5.90±11.62)u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医证型以血瘀、气虚所占的比例为多;脑梗死组以痰浊、血瘀所占的比例最多。两组患者在血瘀和阴虚的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痰浊、郁热、肝风内动和气虚的构成情况不同,脑梗死组的痰浊、郁热、肝风内动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气虚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医证型相兼分布情况不同,对照组以单证和两证相兼为多;脑梗死组以多证相兼为主,两组间的这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证型相兼的组合中,对照组的组合类型数较脑梗死组少,且以血瘀兼气虚的类型为主;而脑梗死组的证型相兼组合更加复杂,以血瘀兼痰浊或郁热或肝风内动组合类型为多。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MMP-9和oxLDL浓度的显著升高,反映了急性脑卒中病人的脑及血管损伤和炎症事件与中医病因学说中的“毒”和血瘀的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关联性,提示对于三者的联合分析诊断可能对预测急性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证候表现、血清hs-CRP、MMP-9和oxLDL浓度改变在高血压病和脑梗死发生的时间点上又有着发生的规律性。这种关联和规律是研究中医“毒”的线索。
  • 摘要: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脏疾病的最后转归,因而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且死亡率极高,5年生存率甚至高于一些肿瘤患者。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常因心悸胸闷、尿量减少引起下肢水肿,祖国医学谓之“风水”。临床用药首推利尿剂,当大量小便利出后,患者的心脏负担减轻,胸闷气急和水肿会显著改善。
  • 摘要:在干细胞治疗过程中,外源或内源的神经前体细胞(NPC)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定向迁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细胞外的信号系统以及微环境共同影响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大脑中主要的非神经细胞,可以通过损伤活化而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迁移因子,后者可调控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本研究首次发现黄芩苷可以在体外刺激缺氧的星形胶质细胞,增强其对神经前体细胞的促迁移能力。这一作用与缺氧星形胶质细胞VEGF和MCP-1上调有关。我们采取160μg/ml浓度的黄芩苷处理星形胶质细胞,同时缺氧18h,经迁移分析表明,经黄芩苷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可明显增加NPC迁移。RT-PCR分析表明,黄芩苷可增强缺氧星形胶质细胞VEGF。和MCP-1的表达,阻断迁移实验进一步证实,NPC迁移增加与VEGF和MCP-1上调有关。本研究结果为黄芩苷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化痰益气活血治法防窄方对血管狭窄模型兔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氟伐他汀组、中药1组、中药2组、中药3组、正常组六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给予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造成血管狭窄模型,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灌胃,中药组(地龙、瓜蒌皮、枳实、黄芪、红景天)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2、3组),干预4周后检测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6组比较胆固醇值氟伐他汀组、中药1组、中药2组、中药3组、1.120±0.345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分别为0.885±0.303、O.940±0.392、1.046±0.238、1.383±O.509mmol/1、1.120±0.345mmol/1、0.9l±0.252mmo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0.643±0.221、0554±0.161、0.629±0.117、0.859±0.297、0.698±0.181mmol/1、0.670±0.178mmol/1,高密度脂蛋白方面中药3组与氟伐他汀比显著高于氟伐他汀组,中药1和2组与中药3组比,两组显著低于中药3组。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0.275±0.117、0.375±0.149、0.375±0.232、0.500±0.378mmol/1、0.250±0.093mmol/1、0.300±0.145mmol/1,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防窄方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通心络及其超微粉胶囊对患者胃肠道的影响;方法:以回顾对照的方式统计和分析两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服通心络及超微粉胶囊出现胃肠道副反应的病例数、胃肠道不适症状、采用的干预措施及依从率等情况;结果:通心络及其超微粉胶囊两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o和46%o,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原通心络胶囊组依从率为90%,超微粉胶囊组依从率为100%;结论:超微粉通心络胶囊组服药后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原通心络胶囊组,且依从性亦有显著性提高。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以益气养心安神为立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模型颈总动脉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 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球囊一次性损伤家兔颈动脉结合高脂饮食喂养,8周末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组,消心痛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于10周末进行药物触发的方法复制成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采用RT-PCR法观察颈总动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8周末各组血浆NO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血浆ET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NO含量均有显著升高,血浆ET含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相比较,消心痛组疗效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养心颗粒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均可上调VEGF mRNA的表达(P<0.01),养心颗粒治疗组的VEGF mRNA表达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益气养心安神法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养心颗粒对近似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具有明确的防治作用,它可以上调VEGF mRNA表达,其可能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障碍起到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合剂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进行HU-VECs原代培养,取第4~6代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模型组、氟伐他汀组组、冠心合剂小剂量组、冠心合剂中剂量组、冠心合剂大剂量组。Ox-LDL刺激HUVEc 6小时后,大鼠药物血清与HUVECs共培养48小时,E 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夜ICAM-1、VCAM-1的表达。结果:冠心合剂可明显降低OX-LDL诱导的HUVECs ICAM-1和VCAM-1表达水平。结论:冠心合剂抗AS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黏附作用进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按照国际通用的原则和程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能反映中医特色的心衰生存质量量表。方法:(1)按照结构化的决策方式,成立核心小组和议题小组,核心小组确定量表的目的及结构(领域、方面),议题小组确定条目池。(2)综合运用专家评价法与临床病例调查法,进行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3)采用主观评价、离散趋势、代表性相关系数、独立性相关系数、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反应度分析7种统计方法对条目池进行筛选,4种以上均合格者为合理条目。(4)使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核心小组会议拟定量表结构包括生理机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医疗支持六个领域,议题小组确定了各领域的条目,包括明尼苏达心衰量表条目及中医特色条目,共计51条。(2)经过81例患者的临床调查,量表的克朗巴赫α信度为0.953,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0.924,因子分析得到6个因子,因子的结构与预先拟定的领域基本吻合。(3)经过7种统计学方法的检测,共筛选出6个领域的36条合格条目构成正式量表。结论: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
  •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给方剂益气健脾利水法每日2次口服及标准的抗心衰基础性治疗;对照组20例接受标准的抗心衰基础性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射血分数的测定值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室壁收缩增厚率(△T%)、心输出量(CO)、左室短轴缩短率(△D%)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BNP水平改善比对照组显著,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方剂益气健脾利水与西药组有较好的协调作用,治疗组治疗后射血分数明显增加、治疗组血浆中的BNP水平较对照组血浆中的BNP水平减低,确定了中药干预治疗心衰的效果。
  • 摘要:Delphi[1]法,中文译为德尔菲法,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一种有益延伸,它提供了多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在国内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专家咨询表是应用德尔菲评价法对某一项目评估及预测的重要手段,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有关专家对心力衰竭中医四诊信息条目相关程度和重要性的共识,我们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心力衰竭中医四诊信息专家咨询表,分别向国内9个省市13家大型中医医院的31位长期从事心血管临床研究及科研专家发放,收回咨询表31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 摘要:近年来,大蒜素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领域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包括:1、临床研究:(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病;(3)心律失常;(4)动脉粥样硬化;(5)病毒性心肌炎;2、实验研究:包括分子、细胞、器官、整体水平的研究,对揭示大蒜素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①整体动物模型研究;②心肌细胞水平研究;(2)扩张血管作用;(3)抗动脉粥样硬化;(4)抗心律失常;(5)抗高血压;(6)降低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7)大蒜素包膜支架防治再狭窄;(8)抗病毒性心肌炎。总之,大蒜素作为一种单体化合物,对心血管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已经日趋明确,随着在分子水平上对大蒜素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大蒜素以其来源广、结构简单、易合成、生物活性作用明显等特点,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注射液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并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 B(NF-kB)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作为靶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制备细胞损伤模型。以MTT法检测经不同浓度活血注射液处理214 h后HUVEC活性的变化,并确定活血注射液的高、中、低浓度;采用蛋白定量法检测HUVEC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的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UVEC的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象定量分析系统测定内皮细胞中NF-kB p65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细胞核/浆染色的灰度比值。结果:5.00-40.00 mL·L-1的活血注射液可明显提高HUVEC的生长活性。ox-LDL作用HUVEC后12、24h时,人单核细胞与HUVEC的粘附率显著升高,HuVEC中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ox-LDL作用HUVEC后24h时,内皮细胞NF-kB p65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细胞核/浆染色的灰度比值明显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活血注射液可明显降低人单核细胞与HUVEC的粘附率和HUVEC 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显著降低HUVEC中NF-kB p65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细胞核/浆染色的灰度比值,与ox-LDL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JP<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活血注射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增强HUVEC的生长活性。活血注射液能通过下调内皮细胞表面ICAM-1和V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单核-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其可能机制是其通过抑制内皮细胞NF-kB p65的活性,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少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摘要:近年来,左室舒张功能异常问题逐渐得到临床重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专家开始认识到它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原
  •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cl plasma protein-A,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诊断以及远期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ACS患者100例分为UAP组64例和AMI组36例,正常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血清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且对CK-MB和cTnI均在正常范围的UAP组患者随访心血管终点事件(MACE)6个月。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患者的血清PAPP-A、Hs-CRP、CK-MB、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但是PAPPA水平与CK-MB、cTnI无明显相关性。在CK-MB和cTnI均正常范围的UAP患者随访6个月。发现血清PAPP-A水平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ACS患者的血清PAPP-A浓度与心肌缺血、坏死程度无关,但是可以作为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判断指标,用于ACS患者的预后判断。
  • 摘要:目前认为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可能有着共同致病机制,即胰岛素抵抗,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文献报道,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研究拟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并探讨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间的关系。2002年3月2004年12月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共219例,造影显示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内径狭窄50%,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急梗死、陈旧性心急梗死及接受过PCI手术者,对照组为经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住院患者,及无心绞痛、心急梗死病史,常规心电图及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的门诊患者共187例,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高血压病诊断以JNC6标准,糖尿病诊断以W:HO标准,脂质异常以ATPIII标准。所有人选受试者均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所有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以2%EDTA抗凝后离心收集血浆,80 C保存待测。血浆脂联素水平检测采用Adiponectin ELISA试剂盒(b-bridge公司产品,购自晶美生物试剂公司),严格按说明书步骤操作;BS、TC、TG、LDL-C、HDL-C水平通过常规临床检验获得,体重指数=体重(k)/身高2(m2)所有标本均设3复孔,取平均值。冠心病组患者的脂联素水平(6.3 vs 12.6,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HDL水平亦低于对照组;BMI、糖尿病、吸烟、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TG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的比例及TC无显著差异。Spearman偏相关分析显示经年龄、性别校正后脂联素水平与Bs、SBP、LDL-D、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主要危险因子独立相关本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且与BS、SBP、LDL-D、T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脂联素与脂质的关系报道不尽一致,有报道表明脂联素水平与LDL-C无相关性,但是,与TG、HDL-C的关系不同研究中的结果较一致。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水平降低不仅与冠心病独立相关,而且与已知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独立相关,经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及BMI等冠心病危险因子校正后,血浆低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独立相关。有研究表明,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4.Omg/ml的男性冠心病较非冠心病者高2倍,这种趋势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子无关。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不仅与冠心病相关,而且与冠状动脉钙化密切相关,而后者是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子,因此,低血浆脂联素水平可能还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与脂联素降低后机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减弱有关,但低血浆脂联素水平是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冠心病危险因子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晚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经氯沙坦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上升,运动及降低体重也可使体内脂联素水平上升,因此,脂联素水平也可能成为冠心病预防的评价指标之一,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支架时代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其选择12例无保护左主干病人,开口病变2例,体部病变3例,远段病变4例(均累及前降支,回近支开口),近中段病变1例,左主干整程病变1例。狭窄均≥50%,按标准方法行PCI。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心绞痛全部缓解,2例心功能不全病人射血分数提高了10%以上。随访无死亡病例。结论:药物支架置人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疗效显著、安全。正确的病例选择、策略选择及操作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CD40基因启动子区域-1c/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对CD4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检测189例ACS患者、1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以及120例健康对照者的CD40基因多态性并测序鉴定,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40的表达水平。结果:ACS患者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SA患者及对照组(P<0.00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SA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C等位基因的携带者ACS的患病风险相对SA增加了1.808倍(OR:1.808,95%CI:1.330-2.459),相对于正常组患病风险增加了1.920倍(OR=1.920,95%CI:1.383-2.666)。各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小板表面CD40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CD40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等位基因明显增加了ACS的患病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了CD40蛋白的表达。
  • 摘要: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呈流行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3年全世界约有1.94亿人患糖尿病,到2025年将增加到3.33亿。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美国,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且病死率
  • 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促凋亡蛋白Bad磷酸化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胰岛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机制。方法:4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1)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n=12只),TT实施30min缺血/180min再灌注;2)胰岛素组(INS,n=12只),于再灌注期前5min颈静脉内输注胰岛素(60u/L,4ml/kg.h)至灌注期结束;3)胰岛素+LY294002组(INS+LY,n=12),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LY294002(0.3mg/kg),5min后再静脉输注胰岛素+LY294002(30ug/kg/hr);4)假手术组(SHAM,n=10只):仅给予冠脉穿线,不实施结扎。TT实验结束后,用TT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DNA梯带法(DNA Ladder)标测细胞凋亡,TT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Bad(pBacl)表达。结果:1)与SHAM组相比,I/R组凋亡指数(AI)明显增加(P<0.01),pBad表达降低(P<0.05);2)与I/R组相比,INS组AI值明显减少(P<0.01),pBad表达升高(P<0.01);3)与INS组相比,INS+LY组AI值明显增加(P<0.01),pBad表达降低(P<0.05)。结论:1)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心肌组织pBad低表达;2)胰岛素对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有明显抗凋亡作用;3)P13K/Akt/Bacl途径可能为胰岛素抗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凋亡的重要信号转导机制,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通过P13K/Akt途径减少pBad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定义为至少有1支心外膜下的血管管径狭窄≥50%(目测法)。冠状动脉分3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视为2支病变。病变分型分为A、B、C三型,A型病变为长度≤10mm,病变局限,无钙化;B型病变为长度10-20mm,中度钙化;C型病变为长度≥20mm,病变呈弥漫性狭窄,重度钙化。结果:老年组多支病变(149/20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74/176),而单支病变(59/208)明显低于中、青年组(102/176)(P<0.01);老年组的B、C型病变(180/20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2/176)(P<0.01),而A型病变(28/208)明显低于中、青年组(94/176)(P<0.01),老年人的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较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多。结论: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弥漫钙化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说明老年冠心病患者病情重、预后差。
  • 摘要: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支架再狭窄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支架后的炎症反应和再狭窄的关系,药物涂层支架对于抑制炎症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胺碘酮、厄贝沙坦及其合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按实验要求预处理1周后,小动物呼吸机、心电监护下建立大鼠MIRl模型。测再灌注120min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取血测MDA含量、SOD活性;心肌染色后称取左室、缺血及梗死区重量。结果:5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药物干预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缺血范围、梗死范围、MDA含量、SOD活性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厄贝沙坦对MIRI有保护作用,联合用药有叠加效应。
  • 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糖环境下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的机制。方法:替米沙坦及不同浓度葡萄糖(5mmol/l、30mmol/l)分 别作用于培养的内皮细胞0h、12h、24h、36h、48h,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收集培养24h的内皮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 γ,PPAR-γ)蛋白表达量。结果:在高糖处理的细胞条件培养上清中MDA含量升高,而SOD活性降低(P<0.05),同时细胞PPAR-γ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而替米沙坦削弱上述变化,降低内皮细胞MDA含量、增强SOD,以及促进PPAR-γ蛋白质含量增加(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维持高糖状态下细胞氧化平衡,促进PPAR-γ蛋白分泌,提示替米沙坦对高糖状态下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内皮细胞氧化平衡和激动PPAR-γ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肺动脉收缩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兔离体肺动脉环实验,观察缝隙连接阻断剂1-庚醇(Heptanol)对肾上腺素(Adr)和高K+引起血管收缩的影响。结果:1μM Adr引起的动脉环收缩后,加入0.1~5 mM heptanol可以阻断肺动脉环收缩,舒张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当浓度为lmM时,Adr引起的血管收缩幅度下降73%,(P<0.01),当浓度为5mM时,Adr引起的血管收缩幅度下降93%,(P<0.001)。但是对于KCI引起的收缩没有明显的舒张作用。Heptaol预处理动脉环也同样可以有效抑制Adr引起的血管收缩。0.5mM至1mM浓度的Heptanol预处理血管环,Adr最大收缩幅度分别将至68%±10%(P<0.05)和33%±8%(P<0.01)。结论: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能显著抑制Adr引起肺动脉血管环的收缩作用,这种舒张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可逆性。但是对KCI引起的收缩没有明显的舒张作用。缝隙连接参与了肾上腺素收缩肺动脉血管环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因子CD63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C反应蛋白。方法:分别取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血液3ml分离出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P-选择素(CD62P)和CD63,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高血压组P-选择素(CD62P)和CD63和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而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分级水平的增高与血小板的过度表达P-选择素(CD62P)和CD63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CR蛋白浓度随着高血压病患者分数水平的增加而增高,表明CRP可能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形成。
  • 摘要:最近研究已经表明在健康人中,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金指标--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即血管内皮功
  • 摘要:目的:探讨以高频率起搏刺激左心耳建立家兔慢性心房颤动模型的方法。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植入起搏电极但不刺激,实验组10只家兔子开胸植入双极电极并予以(800 7欠/分)刺激左心耳,每天持续4小时,连续30 d。术后定期监测刺激、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同时测定起搏前及房颤发生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均完成了实验,术后第7 d,7,n,(7/10)兔发生了房颤,2周时共有8只(8/10)发生了房颤并能稳定维持(与对照组比较,P<0.01),30 d时仍示房颤,其余2只(2/10)家兔至30 d时仍呈起搏心律,对照组则未发生任何心律失常情况。AERP缩短,AERP频率适应不良,与基础状态相比有显著意义。结论:长期高频率刺激家兔左心耳是建立慢性房颤模型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针对文献报道中的至少三种脉搏波速体表距离测量方法,通过数学方法验证何种正确。方法:假设两大基本条件:1、脉搏波由主动脉根部传至颈动脉的速度等于其传至股动脉的速度;2、体表测量距离等于真实的动脉距离。在上述条件成立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正确体表距离测量公式。结果:公式显示D3=S→F-C→S是正确评估C-F PWV的体表距离测量方法。结论:C-F PWV的正确距离测量方法应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至股动脉距离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至颈动脉距离之差(D3=S→F-C→S)。
  • 摘要: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基质干细胞(ASC)与骨髓来源的基质干细胞(MSC),为ASC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人脂肪组织用胶原蛋白酶Ⅰ消化、骨髓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然后对有核细胞贴壁法培养分别获得ASC和MSC,对培养前后的细胞计数比较,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种细胞的表面抗原表达,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特性。结果:从骨髓中刚分离出的有核细胞明显多于来源于脂肪者(P<0.001),但培养后获得的基质干细胞数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细胞都表达CD13、CD29、CD44、CD105,而在CDd9d、CD106的表达上存在差异。相同数量的ASC和MSC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当(P>0.05)。结论:ASC和MSC在细胞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相似,这为进一步利用ASC移植治疗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6例老年患者阵发性房颤随机为胺碘酮组(A组,n=65)和缬沙坦+胺碘酮组(B组,n=61),治疗随访为3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12、24和3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
  • 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例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症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室间收缩同步化。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2例位于左后侧静脉,l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人因为置人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结果:3个月时患者的胸闷气急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提高,LVEDD减小;术后3个月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植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所提高。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LVEF,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7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95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的患者出现并发症57例,其中囊袋血肿13例、电极脱位10例、心室纤颤8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6例、阈值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3例、心室电极误入冠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TE指导62例AsD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结果:62例患者,60例成功封堵,2例未完成封堵,成功率为96.7%。14(2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至6个月时,残余分流全部消失。结论:TTE对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的术前病例选择,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左、右心室Tei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Tei指数与心房、心室重构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施行PDA经导管封堵后的患者16例,并选择年龄相当的1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右心室Tei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血流速度峰值(Vp)等指标,并将PDA封堵术前后患者的左心室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等指标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PDA封堵成功率100%,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天及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生活质量良好;②PDA患者术前左心室Tei指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术后2天左心室Tei指数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3月左心室Tei指数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室Tei指数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③PDA封堵前LAD、LVEDD、LVESD、LVFS、LVEF、Vp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术后2天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3月恢复到正常范围内,PDA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未见明显改变(P>0.05);④PDA封堵术后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及Vp的变化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528、-0.504、-0.515,P<0.05),Tei指数与相应的R-R间期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①介入封堵治疗后PDA患者Tei指数短期内均显著升高,于术后3月恢复正常;②短期内Tei指数的变化与LVEDD、LVEF、Vp的变化呈负相关,Tei指数可以作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可靠的指标;③介入封堵治疗PDA患者通过纠正心脏的异常通道,可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 摘要: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胶原样蛋白,属于脂肪源性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糖尿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的血浆中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下,被认为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增敏胰岛素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本研究拟探讨高血压病家族中非高血压成员的血浆脂联素水平。
  • 摘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极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常采用镁剂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但其效果因无循证医学所需的大量数据进行论证,目前报道数据也存在一定差异,值得医学界同仁进一步探讨。笔者对92例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镁剂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进行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合并心脏血管畸形患者进行射频消融(RF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例左侧旁道患者,年龄6~72岁,其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合并腹主动脉扭曲畸形,2例合并升主动脉迂曲延长。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RFCA后,同时实施了Amplatzer伞闭术;7例合并腹主动脉扭曲畸形患者,术中使用了长血管鞘,2例合并升主动脉迂曲延长患者,术中使用右侧0号Swanz鞘,使消融导管顺利通过扭曲畸形血管到达左心室。结果:12例患者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平均手术时间1.8±0.4小时,无一例出现并发症,随访6月~2年,一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PSVT合并心脏血管畸形患者进行RFCA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LIVT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及靶点特征、靶点位置;方法:男18例,女6例,均有阵发性室速,行射频消融术;结果:靶点大部分位于左心室间隔的心尖部和基底部之间前、中间隔1/3处附近,P电位提前LIVT时QRS波,15~55(30±10)ms,手术100%成功,并发症1例,Ⅲ度AVB;结论:射频消融LIVT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慢性肺心病并室上速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随后以0.5~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或泵人,静脉用1~3天,继以口服胺碘酮0.2Bid,一周后改为0.2qd,结果:室上性心动过速控制率2h内为72.2%,24h内为86.10%,48h内为94.40%,72h内为100%,治疗期间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用后均恢复,5例出现低血压,用多巴胺后血压上升至正常,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肺心病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明显,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对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的影响及卡维地洛的干预作用。方法:20例健康人抽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贴壁法培养获得EPCs。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EPCs。EPCs分4组:A组(加入健康人血清),B组(加入CHF血清),C组(CHF血清+卡维地洛),D组(CHF血清+美托洛尔)。继续培养24h后,A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EPCs凋亡率,并测EPCs的caspase 3活性。ELIsA法测CHF血清中TNF-α含量。结果:B组EPCs凋亡率、caspase 3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1),C组EPCs凋亡率、caspase 3活性较B组明显下降(P<0.01),而D组较B组变化不明显(P>0.05)。B组中EPCs凋亡率与相应CHF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r=0.476,P=0.03)。结论:CHF病人血清能促进EPCs凋亡,卡维地洛能有效的抑制这种现象,其作用与抑制Caspase 3活性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急性主动脉夹层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2±9.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所有患者均为stanford B型。切开右侧股动脉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或CT检查。结果:支架置人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心肌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诱导分化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时序表达。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类MSCs,传至第四代加入自体心肌匀浆上清液,持续作用两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MSCs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心肌特征性肌动蛋白α(α-actin)和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Nkx-2.5、GATA-4、MEF-2C、α-MHC、cTnT等相关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时序表达。结果:经心肌匀浆上清液诱导后,MSCs体积变大,立体感增强,形态近似棒状。诱导两周时α-actin及cTnT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25.53%和23.48%。Nkx-2.5、GATA-4、MEF-2C基因在诱导后三天表达开始增强,其中GATA-4、MEF-2C诱导后五天达高峰,以后维持在较高水平,Nkx-2.5则随诱导时间逐渐增强;α-MHC、cTnT基因诱导前无表达,于诱导第三天出现表达,以后维持在高水平。结论:心肌匀浆上清液对MSCs具有定向诱导作用,在此过程中,伴随着Nkx-2.5、GATA-4、MEF-2C、α-MHC和cTnT基因的时序表达变化。
  • 摘要:目的:观察福辛普利预处理大鼠24h后,对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于24h前经福辛普利处理后,应用悬浮微电极方法在体内心脏观察再灌注30min内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福辛普利组通过延长APD50和APD90改善在再灌注30min内动作电位的复极不一致。结论:福辛普利具有通过改善动作电位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CD151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缺血心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表达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心肌梗死+rAAV-GFP组、心肌梗死+rAAV-CD151组),分别将生理盐水、携带GFP基因、人CD1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rAAV)载体注入缺血心肌和相应部位。4周后,用心导管测定心脏功能,取注射部位心肌,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外源性CD15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151、P13K、Akt的表达情况。结果:心肌梗死+rAAV-CD151组LVEDP与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心肌梗死+rAAV-GFP组比较明显降低,LVESP及±dp/dtmax明显增加(P<0.05);心肌梗死+rAAV-CD151组心肌组织检测到外源性CD151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心肌梗死+rAAV-GFP组未检测到外源性CD151mRNA的表达,且心肌梗死+rAAV-CD151组心肌组织CD15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心肌梗死+rAAV-GFP组(P<0.05);心肌梗死+rAAV-CD151组P13K表达明显增加,Akt与磷酸化Akt比值,与假手术组、心肌梗死+rAAV-GFP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CD151基因的导入能够改善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其分子机制是CD151可以激活P13 K/Akt信号通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