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电流
射频电流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2106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民康医学、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中国工程爆破协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2012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等;射频电流的相关文献由626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洪、马长生、刘远等。
射频电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106篇
占比:99.85%
总计:132309篇
射频电流
-研究学者
- 江洪
- 马长生
- 刘远
- 恩云飞
- 方文啸
- 林加锋
- 胡大一
- 陈立辉
- 丁燕生
- 刘旭
- 林佳选
- 董建增
- 唐成
- 季亢挺
- 张劲林
- 张燕一
- 李凡
- 李振
- 杨鹏麟
- 肖庆中
- 蒋萍
- 韩宏伟
- 马依彤
- 黄从新
- B·瓦尔格斯
- J·A·帕勒洛
- M·R·霍顿
- M·朱纳
- 何国祥
- 刘同宝
- 孙育民
- 宋治远
- 张澍
- 朱兴雷
- 李宜富
- 李淑敏
- 杜日映
- 杨平珍
- 杨延宗
- 林治湖
- 楚人俊
- 汤宝鹏
- 王祖禄
- 程光辉
- 薛玉生
- 袁义强
- 贾玉和
- 陈明龙
- 陈良华
- 韩明华
-
-
刘超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评估115 V交流电源电磁兼容特性,解决其供电时电源底噪验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该文首先阐述了GJB 151B-2013中CE101限值选取原则,分析了最严苛的限值选取和放宽方法。其次,介绍了电源滤波器的方案选型情况,并通过CE101和CE102两项验证选型方案结果,优选了电源滤波器方案。最后,对比分析了射频传导发射试验未能满足限值要求的原因。解决了底噪验证难、项目验收难和实验室使用难等问题,为电磁兼容实验室解决交流电源底噪验证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
-
-
摘要:
2021年3月16日,IEC发布了IEC 61967-4:2021《集成电路电磁发射测量第4部分:传导发射测量1Ω/150Ω直接耦合法》(第2.0版),该版本代替IEC 61967-4:2006(第1.1版)。本标准规定了直接用1Ω阻性探头测量射频电流和150Ω耦合网络测量射频(RF)电压以测量集成电路(IC)传导电磁发射(EME)的方法。这些方法可确保EME测量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相关性。
-
-
何清明;
于伟;
黄福清
-
-
摘要:
介绍一种适用于小型电子干扰设备的柔性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其设计原理源于射频电流均匀分布的环形天线.该天线用一种巧妙的方法降低柔性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实现难度,具有方位全向起伏小、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可展开诱饵设备.
-
-
吕方舟;
金琪琪;
王耀吉;
林佳选;
林加锋
-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TAODGCV)阻抗的变化及其对室性心律失常(VA)射频消融术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00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VA射频消融术,且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TAODGCV的127例VA患者.根据术中初始应用的消融仪分为2组.①SES组:81例,其中男48例,年龄(56.52±15.60)岁,年龄范围17~82岁;②T11组:46例,其中男28例,年龄(54.92±14.68)岁,年龄范围13~81岁.观察并比较TAODGCV不同部位、生理盐水流速及消融仪阻抗的变化.结果 按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近端(DGCV1)→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远端(DGCV2)→前室间静脉(AIV)和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顺序:①初始状态,T11与SES组的阻抗均递增,且T11组均低于SES组,差值40 ~60 Ω[DGCV1,(207.2±15.3)Ω对(252.9±21.6)Ω;DGCV2,(242.5±23.8)Ω对(303.7±17.2)Ω;AIV,(268.3±20.6)Ω对(347.1±21.3)Ω;Summit-CV,(264.2±19.6)Ω对(340.3±22.4)Ω;均P<0.001];②盐水流速递增时,T11与SES组阻抗均递减,且初始阻抗越高降幅越大;除DGCV2外,T11组降幅均小于SES组[DGCV1,18.8 Ω对28.4 Ω;DGCV2,34.1 Ω对31.6 Ω;AIV,29.9 Ω对44.1 Ω;Summit-CV,35.3 Ω对41.9 Ω;均P<O.001].结论 TAODGCV的部位、初始阻抗、盐水流速和消融仪种类等对阻抗有影响,并存在一定变化规律.
-
-
高杰;
李珊
-
-
摘要:
射频消融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的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使用三维标测系统可以观察心脏内导管的位置,医生可以更方便的标测心律失常的部位,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和医生据露在X射线下的时间。
-
-
翁思贤;
唐闽;
方丕华;
贾玉和;
马亚哲;
郭金锐;
郭雨龙;
刘可;
张澍
-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特点及结果.方法 连续入选9例ccTGA合并SVT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随访、收集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心动过速,均于靠近间隔侧消融成功.三维使用率达55.5%(5/9),其中2例心脏解剖变异较大(1例中位心、1例右旋心),应用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消融均获得成功.术后1例HV间期从40 ms延长至100 ms,其余无明显改变.随访3~75个月1例复发.结论 此类患者的术中定位应更加关注左右房间隔侧的标测;ccTGA合并SVT的患者可首选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射频消融治疗.
-
-
齐洪涛;
朱为勇
-
-
摘要:
患者女性,63岁.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压塞,心包引流出血停止2周后,再次发生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考虑为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
-
徐波;
朱国平;
彭飞;
蒋莉
-
-
摘要:
目的 评价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压力导管组(术中使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20例)和对照组(术中使用普通盐水灌注消融导管,20例),比较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肺静脉隔离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力导管组X线曝光时间小于对照组[(29.4±6.4)min vs.(34.6±7.7)min,P<0.05].结论 压力监测导管应用于房颤导管消融安全、有效,相比于普通盐水灌注导管可以降低X线曝光时间,但未降低复发率.
-
-
谭鹏进;
商丽华;
张涛;
徐新华
-
-
摘要: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房颤复发率及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 三组分别有1、2、7例房颤复发,其中螺内酯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vs35%,P<0.05).螺内酯组的左房容积减小幅度较对照组大[(14.1±12.5)ml vs(3.2±8.9)ml,P<0.05].缬沙坦组无类似结果.结论 螺内酯可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减小左房容积.
-
-
郭文杰;
徐伟豪;
兰凯;
彭利;
张玉霄;
卢才义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远程磁导航系统( RMN)辅助下应用加强消融策略行心房纤颤( AF)射频消融治疗对AF远期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且自愿参加该临床研究的患者49例非瓣膜性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传统消融组(CAG, n=24)和加强消融组(EAG, n=25)。 CAG组对左右肺静脉行单环线性消融,EAG组在CAG消融基础上,靠近原有消融径线,在心房侧再次行线性消融,形成双环线性消融。术中应用磁导航消融导管,RMN系统、CARTO 3系统和Lasso环状标测电极,术后常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EAG组较CAG组消融时间明显延长[(45.66±6.59)vs (40.10±3.48)min,P<0.01],而在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和静脉血测定脑利钠肽前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19.3±5.6)个月,应用动态心电图随访发现EAG组复发率较CAG组明显降低(33.33%vs 8.00%,P<0.05)。二次手术时发现复发患者均存在电传导恢复情况,8例再次手术均成功。结论加强消融策略能有效改善AF患者的远期成功率,降低复发率。%Objective To assess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enhanced ablation in pulmonary vein antrum ( PVA) guided by remote magnetic navigation ( RMN) in th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AF)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 4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valvular AF who undergoing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nd voluntarily taking part in this study in our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ized into a conventional ablation group ( CAG, n =24 ) and an enhanced ablation group ( EAG, n=25) .PVA isolation was achieved by creating a single ablation circle in the patients of CAG group , and was double ablation circles at PVA in those of EAG group .An irrigated magnetic ablation catheter , CARTO 3 mapping system and Niobe magnetic navigation 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A Lasso® mapping catheter was used to confirm PVA isolation.Regular Holter monitoring was used to follow up all patients .Results PVA isolation succeeded in all the patients .Ablation energy delivery time was obviously longer in EAG group than in CAG group [(45.66 ±6.59) vs (40.10 ±3.48) min, P0.05) .During the follow-up of (19.3 ±5.6) months, Holter monitoring showed that the AF recurrence rate was remarkably lower in EAG group than in CAG group (8.00%vs 33.33%, P<0.05).Reconnection between left atrium and PV was confirmed in 8 relapsed patients during re-ablation, and re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in all of them .Conclusion Enhanced PVA abl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AF and reduces the recurrence rate .
-
-
蔡宏;
顾瑛;
曾晶;
刘玮
-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激光美容大会(第二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电流对兔皮肤胶原含量的影响,以便为应用于除皱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GP699A型射频热能皮肤治疗仪作用于兔背部皮肤,输出频率为5MHz,处理后当天及第8、19、33、43、59天切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部位皮肤,行常规HE染色及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检测皮肤胶原含量及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射频电流作用可使兔皮肤真皮层胶原增生,排列更加紧密,促进兔皮肤Ⅰ型、Ⅲ型胶原增生,且Ⅲ型胶原相对分泌较多,真皮层中Ⅲ型胶原与Ⅰ型胶原比值增大。在应用射频电流后第8天,即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真皮层胶原增生,在随后的几个时间点中,可以明显的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皮层胶原增生更为明显,同时Ⅲ型胶原所占比例更大。结论:射频电流可促进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Ⅲ型胶原,增加真皮的厚度,改变胶原纤维的排列,是用于除皱的理论基础之一。
-
-
-
-
鲁志兵;
江洪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
-
鲁志兵;
江洪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
-
鲁志兵;
江洪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
-
鲁志兵;
江洪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
-
鲁志兵;
江洪
- 《2014面向基层心律失常的规范化及心血管疑难重症专题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
-
孙育民;
陈明龙;
杨兵
- 《2012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
| 2012年
-
摘要: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右室乳头肌起源的VA,其QRS波时限大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源的,后、前乳头肌较间隔乳头肌起源者常有电轴上偏和较晚的胸导联移行(>V4).乳头肌起源的VA,其起源部位较深,多采用盐水灌注导管和8 mm消融导管,滴定能量。如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应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消融可望成功.
-
-
孙育民;
陈明龙;
杨兵
- 《2012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
| 2012年
-
摘要: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右室乳头肌起源的VA,其QRS波时限大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源的,后、前乳头肌较间隔乳头肌起源者常有电轴上偏和较晚的胸导联移行(>V4).乳头肌起源的VA,其起源部位较深,多采用盐水灌注导管和8 mm消融导管,滴定能量。如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应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消融可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