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旁道
房室旁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248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全国疑难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第十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房室旁道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忠杰、卢才义、胡大一等。
房室旁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480篇
占比:99.75%
总计:62634篇
房室旁道
-研究学者
- 李忠杰
- 卢才义
- 胡大一
- 唐其柱
- 李莉
- 杜日映
- 杨海涛
- 江洪
- 郭航远
- 刘世玉
- 吴素华
- 吴金涛
- 张玉威
- 张玉霄
- 彭放
- 李兴杰
- 杨新春
- 王山岭
- 王志毅
- 王慧
- 裘宇芳
- 詹贤章
- 邢杨波
- 陈元禄
- 马虹
- 马长生
- 于连慧
- 何国祥
- 侯应龙
- 傅立军
- 全薇
- 刘和平
- 刘建国
- 刘德铭
- 刘星
- 刘永生
- 吉炜
- 吴书林
- 吴兰平
- 吴卫
- 吴立萱
- 吴近近
- 周建炜
- 周胜华
- 孟繁超
- 宋建平
- 宋治远
- 屈百鸣
- 崔俊玉
- 师绿江
-
-
文兴康;
蒋纪文;
贾宏
-
-
摘要:
预激是指除正常的房室传导路径之外,还存在附加的房室旁路,旁路能较快地提早激动一部分或全部心室肌而形成心室预激.而间歇性预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房室旁道前传功能呈间歇性出现,即体表心电图上可见预激图形时隐时现[1].我院在招飞体检中发现1例此病例,后经专家会诊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报告如下.
-
-
吴近近;
吴兰平;
顾北音;
陈轶维;
吉炜;
沈捷;
傅立军;
李奋
-
-
摘要:
目的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3.5)岁(10个月~13岁);体质量(27.7±14.4)kg,其中3例<15 kg。5例术前超声提示室壁矛盾运动,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69例患儿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5例患儿接受传统两维射线下标测后,最终3例接受消融。74例患儿共标测到间隔旁道74条,包括右侧间隔旁道66例,左后间隔旁道8例;显性旁道48例,隐匿性旁道26例;旁道分布于前间隔28条,中间隔18条,冠状窦10条,右后间隔10条,左后间隔8条。共72例患儿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67例消融成功,即时消融成功率为93.1%。消融功率(18.0±1.8)W,射线暴露时间(4.7±2.7)min,手术时间(151.5±58.6)min。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5例合并室壁运动异常患儿的心室运动及大小在消融后恢复正常。随访(23.8±10.8)个月,4例患儿发生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三维标测系统下儿童间隔旁道经射频消融安全且有效,但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不能忽视。
-
-
吴近近;
吴兰平;
顾北音;
陈轶维;
吉炜;
沈捷;
傅立军;
李奋
-
-
摘要:
目的 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 ±3.5)岁(10个月~13岁);体质量(27.7 ±14.4)kg,其中3例<15 kg.5例术前超声提示室壁矛盾运动,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69例患儿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5例患儿接受传统两维射线下标测后,最终3例接受消融.74例患儿共标测到间隔旁道74条,包括右侧间隔旁道66例,左后间隔旁道8例;显性旁道48例,隐匿性旁道26例;旁道分布于前间隔28条,中间隔18条,冠状窦10条,右后间隔10条,左后间隔8条.共72例患儿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67例消融成功,即时消融成功率为93.1%.消融功率(18.0±1.8)W,射线暴露时间(4.7 ±2.7)min,手术时间(151.5 ±58.6)min.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5例合并室壁运动异常患儿的心室运动及大小在消融后恢复正常.随访(23.8 ±10.8)个月,4例患儿发生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下儿童间隔旁道经射频消融安全且有效,但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不能忽视.
-
-
-
-
李稳慧12
-
-
摘要:
目的:探讨单极和双极标测法对显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的价值及发生心肌炭化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预激综合征的患者100例,单极标测组57例(57%),双极标测组43例(43%)。观察有效消融靶点处单极和双极心电图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射频电流的各项物理学参数,了解不同标测方法心肌炭化发生情况。结果:与双极标测组比较,单极标测组消融有效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更短,靶点数更少,心肌炭化发生率更低(均P0.05)。结论:温度控制模式下采用单极标测提高了靶点标测的精确性,单极标测心电图V波振幅可反映心肌组织炭化情况。
-
-
李稳慧
-
-
摘要:
目的:探讨单极和双极标测法对显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的价值及发生心肌炭化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预激综合征的患者100例,单极标测组57例(57%),双极标测组43例(43%).观察有效消融靶点处单极和双极心电图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射频电流的各项物理学参数,了解不同标测方法心肌炭化发生情况.结果:与双极标测组比较,单极标测组消融有效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更短,靶点数更少,心肌炭化发生率更低(均P<0.05);在单极标测病例中,炭化组较非炭化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V波振幅明显下降(均P<0.05);在双极标测病例中,炭化组较非炭化组心电图V波振幅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控制模式下采用单极标测提高了靶点标测的精确性,单极标测心电图V波振幅可反映心肌组织炭化情况.
-
-
黄释丹;
潘如宝
-
-
摘要:
预激程度的大小与自主神经张力、旁路内隐匿性传导、起搏点位置及旁路阻滞等因素有关.本例因起搏点来自心房下部或房室旁道,使预激波显著增大呈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在临床上相当少见,应注意与室性逸搏相鉴别.
-
-
王钢
-
-
摘要:
目的 总结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和心理特征,对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择32例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32例单纯房室旁道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旁道性质将观察组分为隐性组(8例)和显性组(24例),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再发心房颤动分为再发组(4例)和无再发组(28例).观察隐性组和显性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病特征、再发组和无再发组患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以及是否消融心房颤动对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54.8±3.6)岁、心悸病程(12.6±9.7)年、左房内径(36.8±4.3)mm、基础心脏疾病17例(53.1%)、显性旁道24例(75.0%)、右侧旁道15例(46.9%);对照组患者年龄(48.2±2.7)岁、心悸病程(10.8±7.9)年、左房内径(33.9±4.1)mm、基础心脏疾病19例(59.4%)、显性旁道11例(34.4%)、右侧旁道7例(21.9%).观察组患者年龄、左房内径、显性旁道例数、右侧旁道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与无再发组患者年龄、病程以及左房内径、旁道性质和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性旁道、年龄大、左房内径大、右侧旁道患者是发生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消融旁道的同时是否消融心房颤动对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无影响.
-
-
张录兴;
左军;
马文帅;
郑强荪;
李雪
-
-
摘要:
患者,男性,62岁,主因突发心慌不适2h入院,伴胸闷、气短.入院后尝试行食管调搏终止心动过速,心电图及食管内心电图提示心动过速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且室房逆传现象,室房逆传有全或无特征,说明室房逆传由旁道所致.经电复律终止室速后的心电图证实存在左侧旁道,经三维标测射频消融,证实本例为室速并旁道逆传.
-
-
邢杨波;
郭航远;
游斌权;
裘宇芳;
彭放
- 《2009年全国疑难心律失常专题会议》
| 2009年
-
摘要:
目的:研究间隙性逆传阻滞房室旁道参与的心动过速特点及射频消融术。rn 方法:6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其中A型预激1例,B型预激1例,采用右室心尖部和左室S1S1及S1S2起搏分析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位置确定及射频消融。rn 结果:左前游离壁2例,左侧壁1例(A型预激),左后壁旁道2例,右侧三尖瓣环10点处1例(B型预激).所有旁道具有1:1室房传导功能,6例有患者均有间隙性旁道逆传阻滞,均呈2:1室房逆传阻滞.在右室起搏下或窦性心律下标测靶点,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rn 结论:不论隐匿性或显性房室旁道均可发生间隙性室房逆传阻滞,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过程中应注意分辨偶发室房逆传阻滞现象,以免漏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