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306122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电与循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等;电生理检查的相关文献由1254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延春、王和平、单其俊等。

电生理检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6122 占比:99.85%

总计:306580篇

电生理检查—发文趋势图

电生理检查

-研究学者

  • 梁延春
  • 王和平
  • 单其俊
  • 曹克将
  • 张在强
  • 张磊
  • 王惠中
  • 王慧
  • 胡大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嘉茗; 谢欢欢; 冼珊
    •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电生理检查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6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烧灼感或凉感等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84例,无症状组76例。所有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检测神经传导(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及F波,检测指标包括运动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SNAP)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F波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chd)。比较2组电生理检查指标。结果有症状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DML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胫神经及腓总神经CAMP均低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SCV、SNAP均低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及胫神经Flmean、Fchd均高于无症状组(P<0.05)。NCS、F波联合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0.829、准确率0.844、阳性预测值为0.847、阴性预测值为0.840、kappa值0.687。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联合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价值。
    • 李杭燕; 高晓飞; 许轶洲
    • 摘要: 1病历摘要患者男,75岁,因“反复心悸5年,加重3个月”于2019年12月26日入院。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以下简称“室早”);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65/85 mm Hg,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入院后体格检查、胸部CT、冠脉CT血管成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提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于12月28日行电生理检查和室早射频消融术。
    • 许明; 徐栋; 高莉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内科电生理检查在心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来该院心内科就诊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常规方法检测和电生理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经专家医师临床症状诊断,50例都为心内科疾病。电生理检查中共检出48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14例,风心病22例,肺心病10例,其他2例,检出率为96.00%显著优于常规方法检测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电生理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明显比常规方法检测的38.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9,P<0.05)。结论心内科疾病的种类比较多样,病因相对复杂,给临床诊断工作加大了难度。运用电生理检查,效果显著,可以大大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 周雪颖; 董琰; 王立利
    • 摘要: Bell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率高,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部麻痹。Bell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我国对Bell麻痹的诊疗多参照2016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临床上关于Bell麻痹的治疗方案已有很多报道。虽然Bell麻痹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但部分遗留后遗症的患者会遭受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及社会孤立,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有效合理的治疗。多年来,电生理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通过面神经检查结果来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Bell麻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漆文静; 聂湘涛; 郭秀明
    • 摘要: 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是神经内科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轴性肌肉僵直、痛性痉挛,由不同的刺激引起,电生理检查表现为静息状态下见持续性运动单位活动(continuous motor unit activity,CMUA),经苯二氮GFDA2类药物治疗后运动单位活动迅速减少甚至消失。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抗体检测、肌电图检查。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后期因频繁肢体僵硬、强直导致经常摔倒,而需要辅助行走器,严重者甚至长期卧床。
    • 黄昀桀; 陈兵; 杨顺; 向往; 彭波; 袁放
    • 摘要: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磁共振成像(MRI)征象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门诊收治的2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腕管综合征组及对照组.收集腕管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MRI检查,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腕管综合征患者MRI参数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①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显著低于对照组,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及感觉潜伏期(ML)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②腕管综合征组MRI检查显示腕管结构以横断面图像最佳,T1WI、T2WI显示正中神经进入腕管部位增粗、肿胀,腕管内受压变扁,钩骨水平层面尤甚.腕管综合征患者豌豆骨正中神经截面积(CSA)、正中神经肿胀率(MNSR)、正中神经扁平率(MNF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③豌豆骨CSA与SCV呈负相关;MNSR与静态两点辨别觉、SNAP呈正相关,与SCV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腕管综合征组织结构的异常,且MRI参数与临床电生理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
    • 蔡卫勋
    • 摘要: 本例12导联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频率67次/min,PR间期0.26 s,各导联QRS波群起始部均可见δ波,QRS时间0.12 s。典型心室预激特征性改变是:(1)PR间期<0.12 s;(2)QRS波起始部有δ波;(3)QRS时间延长(常≥0.12 s)。而本图除PR间期不符合常见心室预激特征,甚至达到一度房室阻滞的标准,其余均符合典型心室预激图形特征性改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PR间期延长,又有典型心室预激的部分特征?基于PR间期延长,不少读者直接提示或者诊断了Mahaim旁道,而实际上Mahaim旁道所致显性预激很少能够见到典型心电图图形,多数情况下由电生理检查才显现及明确。郭继鸿等认为房束旁道的体表心电图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为诊断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或线索。房束旁道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类似传统的Mahaim纤维预激,其特点如下:(1)QRS波增宽畸形呈左束支阻滞图形;(2)δ波可以不存在,如有δ波,较典型心室预激的δ波小;(3)PR间期正常;(4)伴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常呈宽QRS心动过速,伴左束支阻滞及电轴左偏。后经射频消融治疗证实其并非Mahaim,而是his束旁前间隔旁道。
    • 肖府庭; 马艳; 裴子文; 朱元宵; 王清; 李洁; 章志超; 李祖虹
    •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 ms]、拇指-腕SCV[(45.12±5.56) m/s]、中指-腕SCV[(55.45±7.67) m/s]、拇短展肌CMAP[(8.23±3.15) mV]、拇指-腕SNAP[(13.21±4.23) 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 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 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梁卓; 王云龙; 王子雨; 王泽峰; 张涛; 韩智红; 任学军; 吴永全
    • 摘要: 目的:分析一组以宽QRS波心动过速为表现形式的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的发病心电图、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本中心10例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宽QRS波组),采用10例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形态的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作为对照组(窄QRS波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误诊情况、电生理检查结果和射频消融情况.结果:与窄QRS波组相比,宽QRS波组心动过速均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差异性传导,发作时心率更快[(206± 14)vs.(183±8)次/min,P<0.05],心电图容易被当地医院误诊为室性心动过速(5例)或无法明确诊断(3例),临床症状严重,除心悸(10例)外,还会表现为晕厥(2例)、头晕(4例)或者胸痛(2例)等,容易被医生过度检查或者过度治疗(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例被建议安装置入式心脏除颤装置).两组患者电生理特征包括房室结不应期、文氏点、旁道传导功能等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消融成功率均为100%,所需电生理检查时间、标测和射频消融时间也无明显差别.结论: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可以表现为LBBB形态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此类患者发作时心率快、症状重,容易被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而过度检查和治疗.此类患者应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