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5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1388篇;相关期刊391种,包括全科护理、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等;心室颤动的相关文献由266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成军、郭涛、金奇等。

心室颤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5 占比:41.68%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2.42%

专利文献>

论文:1388 占比:55.90%

总计:2483篇

心室颤动—发文趋势图

心室颤动

-研究学者

  • 郭成军
  • 郭涛
  • 金奇
  • 华伟
  • 吴立群
  • 陈新
  • 单其俊
  • 郭继鸿
  • 张澍
  • 曹克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萍
    • 摘要: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数据取自我院 2020 年 3 月~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86 例老年 AMI 患者,均行 PCI 治疗,采用随机取样法分为预见组(预见性护理干预,n= 43)、基础组(传统护理,n = 43),2 组疗效比较分析。 结果:干预前比较生活质量、心理情绪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基础组比较,预见组 SF-36 评分更高;SAS、SDS 评分更低;预见组并发症率(4.65% )低于基础组(23.26% ),x2 = 4.746,P = 0.029,P<0.05(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 AMI 患者行“PCI 治疗+预见性护理”可改善生活质量、减缓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刘子韩; 江洪
    • 摘要: 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约1500万人,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比的首位。中国心源性猝死人数超50万人/年,居全球之首,其中80%源于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来源于心室的节律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研究表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CANS)功能紊乱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而CANS功能紊乱的重要环节即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1]。左星状神经节(LSG)是外周交感神经的关键靶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方式来降低LSG的功能及活性,从而防止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针对LSG精准靶向、可进行临床转化的调控策略,对指导临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现就LSG的解剖与功能、神经节调控的新策略进行综述。
    • 李连杰; 廖金龙; 袁留群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类型之一,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重等特点,为引起CHD患者病死主要原因之一[1,2]。心律失常为AMI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心室颤动、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危害最大[3]。报道结果显示,超出50%左右AMI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4]。因此临床在对产生心律失常AMI患者予积极治疗之外,还需对引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予以早期防治。本研究选取我院AMI者192例,旨在分析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 谭明; 商丽华; 孙晓燕; 张艺民; 谭鹏进; 刘建国
    • 摘要: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d-HCM)预后较差,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1]。随着疾病进展,HCM可出现心肌坏死和凋亡,易发生室壁瘤、附壁血栓及心肌纤维化和瘢痕形成[2]。心肌纤维化参与室速、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3]。本文报道1例肥厚型心肌病进展至扩张期的患者,对其心肌纤维化进展和室性心动过速特点进行描述。
    • 刘东升; 刘斌; 李彬; 刘娜; 孙亚召
    • 摘要: 1病例患者男性,58岁,主因胸痛1 h,于2020-12-27凌晨3:08入院。患者1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主要位于胸骨体中上段后方,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清,伴大汗及恶心,无明显后背部及双肩、双上肢放射痛,症状持续半小时不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段明显抬高,期间发生心室颤动(室颤)1次,给予电除颤及其他对症治疗后收入院。既往心房颤动(房颤)病史3年,未规范治疗;痛风史5年。
    • 孙延黄; 周红娜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既往体健,无心原性猝死(SCD)家族史,因“发作性意识不清4 h”入院。患者于2020年5月26日晨7:30左右刷牙时突发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持续约5 min转醒,至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Ⅰ、Ⅱ、Ⅲ、aVF、V_(4)~V_(6)导联J点抬高伴ST段弓背向下抬高(图1),后患者于急诊科再次突发意识丧失,除颤仪提示心室颤动
    • 王学强
    • 摘要: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复发均使用利多卡因及除颤治疗无法对其维持窦性心律,之后均予以胺碘酮治疗。分析患者心律失常控制情况、胺碘酮用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治疗72 h内心律失常现象均完全控制。随访过程中发现, 1例患者在治疗18 d后自行停止了胺碘酮用药,在治疗28 d后再次突发性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除颤治疗无效,最终抢救失败发生死亡。其余17例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保持胺碘酮的长期口服治疗,均未发生再次复发现象。结论 胺碘酮对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长期服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常永茂; 席银娟; 刘昕; 樊欣; 赵生环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术中应用阿托品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酒泉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10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心室颤动将患者分为心室颤动组和无心室颤动组。观察组患者在行急诊PCI手术过程中均静脉注射足量阿托品,对照组则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猝死、无复流、心室颤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心室颤动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后,观察组患者无复流、心室颤动、反复缺血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χ^(2)=5.976、8.253、5.342、5.021、4.472,P 1 500μV、入院时STmax> 300μV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4.438、4.041、4.438、2.407、4.438、4.299、5.393、8.914、4.379、4.093、8.143、2.064、4.158、3.934,均P 1 500μV、STmax> 300μV、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0级、左主干病变、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 360 min、PCI术前心室颤动、既往心电图QRS时限延长、既往心肌梗死史、伴右心室心肌梗死;而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的保护因素包括使用β阻滞药、阿司匹林、入院时血钾水平偏高、术中使用阿托品[OR(95%CI)=6.562(2.171~13.365)、4.258(2.372~10.447)、3.267(1.683~6.976)、2.736(1.058~4.125)、2.288(1.291~4.389)、3.382(2.379~4.681)、3.825(1.649~6.813)、1.078(1.011~1.109)、1.651(1.020~3.009)、6.957(3.719~10.618)、0.653(0.372~0.938)、0.371(0.282~0.628)、0.481(0.180~0.819)、0.734(0.541~0.912),均P <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众多,术中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王丽娜
    • 摘要: 目的关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护理配合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抢救的过程中,对照组落实常规的抢救护理,观察组配合优化抢救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救治时间、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满意度等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36例,占94.74%)的满意度比对照组(30例,占78.95%)明显更高(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在护理时通过优化抢救护理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抢救治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 郭永宁
    • 摘要: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以下将“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既可以表现为毫无症状,也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如持续性室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需要紧急医疗介入处理,快速逆转心律失常的发生,否则将会有不良后果。笔者结合接诊的1例单形性持续性室速病例,共同探讨持续性室速案例的急诊处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