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4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12085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六届全国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等;直立倾斜试验的相关文献由97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成、林萍、吴礼嘉等。

直立倾斜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2085 占比:99.80%

总计:212513篇

直立倾斜试验—发文趋势图

直立倾斜试验

-研究学者

  • 王成
  • 林萍
  • 吴礼嘉
  • 李芳
  • 李茗香
  • 谢振武
  • 邹润梅
  • 许毅
  • 杜军保
  • 刘晓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孟可; 周彬; 吴杰斌; 王彦波; 许慧
    •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研究其对VVS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5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就诊的诊断为VVS的患儿,共60例,设为晕厥试验组,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和监测动态心电图,同时选取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HRV差异,以分析HRV对儿童VVS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VVS患儿中,阳性反应者共50例(83.3%),阴性反应者10例(16.7%),其中血管抑制型23例(37.1%),心脏抑制型10例(16.7%),混合型17例(28.3%)。试验组时域指标SDNNi、rMSSD显著升高,频域指标LF、HF、VL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时域指标SDNNi、rMSSD明显升高,频域指标LF、HF、VLF显著升高,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NNi、rMSSD、LF、HF和VLF对HUTT诊断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分别以LF、HF和VLF,496、867.5和865.5作为界值时,对诊断阳性率的预测效果较好,敏感度分别为85%、62%和68%,特异性分别为63%、88%和84%。结论VVS患儿日常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以增加的迷走神经活性为主,HRV对HUTT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 代佰玲; 马畅; 洪丽; 王莹琦; 丛培欣; 肖宪杰; 于晓红; 高连君
    • 摘要: 目的探讨延长基础试验时间对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NM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 HUTT)阳性率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4—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考虑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82例,交替顺序分为30 min基础试验组和45 min基础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试验结果阳性率、阳性反应分型、晕厥或晕厥前兆发作时间等。结果 30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23例(56.1%),45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24例(58.5%),两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基础试验阶段呈阳性反应9例,均为45 min基础试验组患者。其余73例(89%)需药物激发进行阳性结果诊断。总阳性反应类型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以血管抑制型多见。药物激发后发生阳性反应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6±3.2)min vs (7.93±3.1)min,P<0.01],30 min基础试验组多发生在含药5 min之内,45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反应时间多发生在5 min之后。45 min基础试验组较30 min基础试验组阳性病例检查总时间明显延长[(52.93±3.1)min vs (34.67±1.3)min,P<0.05]。结论 45 min基础时程HUTT较30 min基础时程HUTT可增加10%的无药物激发阳性反应者,但诊断NMS整体阳性率并未提高。45 min基础试验组患者行药物激发阳性反应时间推迟,总检查时间明显延长。大多数NMS患者可以通过30 min基础时程HUTT获得确定诊断。
    • 摘要: 本刊经过广泛的学科调研和专家征询,并结合期刊内容定位,确定了2022年度选题指南,涉及心电学、心血管内科学相关的20个研究热点:1.国外最新心电学检测指南的解读与应用2.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3.有创性心脏电生理与无创心电学对比研究4.食管电生理、心电生理与起搏、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5.晕厥与直立倾斜试验的相关研究6.心电散点图、起搏器心电图解读,以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7.心肌炎和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心电图及影像学研究8.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
    • 葛南南; 胡晓晟; 陈瑶; 周冬辰
    • 摘要: 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5月11日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行左心房自主神经节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1例。本例患者晕厥反复发作,行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出现晕厥症状发作,窦性停搏约7 s,予以胸外按压后恢复意识。后予以左心房自主神经节消融,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 摘要: 今年年初,本刊经过广泛的学科调研和专家征询,并结合期刊内容定位,确定了2022年度选题指南,涉及心电学、心血管内科学领域20个研究热点,具体如下:1.国外最新心电学检测指南的解读与应用2.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3.有创性心脏电生理与无创心电学对比研究4.食管电生理、心电生理与起搏、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5.晕厥与直立倾斜试验的相关研究6.心电散点图、起搏器心电图解读,以及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 童晓珊; 金建芬; 郑贝贝; 顾俊杰; 徐淑慧; 宁丽
    • 摘要: 目的对直立倾斜试验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并应用于临床,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优化试验前用物准备流程和患者准备流程、优化试验中病情观察流程、优化试验结束后患者心理疏导及疾病健康宣教流程。结果流程优化后,直立倾斜试验患者试验前准备不完善率由优化前的14.40%下降至4.76%,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68.8%提升至92.1%,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率由13.13%下降至2.33%,P均<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护理流程的优化提高了试验前准备完善率、试验中病情变化发现及时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 王佳玉; 吴越阳; 张佳; 刘杰昕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对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rthostat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syndrome,OCHO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晕厥或疑似直立不耐受就诊、病因考虑为OCHOs的患者。收集患者TCD脑血流指标及HUTT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设立健康对照组。比较OCHOs患者与对照组的TCD脑血流指标及HUTT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共纳入OCHOs患者56例(病例组),对照组21例。在TCD脑血流指标方面,同平卧位相比,病例组患者在倾斜直立位的收缩期、舒张期末和平均脑血流速度下降绝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和循环阻力指数增加绝对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同平卧位相比,病例组患者在倾斜直立位的收缩期、舒张期末及平均脑血流速度分别下降14.5、9.5和13.5 cm/s,其诊断OCHOs的敏感性分别为94.6%、87.5%和91.1%,特异性分别为95.2%、85.7%和95.2%(P<0.01)。结论TCD联合HUTT对OCHOs患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王佳玉; 吴越阳; 张佳; 刘杰昕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nOH)患者直立倾斜试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晕厥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典型nOH的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卧位和倾斜直立位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每搏量、心排血量和系统血管阻力,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进行分组,≥60岁组46例,<60岁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卧位和倾斜直立位第1、2、3分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特点。结果患者从平卧位至倾斜直立位,系统血管阻力均未增加。年龄≥60岁的患者,从平卧位到倾斜直立位,心率增加值、每搏量降低值及其变化幅度均较年龄<60岁患者更小。结论典型的nOH患者,从平卧位到倾斜直立位,系统血管阻力增加受损。<60岁的患者倾斜直立后心率增加和每搏量降低更显著。
    • 沙子墨; 郦明芳; 陈明龙; 施姣姣; 顾凯; 王子盾; 刘海雷; 张凤祥; 陈红武; 居维竹; 杨刚
    • 摘要: 目的:对单中心33个月所做的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健康教育对HUTT阳性患者再发晕厥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因反复晕厥或反复出现晕厥前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HUTT患者294例.根据HUTT中患者心率与血压的变化,196例HUTT呈阳性,其中混合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Ⅰ型)146例,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Ⅱ型)14例,血管抑制型迷走神经性晕厥(Ⅲ型)36例.分析各型患者HUTT阳性率并对健康教育前后HUTT阳性结果患者晕厥发生次数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在294例行HUTT检测的患者中,有196(66.7%)例患者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其中I型、Ⅱ型、Ⅲ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别有146例(74.5%)、14例(7.1%)、36例(18.4%).年龄>60岁患者HUTT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患者(77.1%vs.57.1%,P<0.01).在196例HUTT阳性患者中,80例(40.8%)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晕厥次数中位数从2(四分位数间距IQR:1~4)次降到0(IQR:0~0)次(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TT证实,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以混合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为主,年龄较大患者HUTT阳性率较高,随访结果提示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此类患者再发晕厥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