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率恢复

心率恢复

心率恢复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体育、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365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校外教育(理论)、当代体育科技、生物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4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心率恢复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启云、顾晔、储卫红等。

心率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3659 占比:99.77%

总计:33736篇

心率恢复—发文趋势图

心率恢复

-研究学者

  • 刘启云
  • 顾晔
  • 储卫红
  • 冉静
  • 刘锦铭
  • 吴礼嘉
  • 康美华
  • 李芳
  • 杨文兰
  • 林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然然; 王浩彦; 徐波; 谭春婷; 林芳; 聂姗; 李云霄
    •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共46例,入选者均进行静息肺功能(PFT)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运动终止至休息1 min时的心率恢复是否<12次/分为异常组(n=23)及正常组(n=23)。结果与心率恢复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患者的年龄更高、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并发率更高、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更高、及具有更高的症状评分(均P<0.05);PFT结果提示,异常组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秒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更低(均P<0.05);CPET结果提示,心率恢复异常组的峰值运动功率、峰值摄氧量、峰值呼出气分钟通气量、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峰值心率及心率恢复更低(均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HRR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FEV 1%pred、DLCO%pred、pVO 2/kg及峰值心率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COPD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年龄更高,临床合并症更多,肺功能及运动能力更差,对这样的COPD患者应进行更加全面的病情评估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曾斌; 刘亚康; 王龙平; 张鸣生
    • 摘要: 目的 观察通气有效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COPD患者190例行症状限制性递增功率踏车运动测试,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用药史、肺通气功能与心肺运动测试参数,根据踏车运动后第1分钟心率下降是否>12次,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延迟组.结果 延迟组共89例(46.84%).与正常组相比,延迟组年龄更高(Z=2.282,P<0.05),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百分比(Z=3.626,P<0.001)、最大功率(t=5.547,P<0.001)、剩余呼吸储备(t=2.122,P<0.05)下降,通气有效性曲线最低值(VE/VCO2nadir)明显升高(Z=3.29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道阻塞严重程度分级、VE/VCO2nadir、剩余呼吸储备与心率恢复延迟相关;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气道阻塞严重程度分级后,VE/VCO2nadir是心率恢复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03,95%CI 1.032~1.873,P<0.01),最佳预测界值为33.15(AUC=0.6387,95%CI 0.5595~0.7178,P=0.001).结论 COPD患者通气有效性障碍增加运动后心率恢复延迟的风险.
    • 郭娜; 卜令程; 刘莎; 刘婷
    • 摘要: 目的:分析患者平板试验后心率恢复情况、恢复期室性早搏的数量,探究其在心衰、冠心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共有210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患者都完成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平板结果与NT-pro-BNP水平分为阳性组(115例)、阴性对照组(95例),心衰组(64例)、正常对照组(146例),对各组患者在试验后各个时间段的心率,并对恢复期10min内室性前收缩综述进行计算.结果:与各组的对照组相比,阴性组、心衰组患者的心率恢复速率均更低(P<0.05);与各组对照组相比,阳性组、心衰组运动后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均增多,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中,平板运动试验后2min内心率恢复的减慢和恢复期室性期收缩的增多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临床应加强对其推广应用.
    • 赵醇; 戴玲丽; 冯慧; 王磊
    •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中年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患有中重度OSAS的中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及行为能力的培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度为60% ~ 75%峰值功率的有氧训练以及60% ~ 80%最大重复10次所使用重量(10RM)的抗阻训练,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每个项目间或同一项目中可休息5 min,抗阻运动每个训练动作重复8~ 10次,共3组,每组间可休息5 min;每次联合运动60 min,每周训练3次,共12周.分别于入组时(训练前)及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采集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等PSG评估指标,并记录患者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功率、无氧阈等运动能力指标以及患者CPET终止后第1、2、3分钟坐位心率恢复数(HRR),记为HRR-1、HRR-2、HRR-3.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各项观测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AHI[(21.19±5.43)次/h]、ODI[(24.36±5.92)次/h]和L-SaO2值[(83.65±5.24)%]与组内训练前[(27.55±6.12)次/h、(30.51±6.75)次/h和(79.26±6.43)%]及对照组训练后[(28.25±6.74)次/h和(29.81±6.53)次/h和(79.03±6.44)%]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②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VO2peak[(18.92±3.63) ml/(kg·min)]、峰值功率[(94.18± 16.26) W]和无氧阈[(13.10±3.35) ml/(kg· min)]与组内训练前[(15.62±3.87) ml/(kg·min)、[(83.37±13.61) W]和(10.23±2.15) ml/(kg·min)]及对照组训练后[(15.34±3.45) ml/(kg·min)、[(80.14± 14.57) W]和(10.02±3.18)]比较,均有明显提升(P<0.05).③训练后患者的心率恢复方面,观察组的HRR-1、HRR-2和HRR-3均高于组内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能明显提高中年中重度OSAS患者的运动能力,并改善其心率恢复.
    • 肖海莉
    • 摘要: 目的:探讨 24 小时睡眠缺失对经常熬夜的大学生运动后心率恢复的影响。方法:30 名受试者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完成两次递增功率自行车运动,一次在正常睡眠后,一次在 24 小时睡眠缺失后,两次测试间隔一周。记录运动中心率、血压的变化,运动后 30s、1min、2min、3min 的心率恢复指数。结果:睡眠缺失后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显著低于正常睡眠时 (12.71±3.85 METs vs 10.11±2.97 METs,p=0.005)。睡眠缺失组运动期间峰值收缩压 (BP) 显著高于正常睡眠组 (175.42±4.67 mmHg vs 167.03±12.2 mmHg;P=0.019)。睡眠缺失组的峰值心率显著低于正常睡眠组 (173.54±2.54 vs 180.78±3.26;p=0.001)。睡眠缺失组运动后 30s 心率恢复指数 HRR 30 显著低于正常睡眠组 (15.93±3.50 vs 20.47±3.34;p=0.001)。睡眠缺失组 1min 心率恢复指数 HRR 1 显著低于正常睡眠组 (34.40±2.86 vs 37.02±2.45;p=0.025)。结论:24 小时睡眠缺失导致心率恢复 HRR 早期指标的降低( 副交感神经反应降低 ) 和运动时收缩压增加 ( 交感神经应答增强 )。经常熬夜的大学生在 24 小时睡眠缺失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
    • 王维; 吴思雨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例冠心病患者患者,100例患者均通过实验结果确定,其中变时性功能正常组50例、变时性功能不全组50例,两组患者经过十二周运动心脏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心率、摄氧量、血压、ST段下降数值.结果 84d训练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变时性功能正常组心率(beats/min)156.8±7.9、摄氧量(ml/kg.min)27.2±7.1、血压(bpm)23.7±4.4、ST段下降数值(mm)-0.2±0.4;变时性功能异常组心率(beats/min)128.7±4.4、摄氧量(ml/kg.min)25.8±6.1、血压(bpm)14.1±5.4、ST段下降数值(mm)-0.3±0.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变时性功能正常患者、变时性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也可有效改善,同步调节患者运动期间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相对而言,心脏康复训练对变时性功能正常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该康复训练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杨志勤; 万锐; 向妍; 李杏; 林欣
    • 摘要: 目的 了解飞行员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发生的特点,分析影响心率恢复的相关因素,为飞行员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飞行员246例平板运动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平板运动试验中是否发生心率恢复异常(运动后第1min心率恢复≤12次/分钟)分为心率恢复正常组和心率恢复异常组.结果 246例平板运动试验中有12例发生运动后心率恢复异常,占4.88%.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或可疑阳性与运动后心率恢复异常具有相关性(P<0.05).两组间身体质量指数、静息心率、冠心病及最大心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身体质量指数、冠心病、静息心率及最大心率是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异常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飞行员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异常的发生与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具有相关性.身体质量指数、冠心病、静息心率及最大心率是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异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 赵静; 王钊; 张健; 范勇; 梁洪; 张政波
    • 摘要: 目的探索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在军事作业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某新兵训练基地搭建基于随行监护系统的中央监测系统,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采集新兵入伍3个月军事训练中30人(210人次)、50人(600人次)的连续(≥24 h)生理数据,包括两晚的夜间睡眠、日间训练、业余活动等,通过信号质量算法和人工判读筛选可用信号。随机选取2019年新兵40例,按3 km跑的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将排名前20名和后20名的新兵分为成绩高组与成绩低组,比较两组夜间睡眠和运动指标的差异,探索训练成绩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采集数据的平均时长为(36.2±12.0)h,信号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心电和呼吸信号质量好和中等所占的比例均大于80%,系统能够有效采集新兵军事训练过程中心电、呼吸、体位/体动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和作业效能评估等功能。监测数据显示,成绩高组相比于成绩低组,睡眠分期中的深睡比例更多(16.24%±5.62%vs 12.19%±4.95%,P=0.042),运动后心率恢复差值(1 min、2 min)下降更快[(37.89±5.53)/min vs(31.97±6.20)/min,P=0.003]、[(60.89±6.61)/min vs(49.30±4.76)/min,P=0.000]。结论可穿戴随行监护系统能够在军事作业环境下有效采集新兵的生理数据,该系统通过连续生理监测与分析能够捕捉到更多新兵身体状态变化的信息,为评估军事作业效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赵静; 王钊; 张健; 范勇; 梁洪; 张政波
    • 摘要: 目的 探索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在军事作业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某新兵训练基地搭建基于随行监护系统的中央监测系统,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采集新兵入伍3个月军事训练中30人(210人次)、50人(600人次)的连续(≥24 h)生理数据,包括两晚的夜间睡眠、日间训练、业余活动等,通过信号质量算法和人工判读筛选可用信号.随机选取2019年新兵40例,按3 km跑的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将排名前20名和后20名的新兵分为成绩高组与成绩低组,比较两组夜间睡眠和运动指标的差异,探索训练成绩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采集数据的平均时长为(36.2±12.0)h,信号质量评估结果 显示,心电和呼吸信号质量好和中等所占的比例均大于80%,系统能够有效采集新兵军事训练过程中心电、呼吸、体位/体动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和作业效能评估等功能.监测数据显示,成绩高组相比于成绩低组,睡眠分期中的深睡比例更多(16.24%±5.62%vs 12.19%±4.95%,P=0.042),运动后心率恢复差值(1 min、2 min)下降更快[(37.89±5.53)/min vs(31.97±6.20)/min,P=0.003]、[(60.89±6.61)/min vs(49.30±4.76)/min,P=0.000].结论 可穿戴随行监护系统能够在军事作业环境下有效采集新兵的生理数据,该系统通过连续生理监测与分析能够捕捉到更多新兵身体状态变化的信息,为评估军事作业效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