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59641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由1094位作者贡献,包括武云涛、张薇、木胡牙提等。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9641篇
占比:99.93%
总计:560006篇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研究学者
- 武云涛
- 张薇
- 木胡牙提
- 李娜
- 张伟
- 沈玉祥
- 田国祥
- 董建增
- 陈艳梅
- 刘晓宇
- 华军益
- 卢武红
- 周建庆
- 姚璐
- 张倩
- 张杰
- 徐建然
- 李学文
- 杜昕
- 桑才华
- 汤日波
- 蒋晨曦
- 阮中宝
- 陆备军
- 陈君柱
- 陈涵
- 丛洪良
- 乔岩
- 任品芳
- 任寅
- 何柳
- 何鹏义
- 余淑华
- 刘培延
- 刘富湘
- 刘强
- 刘志强
- 刘欢
- 刘玉红
- 刘立新
- 刘红阳
- 叶生明
- 吴嘉慧
- 吴四云
- 吴玲云
- 周宏霞
- 周芸
- 周贤惠
- 周达新
- 周雁花
-
-
陈玉新;
成家军;
李晶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华法林抗凝对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疗效.方法 以80例稳定性冠心病并发非瓣膜性AF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华法林1.25 mg)与对照组(华法林2.5 mg).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全因死亡、缺血脑卒中、无症状脑卒中、肺栓塞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腔隙性脑梗死、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分别为12.50%、15.00%,高于对照组0、2.50%(P0.05);观察组肾脏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0%、0,低于对照组15.00%、12.50%(P<0.05).观察组华法林用量、IN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同剂量华法林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效果均较好,低剂量组(1.25 mg)安全性更佳.
-
-
令狐克强;
张杰;
李杰
-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例NVAF患者,采用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血栓形成情况。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分析老年NVAF患者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心脏CTA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200例老年NVAF患者中血栓形成16例(8.00%),自发显影52例(26.00%),无血栓形成132例(66.00%);血栓形成组持续性/永久性NVAF比例高于自发显影组、无血栓形成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自发显影组、无血栓形成组,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自发显影组、无血栓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或阵发性NVAF、CRP水平高、FIB水平高是老年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HDL-C水平高是老年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NVAF患者血栓发生受房颤类型、HDL-C、CRP、FIB水平的影响。
-
-
金玲;
刘运海;
黄清
-
-
摘要: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和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头颅磁共振常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和脑萎缩,是老年人神经功能丧失和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认为,心房颤动可能通过微栓塞、低灌注、炎症及内皮功能障碍和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等一系列机制增加脑小血管病的影像负荷。心房颤动伴发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与心房颤动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关系,与脑卒中的发生和预后相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研究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订有一定提示作用。
-
-
柴晓利;
张臣;
丰庆春;
刘欢
-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老年患者用药现状及对抗凝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我市5家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NVAF老年患者4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随访记录患者连续使用1个月以上的药物;比较2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差异,评价抗栓及多重用药(≥5种用药)治疗现状,采用Logistic分析多重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482例患者中,250例(51.87%)治疗合理,58例(12.05%)治疗过度,37例(7.68%)治疗不足,137例(28.42%)未治疗。482例患者中多重用药234例,非多重用药组248例。Logistic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医保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心力衰竭为多重用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NVAF患者普遍存在多重用药情况;需提高抗凝治疗的比例。
-
-
陈文;
梁易;
张莉婷;
何其舟;
赵立志
-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分类系统的左心耳形态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的关系及形态与功能的关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分为卒中组(35例)和非卒中组(125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调整多因素回归模型,比较两种分类系统评价非瓣膜房颤患者卒中的差别,采用Sperman秩相关分析左心耳形态特点与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相比于非卒中组,卒中组CHA2DS2-VASc评分更高,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耳口部面积较大[(4.74±1.20)比(4.17±1.31),P=0.02;(39.20±4.48)mm比(37.11±3.47)mm,P=0.004;(3.46±0.70)cm^(2)比(3.09±0.68)cm^(2),P<0.0001],但是左心耳流速较非卒中组更低(47.60±8.30)cm/s比(53.37±7.79)cm/s,P<0.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流速、左心耳口部面积、CHA_(2)DS_(2)-VASc评分和高卒中风险左心耳(LAA-H)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调整回归模型后,左心耳形态并非卒中的危险因素。Spe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左心耳形态(LAA-H/L)与流速呈正相关(r=0.227,P=0.004),与左心耳口部面积呈负相关(r=-0.182,P=0.022)。结论LAA-H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且LAA-H包含了较大的左心耳口部面积、较低左心耳流速等卒中高风险因素,这可能表明新型左心耳分类系统在非瓣膜心房颤的卒中风险分层具有潜在价值。
-
-
黄柏松;
丛洪良
-
-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三联抗栓疗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置入术的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528例行支架置入术的合并ACS的高危血栓栓塞风险的NVAF患者,按用药种类和剂量分为利伐沙班20 mg QD+DAPT组(127例)、利伐沙班15 mg QD+DAPT组(138例)、利伐沙班10 mg QD+DAPT组(151例)和华法林+DAPT组(112例),分析服药6个月后临床定义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服药6个月后,和利伐沙班20 mg QD+DAPT、华法林+DAPT标准三联抗栓疗法组相比,利伐沙班15 mg QD+DAPT组、利伐沙班10 mg QD+DAPT三联抗栓疗法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伐沙班15 mg QD+DAPT组、利伐沙班10 mg QD+DAPT组均可显著降低具有临床意义的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P<0.05)。结论 与标准剂量利伐沙班联合DAPT或华法林联合DAPT的三联抗栓疗法比较,ACS接受PCI支架置入术的高危血栓栓塞风险NVAF患者术后服用中等或低剂量利伐沙班联合DAPT的三联抗栓疗法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抗栓效果相似,且安全性更优。
-
-
乔岩;
王悦;
李松南;
蒋晨曦;
桑才华;
汤日波;
龙德勇;
吴嘉慧;
何柳;
杜昕;
董建增;
马长生
-
-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药物对冠心病(CAD)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心房颤动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最终纳入冠心病合并NVAF患者2 783例。主要终点事件是心血管死亡;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心血管原因住院。结果 :约有71.7%的CAD合并NVAF患者使用他汀药物。与未用他汀药物患者相比,他汀药物组患者更多合并有高血压病和Has-BLED≥3比例也更高。他汀药物组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更高。随访中位数时间2.99(1.48,4.90)年,Kaplan-Meier分析及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未见明显差异;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他汀药物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NVAF患者的全因死亡的风险(HR=0.79,95%CI 0.64~0.96,P=0.020),两组的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心血管原因住院的发生风险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他汀药物虽然没有明显降低CAD合并NVA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心血管原因住院的风险,但明显降低了全因死亡的风险。
-
-
姬旺龙;
黄晏;
李宏凤;
刘怡;
安军钰;
李万鹏
-
-
摘要:
目的探讨低CHA_(2)DS_(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LASEC)和(或)血栓(left atrial thrombus,LA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1年8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96例低CHA_(2)DS_(2)-VASc评分NVAF患者,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将之分为血栓组[包括LASEC和(或)LAT]及非血栓组(无LASEC或LAT)。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探讨低CHA_(2)DS_(2)-VASc评分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更低,而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增大更明显、持续性心房颤动及合并心力衰竭比例更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LAD增大(OR=1.087,95%CI:1.024~1.154,P=0.006)及HDL-C降低(OR=0.175,95%CI:0.032~0.949,P=0.043)是低CHA_(2)DS_(2)-VASc评分患者LASEC和(或)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AD增大和HDL-C降低是低CHA_(2)DS_(2)-VASc评分NVAF患者LASEC和(或)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LAD增大、HDL-C降低的低评分NVAF患者,应考虑启动抗凝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
-
赵曌;
王文强;
赵春慧;
宋凌慧;
李付强
-
-
摘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栓栓塞是其主要并发症,而左心耳是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因此,探索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对早期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血小板形态参数、左心耳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21年7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87例老年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耳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组22例和对照组2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老年NVAF伴左心耳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形态参数与左心耳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于对照组,病程长于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其他血栓性疾病发生率、非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占比、CHA2DS2-VASc评分、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尿酸(UA)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低于对照组,左心耳血流峰值排空速度(LAA-EV)、左心耳血流平均排空速度(LAA-AEV)、左心耳血流峰值充盈速度(LAA-FV)、左心耳血流平均充盈速度(LAA-AFV)慢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其他血栓性疾病、心房颤动类型、LAA-EV、LAA-AEV、LAA-FV、LAAAFV、UA、PLT、PDW、MPV、PLCR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NVAF伴左心耳血栓形成患者PDW、MPV、PLCR与LAA-EV、LAA-AEV、LAA-FV、LAA-AFV分别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形态参数(PDW、MPV、PLCR)、左心耳血流动力学参数(LAA-EV、LAAAEV、LAA-FV、LAA-AFV)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
-
陈鸿鹏;
陈涵
-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诊疗手段的进步,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不断升高。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已被证实效果不亚于华法林且可能更安全,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再灌注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其规范使用可显著改善临床结局。
-
-
冯秀华;
陈菡子;
谭冠昶;
吴宝群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中操作指导及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在TEE引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2例(CHA2DS2-VASC>=2分).术中TEE全程监测,引导房间隔穿刺,结合X线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入口直径及深度,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过程,并及时评估疗效,观察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个月采用TEE进行有效性随访. 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封堵器。TEE测量左心耳入口处平均直径(21.3±2.4mm),封堵器型号(26.8±1.9mm )。无1例患者出现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情况。术后3个月丁EE随访,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边缘未见残余分流信号。与术前、术中比较,左房、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容积、张期血流速度、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尖瓣舒除1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脑室出血之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有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治疗措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指导左心耳封堵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使操作过程安全、有效。
-
-
-
刘彤;
刘洪梅;
邵清淼;
缪帅;
许纲;
袁如玉;
李广平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的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2月~2012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9例(其中阵发房颤68例,持续房颤31例),每位患者均进行CHADS2 和CHA2DS2-VASc评分,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将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各分为低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的低中危组与高危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房颤患者RDW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无论何种分组方式,两组间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有统计学差异。与低中危组相比,高危组患者年龄、RDW、血肌配升高,左房直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房颤患者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CHADS2高分的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预测CHA2DS2-VASc高分的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RDW与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而且是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
-
-
CHEN Jinjin;
陈瑾瑾;
LIU Peiyan;
刘培延;
ZHANG Qian;
张倩;
ZHU Junrong;
朱君荣;
ZHU Yubing;
朱余兵
- 《2018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八届江苏省药师周》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200例NVAF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方案,应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对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危险分层分析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入选患者CHA2DS2-VASc评分平均(4.55±2.01)分,卒中高危组189例(94.5%),卒中中危组11例(5.5%);HAS-BLED评分平均(2.04±1.26)分,高出血风险组69例(34.5%),低出血风险组131例(65.5%).仅36.0%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随卒中风险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卒中高危组抗凝治疗率(36.5%)高于卒中中危组(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率随着出血评分的增加而降低,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治疗率(44.3%)高于高出血风险组(2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亚组中,高出血风险组较低出血风险组倾向于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血管疾病(OR=0.867)、药物(OR=2.182)、PCI术后(OR=3.557)、房颤消融术后(OR=0.255)及患者因素(OR=4.504)均影响抗凝方案的选择,且PCI术后和患者因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目前临床对NVAF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有一定的差距,未按危险分层标准抗凝且整体的抗凝治疗率低.
-
-
吴昊;
毕齐
- 《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调查北京安贞医院统计室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出院诊断中包含有:非瓣膜性房颤(NVAF)、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所有病例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影响采用抗凝治疗的因素.得出结论:1、本研究结果提示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TIA住院患者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的比例明显低;2、在CHA2DS2-VASc评分均≥2分的情况下,抗凝治疗比例较低,抗凝剂以华法林为主;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比例相近;2、年龄≥65岁、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是未使用抗凝药物主要影响因素;3、对于NVAF合并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按指南要求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如无禁忌,应该尽量使用抗凝治疗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
-
-
LIAO Wei-guang;
廖伟光;
XIE Zhi-wei;
谢治惟;
CHEN Shi-zhang;
陈仕章
- 《第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通心络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入选非瓣膜性房颤病例203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采用通心络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8.73%,对照组18.87%,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比对照组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与常规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能有效地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同时有良好安全性.
-
-
王刚;
刘强;
华军益;
吴玲云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心脏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病因所致血瘀证非瓣膜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血栓栓塞风险与凝血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炎症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等临床信息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血瘀证AF患者100例,根据AF血瘀证病因分型标准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等4个血瘀证型,分别比较分析各证型血栓栓塞风险、血瘀证积分、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sP-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stolic diameter,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临床信息在不同证型间的差别及相关性. 结果: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血栓栓塞风险明显较高.各证型间血瘀证积分排序从高到低为:寒凝血瘀>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与CHA2DS2-VASc评分的排序结果一致.D-D、FIB、TF、MPV、sP-S、CRP、NLR等在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中的水平相对较高.LA、LVIDd、LVEF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在各证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示血瘀证积分与血栓栓塞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PP=0.015).D-D、CRP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PP=0.000、PP=0.018). 结论:AF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为AF血栓栓塞“高危血瘀证型”.血瘀证积分或可作为AF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在筛选AF血栓栓塞事件高危患者时,D-D、CRP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凝血及血小板相关参数(D-D、FIB、TF、MPV、sP-S)和炎症指标(CRP、NLR)或可为“高危血瘀证型”AF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
王刚;
刘强;
华军益;
吴玲云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心脏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病因所致血瘀证非瓣膜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血栓栓塞风险与凝血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炎症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等临床信息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血瘀证AF患者100例,根据AF血瘀证病因分型标准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等4个血瘀证型,分别比较分析各证型血栓栓塞风险、血瘀证积分、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sP-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stolic diameter,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临床信息在不同证型间的差别及相关性. 结果: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血栓栓塞风险明显较高.各证型间血瘀证积分排序从高到低为:寒凝血瘀>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与CHA2DS2-VASc评分的排序结果一致.D-D、FIB、TF、MPV、sP-S、CRP、NLR等在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中的水平相对较高.LA、LVIDd、LVEF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在各证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示血瘀证积分与血栓栓塞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PP=0.015).D-D、CRP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PP=0.000、PP=0.018). 结论:AF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为AF血栓栓塞“高危血瘀证型”.血瘀证积分或可作为AF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在筛选AF血栓栓塞事件高危患者时,D-D、CRP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凝血及血小板相关参数(D-D、FIB、TF、MPV、sP-S)和炎症指标(CRP、NLR)或可为“高危血瘀证型”AF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
王刚;
刘强;
华军益;
吴玲云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8年心脏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病因所致血瘀证非瓣膜性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血栓栓塞风险与凝血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炎症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等临床信息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血瘀证AF患者100例,根据AF血瘀证病因分型标准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等4个血瘀证型,分别比较分析各证型血栓栓塞风险、血瘀证积分、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sP-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stolic diameter,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临床信息在不同证型间的差别及相关性. 结果: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血栓栓塞风险明显较高.各证型间血瘀证积分排序从高到低为:寒凝血瘀>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与CHA2DS2-VASc评分的排序结果一致.D-D、FIB、TF、MPV、sP-S、CRP、NLR等在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中的水平相对较高.LA、LVIDd、LVEF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在各证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示血瘀证积分与血栓栓塞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PP=0.015).D-D、CRP与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PP=0.000、PP=0.018). 结论:AF寒凝血瘀证及痰浊血瘀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为AF血栓栓塞“高危血瘀证型”.血瘀证积分或可作为AF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在筛选AF血栓栓塞事件高危患者时,D-D、CRP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凝血及血小板相关参数(D-D、FIB、TF、MPV、sP-S)和炎症指标(CRP、NLR)或可为“高危血瘀证型”AF患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