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凝药

抗凝药

抗凝药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48390篇;相关期刊345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全国心胸麻醉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等;抗凝药的相关文献由317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一、黄震华、史旭波等。

抗凝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0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390 占比:99.57%

总计:249451篇

抗凝药—发文趋势图

抗凝药

-研究学者

  • 胡大一
  • 黄震华
  • 史旭波
  • 马长生
  • 张磊
  • 朱武生
  • 李艳
  • 王玉堂
  • 秦明照
  • 史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楠楠; 王翀
    •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及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病房及门诊治疗的138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及华法林组,每组各46例,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发应的发生率和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结果 3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较华法林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2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后,华法林组INR、PT明显延长,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aPTT、TT、PLT、ALT、Scr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对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但出血风险较华法林低.
    • 王薇; 蔡宾; 刘广志
    • 摘要: 目前,脑梗死是造成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现约有1824.7万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每年约有72.6万新发脑梗死患者[1]。然而,关于脑梗死急性期给予抗凝治疗是否合理以及抗凝治疗的具体使用等问题,迄今尚无统一的定论[2]。在2016年ESC以及2018年欧洲心律协会关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管理指南中,对于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的启动时间均推荐“1-3-6-12原则”。
    • 罗潇; 陈艳梅; 黄青霞; 陈玲; 罗云; 袁明清
    • 摘要: 背景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其抗凝治疗稳定性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现有研究均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达标率较低,对于如何有效计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研究少见;现有指南中推荐的计算方法存在局限性,对于服药前期患者的达标率计算则未能提出有效建议。目的探索指南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计算方法“需要不少于6个月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数据且需要去除前6周的数据”定义(以下简称“双6定义”)对抗凝治疗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改进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26例诊断为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且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同时进行了门诊或住院凝血功能随访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去除与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以及“随访时间>6个月与随访时间为12个月”的达标时间百分比(TTR),并与“双6定义”计算的TT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7、8、9、10、11、12个月去除与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计算的T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为12个月:当TTR计算时间基线设置为12个月且去除前6周INR数据时,随访第1个月与第2个月时的TTR无法按设定的公式进行计算,视TTR为0;随访1、2个月去除与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计算的T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前6周INR数据:随访时间>6个月与随访时间12个月时随访7~12个月T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随访时间>6个月与随访时间为12个月时随访7~12个月T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12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且去除前6周INR数据、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且去除前6周INR数据、随访时间>6个月且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随访时间12个月且不去除前6周INR数据计算的T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稳定性的计算中可以考虑不去除前6周的数据,计算基线时间不一定必须要求>6个月。
    • 郭颖翰; 王挺厅; 俞楷博; 俞晓波; 严锋; 水旭健; 杨施迪; 王成斌; 沈张锋; 王翊飞; 陈高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6家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872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79例,金华市中心医院114例,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04例,诸暨市人民医院100例,萧山医院99例,嘉兴市第二医院76例),依据入院首次头颅CT检查估算的出血量,分为出血量60 ml组;根据在院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微创组、开颅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出血量60 ml组251例(保守组64例,微创组96例,开颅组91例)。在30~60 ml组中,微创组、开颅组的GOS评分高于保守组,微创组GOS评分高于开颅组(均P60 ml组中,保守组病死率均高于微创组(均P30 ml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预后好于开颅手术治疗。
    • 张玮; 诸葛宇征
    • 摘要: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是以不同程度肝损伤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血管性肝脏疾病。国内HSOS大多与摄入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相关。以抗凝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核心的升阶梯疗法是目前推荐的治疗策略。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亦可联用或序贯口服华法林强化抗凝。对于抗凝治疗无应答患者可转做TIPS。PA-HSOS患者治疗过程中可应用鼓楼严重度评分系统评估病情,以期早期识别高危危重患者,及时转换TIPS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李姮; 李永辉; 孙小强; 王琳; 何峰
    • 摘要: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s、Cochrane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6月1日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应用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相比,全因病死率(OR=0.87,95%CI:0.75~1.01,P=0.08)、心肌梗死发生率(OR=0.86,95%CI:0.71~1.04,P=0.12)、心力衰竭相关再入院率(OR=0.90,95%CI:0.75~1.07,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抗凝治疗患者,积极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OR=0.38,95%CI:0.16~0.93,P=0.03),但同时,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OR=1.69,95%CI:1.43~2.00,P<0.05)。结论在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其全因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同时也可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 田雨; 段冉冉; 赵莘瑜; 李燕飞; 范成河; 张怡琳; 王晓放
    • 摘要: 目的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以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49例,根据脑梗死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分,17例)及预后不良组(≥3分,32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差异。使用LASSO回归筛选影响预后的变量,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病理类型为腺癌39例。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确诊肿瘤时间距脑梗死发生时间<6个月患者占比及肿瘤转移患者占比高,血红蛋白(Hb)水平及单抗凝治疗患者占比低(P<0.05)。LASSO回归显示,Hb水平和单抗凝治疗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入院时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OC曲线显示,LASSO回归模型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766~0.976),敏感度为0.875,特异度为0.706,H-L拟合优度检验P=0.978。结论在以急性脑梗死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中,Hb水平和单抗凝治疗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入院时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 马宇飞; 于焱; 洛佳坤; 卢若谷; 孙沙沙; 黄鑫; 管博; 杨明艳; 曹剑
    • 摘要: 目的分析单中心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防治现状,并评价口服抗凝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老年房颤患者4239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历资料,总结不同抗凝方案的应用现状,最终纳入随访患者1647例,中位随访时间23.5个月,最长随访时间36.4个月。根据在院抗凝方案不同分为华法林组436例,达比加群组348例,利伐沙班组410例,未抗凝组453例。记录终点事件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年龄、男性、硝酸酯类、CHA;DS;-VASc评分≥2分比例较其他3组更高,华法林组应用止血药物比例较其他3组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华法林组发生出血事件风险较未抗凝组明显增加,利伐沙班组发生缺血事件风险较未抗凝组明显降低,华法林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抗凝组明显降低(P<0.05)。达比加群组和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风险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HR=0.49,95%CI:0.29~0.81,P=0.01;HR=0.52,95%CI:0.32~0.87,P=0.01),达比加群组发生缺血事件风险较华法林组明显增加(HR=2.17,95%CI:1.15~4.12,P=0.02),利伐沙班组发生缺血事件风险较达比加群组明显降低(HR=0.29,95%CI:0.14~0.62,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临床现状仍不理想,需要加强抗凝宣教和普及;利伐沙班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优于其他口服抗凝方案,对需要长期抗凝预防脑卒中的老年房颤患者建议首选利伐沙班。
    • 摘要: (一)适应症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所伴随的运动障碍。(二)用法用量成人一次40~80mg,每日1~2次,溶于5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连续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三)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如恶心、呕吐、荨麻疹、皮疹等,经适当处理后得到缓解。少数可出现谷丙转氨酶(GPT)、血尿素氮(BUN)升高,颅内、消化道、皮下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四)禁忌症①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深度昏迷。②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如严重心律不齐、心肌梗死。③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④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超过26.6kPa(200mmHg)以上。⑤对本药过敏者。(五)药物相互作用本药与抗血小板聚集剂、血栓溶解剂及其他抗凝药合用,可增强出血倾向,应慎重合用,必要时适当减量。
    • 陈玉萍; 陶晓勇; 许胜杰; 杨艳华; 王岩; 邱峰
    • 摘要: 目的评估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在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收治的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阿加曲班组75例和常规治疗组65例。治疗后90 d评估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计算治疗后7、14、30、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治疗前基线的差值,治疗后进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估。结果阿加曲班组治疗90 d mRS评分≤1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1)。与基线比较,2组治疗后7、14、30、90 d NIHSS评分均降低。阿加曲班组治疗后7、14、30、90 d 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13±0.39)分vs-(1.02±0.26)分,P=0.030;-(3.21±1.05)分vs-(2.13±0.56)分,P=0.030;-(3.50±0.72)分vs-(2.22±1.09)分,P=0.008;-(3.70±0.38)分vs-(2.25±0.68)分,P=0.001]。阿加曲班组治疗后30、90 d BI评分≥95分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为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可阻止后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急性期进展、改善远期神经功能障碍,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