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文献在197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4篇、会议论文106篇、专利文献53953篇;相关期刊65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血栓与止血学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第二十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等;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文献由440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勇强、王兵、曹书华等。

血小板减少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4 占比:2.86%

会议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53953 占比:96.95%

总计:55653篇

血小板减少症—发文趋势图

血小板减少症

-研究学者

  • 王勇强
  • 王兵
  • 曹书华
  • 李洪湘
  • 杨玲
  • 赵永强
  • 李蓉
  • 李静
  • 罗运美
  • 辜学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梦妍; 吴亚臻
    •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并讨论当前有效治疗方案,以期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提供依据。
    • 董莉莳; 何荣霞; 路丽; 范倩倩
    •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诊治GT患者55例为观察组,再按照血小板计数(PLT)分为A亚组25例(PLT0.05)。B亚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比例低于A亚组(χ^(2)/P=11.000/0.001、6.675/0.028),早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相关参数用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出血风险,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有效改善妊娠的预后。
    • 陈海燕; 翟长云; 王伟奇; 朱蓉蓉; 沈洋; 王晋秋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联合应用升板方与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2月本院接受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升板方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14 d后,两组SPC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较对照组的17.86%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升板方与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确切,可控制病情进展,促进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还可调节机体凝血功能,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安全性高。
    • 陈聪聪; 谭瑞娟; 王立丹; 张媛媛; 胡晓妍; 陈园园
    • 摘要: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衡水市人民医院和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致ADR病例596例,根据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44例)和非血小板减少症组(552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占总ADR的7.38%,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75%的有26例(59.09%)、低于正常值50%~75%的有12例(27.27%)、低于正常值50%的有6例(13.64%),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20分(OR=2.09,95%CI=1.10~3.99,P=0.022)、肌酐清除率≤30 mL·min^(-1)(OR=2.01,95%CI=1.08~3.75,P=0.031)、大剂量用药(OR=2.02,95%CI=1.08~3.72,P=0.028)和用药时间≥14 d(OR=1.95,95%CI=1.04~3.64,P=0.043)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需要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重症(APACHE-Ⅱ评分≥20)、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 mL·min^(-1))、大剂量用药和长时间用药(≥14 d)的患者。
    • 齐浩山; 赵俊成; 李大林; 颜京强; 梁刚柱
    • 摘要: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新发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1例下肢动静脉血栓伴有HITT的新发Ⅱ型HI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小板上升水平和时间、D-二聚体水平变化;记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血栓复发及吸收情况。结果与HIT发生前比较,HIT发生后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经利伐沙班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并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HIT发生前、HIT发生后,以及治疗5 d后、10 d后、1个月后)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21例患者的血小板均正常,未出现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延伸或复发,未发生主要和次要出血并发症。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完全再通率为76%(16/21),部分再通率为24%(5/21)。结论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新发Ⅱ型HIT及HITT后口服利伐沙班替代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为临床治疗HIT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 季菲; 胡晓梅; 贺晓芳; 许勇钢; 邓力军
    • 摘要: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中医“紫癜病”范畴,其病程分为缓解期与发作期。邓成珊教授认为本病缓解期的病机特点是初起阴血先伤,继而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发作期则属正气亏虚,外感邪毒,本虚标实。根据本病病情进展程度以补肾健脾、滋阴助阳、调和阴阳、凉血解毒四个主要治法施治,以二至丸和当归补血汤、犀角地黄汤等为基础方加减,用药注重脾肾双补、阴阳并治、寒热兼施,体现了“以肾为根、以脾为源”“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病证结合、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想,临床获得显著疗效。
    • 林薇; 朱海峰; 李流娇
    • 摘要: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用于预防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咖啡酸片联合rhIL-11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rhIL-11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血小板、白细胞、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不同剂量咖啡酸片联合rhIL-11相较于仅使用rhIL-11能够更有效预防血小板减少症,且在合理用药范围内作用其效果与咖啡酸剂量呈正相关。
    • 戚永磊; 赵莹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淋巴瘤科的6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低于50×10^(9)/L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至70×10^(9)/L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中,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佳,值得临床应用。
    • 邵志辉; 朱国; 颜智淼; 陈柏良
    • 摘要: 原发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T),通常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至血小板表面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自身的单核细胞吞噬系统识别为“异物”而吞噬。其破坏速率是正常血小板破坏速率的10倍。IMT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由免疫、肿瘤、药物治疗、微生物感染或输血反应等潜在病因引起[1]。
    • 摘要: 2022年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樊雪梅团队在Blood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LDHA to Induce EEF2 Release Enhances Thrombocytopoiesis的文章。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在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靶向LDHA与真核翻译延伸因子2(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eEF2)的相互作用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