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4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1337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全国第八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前试验及输血治疗共识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输血科医师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创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交流会等;血小板输注的相关文献由13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澍英、肖露露、叶欣等。

血小板输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4 占比:0.97%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51337 占比:98.99%

总计:51863篇

血小板输注—发文趋势图

血小板输注

-研究学者

  • 陈澍英
  • 肖露露
  • 叶欣
  • 邹小立
  • 宋奎
  • 张献清
  • 林伟
  • 于洋
  • 夏爱军
  • 穆士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宏阳; 李晓丰; 周助人; 李函频; 丛日娇; 李剑平
    • 摘要: 背景: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广泛应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的:通过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和交叉配型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高输注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12月期间1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结果 与结论:①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高达92%;②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有25例患者在交叉配型实验中与供者的血小板均不相合,有18例患者与所有供者的血小板均相合;③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配型率的关系: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小板配型率为84%、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1+,2+,3+,4+的血小板配型率分别为75.4%,71.6%,54.6%,27.6%,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输注配型血小板对患者配型率的影响:在送检次数相同的各组中,初次送检配型率与重复送检配型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所有重复送检的患者中,初次送检与重复送检的平均配型率分别为41.2%和50.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程度越高其配型率越低,患者在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未体现有增强的趋势,得到了稳定的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的准确检测以及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苏婷婷; 任荣香; 王承华; 王继芳; 魏秀丽
    • 摘要: 目的探索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输注疗效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小板输注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出现2次或2次以上输注无效的患者纳入无效组)两组,有效组55例,无效组37例。统计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11%;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脾大、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组患者的复发率(36.40%)明显高于有效组(1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的死亡率(39.40%)高于有效组(24.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5.0个月,而有效组中位生存期未到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有效组中位生存期21.0个月远高于无效组1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 魏祥坤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且需反复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各60例。为2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后再输注血小板,比较2组输注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输注的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 h的CCI值为(6.62±1.23)×10^(9)/L,低于阴性组的(15.53±2.17)×10^(9)/L,输注后24 h的CCI值为(2.17±1.16)×10^(9)/L,低于阴性组的(7.74±1.36)×10^(9)/L,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输注无效41例,无效率为68.3%;阴性组输注无效17例,无效率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反复输血的患者,一旦其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将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须及时调整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确保较高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 陈红丽; 田冬华
    • 摘要: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19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19例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者占57.14%(68/119),血小板输注无效者占42.86%(51/119)。无效组性别、输血次数、抗体类型、并发症状况、白细胞过滤状况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抗-HLA类型、输血次数≥3、有并发症、无白细胞过滤为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仍有部分白血病患者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状况,受输血次数、抗体类型、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女性、抗-HLA类型、输血次数≥3、有并发症、无白细胞过滤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 刘琴; 徐春芬; 宋婕; 谢松丽; 陈涵薇; 胡红兵
    • 摘要: 目的评价输注不同治疗剂量血小板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83例次血小板输注的情况。根据单位体表面积实际血小板输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4.4×10^(11)/m^(2)。计算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并记录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比较不同输注剂量血小板之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各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有效输注例次中,各组之间CC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小板增加值(PPI)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小板输注剂量不是输注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剂量血小板输注并不能提高血小板CCI,0.5个治疗剂量血小板在儿科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 黄秀凤; 颜沛云; 江燕; 庄大造; 黄清灏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 刘丰
    • 摘要: 目的:探究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多次接受输注血小板治疗的血液病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后选择相容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计算1h、24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并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价。结果:74例患者中,抗体阳性患者40例(54.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5.68%)明显高于对照组(18.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18h及24h时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使用交叉配型与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可纠正血小板计数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 陈雪飞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构建血小板输注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输注血小板的病人治疗效果情况,根据输注是否有效进行分组,对血型、原发疾病、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计数及脾肿大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拟合疗效预测模型运用ROC进行评估。结果:200例病人共输注单采血小板次数为384例次,总输注有效率为77.80%。血小板输注疗效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方面无相关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危险因素有血型B(参照A型)、脾肿大、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低、输注次数>3次(P<0.05~P<0.01);拟合的疗效预测模型AUC为0.828,95%CI:0.781~0.875;采用外部数据对新建立模型进行验证,AUC=0.782,95%CI:0.616~0.948。结论:临床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危险因素较多;拟合的疗效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效能,可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血小板,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 李莉; 尚楠; 陈真真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输注机采血小板与辐照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比较二者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开封市某医院120例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输注的血小板制备方式分为A组和B组,将其中59例输注辐照机采血小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将6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前、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患儿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临床疗效[采用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估];统计两组血小板输注期间及输注后72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血小板输注后24 h,两组PLT均较输注血小板前上升(P0.05)。两组基于CCI和PPR测定的血小板输注后24 h的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小板输注期间及输注后72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输注辐照机采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儿效果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 孟德涛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需输注血小板患者58例,对其进行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判断其应用价值.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而输注无效、输注无效率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高于阴性组(P<0.01);出血组的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最大血块强度(MA)值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以明显提升输注效率,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