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抗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7921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等;血小板抗体的相关文献由10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岚、段生宝、王红梅等。

血小板抗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921 占比:99.15%

总计:38248篇

血小板抗体—发文趋势图

血小板抗体

-研究学者

  • 李岚
  • 段生宝
  • 王红梅
  • 丁少华
  • 李勇
  • 陈晔洲
  • 史素霞
  • 沈溪英
  • 田晶晶
  • 韩日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宏阳; 李晓丰; 周助人; 李函频; 丛日娇; 李剑平
    • 摘要: 背景:随着血小板输注的广泛应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的:通过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和交叉配型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高输注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12月期间1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结果 与结论:①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12例患者中有10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高达92%;②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有25例患者在交叉配型实验中与供者的血小板均不相合,有18例患者与所有供者的血小板均相合;③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配型率的关系: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血小板配型率为84%、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为1+,2+,3+,4+的血小板配型率分别为75.4%,71.6%,54.6%,27.6%,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输注配型血小板对患者配型率的影响:在送检次数相同的各组中,初次送检配型率与重复送检配型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所有重复送检的患者中,初次送检与重复送检的平均配型率分别为41.2%和50.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程度越高其配型率越低,患者在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未体现有增强的趋势,得到了稳定的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的准确检测以及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对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韩冬梅; 汪沁; 唐宗生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血小板配型及输注次数,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及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6例进行62次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血小板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58次)、交叉配型(55次)和血小板输注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水平较输注前升高(P0.05);且患者输注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效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及患者PLT输注次数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至关重要。
    • 黄秀凤; 颜沛云; 江燕; 庄大造; 黄清灏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 肖玲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马翠霞; 燕备战; 史景莉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孕期合并血小板减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本院产科的血小板减少孕妇180例,分为传统血小板检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每组60例。在产前以传统血小板计数为指导,进行随机血小板输注的为传统血小板检测组;以血栓弹力图检测为指导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血栓弹力图检测组;以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为指导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比较三组在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和血小板输注量上的差异;比较三组1 h CCI、24 h CCI、输注无效率、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 产时和产后24 h出血量,传统血小板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血小板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血小板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血小板抗体、有无血小板配型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即可减少血液输注次数,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减少血液输注无效的发生,对孕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具有重要意义。
    • 梁晓娜; 张万芳
    • 摘要: 目的 孕早期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新生儿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20年6月于登封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产检并分娩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明确早期流产史的孕妇共68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无早期流产史的健康孕妇共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于孕早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抗体,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价水平。对新生儿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统计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利用ROC曲线判断血小板抗体效价水平预测新生儿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率。结果 观察组孕妇所产婴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41.18%(28/68),对照组孕妇所产婴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6.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孕早期孕妇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27.94%(19/68),明显低于血小板表面抗体的57.35%(3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的孕妇所产婴儿中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94.73%(18/19),显著高于血小板表面抗体检测阳性孕妇所产婴儿的41.03%(11/38);ROC曲线结果显示,利用血小板抗体效价预测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时,AUC为0.813。当效价水平为1∶32时,预测价值相对较高,其灵敏度为72.39%,特异性为82.36%。结论 孕早期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风险,采取及时有效的筛查能够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必要时尽早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有力保障新生儿健康。
    • 左元玲; 杨晔; 张建明; 王佳怡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流行病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9年7月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患者的血浆,利用Capture-P方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比较三种阳性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输血小板次数与抗体流行特点。结果5年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AML、ALL和MDS患者共520例,疾病诊断为AML、性别为女性、发病年龄为30~50岁的患者抗体产生阳性率较高(P0.025);MDS患者,输血小板次数小于5次抗体产生阳性率最高(P<0.025)。结论女性、AML、发病年龄为30~50岁、输血小板次数大于10次,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高危因素。
    • 郭思维; 杨璇; 洪强
    • 摘要: 目的分析孕妇血小板抗体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检并待产的血小板减少孕妇78例,将其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产检的血小板正常孕妇80例,将其列为对照组。对所有孕妇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比较2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统计观察组孕妇血小板抗体减少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7.18%%(2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3.85%(42/78),在血小板抗体阳性孕妇中有1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占40.48%(17/42)。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孕妇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具有紧密联系,及时对孕妇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能够为临床有效预防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提供准确的依据。
    • 阳智芬; 旷开其; 陈洁; 谢毓滨
    • 摘要: 目的分析RhD阴性孕产妇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探讨产前血小板抗体监测对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RhD阴性女性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分析,并使用引物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HPA基因分型。结果204例RhD阴性女性中血小板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14.22%,其中抗-HLA抗体阳性20例(68.97%),抗-HPA抗体阳性4例(13.79%),抗-HLA类抗体和抗-HPA抗体均阳性者5例(17.24%)。其中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孕妇其胎儿出生后出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状。结论对孕产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鉴定,可为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
    • 王芳云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妊娠妇女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筛查血小板抗体的19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育史、孕周、年龄及血型孕妇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初产妇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低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孕周孕妇(中位数36.1周)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大于小孕周(中位数17.9周)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孕妇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周、生育史对孕妇血小板抗体生成有一定影响,应重点关注大孕周的经产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