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免疫状态

免疫状态

免疫状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2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6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36875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第十一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免疫状态的相关文献由167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丽莎、吴淋玲、张兵等。

免疫状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6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6875 占比:99.58%

总计:137456篇

免疫状态—发文趋势图

免疫状态

-研究学者

  • 杨丽莎
  • 吴淋玲
  • 张兵
  • 蒋泽生
  • 高毅
  • 汤红丽
  • 王祖恩
  • 盘兰姣
  • 赵琪
  • 任延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彦慧; 孙萍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从本院筛选出危重症患者210例来进行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根据电脑盲选法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及肠内序贯营养,研究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0d后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的营养指标(TP、TF、PAB)和APACHEⅡ评分经统计发现均没有差异性(P>0.05),干预10d后,两组的营养指标数据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升高,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尤其研究组在干预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比对照组优势更大(P0.05),干预10d后研究组患者各免疫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变化显著,优势更大(P0.05)。结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的营养状况,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胃潴留发生率,对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党生艳; 骆玉霜; 郭启靖; 吴欢
    • 摘要: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因其药物学特性及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较rhG-CSF被更广泛用于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近年来在胃肠道及髓系恶性肿瘤中有相关研究证明PEG-rhG-CSF的应用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除刺激粒系细胞增殖分化外,PEG-rhG-CSF对肿瘤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也被逐渐发现,这些发现有望被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同时PEG-rhG-CSF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其具有多种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需大量研究加以探索及论证。故本文就PEG-rhG-CSF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作一简单综述。
    • 王娟; 王涛
    •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淮北矿工总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接受全身麻醉,B组60例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aO_(2))、CD4^(+)、CD8^(+)、CD4^(+)/CD8^(+)及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物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A组(P0.05);②两组的HR、MAP有差异(P0.05);③两组的HR、MAP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术后48 h的CD4^(+)、CD8^(+)及CD4^(+)/CD8^(+)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CD4^(+)、CD8^(+)及CD4^(+)/CD8^(+)有差异(P<0.05);②两组的CD4^(+)、CD8^(+)及CD4^(+)/CD8^(+)有差异(P<0.05);③两组的CD4^(+)、CD8^(+)及CD4^(+)/CD8^(+)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B组术后24 h、48 h的MMSE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效果较好,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免疫细胞影响较小,利于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 苟扬; 姜庆
    • 摘要: 目的 确定细胞焦亡相关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联。方法 发现有24个与细胞焦亡有关的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脏组织之间有不同的表达。使用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共识聚类分析将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分成两个亚组,然后使用LASSO Cox回归模型建立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队列的多基因预后模型。因此,建立了一个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由11个基因组成的模型(P<0.000 1)。结果 KEGG和GO分析结果显示了免疫相关基因的富集,高风险组的病人相对于低风险组患者,高风险组患者的免疫状态明显降低。结论 这些发现表明与细胞焦亡相关的基因是预测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基因在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 齐瑾瑾; 刘红; 张国瑞; 陈红杰; 余亚丽
    • 摘要: 目的分析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免疫状态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66例)及免疫功能抑制组(5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患者中,男66例,女53例,年龄16~81(50.07±12.76)岁,84例有临床症状,以咳嗽(68例)、咳痰(48例)、发热(30例)较为常见。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影像表现为结节肿块型(62例)、实变浸润型(12例)及混合型(37例),CT误诊率为34.23%(38/111),104例通过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免疫功能正常组年龄、降钙素原升高比率、实变浸润型比率低于免疫功能抑制组(P<0.05),单侧肺受累比率、单肺叶受累比率、结节肿块型比率高于免疫功能抑制组(P<0.05)。免疫功能正常组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免疫功能抑制组(P<0.05)。结论非HIV感染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影像表现多变且因免疫状态不同而异,误诊率高,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为临床最常用确诊方式,免疫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考虑免疫状态
    • 黄宛虹; 磨立达; 罗晓璐; 陈松林; 刘泽端
    • 摘要: 目的构建不同免疫状态下肺烟曲霉菌感染的大鼠模型,研究免疫缺陷严重程度与肺烟曲霉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及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建立不同免疫状态的大鼠模型,经鼻滴1×107CFU/mL烟曲霉菌标准菌株孢子悬液引起肺烟曲霉菌感染,并于感染1、3、5、7、9 d分别随机处死每组1/5大鼠,收集大鼠血液标本,动态观察半乳甘露聚糖(GM)、(1,3)-β-D-葡聚糖(B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D4^(+)T细胞水平变化,同时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检查和真菌培养。150只大鼠均分为6组,组1为正常对照组,组2为低剂量免疫抑制组,组3为高剂量免疫抑制组,组4为正常状态感染组,组5为低剂量免疫抑制感染组,组6为高剂量免疫抑制感染组。结果与组1比较,组4在感染1~5 d时WBC明显升高,组6则在感染1~7 d WBC明显降低,但在感染9 d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6肺组织呈重度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表现,较组4病变程度明显加重。病变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在肺烟曲霉菌感染中,GM水平先于BG水平明显升高,不同免疫状态下GM水平不一,正常及免疫力轻度受损者,GM水平出现一过性增高,肺组织轻度受损,重度免疫抑制者GM水平持续升高,肺组织损伤明显加重,即不同免疫状态可影响肺烟曲霉菌感染的发展和转归。
    • 郑大炜; 郭娜; 孙辉
    • 摘要: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阻断疗法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状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NSCLC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接受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PD-1/PD-L1阻断疗法方案治疗。观察2组近期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血管功能变化、近期预后和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EA、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PD-1/PD-L1阻断疗法可使中晚期NSCLC患者显著获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近期预后生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李筠; 董福云; 陈传燕; 秦莹; 王哲
    •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1酸性糖蛋白(α1-AG)对产褥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感染程度、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产褥感染患者62例作为感染组,其中轻度24例、中度19例、重度19例;另选取同一时期无产褥感染的产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就诊时血清TAC、TNF-α、α1-AG水平,分析上述血清指标对产褥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与红细胞免疫状态指标[包括免疫黏附促进因子(FEER)、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关联性,探讨产褥感染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血清TAC水平低于对照组[(8.24±1.51)kU/mL vs(10.38±2.60)kU/mL],TNF-α[(149.67±54.09)pg/mL vs(100.14±33.38)pg/mL]、α1-AG水平[(155.32±40.96)mg/dL vs(118.04±38.35)mg/dL]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86、6.408、5.399,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产褥感染患者的TAC、TNF-α、α1-AG、FEER、FEIR、RBC-I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336、11.751、8.883、45.913、38.931、41.365,P<0.05)。血清TAC与FEER呈正相关(r=0.397),与FEIR、RBC-IC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5、-0.402);TNF-α、α1-AG与FEE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1、-0.375),与FEIR、RBC-ICR呈正相关(TNF-α:r值分别为0.430、0.388;α1-AG:r值分别为0.419、0.384,P<0.05)。血清TAC、TNF-α、α1-AG、FEER、FEIR、RBC-ICR是产褥感染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0.455(0.279~0.743)、3.796(2.041~7.059)、3.315(1.760~6.244)、0.599(0.422~0.851)、3.908(2.236~6.832)、4.317(2.450~7.608),P<0.05。血清TNF-α诊断产褥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09,敏感度为67.74%、特异度为88.57%。结论血清TAC、TNF-α、α1-AG水平在产褥感染患者中呈异常表达,与红细胞免疫状态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加强产褥期红细胞免疫状态指标及血清TAC、TNF-α、α1-AG水平变化的监测,可为临床上早期识别产褥感染、评估感染程度、对症处理提供支持。
    • 梁漫; 庞博华; 阳长永; 王鹤
    • 摘要: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HPV18、HPV52、HPV58型感染对阴道微生物状态及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建立与评价相关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的女性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PV感染结果分为HPV16(+)组(n=88)、HPV18(+)组(n=14)、HPV52(+)组(n=33)、HPV58(+)组(n=20)及HPV(-)组(n=71)。同时根据宫颈活检病理分为慢性炎症组、CIN组。检测各组阴道微生物情况及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IL)-2、IL-10、CD4^(+)、CD8^(+)水平,分析阴道微环境中导致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评价CIN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结果:HPV(+)、IL-2、IL-10、CD4^(+)对CIN发生风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CIN发生风险预测因子形成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有很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则显示模型具有较好临床适用性。结论:基于HPV(+)、IL-2、CD4^(+)、IL-104个预测因素建立的CIN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有利于CIN早诊早治。
    • 刘振杰; 林东子; 涂玉佩; 周丹; 李玉美; 楼建荣; 杨翔; 徐宁
    • 摘要: 【目的】:研究CD4 T淋巴细胞内的基础ATP浓度代替CD4/CD 8比值用于评估结核病感染者免疫状态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通过磁珠法分离相同体积全血中的CD4、CD 8细胞,并计算CD4和CD 8细胞的基础ATP浓度来评估结核病感染者的免疫状态,以QFM(Quantiferon Monitor)检测法作为对照。【结果】:研究发现传统的CD4/CD 8比值或CD4 T细胞计数方法不适用于结核病患者。采用CD4细胞的基础ATP浓度来监测活动性结核患者和健康人群,在以290.7×10^(-6)g/L为cut-off值,AUROC为0.8719,其灵敏度为86.21%,特异性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本研究首次使用非外界刺激条件下CD4+T淋巴细胞胞内基础ATP浓度来评估结核病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提示CD4+T淋巴细胞的基础ATP浓度比CD4/CD 8比值可以更好用于评估结核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