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2265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疑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世界中联第六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4年学术会议等;程序性死亡分子1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国鹏、张艳芳、朱艳平等。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2655 占比:99.99%

总计:622747篇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发文趋势图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研究学者

  • 孙国鹏
  • 张艳芳
  • 朱艳平
  • 王选年
  • 银梅
  • 侯勇
  • 刘丽丽
  • 李博文
  • 李鹏
  • 杨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云; 吴东娟; 马帅军; 张梦姣
    • 摘要: 目的分析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表达与肾细胞癌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2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肾细胞癌患者219例,其中发生骨转移66例(骨转移组),未发生骨转移153例(无骨转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及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细胞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及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诊断肾细胞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组年龄≥65岁、TNM分期Ⅲ~Ⅳ期、有肌肉或骨痛症状、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比例,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及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χ^(2)(t)/P=5.404/0.020、8.082/0.004、9.736/0.002、12.493/<0.001、5.746/0.017、15.766/<0.001、11.870/<0.001、10.614/<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高钙血症、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高、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高、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高是肾细胞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OR(95%CI)=2.291(1.445~3.631)、2.980(1.440~6.143)、1.640(1.287~2.092)、1.881(1.383~2.559)、1.657(1.190~2.308)]。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及三者联合诊断肾细胞癌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21、0.718、0.915,三项联合高于单独诊断肾细胞癌骨转移效能(Z=5.458、5.094、5.022,P均<0.001)。结论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及CD14^(+)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率均增高,且与肾细胞癌骨转移发生有关。
    • 王雪滢; 顾嘉慧; 穆原; 徐建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甲状腺炎(irT)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51例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调查irT的发生情况。比较irT与非irT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型及治疗前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和TSH)间的差异。甲状腺功能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 接受ICI治疗的NSCLC患者中irT的发生率为37.3%(19/51)。其中,甲减5例(9.8%),甲亢3例(5.9%),亚临床甲减8例(15.7%),亚临床甲亢3例(5.9%)。治疗前TSH水平在irT组为2.09(1.82,3.06) mIU/L,在非irT组为1.73(1.27,2.69) mIU/L,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01,P=0.04)。结论 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中irT的发生率较高。治疗前TSH水平是irT发生的影响因素。
    • 郑大炜; 郭娜; 孙辉
    • 摘要: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阻断疗法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状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NSCLC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接受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PD-1/PD-L1阻断疗法方案治疗。观察2组近期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血管功能变化、近期预后和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EA、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PD-1/PD-L1阻断疗法可使中晚期NSCLC患者显著获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近期预后生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孟倩丽; 吕正
    • 摘要: 免疫疗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显著推动了肿瘤学的发展.其中针对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的免疫治疗药物已成为生物制药和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PD-1信号通路和CTLA-4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D-1信号通路和CTLA-4在眼生理病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此类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的眼部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和述评.
    • 王叨; 丁艳杰; 周歌; 陈娇; 游红亮; 李欢欢; 李白; 魏会霞; 刘玉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为儿童ALL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9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ALL患儿(包括初诊ALL 47例,复发ALL 12例)初诊时、诱导治疗后、早期强化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5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儿骨髓标本为对照组。结果PD-1在初诊组、复发组及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02,P>0.05),PD-L1在复发组[(7.32±3.60)%]和初诊组[(3.18±2.37)%]的表达率均大于对照组[(0.8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48,P诱导治疗后(B=0.036)>早期强化治疗后(B=0.000),提示随着治疗的推进呈下降趋势;PD-L1的表达在低危组(B=-3.912)<中危组(B=-3.595)<高危组(B=0.000),提示PD-L1的表达与ALL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危险程度分级越高,PD-L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D-L1高表达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作为儿童ALL的不良预测指标,还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 王卫国; 王伟伟; 马黎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者外周血T细胞、血浆PD-1和Tim-3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7例IM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PD-1和Tim-3在CD4+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PD-1和Tim-3的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组CD4+T和CD8+T细胞上PD-1和Tim-3表达百分比、血浆PD-1和Tim-3浓度均明显增加(t=7.646~23.161,均P<0.01).ROC曲线分析,血浆PD-1和Tim-3诊断IM的界值分别为1.24 ng/ml和0.44 ng/ml,敏感度分别为62.7%和65.7%,特异度分别为85.0%和75.0%.结论 IM患儿的免疫抑制与PD-1及Tim-3表达增高有关,血浆PD-1和Tim-3浓度对诊断IM具有一定的价值.
    • 王叨; 丁艳杰; 周歌; 陈娇; 游红亮; 李欢欢; 李白; 魏会霞; 刘玉峰
    •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为儿童ALL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9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ALL患儿(包括初诊ALL 47例,复发ALL 12例)初诊时、诱导治疗后、早期强化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5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儿骨髓标本为对照组.结果 PD-1在初诊组、复发组及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2.402,P>0.05),PD-L1在复发组[(7.32±3.60)%]和初诊组[(3.18±2.37)%]的表达率均大于对照组[(0.8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8.048,P<0.05).初诊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L1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表达:治疗前(B = 1.293)>诱导治疗后(B= 0.036)>早期强化治疗后(B =0.000),提示随着治疗的推进呈下降趋势;PD-L1的表达在低危组(B=-3.912)<中危组(B=-3.595)<高危组(B = 0.000),提示PD-L1的表达与ALL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危险程度分级越高,PD-L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 PD-L1高表达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作为儿童ALL的不良预测指标,还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 贾秀鹏; 蒙伶俐; 李海莉; 陈洁; 陈佳意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PD-L1)、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中心诊断的70例三阴性乳腺癌,3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三者中PD-1、PD-L1、FOXP3表达情况,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D-1、PD-L1、FOXP3的差异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中PD-1、PD-L1、调节性T淋巴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D-1、PD-L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无显著关联性(P>0.05);Ⅲ级、淋巴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级、无淋巴血管侵犯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FOXP3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关联性(P>0.05);Ⅲ级及淋巴血管侵犯患者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FOXP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级、无淋巴血管侵犯患者(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存在PD-1、PD-L1、调节性T淋巴细胞FOXP3的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高组织学级别、转移密切相关.
    • 左俊丽; 白巨星
    •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nd cell death protein l,PD-1)、干扰素-γ(into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与辅助性T细胞(helper-T cell,Th细胞)及T细胞亚群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的80例哮喘患者为研究组,另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采用肺功能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D-1,IFN-γ和IL-4水平;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h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比较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预计值百分比(fevl%pred)、血清PD-1和IFN-γ水平、外周血Th1细胞占比、Th1/Th2比值、CD8+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血清IL-4表达水平和外周血Th2细胞及CD4+水平占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1~19.847,均P<0.01),而两组CD3+水平无显著差异(t=1.132,P=0.259).结论 支气管哮喘发作伴随着患者血清PD-1水平降低以及IL-4水平增高,从而抑制了Th1细胞产生IFN-γ,并使得Th1/Th2和CD4+/CD8+平衡状态破坏,各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制约、相互调节,构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对哮喘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 常乐; 张鑫; 张彦萍; 秦东媛; 刘文娟; 柴宝; 姚佳
    • 摘要: 目的 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 (PD-1)是否参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方法 收集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CD8+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状况.进一步体外培养HBV-ACLF患者的外周血分选的CD8+T细胞,一组加入PD-L1-IgG融合蛋白(ACLF+PD-1组),一组加入IgG融合蛋白(ACLF组),分析其增殖能力(ki67)和CD8+T细胞活力(CD69)及分泌效应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力.结果 入组的30例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ACLF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绝对数(333.88±147.74)个/μ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872.50±206.64)个/μl(P< 0.001).相对于健康对照者(7.02%±2.12%),ACLF患者外周血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明显升高(13.33%±2.52%),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培养,相对于健康对照,ACLF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均减弱(P值均<0.001);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减弱(均P<0.001).相对于ACLF组,ACLF+PD-1组CD8+T细胞活力(CD69)和增殖能力(ki67)进一步减弱(P值均<0.05);产生IL-2、IFN-γ、TNF-α水平进一步降低(均P< 0.05).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CD8+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PD-1可能参与调控ACLF患者的CD8+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