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6篇、会议论文103篇、专利文献77984篇;相关期刊375种,包括出国与就业、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4全国医院药学(药物安全性与评价)学术会议等;利奈唑胺的相关文献由404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睿、梁蓓蓓、白楠等。

利奈唑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6 占比:1.71%

会议论文>

论文:10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77984 占比:98.16%

总计:79443篇

利奈唑胺—发文趋势图

利奈唑胺

-研究学者

  • 王睿
  • 梁蓓蓓
  • 白楠
  • 蔡芸
  • 唐莲
  • 尚尔宁
  • 翁小红
  • 董海燕
  • 郭代红
  • 周炳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进; 葛永红; 朱琳; 袁磊; 罗玉全; 高浩凌
    • 摘要: 目的:确定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方法:通过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核磁共振谱、热分析(TGA/DSC)、粉末X-射线(PXRD)对利奈唑胺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对UV、HRMS、NMR检测结果进行解析和归属,确定了样品的分子结构;通过IR、TGA/DSC和PXRD的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了样品为晶型Ⅱ。结论:综合运用多种谱学方法确证了利奈唑胺的结构,为其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石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并发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肺结核并发重症肺炎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给予利奈唑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免疫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10%、66.67%,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病人进行治疗,患者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改善,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 程凯; 李娜; 陈效友; 穆晓攀; 郭振勇
    • 摘要: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导致耐药结核病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84例使用利奈唑胺发生ADR的耐药结核病患者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法与用量、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血药浓度监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4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1;平均年龄为(65.6±10.7)岁,>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9例,占58.33%);口服给药引起的ADR最多(67例,占79.76%)。利奈唑胺所致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共159例次,主要为血液系统损害(55例次,占34.59%),其次为视觉系统损害(29例次,18.24%)和神经系统损害(27例次,占16.98%)。仅有31例患者(占36.90%)进行了血药浓度监测。结论:利奈唑胺所致ADR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在治疗期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尤其是特殊患者更需注意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夏晴; 吕梅; 李庆蓉; 和平安; 李江; 杨旭
    • 摘要: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分离的LRE菌株,根据LRE感染来源分为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分析两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PCR和测序技术等方式检测菌株已知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结果共检出38株LRE。排除资料不完整病例,共纳入16例医院获得性LRE感染组和64例医院获得性利奈唑胺敏感肠球菌(LSE)感染对照组,17例社区获得性LRE感染组和68例社区获得性LSE感染对照组。医院获得性LRE感染单因素分析表明,气管插管、入住ICU、膀胱冲洗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气管插管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社区获得性LRE感染单因素分析表明,复数菌感染、低蛋白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低蛋白血症、复数菌感染是独立危险因素。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LRE耐药机制均主要为携带optrA基因(分别为61.5%和78.9%)。结论携带optrA基因为LRE主要耐药机制。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LRE感染危险因素分别为气管插管和低蛋白血症、复数菌感染。
    • 徐娜; 冯旭; 轩静静; 王文华; 王绍迪; 冯志军
    • 摘要: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奈唑胺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均升高,CD8^(+)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能增强革兰阳性菌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可调节T细胞免疫指标水平,且安全可靠。
    • 鲍英哲
    • 摘要: 目的:探究耐药性结核病采取利奈唑胺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收治的80例耐药性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方案,3HRZE/6HRE,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奈唑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4、7.664、6.039,P<0.05)。结论:耐药性结核病患者采取利奈唑胺治疗整体疗效显著,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改善显著,整体临床有效率提升。
    • 屈家扶; 邹兰花
    • 摘要: 目的分析结核丸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耐药性肺结核(MDR-T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所收治的76例MDR-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奈唑胺治疗,观察组给予结核丸联合利奈唑胺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结论结核丸联合利奈唑胺治疗MDR-TB效果显著,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加快痰菌阴转。
    • 摘要: (一)药理作用本药为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特点是对肠球菌和葡萄球菌起抑菌作用,对链球菌的多数菌株起杀菌作用。(二)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口服400mg,于1.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高脂饮食可降低本药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31%。体内代谢成无效代谢物,此反应与细胞色素无关。代谢物有30%由尿液、10%由粪便排泄。
    • 杨影影; 易开放; 张俊锴; 罗行炜; 刘佩仪; 韩荣嘉; 胡功政
    • 摘要: 为了解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7个省份猪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以2016—2019年从7个省份收集的猪链球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接种在含有利奈唑胺的BHI平板上,初筛利奈唑胺耐药的分离株,利用PCR方法检测利奈唑胺相关耐药基因[optrA、cfr、cfr(B)、cfr(C)和poxt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含有相关耐药基因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初筛结果显示,178株分离菌株中有13株能够在含有利奈唑胺(4 mg/L)的BHI平板上生长;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3株利奈唑胺耐药菌株中均检出了optrA基因,其中,有2株同时检出了cfr基因。此外,13株optrA/cfr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杆菌肽、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氯霉素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均为多重耐药菌株。综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均携带optrA基因,optrA基因在介导利奈唑胺耐药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阳性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对猪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存在进行密切监测,并加强抗菌药物在养猪业中的规范使用。
    • 卢萍; 周智恩; 姚娟
    • 摘要: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对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组间混杂因素,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用药前、用药3 d时的CRP和PC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68例患者中,120例行万古霉素治疗,148例行利奈唑胺治疗;在利奈唑胺组中,用药3 d时的CRP和PCT水平均低于用药前(P0.05);同时,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混杂因素进行矫正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脓毒症患者时,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能够使CRP和PCT水平降低,起效时间短,但是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在治疗结局方面无明显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