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癫(癎)

癫(癎)

癫(癎)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儿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睡眠医学学术大会、2011第二届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全国医院病案与病案信息技术管理新进展研讨会等;癫(癎)的相关文献由3784位作者贡献,包括洪震、王学峰、刘晓燕等。

癫(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4 占比:99.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3 占比:0.76%

总计:1711篇

癫(癎)—发文趋势图

癫(癎)

-研究学者

  • 洪震
  • 王学峰
  • 刘晓燕
  • 朱国行
  • 肖波
  • 吴立文
  • 张月华
  • 迟兆富
  • 丁玎
  • 廖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赟健; 丁一峰; 王艺; 周水珍
    • 摘要: 背景SLC6A1基因编码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GAT-1,该基因变异可降低GAT-1活性,影响突触间隙GABA的重摄取,在癫癎、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总结SLC6A1基因变异相关儿童癫癎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情况。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SLC6A1基因变异相关癫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文献,总结已报道SLC6A1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SLC6A1基因突变位点。结果5例患儿纳入分析,男4例,女1例,起病年龄1~3岁,癫癎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发作4例,失神发作3例,肌阵挛-失张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例。5例均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其中语言发育落后突出。随访5例患儿中4例无发作,丙戊酸单药治疗、丙戊酸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各2例。5例均携带SLC6A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新发突变,其中错义变异3个,剪接变异和无义变异各1个。c.1379T>G(p.L460R)、c.1485G>A(p.W495X)尚未见报道。CAT-1蛋白胞外结构域EC3-4和跨膜区TM7是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错义变异致氨基酸改变的集中区域。结论SLC6A1基因变异所致癫癎多在幼儿期起病,癫癎发作类型多样,丙戊酸对其癫癎发作疗效好,但大多数患儿伴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LC6A1基因变异谱。
    • 叶园珍; 麦嘉卉; 胡湛棋; 陈黎; 廖建湘; 段婧
    • 摘要: 背景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病例报告。目的总结以癫癎为主要表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癎患儿中确诊为16p11.2微缺失综合征者。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脑电图及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影像学检查报告,治疗和随访情况。遗传学检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行基因检测。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异常。结果11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进入本文分析,中位发病年龄7(3~36)月龄,男6例。首发症状均为抽搐,发作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语言迟缓8例,运动发育迟缓2例,其中1例出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8例脑电图见间期放电,3例背景正常或界限。1例颅脑MR见白质异常信号。11例基因检测均提示16p11.2微缺失(524~908 kb),8例为新发突变。缺失重叠区域chr16:29674991-30199601中包含27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6个为与疾病相关的OMIM基因,仅PRRT2基因有充足证据表明为单倍体剂量不足,该基因引起良性婴幼儿癫癎。11例癫癎均易控制。9例应用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8例单用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或托吡酯;1例先后使用苯巴比妥和左乙拉西坦治疗,治愈并停药后出现PKD,使用奥卡西平治疗后未再发作。结论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是引起婴幼儿癫癎的原因之一,遗传评估中应予以关注。临床需对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行动态神经心理评估并关注PKD症状,以及时诊治。
    • 谢芬; 刘茜; 杨露; 张卓
    • 摘要: 目的建立癫癎患者居家服药管理APP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癫癎中心的180例癫癎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服药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试验组建立癫癎患者居家服药管理APP进行干预。结果6个月后,试验组癫癎药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服药信念及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癫癎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的癫癎患者居家服药管理APP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癫癎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升患者的服药信念和服药依从性,从而降低癫癎发作频率,是癫癎患者居家服药的有效管理工具。
    • 王翠翠; 洪震
    • 摘要: 目的 观察microRNA-146a(miR-146a)对癫(癎)大鼠脑内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miR-146a给药(miR-146a)组(n=8),经立体定向侧脑室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n=8)和癫(癎)组(n=8)给予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癫(癎)组和miR-146a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建立癫(癎)模型,大鼠点燃后的惊厥行为按照Racine标准进行观察评分.采用免疫荧光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3组大鼠脑内P-gp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组化显示,3组大鼠皮质均可见P-gp阳性细胞表达.癫(癎)组皮质P-gp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iR-146a组显著低于癫(癎)组(P<0.01).PCR检测显示,癫(癎)组P-g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44);miR-146a组皮质P-gp mRNA表达水平低于癫(癎)组(P<0.0417).Western blot示3组大鼠皮质GAPDH谱带浓度基本相似,P-gp谱带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癫(癎)组、miR-146a组和正常对照组;癫(癎)组皮质P-gp蛋白相对表达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miR-146a组(均P<0.01).结论 miR-146a可以下调P-gp在癫(癎)大鼠脑内的表达,在癫(癎)治疗上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张艺帆; 贺星惠; 唐重阳; 郭梦依; 刘思奇; 熊中华; 栾国明; 李天富
    • 摘要: 目的 研究低级别胶质瘤合并癫(癎)患者腺苷A2A受体(A2AR)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 收集10例低级别胶质瘤合并癫(癎)患者(胶质瘤合并癫(癎)组)脑肿瘤标本,另选择6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B型患者(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组)手术切除的癫(癎)病灶周边组织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CD39、CD73、A2AR、谷氨酸转运蛋白-1(GLT-1)和蛋白激酶A(PK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A2AR的表达水平.结果 伴有癫(癎)发作的胶质瘤患者脑肿瘤标本CD39(P<0.05)、CD73(P<0.05),A2AR(P<0.01)和PKA表达(P<0.05)上调,GLT-1 表达下调(P<0.05);A2AR和PKA存在免疫共定位.结论 A2AR表达上调可通过降低GLT-1活性以及增加PKA活性,促进胶质瘤相关癫痫的发生.A2AR可能是治疗胶质瘤相关癫(癎)的靶点.
    • 蒋萍; 张桐; 汤继宏; 黄静; 张兵兵; 肖潇; 师晓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癫(癎)发作起病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患儿,女性,8月龄,因"半天内抽搐2次"入院.入院后查体:患儿头围偏大、发育落后,有癫(癎)发作等情况.完善相关检查:胸部X线片提示脊柱侧弯.脑电图示右颞起源后泛化全导的异常放电,予抗癫(癎)药治疗后未再出现抽搐发作.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患儿16p11.2区域存在大片段缺失[hg19,(chr16:29802034-30200397)],缺失区域大于390 kb,该区域涉及CORO1A、PRRT2、ALDOA、KIF22、TBX6、FAM57B、KCTD13、SEZL6L2等27个基因,确诊为 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父母基因检测结果均未发现异常,提示患儿为新生突变.结论 患儿早期出现癫痫发作,合并发育落后、多发骨骼畸形(头围偏大、脊柱侧弯,等),需警惕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该病并早期干预,也有助于预后判断.
    • 郝竞汝; 李建瑞; 张志强
    • 摘要: cqvip:患者女性,27岁,小学学历。因双下肢红肿伴疼痛1月余,于2020年8月12日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红肿,伴疼痛,自行就诊当地卫生所,予头孢曲松(具体剂量不详)静脉滴注11天后效果欠佳,红肿持续加重、红肿范围扩大,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至我院就诊。患者左侧肢体轻瘫。
    • 陈俐; 陈玲; 李牧; 侯乐
    • 摘要: 目的 探讨癫(癎)患者血浆中微小RNA(miR)-7、miR-146a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脑电图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5例癫(癎)患者(癫(癎)组),根据全数字化视频脑电图仪检测结果将其分为轻度异常组(36例)、中度异常组(38例)、重度异常组(31例),另选择同期6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浆miR-7、miR-146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水平.比较各组以上指标差异,分析miR-7、miR-146a表达与癫(癎)患者脑电图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癫(癎)组血浆 miR-7、miR-146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45±0.12)比(1.06±0.31)、(0.56±0.21)比(1.15±0.39)],血浆IL-1β、IL-8、TNF-α、IL-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癫(癎)患者中脑电图重度异常组血浆miR-7、miR-146a表达低于中度异常组和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低于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血浆IL-1β、IL-8、TNF-α、IL-2水平高于中度异常组和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高于轻度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7、miR-146a表达与脑电图异常程度以及血浆IL-1β、IL-8、TNF-α、IL-2水平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癫(癎)患者血浆miR-7、miR-146a表达降低,miR-7、miR-146a表达缺失与癫(癎)患者脑电图严重程度有关.
    • 崔伟; 李爱华; 孟宪举
    • 摘要: 卒中临床发病率较高,可严重损伤患者脑部神经功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卒中后癫癎(PSE)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进一步加重神经系统损伤,影响患者功能恢复.目前,临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以祛除病因、控制癫癎发作为主,但临床抗癫癎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该文阐述PSE的治疗方法,并总结近年来临床治疗PSE的研究进展.
    • 尹宏伟; 王宇翔; 李卓群; 郭芷合; 李环廷; 栗世方; 丰育功; 李照建
    • 摘要: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MRI分型与癫(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收集其临床、影像、病理以及随访资料,分析影响其癫(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4例患者均以癫(癎)发作起病,MRI分型8例为Ⅰ型,4例为Ⅱ型,2例为Ⅲ型.14例患者均经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HE染色均见特异性神经元成分,13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患者突触素、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和神经元核抗原均为阳性.术后随访6~ 84个月,MRI分型Ⅰ型患者术后癫(癎)发作控制达Engel Ⅰ级;Ⅱ型患者2例术后癫(癎)发作控制达Engel Ⅰ级,2例达EngelⅢ级;Ⅲ型患者2例术后癫(癎)发作控制均达EngelⅡ级.结论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切除术后癫(癎)预后可能与MRI分型相关,MRI分型Ⅰ型患者较Ⅱ型和Ⅲ型患者术后癫(癎)预后更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