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活性玻璃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71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口腔科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97037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2012浙江省烧伤外科学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生物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等;生物活性玻璃的相关文献由126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晓峰、范小晴、王迎军等。

生物活性玻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7037 占比:99.95%

总计:697351篇

生物活性玻璃—发文趋势图

生物活性玻璃

-研究学者

  • 陈晓峰
  • 范小晴
  • 王迎军
  • 常江
  • 赵娜如
  • 李玉莉
  • 钟吉品
  • 陈亚明
  • 苗国厚
  • 王德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坤龙; 王新涛
    • 摘要: 背景:目前单一生物支架材料难以满足骨组织工程的成骨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成骨特点,复合支架材料及复合生长因子的支架具有更优良的成骨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对不同生物支架材料及其改型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成骨分化,羟基磷灰石,胶原,壳聚糖;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caffold,osteogenic,hydroxyapatite,collagen,chitosan",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69篇.结果 与结论:骨组织工程的飞速发展可有效解决骨缺损修复的难题,种子细胞和生物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的核心内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成骨分化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将不同的支架材料复合,利用先进的制备工艺或者进行支架的表面修饰、添加生长因子等可充分结合各种生物支架材料的优点,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和支架血管的形成,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
    • 康坤龙; 王新涛
    • 摘要: 背景:目前单一生物支架材料难以满足骨组织工程的成骨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成骨特点,复合支架材料及复合生长因子的支架具有更优良的成骨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对不同生物支架材料及其改型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成骨分化,羟基磷灰石,胶原,壳聚糖;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caffold,osteogenic,hydroxyapatite,collagen,chitosan”,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69篇。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工程的飞速发展可有效解决骨缺损修复的难题,种子细胞和生物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的核心内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成骨分化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将不同的支架材料复合,利用先进的制备工艺或者进行支架的表面修饰、添加生长因子等可充分结合各种生物支架材料的优点,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和支架血管的形成,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
    • 程增遂; 邢晓伟; 唐大立; 来卫东; 张伟亚; 袁宇飞
    • 摘要: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联合粘结剂对老年人根面龋预防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选取门诊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物活性玻璃组、粘结剂组,生物活性玻璃组和粘结剂组采用自身半口对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涂抹生物活性玻璃再涂抹粘结剂,生物活性玻璃对照组只涂抹生物活性玻璃,粘结剂对照组只涂抹粘结剂,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随访2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干预组的菌斑指数(PLI)、龋发病率、新发龋均、龋均、龋面均皆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口腔检查频率,是否使用牙线、间隙刷、冲牙器和喜食甜食对患者基线时是否患龋有影响(P<0.05)。生物活性玻璃联合粘结剂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根面龋,形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可以降低老年人根面患龋率。
    • 王鑫; 赵帆; 甄平
    • 摘要: 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生物活性玻璃/羟基磷灰石骨修复材料,观察复合支架的表面形貌特征,检测其力学性能、孔隙率及降解性能。方法分别采用生物活性玻璃(BG%)/羟基磷灰石(HA%)为BG0/HA100、BG10/HA90、BG20/HA80、BG30/HA70、BG40/HA60、BG50/HA50、BG100/HA0配比的混合液作为打印墨水,应用Wolfram Mathematica 9.0软件建模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复合支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复合支架的外观结构、微观结构,计算支架孔隙率,检测抗压强度,最后进行体外降解实验。结果将不同配比的各组复合支架进行宏观测量孔径均为500μm;扫描电镜后观察得出配比为BG20/HA80组微观孔隙结构较为均匀;通过EDS测试复合支架表面钙磷比接近正常人体骨组织。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测得,除BG100/HA0组外孔隙率均达到50%以上,符合人工骨修复材料的要求,BG20/HA80组与BG100/HA0组孔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5,P=0.0279);力学分析结果得出,除BG0/HA100组、BG10/HA90组外抗压强度均在2 MPa以上,满足人体松质骨的应力要求;各组进行降解性实验得出,2周后BG20/HA80组的失重率是HA100/BG0组的2.7倍。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BG20/HA80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羟基磷灰石支架,孔隙率高,满足人体松质骨抗压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Zanko ROUEIN; Hassan JAFARI; Fatemehsadat PISHBIN; Rahim MOHAMMADI; Abdolreza SIMCHI
    • 摘要: 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生物活性玻璃(BG)复合材料对镁生物降解行为的影响。通过电泳沉积和浸涂技术,利用含有不同比例两种涂层材料的悬浮液制备复合涂层。用SEM、EDS、FTIR和水接触角测量对涂层进行表征。通过线偏振、阻抗谱和模拟体液浸泡实验研究镁的生物降解行为。电镜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致密且均匀。水接触角测量显示,与没有复合涂层的镁相比,具有复合涂层的镁接触角增加44°。复合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浸泡336 h后其表面被类骨羟基磷灰石层覆盖,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活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证实,与未涂覆复合材料涂层的镁相比,涂覆了由45 g/LPMMA和3.5 g/L45S5 BG组成的悬浮液所制复合涂层的镁,其生物降解率显著降低了96.9%。因此,具有复合涂层的镁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生物降解植入材料。
    • 苗国厚; 李正茂
    • 摘要: 生物活性玻璃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及骨传导性,广泛应用于骨科和牙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报道离子掺杂可以显著提高生物活性玻璃原有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成功制备出铁掺杂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先后通过物化表征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其促成牙本质向分化和体外矿化作用。
    • 韩浩瀛; 尚志福; 张毅; 张文哲; 李雨泽; 郭赢繁; 刘增辉; 施惠红; 张秀成
    • 摘要: 采用癸二酸与甘油共聚合成聚癸二酸甘油酯(PGS)做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生物活性玻璃(BG)并与石墨烯(GR)一并做为增强体,制备了PGS/BG/GR复合材料。研究了PGS/BG/G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亲水性和结晶性等性能。结果表明,BG,GR均对PGS的力学性能起到了增强作用,当BG质量分数为2%,GR质量分数为5%时,PGS/BG/G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纯PGS的3.57倍、拉伸弹性模量为纯PGS的5.5倍。BG与GR的协同作用使复合材料的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PGS/BG/GR复合材料的接触角可达到30.7°,较纯PGS降低了58.7%。PGS/BG/GR复合材料的残炭率提高,最大结晶速率温度降低至–3.09°C。PGS/BG/GR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和人体皮肤十分接近,其优良的亲水性有利于皮肤创伤处组织液的吸收,这种具有较高拉伸强度和亲水性的PGS/BG/GR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
    • 董峻池; 郑慧玲; 卫羽雯; 马骞
    • 摘要: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s)是一种以SiO_(2)-Na_(2)O-CaO-P_(2)O_(2)氧化物体系为基础的生物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BGs对临床上常见的多种口腔细菌都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不会产生耐药性,有作为口腔抑菌剂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它的抑菌机制尚未见总结性研究,该文回顾了BGs对口腔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及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 李正茂; 张嘉芬; 苗国厚
    • 摘要: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因其尺寸小,易被胞吞至细胞内发挥生物学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与常规光滑表面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不同,本研究制备出一种针片状堆积覆盖的粗糙表面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微球,并先后通过FESEM、XRD和Zetasizer测试技术对该微球进行了物化性能表征。
    • 李文博; 张浩然; 郭峰; 杨松林
    • 摘要: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s)已经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其与体液接触可产生碳酸羟基磷灰石,从而与骨组织紧密结合,所以常用于骨缺损或牙齿的替代、再生及修复。随着技术与材料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BGs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发展潜力。BGs具备一定的抗菌作用,这种特性在组织修复中的优势明显,通过改变其组分,或与不同材料(如功能性离子、聚合物、生物因子等)结合,能更快速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本文回顾了BGs的发展进程,并通过伤口修复机制探讨BGs加速伤口修复的可能机制,最后对BGs在伤口修复中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