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面修复

创面修复

创面修复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0篇、会议论文366篇、专利文献88375篇;相关期刊496种,包括创伤外科杂志、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16种,包括2014感染伤口的防治与修复研讨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分会烧伤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华北地区烧伤与整形外科学术年会、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专科分会年会、包头市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年会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年全国编委会议、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第八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等;创面修复的相关文献由595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毅、唐乾利、胡大海等。

创面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0 占比:1.83%

会议论文>

论文:366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88375 占比:97.77%

总计:90391篇

创面修复—发文趋势图

创面修复

-研究学者

  • 刘毅
  • 唐乾利
  • 胡大海
  • 王达利
  • 魏在荣
  • 巨积辉
  • 陈璧
  • 陈黎明
  • 付小兵
  • 张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磊; 秦新愿; 李天博; 王硕; 于泽洋; 王江宁
    • 摘要: 背景:近年来应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联合移植修复烧伤功能部位创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关于该项技术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联合移植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联合移植治疗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与同期采用单纯自体刃厚皮修复的26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感染例数、皮片成活率、再手术率、创面愈合时间及随访期的创面复发率.研究方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与结论:①对照组术后8例患者发生创面植皮修复区域感染,其中6例患者植皮区域组织坏死,植皮未成活,经二次手术修复,2例患者经过换药治疗后愈合;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感染,创面修复失败,经过换药治疗后愈合;观察组皮片成活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皮片成活率(69.2%)(P<0.05);观察组患者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手术率(0,23.1%)(P<0.05);②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6.15±2.68)d,较对照组(21.92±3.05)d显著缩短(t=-7.25,P<0.05);⑧两组患者术后均获3个月至1年随访,随访期间观察组2例患者创面复发再次入院治疗,对照组9例患者创面复发再次入院治疗,观察组创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7%,34.6%)(P<0.05);④结论:与单纯自体刃厚皮修复相比,应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联合移植修复创面,虽然适当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但是通过促进皮片成活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其修复的创面耐摩擦减少了糖尿病足创面复发.
    • 董鸿斐; 黄启林; 杨熊; 李帅; 古瑞; 孙红玉; 汤礼军
    • 摘要: 背景:真皮细胞外基质(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已在临床创面修复中广泛使用,但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d-ECMH)是否可改善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d-ECMH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ECM组及d-ECMH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先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模型组与d-ECMH组在创面与创缘分别注射PBS、d-ECMH,d-ECM组创面覆盖真皮细胞外基质,观察并评估创面愈合情况.14 d时处死所有大鼠,取其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获得西部战区总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与结论:①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缩小,d-ECMH组术后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创面上皮化率高于d-ECM组、模型组(P<0.05),创面挛缩比率低于d-ECM组、模型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修复更好,创面再上皮化程度更高,形成了新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真皮部分的基质更加整齐;③Masson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粗大;④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多于模型组、d-ECM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模型组、d-ECM组(P<0.05);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创面内的M2型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及d-ECM组(P<0.05),M1型巨噬细胞数少于模型组、d-ECM组(P<0.05);⑥结果表明,d-ECMH可加速皮肤创面愈合,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减轻创面挛缩,可能与促进创面内毛细血管新生与胶原纤维生成、减轻炎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 董鸿斐; 黄启林; 杨熊; 李帅; 古瑞; 孙红玉; 汤礼军
    • 摘要: 背景:真皮细胞外基质(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已在临床创面修复中广泛使用,但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x hydrogel,d-ECMH)是否可改善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探讨d-ECMH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ECM组及d-ECMH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先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模型组与d-ECMH组在创面与创缘分别注射PBS、d-ECMH,d-ECM组创面覆盖真皮细胞外基质,观察并评估创面愈合情况。14 d时处死所有大鼠,取其创面处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获得西部战区总医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各组大鼠创面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缩小,d-ECMH组术后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创面上皮化率高于d-ECM组、模型组(P<0.05),创面挛缩比率低于d-ECM组、模型组(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修复更好,创面再上皮化程度更高,形成了新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真皮部分的基质更加整齐;(3)Masson染色显示,相比模型组与d-ECM组,d-ECMH组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粗大;(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多于模型组、d-ECM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含量低于模型组、d-ECM组(P<0.05);(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ECMH组新生创面内的M2型巨噬细胞数多于模型组及d-ECM组(P<0.05),M1型巨噬细胞数少于模型组、d-ECM组(P<0.05);(6)结果表明,d-ECMH可加速皮肤创面愈合,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减轻创面挛缩,可能与促进创面内毛细血管新生与胶原纤维生成、减轻炎症、调控巨噬细胞向M2极化有关。
    • 刘飞; 王振荣; 张宁; 黄存; 康志学
    •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对穿支血管进行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测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行双侧下肢CTA造影和三维重建,对患者进行术前皮瓣设计并指导术中皮瓣切取;B组术前运用手持多普勒进行穿支血管定位。比较2组穿支定位的准确率、皮瓣切取所用时间,皮瓣切取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皮瓣成活率。结果A组患者手术按计划顺利进行,皮瓣全部存活。B组19例患者术前探测至穿支,其中2例术中穿支定位与实际切开后发现的穿支位置差异大,术中更改切取方案,向近端延长切口,切取横支穿支皮瓣。1例术中未发现可用的穿支血管,向近远端延长切口后因穿支较细,放弃同侧切取,临时改为对侧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例设计分页皮瓣,术中发现2例穿支血管未共干,改行组合移植。术后A组和B组各有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此2例均成活,其余皮瓣未出现坏死。结论CTA和三维重建技术联合使用可协助选择和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可以为术中设计和皮瓣切取提供指导,缩短取瓣时间,减少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 向湘华; 黄阿勇; 黄秋萍; 庄智勇; 蔡金表; 王道明
    • 摘要: 目的分析14例伴有骨质、肌腱、钢板等外露的创面采用皮瓣修复失败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采用皮瓣修复的有骨质、肌腱、钢板外露的创面,选取其中失败病例共1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腹部带蒂皮瓣3例、内踝上皮支皮瓣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指动脉皮瓣2例、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例、指背皮支皮瓣1例、第2掌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腕横纹皮瓣1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及探讨防治的方法。结果失败原因考虑术者对皮瓣理解不够1例,皮瓣选择不合适1例,创面清创不彻底1例,皮瓣面积过小1例,皮瓣外形不合理1例,设计不合理3例,术中切取原因1例,缝合原因3例,术后处理不及时、不充分2例。结论伴有骨质、肌腱、钢板外露的创面采用皮瓣修复需要术者对皮瓣供血系统有较深入的了解,有丰富的经验,能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适合的创面;术中需要彻底清创、止血;皮瓣的面积、外形、长宽比要合理;设计皮瓣与创面的方向要合适,不能扭转、反折;术中皮瓣切取要细心、耐心、小心;严格遵守微创、无污染、无张力、无扭转、无死腔等原则;术后出现血运方面问题处理要及时、充分。
    • 李辉
    • 摘要: 目的研究自拟参柏清热方坐浴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参柏清热方坐浴。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14 d后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情况(创面渗液、创面肿胀),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斯钙素2(STC2)、疾病相关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淀粉蛋白A(SAA)]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研究组创面面积、创面渗液、创面肿胀评分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STC2、SA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研究组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参柏清热方坐浴能够明显改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修复程度,降低创面渗液和肿胀程度。
    • 张琼
    • 摘要: 目的:探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修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收治的84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奇偶数法随机将入组患者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的二次植皮修复率、三次植皮修复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二次植皮修复率、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采用前瞻性主动护理模式护理四肢开放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创面修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 王玉清; 葛邦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切开感染的效果及对创面修复、MMP-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某院选取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进行研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比较两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骨髓炎发生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MMP-2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术后切开感染预防效果,也能促进创面修复,调节MMP-2、TIMP-2平衡,值得推广。
    • 汪红林; 魏龙雨; 张浩; 刘自立; 许生领; 贾其余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重建感觉的同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22例28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重建感觉的同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创面平均缺损面积为17.8 mm×19.0 mm,设计较创面大1~2 mm的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术后对皮瓣的成活率、并发症、外观及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28指皮瓣全部成活,1指出现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二期愈合;1指术后18 h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改善及愈合。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两点辨别觉2.0~8.1 mm,平均(4.60±1.12)mm,外观无臃肿、触痛等并发症,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24指,良2指,可2指,优良率92.86%。结论:采用重建感觉的同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袁佩雯; 王培森; 侯秀英; 李勤雨; 李丽; 张宝林; 聂君毅; 彭艳
    •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用于黑素细胞痣激光治疗后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6例激光治疗后的黑素细胞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用空白脂质体涂抹治疗,治疗组术后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涂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损伤反应、伤口愈合时间、皮肤镜下愈合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损伤反应评分呈递减趋势,术后2 d及术后4 d治疗组损伤反应弱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皮肤镜下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用于黑素细胞痣激光治疗后皮肤损伤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