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
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

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8-08-16

主办单位: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会议文集: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二仙汤加减对冲任性失调型女性迟发性痤疮治疗效果.方法:在我所就诊女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病例100例,采用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天服用二仙汤加减方1次/天,对照组口服异维A酸胶囊10mg bid治疗.随访4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00例病例病情转归总有效率为64.00%(64/100).观察组有效率为78.00%,对照组为50.00%.组间差距有差异,χ2=9.667,P=<0.05.观察组合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水平都有差异.结论:二仙汤加减对女性迟发性痤疮治疗效果更好.
  • 摘要:目的:分析2003—2013年10年甘肃省所有新发病例的发病情况,为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甘肃省麻风病密切接触者麻风发病情况.结果:2003—2013年10年甘肃省共收治病人79例,其中64例有麻风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仅15例接触史不详,平均延迟期4.07年,发现时Ⅱ级畸残比例31.32%.结论: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患者平均延迟期长,Ⅱ级畸残比例高,麻风密切接触者,发病率高,因此警惕麻风密切接触者可以大力提高麻风病早期发现率,减少畸残伤害.
  • 摘要:目的:分析2013-2016年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对常见的七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从广西地区部分医疗机构淋病患者尿道或宫颈收集分泌物培养,通过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2013-2016年从淋病患者中共收集临床分离菌株437株,未发现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有427(97.7%)株菌株和372(85.1%)株菌株分别环丙沙星和青霉素耐药.TRNG菌株和PPNG菌株阳性菌株数目分别为191(43.71%)和145(33.18%).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保持1-8%的较低水平.TRNG菌株和PPNG菌株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2013-2016年期间来自广西地区性病门诊淋病患者的菌株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敏感,适合作为本地区治疗淋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对阿奇霉素有一定耐药,对环丙沙星和青霉素高度耐药,TRNG菌株和PPNG菌株逐年上升,可能与青霉素和四环素的滥用或不规则使用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各级医疗机构和性病防治机构梅毒实验室血清学检测能力,提高检测质量. 方法:2011-2016年,广西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每年在全区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和性病防治机构作为参评单位,按标准制备梅毒血清质控品后,发放5份血清质控品到各参评实验室,按标准要求分别进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学定性、定量试验和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定性试验,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测和回报结果,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收集回报结果经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质评结果反馈给各参评单位. 结果:室间质评活动开展6年来,参评实验室从48家增加到340家.2011-2016年间,各参评单位的满分率分别为10.4%、16.6%、20.5%、33.8%、44.8%和48.5%,合格率分别为93.7%、90.8%、95.5%、91.3%、93.6%和98.2%;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血清定性试验符合率分别为97.9%、99.2%、97.5%、91.3%、95.7%和95.0%,其定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78.2%、56.7%、74.0%、72.2%、58.6%和74.4%,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学定性试验结果符合率从91.7%、99.2%、84.0%、82.2%、97.5%和89.1%. 结论:通过连续6年的梅毒实验室质评活动的开展,广西各参评实验室的梅毒血清学的检测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这对提高梅毒诊疗水平、预防与控制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介绍亭湖区麻风病休养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内容以及支持保障措施,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麻风病休养员管理、医疗救助、康复及关怀等中的实践应用,以其为力争尽早消除麻风病的危害,为麻风病残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 摘要:本病例患者家族中爷爷、奶奶、大姑、二姑、五姑、妈妈及哥哥均有麻风病史,曾与妈妈哥哥密切接触多年。不痛不痒暗红斑,红斑处有感觉障碍。双侧胖总神经轻度肿大。多个部位麻风菌镜检为阴性,组织病理中虽然缺乏如泡沫样细胞、上皮样细胞肉芽肿、郎罕巨细胞、组织细胞和泡沫细胞肉芽肿、神经病变、AFB(-)等有特征性病理改变,但是仍然可见真皮浅层、毛囊及汗腺周围有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线索,且患者.生活在麻风病流行地区,与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亲属中有麻风病患者,并与其在没有确诊治疗前有过密切接触。临床皮损表现皮肤损害为1-5块,有斑疹或斑块,表面干燥,边缘清楚,麻木闭汗。周围神经干不对称粗大,数量在2条或以上,早期无周围神经干粗大。根据麻风病诊断(WS 291-2018)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临床皮损表现之一项和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之一项有或无:流行病学史中之一项。因此,本例可以诊断为麻风临床诊断病例(MB),治疗方案因为患者的HLA-B*13O1阳性(DDS基因),麻风联合化疗采用氨苯飒(DDS)替代疗法,即利福平600mg/m ,氯法齐明300mg/m,氯法齐明50mg/d、米诺环素200mg/d,疗程12月,经上述治疗两月后,致截稿日,患者皮疹己经基本消退。
  • 摘要: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儿童催患麻风病危害更大,主动就诊能力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落实不到位,容易发生畸残,影响患者终生工作和生活。本次报道的姐弟同患麻风病,姐姐14岁起病,弟弟11岁起病,姐弟均为14周岁以下儿童年龄段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姐弟居住自然村既往无麻风病史,家族内亦无麻风病史,传染来源不明确;姐弟俩同为学生,社会活动相对局限,接触传染源机会较少,但该例患者父母亲长期外出南方多地务工,与健康人群在麻风流行区接触过麻风病人致麻风杆菌携带或亚临床感染成为传染源和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健全,成为易感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2例患者1例为皮肤科门诊报病确诊,1例为麻风患者家属体检筛查时发现,因此,加强基层皮肤科医生培训提升麻风防治能力,坚持重视麻风患者家属体检特别是学龄儿童皮肤科体检仍是基层麻风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 摘要: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患者的皮损多形性,就形态学而言,无特异性。皮肤附属器毛发、汗腺、皮脂腺和指趾甲也可受累及,其中眉毛脱落更引起人的注意。神经受累表现为浅感觉障碍、神经痛和畸形。主要受累的神经千有面神经、尺神经、挠神经、正中神经、排总神经和胫神经。面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兔眼尺神经受累表现为小指无名指屈曲不能伸直,形成爪形手;挠神经受累表现为垂腕;正中神经受累表现为猿手,大鱼际萎缩,大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排总神经受累表现为垂足;胫神经受累表现为钩状足。 本例患者首先表现为眉毛的脱落,左足排总神经受累(痛觉的丧失,走路跋行),2年前左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受累,导致猿手和爪形手,被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误诊为轻度脑梗塞,致使该患者2年前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病情进一步加重,2月前左手畸形进一步加重,颜面部出现弥漫性浸润,痉痒明显,左足溃疡长期不愈。患者是木工,56岁,由于严重畸形导致劳动力的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另外作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患者,20余年一直未予治疗,作为传染源流落社会,具有较大的传播风险。 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检查等方式主动发现病人;(2)积极开展麻风健康普及教育,让老百姓了解麻风的症状,麻风不治疗的危害性,以便可以自我发现,主动就诊;(3)积极开展麻风防治专业或综合性医疗机构皮肤科、神经科及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麻风专业知识,让他们时刻警惕麻风病在日常门诊中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畸残的发生。皮肤科医生如果遇到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皮疹,久治不愈;手足麻木或有蚁行感;眉毛稀疏、脱落;面部或耳垂出现水肿或肿块,面如“狮面”或“醉酒貌”,排除其他疾病,要警惕麻风的可能。神经科医生遇到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爪形手、虎口肌肉萎缩;手足或眼睑肌无力;垂足;发生无痛性伤口或溃疡,久治不愈;周围神经粗大、疼痛或溃疡,排除其他疾病,要警惕麻风的可能。尤其是与麻风病人有接触者,更应高度警惕。该患者所居住的自然村有散发麻风患者,20年前就有明显的眉毛脱落,神经损害,自己缺乏麻风病的意识,2年前被当地神经科医生误诊“脑梗塞”,导致确诊的平均延迟期长达240月之久,最终发生不可逆的畸残。
  •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雷公藤汤及其拆方对肾病大鼠心脏的减毒增效作用. 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模型.检测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 结果:与模型公藤组相比较,全方组、雷芪组、雷甘组降低24小时尿蛋白;全方组TP(Total protein总蛋白)、ALB(albumin白蛋白)、雷芪组TP、ALB、雷甘组TP、ALB均升高,与模型公藤组chol(cholesterol胆固醇)、TG(Triglycerides甘油三脂)相比较,全方组、雷芪组、雷甘组cho、TG均降低;与模型公藤组CK(Creatine kinase肌酸激酶)、CK-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肌酸激酶同工酶)相比较,全方组、雷何组、雷芪组、雷甘组、雷金组、雷归组CK、CK-MB均降低;差异显著(均P<0.05).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在肾脏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减轻.各配伍组心脏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病理损害有不同程度减轻. 结论:全方组、雷芪组、雷甘组起到增效作用.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可减低雷公藤心脏毒性,全方组、雷何组、雷芪组、雷甘组较雷归组、雷金组效果好.
  • 摘要:本文探讨了龙胆泻肝汤的源流出处以及方名释义和立法依据,并对方剂组成与方义分析;阐述了龙胆泻肝汤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并列举了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病证及性病典型病例应用.
  • 摘要:患者女,60岁.右手食指孤立斑块5个月.病理学改变:真皮内可见囊壁样结构,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内含有大量角化物.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角化棘皮瘤.随诊观察5个月后皮疹自行消退.
  • 摘要:A型肉毒素由肉毒杆菌分泌,可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及某些神经递质,在除皱美容、解除肌肉痉挛等皮肤美容及神经疾病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随着医学实践及科研实验的不断探究,发现A型肉毒素具有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分化、抗炎、抗瘙痒、止痛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本文对A型肉毒素在非美容性皮肤疾病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回顾,提示A型肉毒素可成为一些皮肤病治疗的新手段,但对其广泛临床应用还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以及对于不同疾病的注射剂量、注射频率进行研究归纳总结.
  • 摘要: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市近18年麻风病流行现状进行分析,为制定现阶段麻风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统计发现率、患病率,结合新发现病例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源和畸残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连云港市麻风病人分布于全市4区3县,其中灌云最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3.29∶1;发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95.56%(86/90);最大年龄84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45.83岁,以30~44岁发病较多,占41.11%(37/90);家内传染是本市较常见的传染来源,占28.89%(26/90);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为10.13∶1;皮肤科门诊发现的占60.00%(54/90). 结论:连云港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提倡主动、被动发现方式相结合,以期早期发现患者,及时治疗,控制传染源.
  • 摘要:目的:掌握临沂市麻风村建设分布、隔离治疗麻风现症病人和收容康复麻风愈后病人情况,探讨今后麻风村沿革趋势.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临沂市麻风村建设布局、麻风病人入住治疗和愈后康复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历史上临沂市共建设44个麻风村,占地7061亩,房屋面积34760平方米,累计隔离治疗麻风现症病人4135例,收容麻风愈后病人1200人.目前全市尚有4个麻风村,居住着46名麻风愈后病人.结论:麻风村在隔离治疗麻风现症病人和收容康复麻风愈后病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麻风村改扩建后,对残老麻风愈后病人集中入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麻风村未来将推向社会,走进福利养老行列.
  • 摘要:本例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诊断明确,分类上应属于单纯性淋巴管瘤。在临床上应与尖锐湿疣、化脓性肉芽肿、汗管瘤、毛发上皮瘤、传染性软疣、乳房外Paget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是避免误诊的主要依据。治疗淋巴管瘤的主要方法存冷冻、激光(氢激光,C02激光,二极管激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及注射硬化剂治疗等。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由于不适当的手术方式或切除不足,术后3个月后有25%到50%的复发率。切除不完整是术后复发最主要的原因。故完整切除范围应包括所有的皮肤、皮下组织直至筋膜层,需避开精索、辜丸,并可对残留的囊壁用2%碘酒涂拭,破坏其活力,防止复发。近年来,有学者使用放射介入疗法治疗阴囊浅表性淋巴管瘤亦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南宁性病门诊淋病患者合并感染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情况.方法:应用涂片和培养法进行淋球菌检测,免疫层析法进行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液体培养法进行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结果:300例淋病患者中,沙眼衣原体感染35例(11.7%),解脲脲原体感染82例(27.3%),人型支原体感染53例(17.7%).结论:淋病患者合并感染衣原体支原体比例较高,临床上对淋病患者应进行相关病原体同时检测.
  • 摘要:Ⅱ型麻风反应又称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系麻风杆菌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反应,属体液免疫反应,常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人。2例面部、四肢均出现结节性红斑等症状,符合Ⅱ型麻风反应诊断。用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红斑可减退也支持此诊断。在无正规抗麻风治疗情况下予激素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患者麻风反应复发可能与激素治疗有关。建议诊断未明确时应避免盲目使用激素,因可引起严重的激素副作用甚至导致死亡。综合性医院误诊原因:麻风病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为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淋巴瘤及脂膜炎等;综合性医院一般不收治麻风患者,临床医生经验欠缺,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麻风防治知识培训存在盲区,部分综合医院医师没有得到培训。2例诊疗病史提示应注意:麻风患者皮损多样,临床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应时刻保持警惕;对可疑病例应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格检查,注意特征性皮损,如眉毛脱落或稀疏、浅表神经粗大、局部感觉异常等;完善相关检查,如皮肤组织液涂片查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等。结论:在麻风己进入低流行状态的情况下,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和警惕性是提高麻风误诊的关键。麻风防治知识培训应该全覆盖。
  •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对麻风病的深入研究,逐步认识到麻风病发病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本文就麻风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逃逸及遗传易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本文报道两例麻风病例.两例患者临床特征均不典型,病理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麻风诊断,本病诊断较难的原因有:麻风病为中国目前基本消灭的传染病,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临床诊疗中容易被忽略。
  •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以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组织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在中国目前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是由于传播的隐匿性和对患者和社会的长期危害性,麻风病仍然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麻风病人的生存质量不容乐观.本文对国内外麻风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提高麻风病人的生存质量提供方向和依据.
  • 摘要:目的:为了改善和提高麻风休养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方法:以增强医患关系、环境建设,老年慢性病的管理.结果:医患关系、环境建设提高了麻风休养员的满意度.结论:对麻风休养员消除歧视,促进麻风休养员的康复.
  • 摘要:麻风的临床表现不同是ML进入宿主体内引起不同组织病理反应的结果。通常人们对光谱免疫分类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保护性免疫基础上,而忽视了病理免疫反应在导致的皮肤和神经组织病理改变的重要性其实两者存在是有利有弊,是相互关联的,不可或缺的矛盾统一体。在免疫力完整的人体上,ML侵入机体后被限制、破坏、消灭清除,因而不会发病。当宿主免疫力有不同程低下时,则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免疫力轻度低下时,发生局限性病变免疫力重度低下时,发生全身病变。患者有效抗菌免疫力有强有弱,破坏性超敏反应有轻有重,使临床表现呈谱系状分布,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中间类型麻风表现。一个科学、实用、可行的客观分类需要建立在临床表现、细菌学、病理学及免疫学的基础上或检查结果作为分型依据。在基层麻防医疗机构分类中,往往缺少免疫及组织病理学,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临床表现和细菌检查来分型归类的,不可避免出现了分型延误或错误,特别对Ridloy-Jopling五级分类法中尚未涉及到的斑状麻木、纯神经炎麻风及未定类分型更为困难。随着麻风基础研究及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认识,麻风分类也应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复杂性溃疡治疗的特点.方法:根据我所收治的一例麻风复杂的足底溃疡患者,观察麻风足底溃疡手术及保守治疗的疗效以及相应的对策.结果:患者保守治疗不会比手术治疗要差.结论:麻风属于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溃疡相比,麻风复杂性溃疡治疗要视情况而定,手术治疗不一定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摘要:对于足底溃疡的治疗,必须做到患肢得到完全休息,避免行走。肢体休息时,应保持正确姿势,以增加患部血供,促进溃疡愈合。其次要做到保持溃疡清洁,防止感染。对于复杂性溃疡,除按照单纯性溃疡处理方法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剔除死骨,彻底清创,特别是溃疡周围坏死组织和脐眠。该患者就是因为足底溃疡未护理好,长期溃疡导致皮肤癌变,最终截肢。通过该患者的病情,今后一定要重视对麻风溃疡的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对于麻风溃疡一定要做好自我护理工作,患者通过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就会减少溃疡的发生几率。
  • 摘要: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早期阶段麻风的体征和症状很少或完全没有,直至麻风菌繁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出现明显的体征和症状,由于麻风发病的隐匿性,麻风诊断技术的发展对麻风诊疗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麻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一综述,系统回顾麻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进展.
  • 摘要:麻风性神经炎的发生与麻风杆菌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利用超声辅助诊断麻风性神经炎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参考,在麻风性神经炎缺血损伤时间窗口期,及时、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麻风性神经炎治疗的基础,外科手术治疗麻风性神经炎有其相应的临床适应症.本文就麻风性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 摘要: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与周围神经组织.迄今为止,由于没有有效的疫苗,致病菌无法体外培养等因素,麻风防治仍停留在对有症状患者的早诊断和治疗上.既往研究针对某些可能的候选易感基因展开,均表明麻风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寻找易感基因已成为国际上麻风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麻风候选基因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这两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用意志与病魔抗争,用生命守护艺术,用奉献诠释人生.在祖国大西北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人,他为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热爱生活,怀着对书画艺术的炙爱之心,勇与病魔抗争,用他的双手和汗水给当地群众送上一道道丰富的精神食粮.2017年7月,他有幸受到全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国际麻风协会副会长张国成教授的接见,在自己的家中现场书写了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主题"未竟事业、终止传播、预防残疾、促进融合"赠予张会长,会长称他为麻风患者中的艺术人才和佼佼者.
  • 摘要:目的:分析本县麻风病流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利用本县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全县自1958年—2017年底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94例,其中治愈560例、死亡321例,外迁21例,失访56人,现存病人196例.1985年有现症病人317例、患病率126.42/十万,2017年有现症病人1例、患病率降为0.24/十万.发现率1985年为12.76/十万、2017年为0/十万.在此期间开展了普查、线索调查、疫点调查、皮肤科门诊及时发现病人.1958年—1985年主要靠单一氨苯砜治疗,1986应用“WHO”推茬的联合化疗方案对麻风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结论:通过多种渠道发现病人和治疗麻风病人,患病率大幅度下降.
  • 摘要:本文介绍了难治性荨麻疹的中医辩证要点,根据难治性荨麻疹的特征,主张从心、肝、脾、火、热、湿进行辨证论治,分为风热火毒型、脾虚湿盛型、心火亢盛型、肝经湿热型四型,治疗用药上采用取象比类法,临床上获得显著疗效.
  • 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较为少见,未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而盲目的凭经验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大的误诊、误治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所取临床标本及时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本例患者之前诊断始终未能明确,在治疗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一家医院曾诊断淋巴瘤并予以化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依托强大的分枝杆菌实验室予以确诊,并给出治疗方案。但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高耐药率,治疗疗程长,效果不确切,故一定要加强对病人的随访,在随访观察中不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案,总结宝贵的治疗经验,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 摘要:本次研究主要报道了一例挪威疥病例的诊治相关经历,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并进行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 摘要:麻风病院外防治是麻风病从隔离治疗阶段向社会化防治转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麻风病垂直性服务系统向一体化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活动方式之一,不仅是麻风病院防治职能的扩展和外延,而且是麻风病院内涵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长期以来,各地麻风病院外防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在防治策略上缺乏统一有效的顶层设计、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笔者在一段时期的院外防治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 摘要:麻风曾是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三大慢性传染病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对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和伤害.新中国成立后,麻风也是重点防治的四大皮肤病之一.数十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麻风防治工作,在社会各界和好几代麻风防治人员共同努力和传承下.截止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成功治愈50万以上的麻风病患者,使中国麻风处于低流行状态,也达到了20世纪末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赢得国际上广泛赞誉和尊重.
  • 摘要:麻风病控制的关键点是切断其传播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重要的创新和规范控制方法的实施正在进行中,主要包括:对已知麻风病患者的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预防性化疗可以在2年内减少50-60%的患病风险;发展麻风菌特异性促进t细胞长期反应的疫苗也是一个研究目标.但是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目前急需开发廉价、可靠的实时实验室检测方法辅助确诊疾病和是否感染.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000-2017年青川县新发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本辖区2020年消除麻风病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2000年至2017年青川县所有确诊的新发麻风病例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00-2017年青川县麻风病年均发现率为0.825/10万,34例病例中男性患者22例(64.71%),女性12例(35.29%);确诊时年龄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确诊年龄40.26岁;农民32例(94.12%);门诊发现21例(61.76%);瘤型麻风占29例(85.29%);Ⅱ级畸残6例(17.65%). 结论:青川县近18年来新发麻风病例以40岁青壮年农民被动发现为主,目前应扩大监测面加大主动发现病人力度,缩短病人延迟诊断时间,及早发现和治疗病人,降低新发病人Ⅱ级畸残比,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 摘要:目的:掌握麻风病流行现状,探索麻风病防治措施.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我县近50年来所有麻风病患者资料,通过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等防治措施,掌握麻风病流行在状态.结果:截止现在存活麻风病患者9人,其中治愈健存者7人,现症2人,正在接受MDT治疗.结论:麻风病的防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而使麻风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 摘要:目的:观察袪痘汤联合阿达帕林凝胶为主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门诊寻常型痤疮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外用阿达帕林凝胶、中药面膜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袪痘汤口服.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数.结果:治疗组63例,痊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9.4%;对照组63例,痊愈33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结论:此法运用简便价廉,疗效明显,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南江县麻防医院要适应改革发展、抢占历史机遇,坚守服务宗旨、不记麻防初心强化能力建设、适应发展需求,树立标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履行麻风病、精神病防治两大社会职责,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专业水平提升,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丰富了医院内涵建设,全院上下形成合力,全体员工有了归宿感、自尊心。
  • 摘要:目的:分析如意金黄散外敷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下肢丹毒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和73.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疼痛、红肿消退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与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对称分布、皮疹多形、剧烈痉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的特征。发生在阴囊的湿疹患者会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阴囊湿疹的关键是控制痉痒,减少复发。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抗组胺药和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治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会是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等副作用,而且易反复发作,困扰患者。现代研究显示,湿敷法可使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流动,促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减少皮损渗出消退炎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可减轻皮损局部潮红灼热感,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从而达到止痒之效.三黄洗剂有较好的抗炎、消肿、止痒作用,黄柏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大黄有抑菌、抑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体液渗出,进一步消除炎症的作用,苦参有明显的抑制细菌、抑制真菌,抗炎、止痒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皮炎、皮肤感染、痉痒等疾病。三黄洗剂湿敷可快速缓解皮肤局部炎症反应,帮助止痒。湿疹治疗后易反复发作,则要加强基础治疗,特别是皮肤屏障的修复。表皮生长因子可激活干细胞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不仅发生在基底层,还可以在表皮的多层面发生。三黄洗剂湿敷联合生长因子外用既可控制病情又可对后期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发现麻风患者的临床分析,探索误诊原因,尽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畸残.方法:对2008-2012年底陕西省商洛市新发现9例麻风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9例均为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及麻风防治专业机构确诊,其他医疗机构误诊及漏诊极高.结论:临床上必须重视麻风病诊断,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对可疑患者尽可能转专业防治机构确诊,减少畸残发生率.
  • 摘要:目的:利用超声显像监测麻风患者脾脏肿大的转归.方法:选取2016年本院残疾治愈麻风患者48人和2015年-2017年现症麻风患者24人,空腹进行脾脏超声探查.结果:康复麻风患者1例脾脏肿大,现症麻风患者5例脾脏肿大,其中1例脾脏肿大现症麻风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其余脾脏肿大患者均无血液及肝病史.康复患者脾脏肿大2.1%,现症患者脾脏肿大16.7%.结论:现症麻风患者治愈后脾脏肿大可恢复至正常大小范围.
  • 摘要:目的:分析造成麻风病人误诊的影响因素,从而寻求解决办法减少误诊.方法:抽取2011年--2017年在深圳市误诊的78例麻风病人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问卷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归纳总结误诊影响因素.结果:经整理研究,造成麻风病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1.患者健康意识淡薄未能及时就诊,延误时间;麻风症状不同,误诊率也不同;2.诊断医生的自身素质及自身知识,基层医疗机构未接受麻风病系统化、规范化专业知识培训.结论:降低麻风病误诊率可通过提高人们和医生对麻风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判断不同麻风症状的区别.
  • 摘要:深圳市福田区麻风病例以流动人口为多,病例延迟诊断时有发生。麻风患者防病意识普遍薄弱导致延迟就医,群众健康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到位。症状监测在深圳市福田辖区的实施,有效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医务人员发现意识,有利于麻风病例得到更为及时的发现。
  • 摘要:苍溪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开展60年以来,现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通过对苍溪麻风病疫情分析,说明贫困乡(镇)、村麻风病发病较多,同时具有不均匀和家族聚集性特点;卫生习惯差,个人保护意识较弱的群体患麻风病的比例高;麻风病遗传易感性上可能与性别有关,也可能是男性活动范围广、劳动强度大、接触机会多、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有关;麻风病潜伏期长,广泛宣传、早期发现、重视治疗很有必要;联合化疗(MDT),细菌指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消失快,畸残发生率低、治愈快.
  •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侵犯皮肤黏膜及周围神经而导致的以畸残与毁形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苍溪县麻风病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多种原因防治工作一度松懈,造成登记在册的麻风病人生存情况、畸残状况及基本生活保障底数不清,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难以落实,导致畸残加重,造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 摘要:目的:分析2011-2017年广元市新发麻风病例流行和疾病特征,探讨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7年广元市麻风新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及疾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7年共发现病例52例,年均发现率0.29/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主动发现病例仅为21.15%,2年以上延迟诊断病人占比高达51.92%,新发病人Ⅱ级畸残总体比高达23.08%.结论:广元市近7年新发病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缩短病人延迟诊断时间,及早发现和治疗病人,降低新发病人Ⅱ级畸残比,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 摘要:为了进一步早期发现病人,控制传染源,减少畸残发生,消除麻风危害,2017年6月四川省麻防办把我区列为麻风病可疑症状项目区,现将项目工作开展以来的情况予以汇报.
  • 摘要:内江市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建国以来,截至2017年共发现麻风病患者147例,经过各级麻防机构共同努力,于1998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十二五期间以来,我市仍有散发病例发生,将2011-2017年内江市麻风病疫情监测分析.
  • 摘要:目的:分析麻风发病发现与流行趋势,为制定麻风防制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采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病历中所载的发病相关的信息进行探讨. 结果:宁南县新麻风病的发病乡(镇)7个占28%,发病村17个占13.6%,发病社(组)22个占2.69%;男女性别比为4.5∶1;中青年病人18例占81.82%;累计新发现麻风病人22例,年平均发现率1.16/10万;PB率为54.55%,MB率为45.45%;传染来源,家庭内和不清楚各10例各占45.45%. 结论:宁南县麻风病呈相对稳定的发生水平并无明显降低或增高趋势,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尽早发现隐伏麻风病患者并控制麻风病发生与流行趋势;目前的发病水平(年平均发现率1.16/10万)势必持续相当的时期,MB率仍然徘徊于较高水平而导致传染的潜在危险依然严峻.
  • 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贫困地区麻风病受累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选择四川省9个贫困县为研究地区,以存活麻风病受累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并分析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结果:共有9个县396例麻风病受累者纳入分析,社会关系、环境、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低于中国常模,精神和独立性领域高于常模.女性在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低于男性;未婚者生理领域得分高于已婚者,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已婚者;无家族史者独立性领域得分高于有家族史者,社会关系得分低于有家族史患者;有2级畸残者的生理性和心理性领域得分低于无2级畸残者;患病年限大于10年者生理领域得分高于年限小于10年患者,心理领域的得分低于年限小于10年的患者;多菌型患者精神领域得分高于少菌型者. 结论:四川省贫困县麻风病受累者生存质量较低,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可以导致畸残,并由此带来歧视、疾病负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资中通过历代麻防人员的共同努力,麻风病的流行得以明显降低,自1998年底基本消灭麻风达标后,麻风病人发现一直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近10年共新发麻风病人1例(2011年),无复发病例,达到了基本消除麻风危害状态,取得了麻风病防控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在当前无新、复发病例的形势下,医务人员、公众容易造成对这个疾病的忽视,因此麻风病健康教育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县麻风病防控的主要工作.
  •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一例因麻风病的误诊,造成患者畸残,劳动能力丧失以及社会的歧视,最终导致精神失常病例的情况.
  • 摘要:目的:掌握江苏省泰州市居家麻风治愈者生存现状,从而为制订麻风病防治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泰州市麻风病登记名册逐一进行回访调查,并进行Epidata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调查居家麻风治愈者2428人例,男性1722例,女性706例,男女性别比2.44∶1,平均年龄73.13岁.被调查的治愈存活者中有50.66%有不同程度畸残,仅有20%的治愈存活者享受到低保或农村五保福利,且面临重大慢性病的威胁.结论:泰州市的居家麻风治愈者生活艰苦,年龄结构老化,生活经济来源单一,社会保障不完善,亟需社会和民间给予居家麻风治愈者关爱.
  • 摘要:目的:通过对泰州市3所麻风病院村内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生存现状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对麻风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期间先后2次对历史登记在册的泰州市辖区内3所麻风病院村内麻风治愈存活者进行逐一调查,填写统一印制的调查问卷,并对患者畸残情况和残疾证等拍照取证.结果:3所院村内现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270例,平均年龄73.86岁,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的分别占55.56%、40.37%;有258例(95.59%)存在不同程度的畸残,且有安装假肢、轮椅及防护鞋等需求的占绝大多数.结论:麻风这一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 摘要:目的:分析万州区麻风病休养员生存状况及康复需求,为制定麻风防治及管理策略与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通过对病案回顾、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访谈收集麻风病休养员生存现状和康复需求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调查54名麻风病休养员,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67%,残疾者占46.30%;病人以手足感觉障碍、爪形手和脱眉的残疾居多;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占24.07%,部分丧失劳动力人数占42.59%.所有麻风病休养员均感受到社会歧视,仅有18.52%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未办理残疾证20%、无医疗保险3.70%、未享受低保44.44%;康复需求以换药敷料包(75.93%),防护用具包(68.52%)居多. 结论:万州区麻风病休养员老年人居多,残疾比例高,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健康管理需求高,今后需要重点加强麻风病休养员健康管理工作,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其回归社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 摘要:目的:分析2012年至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麻风病防治项目可疑线索调查实施的效果,为制定或调整下步查病措施和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文山州8县(市)2012年至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麻风病防治项目可疑线索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每年对全州所辖101个乡镇13716个自然村370万人进行调查,5年共上报麻风病可疑线索9873条,确认新发病人35例,占2012年至2016年新发病例数的13.8%. 结论:线索调查是发现麻风病人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法所需专业人员少,借助基层卫生人员,可在短期内完成大面积和众多人口的调查,是一种专业医生、基层卫生人员及广大群众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能及时将早期麻风病发现出来,及时给予规范治疗,在控制麻风病传染源的同时也避免了麻风病人畸残的发生.文山州将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等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保障了早期发现病人等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顺利开展,效果较好.
  • 摘要:2017年,根据省疾控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辖区内存活治愈麻风病人信息摸底调查。本次调查依据麻风病疫情信息和患者台账,分别到乡进村入户逐一核实现存麻风患者、康复者和疑似线索患者,了解其家庭人员相关信息。确保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全面掌握本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基本情况,做好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精准防控。
  •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麻风病治愈者2002年到2016年生存状况的差异,为采取措施提高麻风病治愈者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02年和2016年分别对武汉市内的麻风病治愈者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其中2002年596例,2016年256例. 结果:2002年和2016年两次调查结果对比显示麻风病治愈存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接近于3∶1.老年患者治愈者比例逐渐增多,年轻的麻风患者治愈者比例减少,文化程度普遍偏较低.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活动能力、WHO畸残分级、家庭关系、社会隔离、邻里关系、保密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药费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不断提高,大部分患者有一定生活和自理能力,随时间增长Ⅱ级畸残比例逐渐逐年升高,保密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在政策保障下,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生活费来源、医药费来源、活动能力、家务料理、WHO畸残分级、家庭关系、社会隔离、邻里关系、保密状况、社交活动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大支持下,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医疗和生活保障保障不断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老龄化及畸残水平逐渐加重,使劳动及自理难度增加,更严重的问题是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现象,十多年来并没有太大改变当前还需要加强麻风防治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早发现能力,同时建设麻风病康复矫形医师团队,才能在各个环节消除麻风危害.
  • 摘要:目的:分析瘤型麻风病临床表征,及时准确地与其它皮肤病进行鉴别,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分析重庆市万州区近2年来新发4例瘤型麻风病人误诊和确诊过程,与湿疹、皮炎、淋巴结核、神经纤维素瘤等疾病的相似临床表征及特异表征进行对比和区分,并以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方法,将瘤型麻风病与其它皮肤病进行鉴别.结论:瘤型麻风病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全,易与其他皮肤病混淆,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建议皮肤科医生综合考虑皮肤性疾病的临床表征,仔细鉴别症状,充分运用现代检验技术加以确诊,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摘要:自八十年代性病在中国发生、流行以来,患病人数成倍增加.本人在多年的性病门诊工作中,对性病患者归纳和总结他们除具有一般病人的心理特征外,由于其特殊的感染方式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所形成的社会家庭压力,性病病人还具有一系列的特殊心理变化,不同人群的性病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变化,掌握这些心理变化,分清情况,分别对待对性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 摘要:报道兄弟同患麻风病.病例1,男,41岁,面部浸润,背腰部无痒痛性红斑3年余.病例2,男,36岁,左背部无痒痛性淡白斑1年余.二人组织病理学及抗酸染色诊断:BL型麻风、BT型麻风.诊断:麻风病.
  • 摘要:目的:摸清徐州市麻风治愈存活者生存和健康现状,并为制定精准保障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使用江苏省疾控中心统一设计的江苏省麻风院村内(外)治愈存活者个人信息复核表,对全市所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进行逐一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徐州市麻风治愈者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占绝大多数,单身占30.56%,独居占22.73,畸残和老龄化导致导致无经济来源,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参与;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麻风治愈者的生活照料问题也是当前麻风防治工作的一个难题.44.95%的麻风治愈者存在2级畸残,需要针对性地开展麻风治愈者畸残预防和康复服务,提供防护支具,及时实施手术矫正,协助残联提供价值及辅助器具和开展康复训练服务.15.91%的麻风治愈者有不同程度其它疾病,麻风治愈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结论:徐州市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协调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畸残康复,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质量,积极开展麻风病人签约服务,给麻风治愈者提供精准的服务.
  • 摘要: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反复住院,迁延不愈,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能够帮助病人完善自我管理,改变银屑病患者的认知,积极有效应对不良情绪,改变不良习惯,延长复发或减轻症状.本文采用对照方式观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延续护理效果,探索适合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延续护理方案.
  • 摘要:目的:了解烟台市2007—2017年新(复)发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烟台市2007—2017年麻风病疫情报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7—2017年烟台市新复发麻风病例22例,年报告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x2=21.15,P<0.05;x2=117.46,P<0.05),并持续维持在低发病状态.男女性别比为2.67∶1,病例构成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9,P<0.05).发病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76.73%)集中在50-69岁年龄组(x2=25.31,P<0.05).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平均为42个月和6.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 结论:烟台市麻风病发病率、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持续维持在低发病状态,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早发现早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 摘要:2017年上半年,按照江苏省疾控中心《关于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数据复核和编写全省麻风院村志的通知》(苏疾控发﹝2017﹞60号)要求,我市于2017年3-6月份,对全市建国以来所有麻风病人开展了信息复核工作,对社会上治愈存活者、2011年及以后确诊的现症病人及麻风村休养员三类存活者,开展了认真细致的入户调查,同时对全市乡镇及以上麻风防治机构和麻风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 摘要:目的:掌握江苏省扬州市麻风治愈存活者生存现状,为制订麻风病防治措施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按扬州市麻风病登记名册统一进行回访调查,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麻风治愈存活者1935例,男性1346例,女性589例,男女性别比2.29∶1,平均年龄74.85岁.被调查的治愈存活者中有37.57%有不同程度畸残,仅有13.69%的治愈存活者享受到农村低保或五保.结论:扬州市麻风治愈存活者年龄结构老化,生活经济来源少,社会保障不足,需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关爱和帮助.
  • 摘要:目的:探究8例麻风病足底溃疡患者应用药物联合外科清创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应用药物联合外科清创引流治疗的8例麻风病足底溃疡患者相关治疗资料,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患者经联合治疗后,有7例显效,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患者在治疗后溃疡位置肉芽生长评分上,治疗后的肉芽性质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后的肉芽覆盖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麻风病足底溃疡应用药物联合外科清创引流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足底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此种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摘要:本病又称日光性粉刺,临床少见。本病属于光线性弹性纤维病,其为一组长期暴露于日光引起的皮肤退行性病变,还包括项部菱形皮肤、播散性弹性纤维瘤、柠檬色皮肤、手足胶原斑、耳弹性纤维结节。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可能与日光照射、物理因素、放射治疗等有关,国外曾报道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约为6%,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病变部位多为面颈,有时累及躯干四肢。表现为弹性减少的黄斑,呈橘皮样外观,可见黑头粉刺散在分布。该病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萎缩与增厚交替存在,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嗜碱性变,真皮乳头层有多个团块状胶样物质沉积,皮脂腺和毛囊轻度萎缩,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该病发生后,治疗应避免和减少日光照射,大多局部外用A酸类乳膏。
  • 摘要:患者男,31岁.全身红斑伴疼痛20天.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四肢见数目很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边界较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触痛,表面轻度糜烂、少量渗出及鳞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海绵水肿,真皮层血管、神经、汗腺周围及皮下脂肪小叶间致密的泡沫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血栓形成.抗酸染色查菌阴性.S-100蛋白染色示:神经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诊断:Ⅱ型麻风反应,界线类偏瘤型麻风复发.抗麻风反应治疗皮损消褪.
  • 摘要:文章阐述了一例因麻风病的误诊,造成患者畸残,劳动能力丧失以及社会的歧视,最终导致精神失常病例的情况.
  •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实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下一步麻风病防治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11-2016年麻风病疫情资料和防治工作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16年全省发现麻风病人181例,较2011年(296例)减少了38.85%;2016年新病例中2级畸残率16.47%(28/170),低于2011年的21.55%(61/283);2016年新发现病人中儿童发病率4.12%(7/170),高于2011年的2.12%(6/283);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平稳下降;各人群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新农合和城镇医保、户口簿和身份证、低保办理率均达到《规划》要求,残疾人证办理率未达到《规划》要求. 结论:云南省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成效明显,发现率和患病率均平稳下降,但距离2020年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目标尚有差距.
  • 摘要: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对麻风溃疡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较单纯的中药治疗、手术治疗到采用药物联合外科清创、引流治疗、光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结论:治疗与护理关键的是病人及家属和防治人员要密切协作、加强对麻风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升其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足底溃疡的恢复效果.
  •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把握目前全市麻风院(村)外治愈存活者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态. 方法:对镇江市登记在册的全部麻风院(村)外治愈存活者进行现况调查,采用“江苏省麻风院(村)外治愈存活者个人信息复核表”进行入户调查. 结果:镇江市麻风院(村)外242名麻风治愈存活者中,男女比例为2.3∶1,平均年龄是(70.57±8.271)岁,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7岁.有32.5%的治愈者未婚、离异或丧偶.部分或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者高达38.9%,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高达58.3%,45.5%的治愈者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Ⅱ级及以上畸残者占13.6%,只有5.4%的治愈者愿意住进麻风院(村),19.0%的治愈者有康复需求.20.2%的人员享受低保,5.4%的人员享受五保. 结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关注,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完善麻风病治愈存活者服务体系,从生活、康复、医疗等方面提高我市麻风治愈存活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GPP)临床疗效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6年4月病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GPP32例.结果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GPP对近远期疗效较满意,缓解期长,复发率低,是治疗GPP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 摘要:自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凸显.随着医改的启动,西药取消加成,中药加成不变,为中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银屑病属于慢性病,反复发作,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西药,出现明显的依赖及耐药且副作用大,中药外用中医护理技术则效果明显,中医护理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银屑病的治疗应用广泛,其效果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及预防后神经痛疗效. 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治疗后1,3周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治疗组在治疗后1周、3周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红斑减轻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与脱痂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疼痛程度均随时间延长而减轻,且治疗组VAS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缓解疼痛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根据资兴市皮防所历年麻风病登记的原始资料从流行概况、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人群分布、地区分布以及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粗略分析。统计至2015年底,资兴共发现麻风病人278例。从278例麻风患者资料看,除团结瑶族乡、香花乡、鲤鱼江镇和寥江镇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有麻风患者,其中黄草病例最多(50例),占总病例数的17.99%,其次为青腰镇和清江乡,分别为29例和26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43%和9.35%;患病数最多的年代主要集中在1955-,1960-,1965-的15年中发病人数的50.36%。 随着国家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防治方案的完善、治疗措施的改进以及技术力量和经费的投入,资兴市麻风病的发病数逐年下降,至2012年止,未出现新发病例。从职业分布看,农民发病最高,占总发病数的89. 96%;其次为工人,占总病例数的5. 39%,这可能与生活水平低、贫穷、卫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致使抵抗力低下有关。发病年龄最小为9岁,最大者84岁,主要集中在20-, 30-, 40-年龄段,其发病人数分别为73例、64例和54例,3个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 58. 23%。前述3个年龄段的患者发病主要集中在50-, 55-, 60-, 65-4个年代段,发病数为108例,可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与一些青壮年作为主要劳动力其活动范围大、暴露于传染源的机率高且自我防护常识差有关。278例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分别为219例和59例,男患者占78.78%,男女性别比为4.05:1,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男性活动性大、躯体皮肤暴露机会多、接触ML多有关。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技术落后,治疗麻风病的药物单一,易产生抗药性;病人服药不规范或服药未足量足期,导致畸残率上升。由于大部分麻风患者为历史积蓄的病人,畸残发生率很高,1955-年段畸残率达63.60%。随着对麻风病的规范管理和联合化疗方案的实施,以及对麻风患者的心理康复指导、广泛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和自我护理等措施,麻风病畸残发生率逐年下降。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消痤汤联合维胺酯口服外用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诊治的中重度痤疮患者83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外用维胺酯维E乳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消痤汤.结果:两组患者的皮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指数不断上升,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第4周两组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痤汤联合维胺酯内服外用治疗中重度痤疮起效快且疗效显著,治疗2周新发皮损明显减少,疗效优于仅口服外用维胺酯,而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服用方便,是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免疫疗法与常规综合疗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20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自血穴位注射(简称穴注组)和药物组,每组100例.穴注组采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穴取大椎、风府、肺俞、内关等,每次注射3~5个穴位,7天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疗效判定.药物组采用常规综合性治疗方法: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乳膏(金纽尔),每日2次;口服消银胶囊,一日3次,一次5片;转移因子胶囊,一日3次,一次2粒.治疗时间与穴注组相同. 结果:穴注组临床治愈率为67.0%(67/100),优于药物组0(0/100)(P<0.05). 结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银屑病治愈率高,明显优于药物组.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麻风康复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对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收治中心长期留院的58例麻风康复者的特性进行分析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从建立健康档案,安全防护,自我护理,慢病护理干预,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着手来改善麻风康复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工作水平.结果:干预1年后,麻风康复者在坚持温水足浴、合理膳食(控制糖、盐、脂的摄入)、能自主使用电子血压计监测血压、中心内伤害事件发生数和遵医嘱服药5个方面有较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使麻风康复者的健康生活行为发生了正面变化,加强了康复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自身表皮移植联合艾灸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2016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58例白癜风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患者以自身表皮移植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自身表皮移植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2%(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均有6例表皮移植术后供皮区稍有疼痛不适,治疗组有3例表皮轻度灼伤.结论:自身表皮移植联合艾灸治疗稳定期白癜风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自身表皮移植,简单易行,无副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外关于麻风病地理分布、易感人群和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为掌握麻风特性,控制并消除麻风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BSCO等数据库近几年与麻风相关的文献,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国内麻风疫情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麻风病存在地域聚集性,人口较少的边缘化区域麻风患者数量较多.麻风的易感人群主要是青壮年男性,可能与男性青壮年人群社会活动广泛,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更多有关.此外,麻风患病与遗传基因、细胞免疫有一定的关联.根据不同需求采取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型分类及Ridley-Jopling分类. 结论:麻风病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当前麻风患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在很多国家已经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少数国家仍然疫情严重.未来全球还需共同努力,为最终实现全面消灭麻风的目标而奋斗.
  • 摘要:目的:研究43个原达标县21年来的新发现病人特点,为今后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总结经验.方法:资料来源于43个县(巿)(1997~2016)的新发病人的原始个案、麻风疫情报告表及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8个达标县(占95%)又新发现麻风患者912例,其中MB占65.13%,Ⅱ级畸残占31.91%,延迟期在2年以上的占41.67%,主动发现占69.08%.结论:我省早期发现病人工作仍要加强,主动发现方式是病例发现的主要手段,达标县疫情随时有反弹的可能,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