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固定器

外固定器

外固定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2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3290832篇;相关期刊438种,包括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首届北京国际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大会、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外固定器的相关文献由653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和桃、侯树勋、彭爱民等。

外固定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90832 占比:99.93%

总计:3292997篇

外固定器—发文趋势图

外固定器

-研究学者

  • 夏和桃
  • 侯树勋
  • 彭爱民
  • 李刚
  • 李文锋
  • 夏洪菁
  • 刘利民
  • 李剑锋
  • 秦泗河
  • 黄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楠; 王利祥; 许良; 吴国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微型锁定钢板配合闭合复位治疗13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的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1~69岁;根据AO分型,87(S)-C2.2型9例,87(S)-C2.1型4例。未累及第5跖骨-楔骨关节面,均为第5跖骨骨干粉粹性骨折;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例伴有少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Ⅰ期急诊手术清创缝合后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并予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出现局部皮肤坏死,Ⅱ期植皮修复创面。无外置断钉,无感染发生。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9周。末次随访AOFAS评分49~98分,优7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微型锁定钢板外置联合闭合复位治疗第5跖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较外固定架占位小,局部血运破坏小,有利于软组织损伤的恢复,固定可早期门诊拆除,临床适用于足背软组织损伤严重、粉碎性骨折避免剥离骨膜的患者,且占位较微型外固定架更小,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 王玉清; 葛邦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切开感染的效果及对创面修复、MMP-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某院选取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进行研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比较两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骨髓炎发生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MMP-2水平低于对照组,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术后切开感染预防效果,也能促进创面修复,调节MMP-2、TIMP-2平衡,值得推广。
    • 王晓飞; 王萍; 竺金霞; 兰美娟
    • 摘要: 报告32例严重小腿毁损伤修复重建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本组患者严重创伤后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血管、皮瓣移植术后有血管危象发生可能,以及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失效、骨外固定针道感染和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等问题,予术后加强肾功能的监测,结合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判断患肢血液循环状况,掌握皮瓣观察方法和时机,分阶段落实针道护理方案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分室或独立收治。32例均保肢成功,平均住院时间21 d。随访1年以上,25例功能评价满意,5例功能基本恢复,2例最大限度保留患肢功能、行走跛行伴疼痛。
    • 赵建武; 魏建江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78例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和对照组(外固定器结合常规引流),每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清洁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四肢骨关节严重开放性骨折治疗,在促进患者临床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 齐冰冰; 李国梁
    • 摘要: 目的观察马骨续筋胶囊联合中医手法复位孟氏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创伤骨科胫腓骨骨折住院患者1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联合组,各71例。传统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孟氏架治疗,联合组在传统组基础上加用马骨续筋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关节活动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18%(69/71),传统组总有效率85.92%(61/71),联合组疗效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孟氏架固定术后加用马骨续筋胶囊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赵俊峰; 郭珈宜; 张天健; 高泉阳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钢针撬拨复位联合跟距反弹外固定治疗成人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联合跟距反弹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8~62岁,中位数53岁。左侧33例,右侧9例。均为Sanders Ⅲ型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治疗时间3~5d,中位数3d。记录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术后即刻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均大于术前[10.26°±4.76°,31.78°±2.90°,t=-21.476,P=0.000;95.47°±3.78°,131.98°±3.21°,t=-44.327,P=0.000;(35.36±2.18)mm,(45.27±1.88)mm,t=-22.605,P=0.000],跟骨宽度小于术前[(43.88±3.12)mm,(35.79±1.22)mm,t=20.790,P=0.000]。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中位数7周。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85.33±6.58)分,其中优10例、良24例、可7例、差1例。1例发生针眼轻度感染,给予加强换药处理后感染消除;4例发生钢针松动,给予及时调整后固定牢靠。结论:采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联合跟距反弹外固定治疗成人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能够有效恢复跟骨正常解剖结构,骨折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好,且安全性高。
    • 孟祥虹; 杨建平; 王植; 付喆; 张中礼
    • 摘要: 目的 应用MRI及平片连续观察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髋关节软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复位后股骨头是否获得同心圆复位、实现"靠港"以及股骨头坏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7月间年龄在6~24个月、单侧完全脱位、在我院接受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的DDH患儿,在闭合复位术后当天及术后每2~3个月更换石膏裤前进行MRI复查,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在MRI图像上将患髋盂唇软骨复合体(labro-chondralcomplex,LCC)分为4型,应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LCC分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患侧股骨头圆韧带、髋臼横韧带、髋臼脂肪垫增厚率在MRI随访时有无区别;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U检验评价患侧软骨性臼头指数在随访时有无区别;统计闭合复位当天股骨头同心圆复位率、最后一次更换石膏时患侧股骨头的"靠港"率和复位后随访18个月及以上者患侧股骨头坏死率.结果 共纳入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DDH患儿63例(63髋),LCC分型一致性在观察者间为0.84(95%C/:0.74~0.91),观察者内为0.94(95%CI:0.90~0.97).LCC在复位当天多为4型(93.7%,59/63),在第二次复查时多为1型(50.9%,28/55),即恢复正常形态.股骨头圆韧带、髋臼横韧带、髋臼脂肪垫在复位后肥厚率为94.5%~100%,在第二次复查时肥厚率降为10.9%~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6;x2=86.4;x2=97.9,均P<0.05).软骨性臼头指数在复位当天为68.1±12.1,在第二次复查时增加至84.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P=0.002).58.7%的股骨头实现"靠港",8.6%出现股骨头坏死.结论 闭合复位石膏裤外固定的DDH患儿髋关节软组织异常结构在复位后大多逐渐恢复,60%的股骨头可实现"靠港",短期随访股骨头坏死的风险较低.
    • 杨征; 王玉琨; 周达飞; 姜宇; 徐雷; 张宇辰; 段芳芳
    • 摘要: 目的 采用髓内钉辅助延长技术进行儿童股骨大段延长,评估其可行性,并对比同期矫正和分期手术的技术要点,明确此技术在儿童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4年7月7日至2018年1月16日共规划完成逆行髓内钉辅助延长手术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13.10±2.18)岁.所有患儿延长截骨点均位于股骨远端干骺端,初诊至末次随访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出生日期、不等长病因及治疗史、术时年龄、延长长度、带架时间、延长段愈合时间、屈膝角度、并发症等.比较同期延长和分期矫正的愈合时间,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结果 10例患儿患肢平均延长(7.07±1.01) cm,中位带架时间为8.5(4,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34,5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愈合,并全部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无延长后骨折发生.同期矫正与分期手术间在愈合速度为[(1.70±1.10)月/cm vs.(1.16±0.54)月/cm],膝关节功能(136.67°±20.82°vs.125.71°±26.37°)和并发症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固定架辅助逆行髓内钉技术进行股骨延长治疗儿童股骨短缩畸形是可行的,是股骨延长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较轻的角度畸形和延长手术可同期进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成骨质量更佳,可有效减少带架时间;内生软骨瘤患儿的病变区延长是安全的.
    • 白磊鹏; 吕家兴; 王瑜; 孔庆柱; 金宇; 赵景新
    • 摘要: 目的 分析两种微创固定方法治疗青少年(10~14岁)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2例肱骨近端骨折的大龄儿童(10~14岁)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24例,采用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维持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经皮克氏针穿针内固定联合石膏外固定维持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术后3、7 d上臂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肘关节Mayo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NeerⅡ、Ⅲ型骨折,术后连续随访15个月.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7 d 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观察组住院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与肩关节Mayo评分分值均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5个月共3个时间点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因骺板早闭或骨桥形成导致的患肢生长紊乱和成角畸形.结论 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经皮克氏针穿针内固定后,外固定架维持相比石膏外固定维持,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患肢开始活动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固定治疗方案,但同时会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
    • 张东辉; 张扬; 刘丽莹; 王金星; 胡系庆; 赵国生; 吴晓虎; 蒋鸿儒
    • 摘要: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两种不同穿针布局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至2018年4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40例,随访1年以上121例,其中采用传统组治疗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45~74(65.4±8.4)岁;改良组治疗90例,男39例,女51例,年龄12~75(64.5±7.8)岁.传统组第1根针打在股骨距上,第2、3根针打在张力线下,3根针在侧位相上不在一条线上;改良组第1根针偏后钻入股骨外侧皮质斜向贯穿股骨距部骨折远近端,另2根针分别偏前、偏上钻入股骨颈内侧皮质和股骨距内,3根针以股骨距为中心呈三角形排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股骨颈短缩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术后1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121例患者获得随访,传统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3~45(30.5±11.4)个月;改良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4~120(34.5±12.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股骨头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股骨颈短缩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1年患髋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组顺应并符合股骨近端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与传统组比较固定更加可靠,具有股骨颈短缩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高等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