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5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762280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福建中医药、河北中医、中国骨伤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推拿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正骨手法的相关文献由2612位作者贡献,包括吕立江、冯天有、吴天然等。

正骨手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5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2280 占比:99.84%

总计:763475篇

正骨手法—发文趋势图

正骨手法

-研究学者

  • 吕立江
  • 冯天有
  • 吴天然
  • 王广伟
  • 范志勇
  • 郑晓蓉
  • 伍辉国
  • 冯伟
  • 吴小宝
  • 张文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艮春; 陆艳; 李万浪; 朱振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产后腰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8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产后腰痛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接受正骨手法,观察组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腰痛复发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疼痛NR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屈肌群和伸肌群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屈肌群峰力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13.0%(3/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产后腰痛患者的症状及功能障碍,降低复发率。
    • 李晓声; 李益亮; 马文元; 孙绍裘
    • 摘要: 孙达武自幼学医,继拜名师,是全国骨伤名师、湖湘中医骨伤界“四大金刚”之一,其深耕中医骨伤临床七十余载,创立孙氏正骨手法,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骨伤疾病。现将其学术思想从正骨手法、伤科用药、导引练功与养生理念、行医信念4个方面加以总结:正骨手法上,遵循“功能为首,时间为金”的正骨理念,“识骨查形,手摸心会”的检查要领,“以筋束骨,以骨张筋,筋骨并重,借内卸外”的正骨要诀;伤科用药上,认为损伤一证,专从血论,肿痛为警,从瘀论治,主张活血补肾大法;倡导“动静结合,循序练功”“生命在于平衡”的导引练功与养生理念;一生奉行重道尊儒的行医信念。
    • 彭思琪; 何添艺; 曾雯慧; 梁馨予; 李义凯; 温优良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以腰腿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腰椎斜扳手法是治疗LDH的传统推拿手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腰椎斜扳手法治疗LDH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其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腰椎斜扳手法进行了概述,并从临床疗效、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及作用机制3个方面对腰椎斜扳手法治疗LDH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袁荣霞; 赵纯; 谢正虎; 江继君
    • 摘要: 目的:比较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分别采用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外固定组)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内固定组)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Anderson前臂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个月,中位数3.5个月。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0.40±2.10)d,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31.92±2.25)d;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172)。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临床疗效优83例、良10例、可3例,内固定组临床疗效优90例、良5例、可1例,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8,P=0.089)。结论:折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联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均有助于骨折早期愈合,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当。
    • 王石林; 黄鹏程; 钟文龙; 郭再冉; 王新卫
    • 摘要: 目的观察刃针疗法联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正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疼痛数字评分(NRS)以及颈痛量表评分(NPQ)。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RS和NPQ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正骨手法治疗相比,刃针疗法联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曹顺海; 于东方; 王祥善; 张华
    • 摘要: [目的]探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中医正骨手法配合PVP治疗,对照组43例行单纯PV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高度、Cobb角度及胸腰椎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 d、7 d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杜顺杰; 潘贵春; 宋康康; 周婧; 朱光全; 林留洋
    •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封闭结合中医正骨法与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给予腰部斜扳法复位治疗和洛索洛芬钠片,研究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封闭结合中医正骨法与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即时、2周、1个月、2个月腰部疼痛、功能障碍,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即时、2周、1个月、2个月,研究组腰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腰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封闭结合中医正骨法与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效果显著,得宝松局部封闭辅以中医正骨法不仅能在治疗即刻就使患者获得疼痛缓解,还能有效促进腰椎功能的改善和恢复,该方法效果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洪双威; 吕智桢; 胡会杰; 田雨; 吕立江
    • 摘要: 临床上采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安全性存在争议、规范化进程缓慢等不足。有限元分析具备准确性、定量性、经济性及可重复性等多重优势,成为腰椎生物力学研究的首选实验方法。然而,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安全性研究方面,不同研究的结论尚存在差异;而在规范化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腰椎有限元分析进行了概述,并从作用机制、安全性及规范化3个方面就有限元分析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颜峰; 喻灿明; 丁志清; 刘利; 徐荣敏; 陈国军
    • 摘要: 目的探讨骨伤中药方配合正骨理筋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中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功能锻炼、镇痛、消肿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骨伤中药方配合正骨理筋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采取骨伤中药方配合正骨理筋疗法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
    • 冯天笑; 李康健; 于大伟; 孙婉钰; 符碧峰; 冯敏山; 王平
    • 摘要: 背景中医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重要方法。随着研究的发展,大量中医手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经发表,但在结局指标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目的评价近十年中医手法治疗CSR的RCT结局指标的应用情况,为手法治疗CSR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计算机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手法治疗CSR的RCT,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21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偏倚风险,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研究结局指标的应用情况。结果共纳入66项RCT,按照报告的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分为7类:生活质量95次(41.48%)、症状体征64次(27.95%)、理化检查39次(17.03%)、安全性事件12次(5.24%)、经济学评估12次(5.24%)、远期预后5次(2.18%)、中医症状/证候2次(0.87%)。应用频次前5位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及症状体征积分,指标测量范围从治疗后1 d~随访6个月,共涉及17个测量时点,以上结局指标分别以测量时点为治疗后14 d(27.08%)、治疗后14 d(26.67%)、治疗后14 d(29.17%)、治疗后28 d(28.57%)及治疗后14 d(33.33%)为主。27项RCT同时应用4个及以上的结局指标,14项RCT同时应用3个结局指标,20项RCT同时应用2个结局指标,5项RCT究应用1个结局指标。48项RCT报告了总有效率指标。结论目前中医手法治疗CSR的RCT结局指标选择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未区分主要和次要结局指标;更多关注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忽视主观结局指标应用时的设盲;结局指标数量及组合选择异质性大;多使用复合结局指标评价结局;结局指标测量时点不统一等。未来研究中应当做好充分的顶层设计与前期研究,积极开展手法治疗CSR核心结局指标集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