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折,开放性

骨折,开放性

骨折,开放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专利文献45626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骨伤、医学临床研究、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骨折,开放性的相关文献由105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阿钦、刘军、李军等。

骨折,开放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56263 占比:99.94%

总计:456523篇

骨折,开放性—发文趋势图

骨折,开放性

-研究学者

  • 彭阿钦
  • 刘军
  • 李军
  • 张涛
  • 张英泽
  • 张长青
  • 徐永清
  • 王岩
  • 王满宜
  • 祝勇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珊珊
    • 摘要: 目的:分析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感染患者113例,均采集伤口分泌物标本,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结果:113份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151株致病菌株,30份分泌物标本分离出2株及以上致病菌株.革兰阴性菌95株,占比62.91%,以大肠埃希菌(17.88%)、铜绿假单胞菌(15.89%)、肺炎克雷伯菌(12.58%)为主;革兰阳性菌50株,占比33.11%,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00%)、金黄色葡萄球菌(17.88%)为主;其他菌株6株,占比3.9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三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率低.结论: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且部分患者存在多重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致病菌株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明确致病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恢复.
    • 胡锐; 严立; 安颖; 李善庆; 朱进; 吴明正; 任义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期短缩二期延长治疗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12例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2~67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均伴有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下肢神经、血管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2 cm~17 cm×12 cm;主干血管清创后短缩1.2~8.3 cm,平均4.2 cm;神经断端清创后短缩1.0~8.1 cm,平均4.0 cm;胫骨干缺损长度2.0~9.6 cm,平均6.3 cm.所有患者均急诊一期彻底清创,骨折处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行骨搬运.记录骨延长牵张速度、带架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14~32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2例患者肢体均存活且未发生严重感染.12例患者肢体短缩长度2.0~8.2 cm(平均3.6 cm).骨搬运速度平均0.87 mm/d;带架时间11~16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愈合时间10~14个月(平均11.2个月).7例患者术后马蹄内翻畸形,2例出现Dahl分级3级以下的针道感染.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 一期短缩二期利用外固定技术行肢体延长及骨搬运治疗,降低了下肢Gustilo 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保肢风险及手术难度,临床效果良好.
    • 张松强; 侯瑞兴; 巨积辉; 邓伟; 李雷; 周荣; 张向南; 柳志锦; 刘胜哲; 肖飞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 Ⅲ B/C型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 Ⅲ 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 ~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 ~ 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I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 ~ 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 ~ 69分[(59.0±9.5)分].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 Ⅲ 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鲍丙波; 魏海峰; 宋家林; 钟万润; 郁诗阳; 魏小康; 柴益民; 张长青; 郑宪友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53岁[(38.6±8.2)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保肢治疗,术后1周通过肢体血运检查观测肢体存活情况及有无血管危象发生;Ⅱ期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12.0cmx5.0 cm~20.0 cm×8.0 cm,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创面;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存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发生及供区愈合情况;Ⅲ期采用植骨翻修和骨延长技术对骨组织进行修复,比较骨组织修复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评分(LEFS)及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8~20个月[(14.2±4.6)个月].急诊Ⅰ期16例小腿均保肢成功,其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Ⅱ期16例游离皮瓣均存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Ⅲ期骨组织修复后,患肢LEFS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由骨组织修复前的(32.0±7.4)分、(50.9±15.3)分,分别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48.0±10.2)分、(73.8±11.9)分(P<0.01),患肢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骨缺损修复,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 ⅢC型骨折可有效保肢并恢复部分功能.
    • 肖丹; 陈辰; 李庭; 蒋协远; 公茂琪; 查晔军; 孙伟桐; 花克涵
    • 摘要: 目的 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Gustilo Ⅰ、Ⅱ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 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 ~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13.0)d、8.5(6.0,11.0)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137.8°)、128.5°(110.0°,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155.0°)、155.0°(155,0°,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100.0)、95.0(80.0,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9.2)、1.7(0.0,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 (8/22) vs.33.3% (16/48)]、尺神经症状[54.5% (12/22) vs.60.4% (29/48)]、内固定激惹[9.1% (2/22)vs.6.3% (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 (3/22) vs.10.4% (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TA/AO-C型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 王传鑫; 余文举; 李景银
    • 摘要: cqvip:患者,男,33岁,2019年7月因摔伤致右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流血不止3 h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摄X线片显示右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见图1A)。①一期手术:于2019年7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股骨远端粉碎性开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清创缝合术。右大腿端可见约15 cm×8 cm创口,骨折断端穿出皮肤,股内侧肌及股直肌部分断裂,创口有污物。修剪创口边缘,清理坏死组织,咬除被污染的突出骨端,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口3遍后双氧水浸泡创口。
    • 谢小飞; 罗安玉; 黄琛; 张军; 陈晨; 刘瀚霖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骨折固定方法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8月收治的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86例,根据骨折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4例(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治疗)、B组35例(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及C组27例(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4周骨代谢指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优良率显著高于A、C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或短于A、C组(P<0.05)。术后4周,3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转铁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上述因子水平以B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骨髓炎、软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和跟骨牵引加夹板固定均可有效治疗合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多发性损伤患者,但以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效果更佳,临床可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薛宝宝; 李军; 祝勇刚; 邹继伟; 杨照; 徐超; 毕龙; 薛英森; 赵广跃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 B损伤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1例合并骨缺损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 B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6岁[(38.6±7.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 x 6.0 cm~16.0 cm x 12.0 cm、胫骨缺损长度为3.5~11.0 cm[(5.5±1.8)cm].患者入院后均急诊 Ⅰ 期使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修复固定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切取转移大小约为12.0 cm×8.0 cm~22.0 cm x 13.0 cm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术后1周内观察转移肌瓣成活情况;创面稳定1周,Ⅱ期行肌瓣表面植皮,观察肌瓣植皮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Ⅲ期采用膜诱导技术行骨缺损重建,观察骨断端愈合时间;比较骨缺损修复前与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白细胞介素-6)、患肢下肢功能评分(LEFS)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使用下肢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价下肢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18.4±5.1)个月].急诊Ⅰ期21例患者转移肌瓣均成活.Ⅱ期所有肌瓣表面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4周[(3.1±0.5)周].Ⅲ期术后骨断端愈合时间6~10个月[(8.2±0.7)个月].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较骨缺损修复前显著降低(P<0.01).患肢LEFS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52.2±8.9)分、(75.2±13.1)分]较骨缺损修复前[(36.0±5.6)分、(53.7±14.6)分]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软组织缺损区创面修复满意,骨缺损断端均愈合,其中3例发生骨延迟愈合,均无感染、骨髓炎、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Johner-Wruhs评分: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转移肌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骨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 B损伤,可有效修复损伤肢体、减少感染并恢复下肢部分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张华; 路倩; 乔荣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9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创面感染渗出物进行病原菌鉴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对应的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收集并分析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92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共分离到119株病原菌,其中79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0.34%(48/119);40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6.81%.术后92例患者均获得为期6个月的随访,愈合患者69例,骨折愈合率7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治疗时间及软组织修复时机是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分型Ⅲ型、受伤至治疗时间≥6 h及软组织二期修复是影响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72、3.36、3.37、1.26、2.16、2.37,P<0.05).[结论]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年龄≥6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分型高、受伤至治疗时间≥6 h及软组织二期修复是影响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感染患者骨折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骨折原因、骨折分型等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在处理时应在可控制的因素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尽早闭合创面,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 步开东; 胡继超; 何健; 曹燕; 高岚
    • 摘要: 目的 探讨真空封闭引流(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均行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观察患者康复指标变化,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炎性因子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120例中,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为(10.53±2.39)d,感染控制时间为(14.32±3.24)d,创面封闭时间为(10.87±2.84)d,骨折愈合时间为(9.57±1.84)周.VAS评分术后1个月[(3.21±1.58)分]和术后3个月[(1.45±0.76)分]均低于术前[(8.23±1.52)分](t=25.082、43.704,均P<0.05);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t=10.996,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术前(t=14.798、29.598、30.599、47.970、17.161、31.587,均P<0.05);术后3个月血清TNF-α、CRP和IL-6水平均低于术后1个月(t=14.401、21.218、17.513,均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EFF)评分均高于术前(t=17.803、36.482,均P<0.05);术后3个月WHO QOL-BEFF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t=10.488,P<0.05).结论 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