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负压伤口疗法

负压伤口疗法

负压伤口疗法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07134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17全国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负压伤口疗法的相关文献由138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海、乔安娜·珀金斯、朱旅云等。

负压伤口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7134 占比:99.88%

总计:307511篇

负压伤口疗法—发文趋势图

负压伤口疗法

-研究学者

  • 胡大海
  • 乔安娜·珀金斯
  • 朱旅云
  • 杨少玲
  • 刘小龙
  • 刘洋
  • 杨帆
  • 温冰
  • 王智忠
  • 申传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冬斌; 刘鹄; 任明亮; 陈国雄
    • 摘要: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腰椎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脊柱外科采用VSD治疗的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7.14±3.13)(62~77)岁。患者术后畏寒高热,腰部疼痛加重,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炎性指标升高,磁共振检查见深部脓性形成,诊断为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利用早期清创加VSD负压吸引以及抗生素予以治疗。结果8例患者感染时间为术后(9.25±7.55)(?~?)d。经过2~3次手术清创加更换VSD材料,持续负压引流,感染均得到控制,内固定均得以保留,均获得切口顺利愈合。患者耐受度良好,未出现其他并发症。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为(24.50±2.93)d,愈合时间为(30.00±3.46)d。随访1年,未见感染复发病例。结论应用VSD技术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操作技术简便,患者耐受良好,效果确切,可在控制感染的同时保留内固定装置。
    • 王晓飞; 王萍; 竺金霞; 兰美娟
    • 摘要: 报告32例严重小腿毁损伤修复重建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本组患者严重创伤后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血管、皮瓣移植术后有血管危象发生可能,以及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失效、骨外固定针道感染和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等问题,予术后加强肾功能的监测,结合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判断患肢血液循环状况,掌握皮瓣观察方法和时机,分阶段落实针道护理方案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分室或独立收治。32例均保肢成功,平均住院时间21 d。随访1年以上,25例功能评价满意,5例功能基本恢复,2例最大限度保留患肢功能、行走跛行伴疼痛。
    • 李秋菊
    • 摘要: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负压伤口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之间睢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保持一致,对照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观察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创面的恢复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创面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创面愈合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腓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负压伤口疗法能够显著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能够更快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神经修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陆晓蔚; 胡亮; 肖贵喜; 吕庆兵; 王晶晶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真皮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胫骨前区骨外露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胫骨前区骨外露需手术修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例,试验组7例。2组患者入院均行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创面予0.1%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对照组予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采用邻近旋转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皮片,4-0丝线间断缝合固定,无菌敷料覆盖包扎,术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防治术区感染。试验组予彻底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凿除外露骨皮质至渗血活跃,使用电动取皮刀于创面所在肢体的同侧大腿取超薄皮片,面积与胫骨前区创面相同,保持皮片蒂部不离断,向上翻转并保护皮片,使用电动取皮刀切取厚度为0.3 mm的真皮组织,离断取得的真皮组织后对供皮区止血,原位回植未离断的超薄皮片,4-0丝线间断缝合,无菌敷料加压包扎。VSD装置覆盖移植区,贴膜封闭,连接管路,将负压设定为75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根据入院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防治术区感染。2组均于术后5 d首次更换术区敷料,后每3天消毒创面并更换无菌敷料1次,直至创面愈合。术后5 d,观察并计算2组患者皮片及皮瓣存活优良率;统计2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出院之日的床位日;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2组患者术区瘢痕生长情况并统计患者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皮片及皮瓣存活优良率为100.0%(7/7),高于对照组[83.3%(5/6)],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4,P>0.05);试验组术后床位日(12.9±1.3)d,短于对照组[(14.5±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术区温哥华瘢痕评分(7.1±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5±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85.7%(6/7),显著高于对照组[16.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8,P<0.05)。结论自体真皮移植联合VSD应用于胫骨前区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有其可行性,临床效果总体不亚于传统皮瓣移植法。
    • 地里夏提·库尔班; 陈召; 刘小龙
    • 摘要: 目的探讨供氧条件下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皮移植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换药、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给予清创手术。清创手术后,按照患者创面大小将Vacuseal材料进行裁剪后贴于创面,在距离创面3 cm正常皮肤处进行开口并将引流管从中引出,将贴附的材料与创面边缘间断缝合,再将生物半透膜紧贴于患者整个皮肤创面。贴附完成后将引流管与中心负压装置进行连接,保持持续性负压吸引,负压吸引压力值维持在40 kPa左右,每日负压吸引时间约为6 h。每天均按先纯氧再臭氧的顺序进行VSD供氧,纯氧氧流量为5 L/min,1 h/d;臭氧氧流量为10 mL/min,30 min/d。每天换药时对患者创面进行评估,当创面分泌物少,肉芽组织色泽鲜艳红润,质地坚实无水肿,无炎症现象,血糖控制达到标准,进行自体皮移植。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患侧肢体抬高并制动。术后4 d进行首次换药,而后根据创面移植皮肤生长情况进行换药,间隔2~3 d。治疗期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不给予纯氧和臭氧治疗,其余治疗同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创面瘙痒、肉芽组织形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结束后1个月截肢率、植皮存活率和植皮痊愈时间;治疗结束后1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水平变化。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结束后1周,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5);观察组患者植皮存活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39);观察组患者植皮痊愈时间(14.73±1.42)d,少于对照组患者[(18.32±1.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MMP-2和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285.34±28.19、363.29±20.81,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167.49±21.08、241.38±17.84;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MP-2和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279.81±29.35、359.89±24.31,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为213.53±34.26、283.53±22.19,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周MMP-2和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血清MMP-2和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93、10.468,P<0.05)。结论供氧条件下VSD联合自体皮移植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良好,且可以提高植皮存活率,缩短植皮痊愈时间,降低血清MMP-2和MMP-9表达水平。
    • 迟宏羽; 阿力亚·阿布都拉; 董祥林
    • 摘要: 目的总结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并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92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及其类型、溃疡类型、溃疡发生部位等情况;对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创面检出病原菌情况;对创面检出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统计患者的治疗方式,计算不同治疗方式的治愈率;检测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值,分析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因素。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2例慢性皮肤溃疡住院患者中,男46例(50%),女46例(50%);其中55~70岁患者最多,占30.43%,其次是40~54岁患者,占29.35%,年龄>70岁患者最少,占17.39%;92例患者中,67例伴有影响创面愈合的基础疾病,其中32例患者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2)92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中,恶性溃疡最为常见,占22.8%,其次是血管性溃疡,占21.7%、感染性溃疡及术后不愈性溃疡均占15.2%,创伤性溃疡占9.8%,瘢痕溃疡、压力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占比较小,分别为6.5%、5.4%、3.3%。(3)9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溃疡部位是下肢,包括足踝部17例(18.5%),小腿10例(10.9%),大腿3例(3.3%);第2、3位常见的溃疡部位分别为头面颈部、胸腹背部,占比分别为20.7%、19.6%,其余部位相对较少,占比均不足10.0%。(4)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8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共54株(67.5%),革兰氏阴性菌共26株(32.5%),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35.0%)、表皮葡萄球菌(13.8%)、屎肠球菌(7.5%)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7.5%)、铜绿假单胞菌(6.3%)为主。(5)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可得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100.0%,对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均为90.9%;表皮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利福平、替加环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为100.0%、100.0%、63.6%、6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96.4%、对红霉素耐药率82.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9.3%、85.7%、85.7%、100.0%;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3.3%、83.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83.3%、83.3%、83.3%、83.3%。(6)92例患者采取了3种治疗方式,其中14例接受非手术治疗,78例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2例行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36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接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单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38.89%、7.14%,3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P<0.05),且接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与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8.5,P<0.05)。(7)对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得,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影响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慢性皮肤溃疡来说,中老年人是其好发人群,恶性溃疡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小腿及足踝部是其最主要的发病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其最主要的感染细菌,手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效果最佳,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的患者治疗效果最好。
    • 王鸿林; 叶莹; 周秋红
    • 摘要: 负压伤口疗法是老年糖尿病足创面治疗的辅助治疗技术之一,现被临床广泛用于老年糖尿病足创面的治疗。但是,我国对该技术在老年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其应用过程中出现创面出血、感染加重、组织缺血或坏死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2021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烧创伤暨组织修复专委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负压伤口疗法在糖尿病足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全国专家共识(2021版)》,“共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临床研究进展,对负压伤口疗法在糖尿病足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最佳临床实践治疗方案。因老年病人为慢性创面的主要群体,本文结合老年人群特点对该“共识”的重点部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运用负压伤口疗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足创面提供参考。
    • 王雅婧(综述); 蒋琪霞(审校)
    • 摘要: 各类重大灾害事件和意外事故等导致皮肤创伤性伤口频发,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变化等综合因素造成创伤性伤口久治难愈,成为创伤护理面临的新挑战和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系列基于创伤性伤口护理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转化到临床实践中。文章主要从目前创伤性伤口护理难题和国内外创伤性伤口护理新技术的转化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李庆超; 薛娟; 沈丽丽; 刘伟静; 樊慧
    • 摘要: 总结1例结肠原位造口术后发生伤口裂开的处理经验。护理要点:针对患者伤口应用局部评估与全面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伤口造口护理方法,局部采用负压治疗技术与造口护理技术相结合,有效管理伤口渗液及粪便,历时23天患者伤口愈合。
    • 张雨; 易维真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病人32例,按年龄、病程、病灶大小等频数匹配收集40例采用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的对照组病人。观察并比较两组换药频次、创面愈合时间、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痊愈后乳房外形改变等指标。结果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人的换药次数[(27.0±3.7)次]、创面愈合时间[(77.6±14.0)d]、疼痛评分[(4.5±1.2)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对照组病人换药次数[(30.8±3.5)次]、创面愈合时间[(85.8±13.1)d]、疼痛评分[(5.3±0.8)分]、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负压引流术病人治疗前后乳房外形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前后乳房外形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较好,不改变乳房原有外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