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和损伤

创伤和损伤

创伤和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657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法医学杂志、中国骨伤、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0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年会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等;创伤和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218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连阳、王正国、夏文涛等。

创伤和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82 占比:12.2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657 占比:87.80%

总计:32640篇

创伤和损伤—发文趋势图

创伤和损伤

-研究学者

  • 张连阳
  • 王正国
  • 夏文涛
  • 范利华
  • 王磊
  • 盛志勇
  • 周树夏
  • 付小兵
  • 姜保国
  • 田光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倩; 冯颖; 祝红娟
    • 摘要: 创面修复是指由于致伤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组织受损后,通过再生、修复、重建受损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含有极其丰富的高浓缩性血小板以及少量的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能够利用机体各种生物功能,调节创面组织内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和细胞的生长与转移,进而加快推进创面愈合。本文中,就PRP促进各类创面修复的机制与临床实践进行综述,为PRP在创面修复应用中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
    • 郑刚; 李刘英; 陈树民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创伤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探讨三者对急性创伤病人呼吸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创伤合并呼吸衰竭病人7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转归分为好转组(60例)和死亡组(10例)。比较好转组和死亡组病人VEGF、PCT、IL-18、血气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分析急性创伤病人PCT、VEGF、IL-18指标与血气指标、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好转组VEGF[(126.36±15.78)ng/L比(138.27±17.64)ng/L]、PCT[(3.22±0.78)mg/L比(4.24±1.30)mg/L]、IL-18[(136.74±23.09)ng/L比(195.64±36.13)ng/L]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病人氧饱和度(SO_(2))[(56.28±6.39)%比(41.64±8.15)%]、氧分压(PaO_(2))[(99.02±0.28)mmHg比(95.36±0.28)mmHg]、氧合指数(PaO_(2)/FiO_(2))[(215.47±37.53)比(176.47±36.25)]水平均高于死亡组、死亡组病人APACHEⅡ评分高于好转组[(19.45±2.42)分比(22.00±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创伤病人的PCT、VEGF、IL-18水平与SO_(2)、PaO_(2)、PaO_(2)/FiO_(2)水平呈负相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PCT、VEGF、IL-18水平较高,PCT、VEGF、IL-18可反映急性创伤并呼吸衰竭病人的病情程度,三者表达水平越高,可能提示呼吸功能损伤越严重,呼吸衰竭越明显,病情越危重,预后越差。
    • 蒋琪霞; 展颖颖; 白育瑄
    • 摘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老年人因皮肤老化、多种慢性病共存、失能和半失能而容易发生多种皮肤损伤,如压力性损伤、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皮肤撕裂伤、皮肤干燥症,这些皮肤损伤可能单发,也可能多发,还有可能是多种损伤类型并存,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甚至会威胁生命。各国均在关注老年人的皮肤健康,将预防皮肤损伤作为临床护理和管理的重点。本文就老年人皮肤衰老特征、不同类型皮肤损伤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现况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老年皮肤损伤预防和管理提供借鉴。
    • 苏鲁安; 冷向锋; 何才; 周子艺; 刘永娟; 陈振雨
    • 摘要: 目的观察新型静电纺丝纳米支架敷料对皮肤创面的修复作用。方法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CS)/聚己内酯(PCL)纳米支架敷料。选取健康大鼠,制备皮肤损伤创面,分为实验组(应用新型静电纺丝纳米支架敷料)及对照组(应用凡士林油纱)。观察两组创面在术后第3、5、7、10、14天的愈合形态并计算愈合率,于术后第7、14天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5、7、10、14天,应用新型静电纺丝纳米支架敷料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2.42~463.42,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毛细血管增生更明显,肉芽组织排列更致密。结论新型静电纺丝纳米支架敷料具有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
    • 蒋琪霞; 解怡洁; 白育瑄; 封海霞; 陈倩竹; 陈德凤; 高艳红; 王学红; 张燕双; 潘晓红; 潘迎春; 赵静; 于金美; 索惠娟; 洪艳燕; 展颖颖; 李冬梅; 刘海燕; 李霞; 匡丹; 彭青; 王静; 俞萍; 陈锐; 蔡蕴敏; 黄玲; 王祖晶; 王光扬; 郝景平; 朱冬梅
    • 摘要: 背景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病理和生理性皮肤衰老使老年人成为皮肤损伤的高发人群,因此,近年来老年人皮肤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目的多中心横断面调研住院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PI)、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皮肤撕裂伤(ST)3种皮肤损伤的患病率和流行特征,为制订老年人皮肤损伤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16个省、2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52所不同等级医院作为多中心调研单位,1067名护士经过课题组线上同质化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作为资料调研员,2~3人一组采用相同工具和方法对参研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人进行全身皮肤检查,发现皮肤损伤者,分别按照国际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PI定义和分期、IAD定义和分级、ST定义和分级进行识别,同时获取人口学资料、住院时间、既往慢性病史、近1个月用药情况、生活自理情况及有无PI发生风险(采用Braden量表评估)等资料,每组双人签名确定结果,原始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上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研14675例老年患者,问卷有效率100.0%。男、女分别占56.3%(8262/14675)和43.7%(6413/14675);平均年龄(73.5±9.0)岁;中位住院时间7(4,13)d;汉族和19个少数民族老年患者分别占95.5%(14020/14675)和4.5%(655/14675)。PI、IAD、ST及其多种皮肤损伤的总患病率为6.0%(881/14675),其中PI、IAD和ST患病率分别为3.3%(484/14675)、1.4%(199/14675)和0.8%(110/14675),多种皮肤损伤(≥2种共存)患病率为0.6%(88/14675)。流行特征:汉族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6.2%vs 2.9%,P80岁老年患者患病率高于71~80岁和60~70岁者(10.2%vs 6.1%vs 3.8%,P30 d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住院时间8~30 d和≤7 d者(10.7%vs 4.4%vs 7.1%,P<0.0167),有PI发生风险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无PI发生风险者(20.5%vs 1.6%,P<0.05),生活不能自理者皮肤损伤患病率高于完全自理者(7.0%vs 0.9%,P<0.05)。损伤部位:PI多发于尾骶部(57.9%)与足跟(14.3%),IAD多发于肛周(68.3%)与臀裂(24.6%),ST多发于下肢(38.2%)与上肢(28.2%),PI合并IAD多发于骶尾部(71.0%),PI合并ST多发于尾骶部(50.0%)和足跟(35.7%),ST合并IAD多发于尾骶部(33.3%)、肛周(33.3%)和臀裂(33.3%),PI、IAD和ST共存多发于尾骶部(50.0%)和臀裂(50.0%)。结论我国老年患者皮肤损伤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患有慢性病、全身用药、生活不能自理和有PI发生风险者皮肤损伤患病率明显增高,多重损伤和多部位损伤是老年人皮肤损伤的重要特征,制订老年人皮肤损伤预防策略时应关注上述特征。
    • 梁超; 陶春生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形态与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节段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82例TLBF病人,根据磁共振成像(MRI)及手术探查情况分为PLC损伤组(A组,47例)和PLC非损伤组(B组,35例)。A组中T_(11)骨折8例,T_(12)骨折16例,L_(1)骨折18例,L_(2)骨折5例;B组中T_(11)骨折6例,T_(12)骨折12例,L_(1)骨折11例,L_(2)骨折6例。测量并对比两组间及组内各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椎体高度丢失(LOVBH)、椎体平移(VBT)、棘突间距离(ISD)。结果A组和B组比较,LK、I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5.30,P20°,其中L_(1)节段的LK>25°,L_(1)节段的平均测量值比T_(11)节段高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79~10.54,P0.05)。B组病人各节段LK均0.05)。结论LK和ISD均可预测TLBF病人的PLC损伤,在临床中应结合二者的结果对PLC损伤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应注意LK对于PLC损伤的预测存在节段差异性,即在T_(11)、T_(12)、L_(2)节段LK>20°可以预测PLC损伤,但在L_(1)节段LK>25°才具有显著预测价值。
    • 宋思平; 蒋琪霞; 刘晓晴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明确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API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IAPI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19年7月。由2名研究员按照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软件RevMan 5.3和Stata 15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括267152例研究对象,共13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年龄、女性、体质量指数(BMI)<23 kg/m^(2)、手术时间、术前Braden量表评分低、侧卧位、仰卧位是发生IAP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越大、BMI<23 kg/m^(2)、术前Braden量表评分越低、手术时间越长的女性患者发生IAPI的风险越高。目前IAPI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且各研究样本量差异较大,其中对性别、合并症、体位、术中特殊用药、体外循环、术中低血压等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证据尚不充分,后期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行验证。
    • 马学梅; 毛存华
    • 摘要: 目的对比前交叉韧带(ACL)撕裂与髌骨外侧脱位(LPD)患者之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T-TG)间距过宽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ACL撕裂患者(ACL撕裂组)、46例LPD患者(LPD组)及100例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者(对照组)的膝关节MRI,对比3组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Insall-Salvati指数>1.2)及TT-TG间距过宽(TT-TG间距>15 mm为过宽)检出率的差异。结果ACL撕裂组中,股骨滑车发育不良18例(18/79,22.78%),髌骨高位12例(12/79,15.19%),TT-TG间距过宽10例(10/79,12.66%);LPD组中,股骨滑车发育不良26例(26/46,56.52%),髌骨高位21例(21/46,45.65%),TT-TG间距过宽13例(13/46,28.26%);对照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9例(9/100,9.00%),髌骨高位6例(6/100,6.00%),TT-TG间距过宽5例(5/100,5.00%)。3组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和TT-TG间距过宽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及TT-TG间距过宽在ACL撕裂与LPD患者中的检出率均较高;前二者在LPD中尤为显著。
    • 殷菲; 刘云; 沈勰
    • 摘要: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导致的严重多发伤患者逐年增多,这对社会劳动力造成的损失已远大于其他疾病。如何早期快速地评估病情将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而一个简洁、有效的可视化评估工具可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和筛选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进一步调整优化模型,并验证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综合ICU、急诊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建模组人群(n=321),2021年1—8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预测模型的验证组人群(n=136),两组均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分为救治成功和救治失败。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和入院24 h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变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限制性立方样条(RCS)进行优化,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方法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的校准度。绘制模型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价新模型。在验证组人群中进行新模型的外部验证,评估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建模组32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244例,救治失败77例。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8)、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R=0.616)、动脉血乳酸(LAC)(OR=1.202)、血小板计数(PLT)(OR=3.888)、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OR=1.104)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2.717、P=0.951,绘制静态及网页版动态列线图(即模型1列线图)。LASSO回归结合RCS拟合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CS与救治结果呈非线性相关,P值(for nonlinear)分别为0.027、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2.468、P=0.932,绘制静态及网页版动态列线图(即模型2列线图)。Bootstrap方法验证模型1、模型2列线图预测效能,校准图显示标准曲线与预测曲线贴合良好,绝对误差分别为0.010、0.019,说明模型的校准度良好。模型1、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63〔95%CI(0.936,0.981)〕、0.974〔95%CI(0.949,0.98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14、0.261;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大于模型1列线图(Z=-2.400,P=0.016)。DCA结果显示,在任何阈值概率下(0~100%),模型2列线图的净收益率高于模型1列线图。(2)验证组1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104例,救治失败32例。在验证组人群中,模型2列线图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AUC为0.949〔95%CI(0.898,0.9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χ^(2)=5.813,P=0.668)。模型2列线图在建模组及验证组人群中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4,P=0.263)。结论年龄、GCS、LAC、PLT、ISS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上述5个因子构建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化后的模型2列线图准确性更高(网址:https://yinfxyz.shinyapps.io/dynnomapp2/),应用方便快捷,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王嘉淇; 李美艳; 邢佳婧; 张彦荣; 刘向东; 李云松
    •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医源性损伤股动脉迟发性出血11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股动脉损伤及出血的不同特点,采取4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11例医源性损伤股动脉迟发性出血的患者,方法一,损伤动脉栓塞术,方法二,凝血酶注射术,方法三,血管缝合器闭合术,方法四球囊导管阻断出血点上游动脉血流+出血点压迫术。结果11例患者均止血成功,其中5例应用方法一,2例应用方法二,3例应用方法三,1例应用方法四。10例患者术后1月、3月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2周后死亡,死亡原因为肝衰竭继发多脏器衰竭。结论采取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医源性股动脉损伤出血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